母亲有糖尿病遗传几率(母亲有糖尿病遗传给儿子的概率)
近8年随访研究:母亲患糖尿病,后代患病风险升高2.55倍
受访专家: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宋璐璐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卞 磊
近日,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人员在瑞士期刊《营养素》发表的研究显示,母亲患糖尿病与子代糖尿病风险增加2.55倍相关,父亲糖尿病则无明显影响。这为糖尿病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纳入我国4508名平均年龄56岁的无糖尿病成年人,通过问卷形式调查了受访者及其父母的糖尿病患病情况,以分析父母病情对后代的影响。平均随访7.3年后的结果显示,若父母均患2型糖尿病,后代患病风险增加82%,其中母亲患糖尿病与后代患病风险增加89%相关,父亲与子代的关联不显著。若只有母亲患糖尿病,后代患病风险增加2.55倍;若只有父亲患病,则无显著相关性。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发现,即使母亲有糖尿病,子代也可通过健康饮食、规律运动降低发病风险。
事实上,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的遗传风险已在多项研究中被证实。美国《梅奥诊所学报》网络版最近发表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2型糖尿病风险会大幅上升,最高增长19倍。
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宋璐璐在接受“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解释,母亲的糖尿病可能通过以下机制遗传给孩子。
基因遗传。2型糖尿病是多基因遗传病,涉及多个基因的协同作用。目前已发现超150个易感基因位点,主要包括:胰岛素抵抗相关基因,如葡萄糖转运蛋白-4、胰岛素受体底物等,其异常会导致胰岛素信号传导受阻,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效率下降;胰岛β细胞功能相关基因,如TCF7L2、KCNJ11、HNF1A/HNF4A等,可削弱胰岛素分泌能力;肥胖相关基因,如瘦素受体LEPR、脂肪细胞因子基因ADIPOQ等,可通过调节脂代谢和能量平衡,间接增加子代糖尿病风险。此外,单基因糖尿病也能通过单个基因变异将疾病遗传给子代。
表观遗传。一般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等机制,在不改变母亲DNA序列的前提下调控基因表达,从而影响胰岛素分泌、信号传导及代谢稳态,增加子代的糖尿病患病几率。
宫内环境。母亲妊娠期间的宫内高血糖、高胰岛素等多种代谢异常,会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胎儿,包括表观遗传调控、影响胎盘营养传递、诱导炎症和氧化应激等机制,导致胎儿胰岛素分泌异常或胰岛素抵抗等,从而加大子代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生活方式。孩子和母亲通常存在相似的生活方式,如喜食油炸食物、爱喝饮料等不健康饮食,没有规律运动的习惯,均会增加子代糖尿病风险。
宋璐璐表示,一般会遗传的是2型糖尿病和单基因糖尿病,部分孩子患病后会有多尿、口渴、体重下降等表现,但通常不明显;而1型糖尿病患者往往会出现明显的多尿、口渴、多饮及消瘦症状。
当前我国糖尿病防控形势严峻。最新发布的第11版《IDF全球糖尿病地图》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达1.48亿,居世界首位,糖尿病相关卫生总支出位居全球第二,防治刻不容缓。
宋璐璐提醒,孕妇妊娠期间要严格控制营养摄入,管理好血糖和体重,规范监测胎儿发育情况,避免胎儿过大或过小。与此同时,若母亲患有糖尿病的孩子,要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来部分抵消遗传带来的糖尿病风险,包括合理饮食和增加运动等,将体重和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糖尿病遗传有性别关联吗?或许我家就是一个巧合,如何防止遗传?
有人说,父亲患糖尿病遗传给女儿,母亲患糖尿病遗传给儿子。
从我家来看,我家兄妹7人,三男四女。
三个兄弟都没有糖尿病,四姐妹中,有三人患糖尿病,其中没有患上的那一个是从小被姑姑带回去做了养女的。
再往上推测到我父亲那一代,凭我是个学医的,做一下分析。
我父亲48岁那年病逝,据母亲说,父亲病了好多年,住了好多次院,躺在病床上特别能吃,越吃越瘦,越吃越无力。
上世纪70年代,物质匮乏,饭都吃不饱,糖尿病太少了,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意识,父亲即使多次住着大医院,也没能被诊断出糖尿病。
只知道当时父亲一次次去医院,一会是败血症,一会是心脏病,一会说疟疾,最后视力模糊,眼睛看不清了,现在看来上述都是糖尿病并发症。
1971年冬天的某一天,那一年我8岁,48岁的父亲在家里突然去世了,整个家庭措手不及,悲痛欲绝。
再回想我奶奶,在我25岁时,我已经在医院工作了4年,奶奶当时93岁,突然昏迷,几天后离开。
记得奶奶的眼睛一直不好,视力很差,奶奶从五六十岁开始就是病怏怏的,不能干活,印象最深的是她的烂足,每天坐在家里捏着红肿的脚趾头扒呀扒的,就是糖尿病引起的眼病和糖尿病足。
父亲和奶奶都是糖尿病只是我的一个思维判断,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或许我们家的情况只是一个巧合,现代医学表明,糖尿病遗传并没有性别关联,而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环境饮食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有家族遗传史的家庭,孩子从小做好饮食体重方面的管理,能够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我家那个被姑姑带走做养女的姐姐就没患上糖尿病,姑姑不能生育,经济条件也好,从小饮食和我们家大不相同。
所以健康的生活方式何等重要,必须从小重视,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子女千万要重视。
糖尿病会遗传吗?
NO.01
糖尿病会遗传吗
糖尿病与遗传因素密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但它遗传的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容易发生糖尿病的体质。数据表明,父母都是糖尿病患者,其子女得病的概率不超过50%;若父母中只有一方患糖尿病,则子女得病的概率为20%-30%。在糖尿病家族当中,糖尿病患者越多,其他成员患糖尿病的风险就越高。家族中如果有一个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其他成员就应该尽早防范。
NO.02
糖尿病患者什么情况下该住院治疗
1
院外治疗不易将血糖控制好,血脂异常、血压高、血糖波动大且查不出原因者。
2
急性合并症者,如酮症酸中毒、乳酸性中毒、低血糖症;
发生严重慢病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如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
3
处在感染、手术、脑卒中、外伤、分娩、心肌梗死等应激状态的糖尿病患者。
NO.03
糖尿病患者用药时要注意什么
糖尿病在中医称为“消渴症”,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主要分为“上消”(多饮)、“中消”(多食)、“中消”(多尿)三种类型。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阴虚燥热”有关,涉及肺、胃、肾三脏功能失调,长期发展可能导致气血亏虚、经络瘀阻,甚至引发并发症。
根据不同证型,常用方剂包括:
- 上消(肺热):消渴方(天花粉、黄连、生地)
- 中消(胃热):玉女煎(石膏、知母、麦冬)
- 下消(肾虚):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药、山茱萸)
- 气阴两虚: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
注意:必须根据病情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不可随意用药或擅自加量减量。
如果开始服用某种降糖药物效果良好,服用一段时间后效果不那么好了,这是对药物产生了耐受性,应咨询医生改用其他药物。
服药期间,如果同时服用磺胺药。阿司匹林、抗甲状腺药物、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均应减少降糖药物的剂量,因为他们能增强降糖药物的作用,引起低血糖,甚至会发生低血糖休克。
服用药物后不可突然中断,以免病情恶化,甚至诱发酮症酸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