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病因主要 是(糖尿病的病因主要包括)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的“元凶”不止酒精!揭开血糖失控的五大真凶

长期以来,许多人都认为饮酒是糖尿病的主要诱因,尤其是过量饮酒会导致血糖波动。然而,科学研究表明,糖尿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酒精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真正的“元凶”可能隐藏在我们的日常习惯中,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些容易被忽视的糖尿病诱因。

一、高糖饮食:甜蜜的“隐形杀手”

许多人误以为只有吃糖才会得糖尿病,但实际上,长期摄入高糖、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精制米面、甜饮料、糕点)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使血糖调节能力下降。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应超过25克,但一杯奶茶的含糖量就可能超标!

二、久坐不动:代谢的“减速带”

现代人长时间久坐,缺乏运动,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效率降低,导致血糖堆积。研究表明,每天久坐超过8小时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30%。建议每坐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

三、肥胖:脂肪细胞的“糖代谢干扰”

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诱因。脂肪细胞会分泌炎症因子,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导致胰岛素抵抗。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时,糖尿病风险显著增加。控制体重、减少内脏脂肪是关键!

四、熬夜与压力:激素的“血糖失控按钮”

长期熬夜和高压状态会刺激皮质醇(压力激素)分泌,促使肝脏释放更多葡萄糖,同时降低胰岛素敏感性。研究发现,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空腹血糖水平更高。规律作息、放松心情对预防糖尿病至关重要。

五、遗传与年龄:不可忽视的“潜在风险”

如果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糖尿病,自身患病风险会提高2-4倍。此外,随着年龄增长,胰岛功能逐渐衰退,40岁以上人群更需关注血糖变化。虽然遗传和年龄无法改变,但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大幅降低发病概率。

糖尿病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不良生活习惯、遗传、环境等多方面作用的结果。与其只担心酒精的影响,不如从饮食、运动、体重、作息等多方面入手,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检测血糖,早发现、早干预,才能有效远离糖尿病威胁!

记住:预防胜于治疗,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糖尿病的 “元凶” 已揪出?喝酒没上榜,前几名许多人天天都在碰!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一直以为只要不喝酒,糖尿病就不会找上我。”这是许多人在谈论糖尿病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很多人把糖尿病的罪魁祸首锁定在酒精上,认为喝酒过多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原因。

可是,事实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根据最新的研究,糖尿病的发生并不仅仅与饮酒相关,甚至一些常见的生活习惯和饮食选择,才是糖尿病真正的“元凶”。

在糖尿病的诱因中,食用甜食、加工肉类的摄入和精神压力的增加,这三者似乎是目前我们生活中最容易忽视的因素。

我们习惯了快速的生活节奏,甜食的诱惑让人难以抵挡,加工肉类的便利性让它成为餐桌上的常客,而日益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也让我们逐渐忘记了如何放松自己。可是,正是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逐渐成了糖尿病的“幕后推手”。

甜食的过度食用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原因,对于糖尿病的研究早已表明,过量的糖分摄入与胰岛素的抵抗关系密切。

胰岛素是调节血糖之重要激素,人体摄入过多糖分之际,胰岛素需加倍工作,方可将血糖控制于正常范围。

但长期过量食用甜食,会造成胰岛素分泌过多,随着时间推移胰岛素作用渐弱,最终形成胰岛素抵抗,从而诱发糖尿病。

在很多人的饮食中,甜食几乎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饮料、糖果还是各种甜点,它们的摄入量通常都远远超过了健康的限度。

我们常常觉得这不过是些“日常小事”,但事实上,频繁摄入含糖食品会在不知不觉中造成严重的血糖波动,久而久之,胰腺的负担加重,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最终引发糖尿病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食品中隐藏的糖分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比如甜饮料、果汁、精制谷物等,这些看似无害的食品,实际上在我们体内制造了很大的负担。

甜食摄入过量导致的糖尿病,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偶然现象,而是越来越多研究的共识。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明确指出,全球糖尿病发病率的上升,与过度摄入含糖食品有着密切的关联。

我们对甜食的过度依赖,不仅让胰岛素的分泌出现问题,还可能引起肥胖、高血脂等一系列代谢紊乱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糖尿病的重要“催化剂”。

除了甜食,加工肉类的摄入也在悄悄增加糖尿病的风险,加工肉类,如香肠、火腿、腊肉等,因其方便快捷而成为许多人餐桌上的常客。然而,研究发现,长期摄入加工肉类与糖尿病的发生存在着显著的关联。

加工肉类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盐和添加剂,这些成分不仅对血糖的控制造成困扰,还可能引起脂肪堆积,增加肥胖的风险,而肥胖又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加工肉类除了引发肥胖问题外,还会通过其他方式降低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高盐和饱和脂肪的摄入,会导致血糖控制系统的紊乱,长时间下去,胰岛素的效用降低,形成胰岛素抵抗。对于糖尿病的患者来说,摄入过多加工肉类,会加剧胰岛素的负担,增加病情的复杂度,甚至引发糖尿病的进一步恶化。

另一方面,精神压力的增加也是糖尿病的重要诱因之一。当今社会,快节奏生活使众多人承受着极大压力,长期处于高压下的人群,常常忽略压力对健康的巨大危害。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的精神压力不仅会增加身体的负担,还可能直接影响内分泌系统,导致胰岛素的分泌受损,从而引发血糖升高,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当人处于精神压力较大的状态时,体内的应激激素,如皮质醇,会大量分泌,这些激素可以促使血糖升高,长期的应激反应会让胰岛素的分泌能力下降。

与此同时,压力还可能导致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暴饮暴食、偏好高热量食品等,这些行为进一步加剧了糖尿病的发生几率。

所以,精神压力管理虽颇具挑战性,不过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并适度放松,对预防糖尿病而言有着重要意义。

事实上,糖尿病的发生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它往往是在日积月累的不健康生活习惯和饮食选择中悄悄埋下的隐患。甜食的过度食用、加工肉类的长期摄入和精神压力的不断积累,都在无形中增加了糖尿病的发生概率。

因此,避免糖尿病并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合理调节压力、增加运动等,都能够有效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酒精与糖尿病的关系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直接,过量饮酒对身体的危害依然不可忽视。

酒精本身不会直接导致糖尿病,但过量饮酒却容易引发肥胖、高血压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与糖尿病的发生紧密相关。因此,在饮食中合理控制酒精的摄入量,对于维护身体的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

糖尿病的元凶早已被揪出,而这些“元凶”很多人每天都在接触。甜食的过度食用、加工肉类的频繁摄入以及精神压力的增加,都是糖尿病隐患的关键因素。

因此,要预防糖尿病,首先要改变不良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从减少甜食和加工肉类的摄入做起,合理调节心理压力,保持健康的体重,增加运动量。

糖尿病并非不可避免,其常为日常生活中细节不断积累、各种选择综合作用的结果。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的 “元凶” 已揪出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吴霜,2型糖尿病合并肝损伤及其运动干预研究进展,第二届陕西省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专题九),2024-06-18

糖尿病精准分型新模型问世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俞慧友 通讯员胡婧宜)7月10日,记者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获悉,该院教授周智广、肖扬团队,联合英国埃克塞特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的科研团队,开发出了适用于中国人群糖尿病分型诊断的1型糖尿病遗传风险评分模型(C-GRS),为糖尿病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工具。该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糖尿病学》。

糖尿病是一种血糖水平升高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主要由自身免疫反应引发,患者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需终身依赖外源胰岛素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主要病因则是胰岛素抵抗或分泌不足,有近半短病程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能通过治疗得到有效缓解。

一般来说,糖尿病的分型常依赖患者的发病年龄、体质指数(BMI)等临床特征进行判断。但研究发现,中国1型糖尿病患者中约有三分之二为成人发病,其中不少存在起病缓慢、体重超重等非典型表现。而且随着肥胖群体增加,以及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患上2型糖尿病,这一分型方法逐渐失灵。此外,研究团队还发现,约四分之一的新发1型糖尿病患者在起病早期并不携带可检测的胰岛自身抗体,进一步增加了分型诊断的难度。因此,亟待开发新的、更加科学的糖尿病分型诊断模型。

团队基于超2000例1型糖尿病患者、10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3000例健康人群的基因组数据,构建了C-GRS。

目前,该评分模型已在香港超过2万例糖尿病患者中完成验证。后续,科研人员还将在全国80余家三甲医院招募3000名新诊断患者,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进一步评估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初步数据显示,C-GRS可在每100名患者中多识别出20至40位1型糖尿病个体。未来,这项技术还有望识别可能发展为1型糖尿病的高风险人群并预测其风险程度。另悉,科研团队还计划将该工具与环境因素变量相结合构建效能更完美的综合预测分型模型,进一步为我国糖尿病精准诊疗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