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二型二十年(糖尿病二型是多少)

上观新闻 0
文章目录:

科普|再不减肥就来不及了!2型糖尿病已经“盯上”青少年,能逆转吗?

提起2型糖尿病,总认为是中老年人才会得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与年轻人没有太多关系。但是,最近15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上了糖胖病,最新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有12%的儿童超重,在不满17岁的青少年儿童中,有1/3的孩子至少出现了一种心血管危险因素。中国12至18岁的孩子中1.9%患有糖尿病,相当于美国同龄人(0.5%)的四倍,中国有170万青少年饱受2型糖尿病之苦,另外还有2770万人被认为是糖尿病前期。青少年患上的可不是2型糖尿病加肥胖那么简单,需要积极应对!

早发2型糖尿病的定义

它是指发病年龄<40岁的2型糖尿病(发病年龄<19岁为青少年起病的2型糖尿病,19~40岁为成年起病的早发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不是最后的诊断,早发型就是6个亚型(胰岛素分泌不足型、肠促胰素分泌减少型、胰岛素抵抗型、混合型、严重肥胖型和早发型)中较为常见的类型。中国早发2型糖尿病在2型糖尿病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为13.5%,总人数约有1800万;早发2型糖尿病在世界范围内都在急速增加,中国15年来增长了6倍。早发2型糖尿病在亚洲患病率更高,显著高于西方人群。

早发2型糖尿病的危害

患者的β细胞功能随病程的延长而逐渐下降,而且胰岛功能下降的速度更快。早发2型糖尿病较晚发糖尿病体质量指数(BMI)更高,代谢控制状况较差,糖化达标率、血压和血脂控制达标率也较晚发糖尿病患者更低。所以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未来也需要进行更多的关注与干预。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更差,脑卒中、心肌梗死的风险更高。此外,一项研究显示,年轻的T2DM患者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和周围神经病变的风险高于T1DM。

中国的一项分析显示,糖尿病诊断年龄每下降一年,全因死亡风险增加4%,大血管病变风险增加3%,微血管病变风险增加5%。相比那些没有得糖尿病的人,糖尿病患者的患病时间越早,全因死亡风险就越高。

这不是耸人听闻,70岁之后患糖尿病,死亡风险升高39%,60多岁、50多岁患糖尿病,风险分别升高57%和84%。但是如果40岁时就患糖尿病,相关死亡风险升高126%,30岁确诊糖尿病的话,全因死亡风险更是会高出169%。如果一个人在30岁时得糖尿病,那么相比没有得糖尿病的人,他到60岁时预期寿命会少14年。

年纪轻轻为什么会得糖胖病?

除了少数人由遗传因素引起,绝大多数早发者都是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诱发。27岁小李(规培医生)的教训很有启迪。当时他空腹血糖高达17 ,他说:“住院时,我旁边都是中老年人,只有我是年轻人。所有人都会问一句,你怎么这么年轻就得了糖尿病?我反思了一下,确诊之前,我早得糖尿病就是这12个字引起的:

胡吃:确诊之前,我过了三年不规律的生活。我和妻子都是“吃货”,做美食探店,每天都吃不过来。一日三餐,我们很少自己做饭,一般点外卖或下馆子,当时一顿吃饱了,过一会儿又想吃点零食水果、炸串烧烤等高碳水、高糖的食物;晚上还会躺床上吃小零食、小蛋糕。

海喝:我还有喝饮料的习惯,可乐雪碧当水喝,大二时我体重已经不轻了,但我奶茶、果茶一天起码两杯,之后可能是一天一杯。还要经常喝大酒。

不动:平时基本没有运动,回家就是躺着。

肥胖:我身高1.72米,之前我体重不到160斤,这三年下来,体重最高到了 210斤左右。我妻子有多囊,有糖尿病的初期症状,当时她胖了30多斤。不查血糖的话,可能几十年都不会发现自己有糖尿病。后来她体检发现空腹血糖高达10 。内分泌科医生说她有胰岛素抵抗,我俩糖胖在一起了!

熬夜:由于要准备医学论文以及第二天的疑难病例讨论,经常熬夜至深夜2点,吃个夜宵才睡。

压力:论文、科研、医疗、教学各种事情做不完,情绪紧张,压力山大。

早发2型糖尿病治疗有何不同?

首选缓解治疗。早发2型糖尿病,这个曾经被认为是无法逆转的疾病,如今在我们逆转中心的专业服务下,正迎来新的治疗方式。逆转是提升自患者自身主动健康的强大的内驱力——从“要我做”到“我要做”。

糖尿病缓解主要由体重减轻驱动。与体重稳定组相比,体重减轻组实现糖尿病缓解的可能性增加156%,体重减轻越多,缓解的可能性越大。因此早发糖胖病患者一定要强化体重管理。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应作为追求早发2型糖尿病缓解的基本方案,核心在于改善能量代谢失衡、减轻体重(脂肪)。想要管住嘴,那就先把每日摄入的总热量控制在1000~1300kcal。其中碳水化合物40%~55%,蛋白质15%~20%,脂肪20%~30%。

运动对这部分患者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管理因素。有助于改善血糖、血脂、血压等,降低心脑血管风险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起到有效预防作用。每天跳绳一千次,提高基础代谢率,走路跑步结合的运动也有利于逆转。研究显示,通过强化生活方式的干预,可以实现1/3受试者完全缓解;早发2型糖尿病逆转率可达75%。小李医生说:出院之后我一天三顿饭都是自己在家做,现在我们吃得简单,蛋白质、维生素合理分配。在住院时我就开始运动,跳绳,或者围着医院楼慢跑三五公里,发现锻炼40分钟后,血糖能明显下降,我就更来劲了,一直坚持到现在。每周有三天我早上出去骑20公里自行车,忙的时候晚上也会慢跑三五公里,通过运动缓解压力。戒甜饮料、戒酒、每天晚上23点前睡觉,确诊的时候我体重210斤,现在大概150斤。

“到第100天的时候,糖化血红蛋白5.3%,我停药了。确诊的时候没有哭,但是停药的时候我哭了,总算甩掉了药箱!”小李说。但是逆转不是治愈,还是要终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防止复发。

对于HbA1c不达标且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措施未有效落实的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8-12周)辅助应用具有显著改善体重的非胰岛素药物联合治疗,有助于实现缓解。对于空腹血糖>9.5mmol/L,HbA1c>8.5%的患者建议选择“221用药方案”,即“二甲双胍 SGLT-2i GLP-1RA”或“二甲双胍 噻唑烷二酮 GLP-1RA”联合治疗;

胰岛素强化治疗针对的主要是空腹血糖≥11.1mmol/L,HbA1c≥10%的患者,辅助应用短期(2周)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去除高糖毒性,有助于实现缓解。随后可以采用“221用药方案”继续管理一段时间,之后逐步撤停药物;

对于BMI≥32.5kg/m2的严重肥胖患者,如果药物等治疗措施不能显著改善体重和代谢紊乱,可以考虑通过代谢手术干预来实现糖尿病缓解。

合理药物治疗,管好一胖伴三高

如果不具备逆转条件,一定要管好高血糖。血糖管理有4个维度: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在正常范围内的时间(TIR)都要达标。在没有低血糖的前提下,糖化血红蛋白应该小于5.7%更好。需要强化生活方式和多种药物的联合才能达此目标。

重度肥胖且生活方式干预无效者应考虑外科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和“腹腔镜胃旁路术”。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适应症,术前需对患者进行全方位检查及评估,术后需长期强化生活方式的干预。

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血脂紊乱是甘油三酯(TG)升高、总胆固醇(TC)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下降,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一般的糖尿病患者LDL-C低于2.6mmol/L、高危人群低于1.8 mmol/L、极高危人群要低于1.4mmol/L。

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水平如果超过120/80mmHg,即应该开始生活方式干预,以降低血压和预防高血压的发生;收缩压≥140mmHg,可考虑开始降压治疗;收缩压≥160mmHg时,必须启动联合降压治疗。血压目标小于130/80mmHg。

早发糖尿病患者应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甚至手术等方法,努力达到最适宜体质指数21-24kg/m。

本文作者:上海市浦南医院内分泌科 邹大进

原标题:《科普|再不减肥就来不及了!2型糖尿病已经“盯上”青少年,能逆转吗?》

栏目编辑:张炯强 文字编辑:左妍

来源:作者:邹大进

科普|再不减肥就来不及了!2型糖尿病已经“盯上”青少年,能逆转吗?

提起2型糖尿病,总认为是中老年人才会得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与年轻人没有太多关系。但是,最近15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上了糖胖病,最新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有12%的儿童超重,在不满17岁的青少年儿童中,有1/3的孩子至少出现了一种心血管危险因素。中国12至18岁的孩子中1.9%患有糖尿病,相当于美国同龄人(0.5%)的四倍,中国有170万青少年饱受2型糖尿病之苦,另外还有2770万人被认为是糖尿病前期。青少年患上的可不是2型糖尿病加肥胖那么简单,需要积极应对!

早发2型糖尿病的定义

它是指发病年龄<40岁的2型糖尿病(发病年龄<19岁为青少年起病的2型糖尿病,19~40岁为成年起病的早发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不是最后的诊断,早发型就是6个亚型(胰岛素分泌不足型、肠促胰素分泌减少型、胰岛素抵抗型、混合型、严重肥胖型和早发型)中较为常见的类型。中国早发2型糖尿病在2型糖尿病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为13.5%,总人数约有1800万;早发2型糖尿病在世界范围内都在急速增加,中国15年来增长了6倍。早发2型糖尿病在亚洲患病率更高,显著高于西方人群。

早发2型糖尿病的危害

患者的β细胞功能随病程的延长而逐渐下降,而且胰岛功能下降的速度更快。早发2型糖尿病较晚发糖尿病体质量指数(BMI)更高,代谢控制状况较差,糖化达标率、血压和血脂控制达标率也较晚发糖尿病患者更低。所以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未来也需要进行更多的关注与干预。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更差,脑卒中、心肌梗死的风险更高。此外,一项研究显示,年轻的T2DM患者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和周围神经病变的风险高于T1DM。

中国的一项分析显示,糖尿病诊断年龄每下降一年,全因死亡风险增加4%,大血管病变风险增加3%,微血管病变风险增加5%。相比那些没有得糖尿病的人,糖尿病患者的患病时间越早,全因死亡风险就越高。

这不是耸人听闻,70岁之后患糖尿病,死亡风险升高39%,60多岁、50多岁患糖尿病,风险分别升高57%和84%。但是如果40岁时就患糖尿病,相关死亡风险升高126%,30岁确诊糖尿病的话,全因死亡风险更是会高出169%。如果一个人在30岁时得糖尿病,那么相比没有得糖尿病的人,他到60岁时预期寿命会少14年。

年纪轻轻为什么会得糖胖病?

除了少数人由遗传因素引起,绝大多数早发者都是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诱发。27岁小李(规培医生)的教训很有启迪。当时他空腹血糖高达17 ,他说:“住院时,我旁边都是中老年人,只有我是年轻人。所有人都会问一句,你怎么这么年轻就得了糖尿病?我反思了一下,确诊之前,我早得糖尿病就是这12个字引起的:

胡吃:确诊之前,我过了三年不规律的生活。我和妻子都是“吃货”,做美食探店,每天都吃不过来。一日三餐,我们很少自己做饭,一般点外卖或下馆子,当时一顿吃饱了,过一会儿又想吃点零食水果、炸串烧烤等高碳水、高糖的食物;晚上还会躺床上吃小零食、小蛋糕。

海喝:我还有喝饮料的习惯,可乐雪碧当水喝,大二时我体重已经不轻了,但我奶茶、果茶一天起码两杯,之后可能是一天一杯。还要经常喝大酒。

不动:平时基本没有运动,回家就是躺着。

肥胖:我身高1.72米,之前我体重不到160斤,这三年下来,体重最高到了 210斤左右。我妻子有多囊,有糖尿病的初期症状,当时她胖了30多斤。不查血糖的话,可能几十年都不会发现自己有糖尿病。后来她体检发现空腹血糖高达10 。内分泌科医生说她有胰岛素抵抗,我俩糖胖在一起了!

熬夜:由于要准备医学论文以及第二天的疑难病例讨论,经常熬夜至深夜2点,吃个夜宵才睡。

压力:论文、科研、医疗、教学各种事情做不完,情绪紧张,压力山大。

早发2型糖尿病治疗有何不同?

首选缓解治疗。早发2型糖尿病,这个曾经被认为是无法逆转的疾病,如今在我们逆转中心的专业服务下,正迎来新的治疗方式。逆转是提升自患者自身主动健康的强大的内驱力——从“要我做”到“我要做”。

糖尿病缓解主要由体重减轻驱动。与体重稳定组相比,体重减轻组实现糖尿病缓解的可能性增加156%,体重减轻越多,缓解的可能性越大。因此早发糖胖病患者一定要强化体重管理。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应作为追求早发2型糖尿病缓解的基本方案,核心在于改善能量代谢失衡、减轻体重(脂肪)。想要管住嘴,那就先把每日摄入的总热量控制在1000~1300kcal。其中碳水化合物40%~55%,蛋白质15%~20%,脂肪20%~30%。

运动对这部分患者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管理因素。有助于改善血糖、血脂、血压等,降低心脑血管风险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起到有效预防作用。每天跳绳一千次,提高基础代谢率,走路跑步结合的运动也有利于逆转。研究显示,通过强化生活方式的干预,可以实现1/3受试者完全缓解;早发2型糖尿病逆转率可达75%。小李医生说:出院之后我一天三顿饭都是自己在家做,现在我们吃得简单,蛋白质、维生素合理分配。在住院时我就开始运动,跳绳,或者围着医院楼慢跑三五公里,发现锻炼40分钟后,血糖能明显下降,我就更来劲了,一直坚持到现在。每周有三天我早上出去骑20公里自行车,忙的时候晚上也会慢跑三五公里,通过运动缓解压力。戒甜饮料、戒酒、每天晚上23点前睡觉,确诊的时候我体重210斤,现在大概150斤。

“到第100天的时候,糖化血红蛋白5.3%,我停药了。确诊的时候没有哭,但是停药的时候我哭了,总算甩掉了药箱!”小李说。但是逆转不是治愈,还是要终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防止复发。

对于HbA1c不达标且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措施未有效落实的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8-12周)辅助应用具有显著改善体重的非胰岛素药物联合治疗,有助于实现缓解。对于空腹血糖>9.5mmol/L,HbA1c>8.5%的患者建议选择“221用药方案”,即“二甲双胍 SGLT-2i GLP-1RA”或“二甲双胍 噻唑烷二酮 GLP-1RA”联合治疗;

胰岛素强化治疗针对的主要是空腹血糖≥11.1mmol/L,HbA1c≥10%的患者,辅助应用短期(2周)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去除高糖毒性,有助于实现缓解。随后可以采用“221用药方案”继续管理一段时间,之后逐步撤停药物;

对于BMI≥32.5kg/m2的严重肥胖患者,如果药物等治疗措施不能显著改善体重和代谢紊乱,可以考虑通过代谢手术干预来实现糖尿病缓解。

合理药物治疗,管好一胖伴三高

如果不具备逆转条件,一定要管好高血糖。血糖管理有4个维度: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在正常范围内的时间(TIR)都要达标。在没有低血糖的前提下,糖化血红蛋白应该小于5.7%更好。需要强化生活方式和多种药物的联合才能达此目标。

重度肥胖且生活方式干预无效者应考虑外科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和“腹腔镜胃旁路术”。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适应症,术前需对患者进行全方位检查及评估,术后需长期强化生活方式的干预。

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血脂紊乱是甘油三酯(TG)升高、总胆固醇(TC)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下降,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一般的糖尿病患者LDL-C低于2.6mmol/L、高危人群低于1.8 mmol/L、极高危人群要低于1.4mmol/L。

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水平如果超过120/80mmHg,即应该开始生活方式干预,以降低血压和预防高血压的发生;收缩压≥140mmHg,可考虑开始降压治疗;收缩压≥160mmHg时,必须启动联合降压治疗。血压目标小于130/80mmHg。

早发糖尿病患者应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甚至手术等方法,努力达到最适宜体质指数21-24kg/m。

本文作者:上海市浦南医院内分泌科 邹大进

糖尿病不用终身服药?2型糖尿病逆转9个关键方法,越早做效果越好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早上刚吃完早餐,血糖又飙了;中午不敢多夹一口米饭,晚上还得盯着血糖仪。

越来越多的中年人把“血糖”挂在嘴边,有人甚至才四十多岁就开始每天吃药。

可吃了药,血糖稳定了吗?也不一定。

不少人发现,药越吃越多,血糖还是动不动就失控。于是就有疑问:难道糖尿病真的只能“带着药活”,一辈子离不开?

这个问题值得从头说起。尤其是2型糖尿病,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它其实是有可能逆转的。

而且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说“逆转”,不是忽悠人,也不是奇迹。

是实打实地科学研究和真实案例的结果。

英国一项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发现,通过饮食控制、体重管理,约46%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一年内实现了血糖正常,停用了降糖药物

这个比例,已经足够让人重新审视糖尿病的“终身病”标签。

但要做到这一点,得靠实打实的生活方式改变。

不是简单地少吃甜,而是从根上调整身体的代谢环境。

其中最关键的一个点,就是“胰岛素抵抗”。

2型糖尿病的本质,不是单纯胰岛素分泌不足,而是身体对胰岛素反应迟钝,糖进不了细胞,只能在血液里打转,血糖就高了。

而这种状态,是可以通过生活方式逆转的。

第一步就是减重,但不是那种盲目的节食减肥。很多人一听减重,就开始不吃主食,或者干脆一天只吃一顿。

结果营养失衡,身体代谢更乱。

科学的减重方式,是控制总热量的同时,确保蛋白质摄入足够,搭配适量运动。

尤其是腹部的内脏脂肪,一旦减少,胰岛素敏感性就能明显改善。

有研究显示,哪怕体重只下降5%-10%,胰岛素抵抗都会显著缓解,血糖控制也会跟着好转。

第二个关键点,是吃饭的顺序和节奏。

很多人吃饭从来不讲究这个,但其实顺序真的重要。

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质,最后吃主食,这样的进食顺序能有效减缓血糖上升速度,减少胰岛素的波动。

而且吃饭速度也要慢。

狼吞虎咽的结果就是血糖飙升,胰岛素分泌又猛又急,久而久之就把胰腺逼到崩溃。

慢下来,顺序吃饭,是最简单有效的“吃法疗法”。

第三个方法,是间歇性禁食。

这个方式现在在国外越来越火,但关键是得用得对。

不是不吃饭,而是控制吃饭的时间窗口

比如每天只在上午10点到晚上6点之间进食,其他时间只喝水或不含热量的饮料,让身体有足够时间“休息”,减少胰岛素分泌频率。

有研究发现,这种吃饭时间的调整,能显著改善血糖和胰岛素敏感性,甚至在几周内就能看到变化。

第四个关键,是睡眠。

别小看睡觉这事。

长期睡眠不足,会让身体压力激素升高,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血糖更难控制。

如果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或者质量特别差,哪怕吃得再健康,血糖也很难稳住。

保证每晚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对糖尿病逆转有直接影响。

第五个方法,是高强度间歇运动,也叫HIIT。

研究发现,这种短时间高强度、间歇式的锻炼方式,比传统的慢跑、快走更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不需要每天练,只要每周2-3次,每次20分钟左右,效果就能很明显。

而且还能帮助燃烧内脏脂肪,一举多得。

第六个关键,是控制压力。

长期焦虑、情绪压抑,会让身体一直处于高皮质醇状态,这种激素也会让血糖升高、脂肪堆积。

所以情绪管理,其实是糖尿病逆转里被严重低估的一环。

冥想、深呼吸、瑜伽、甚至每天散步半小时,都能帮助神经系统放松,让身体恢复代谢平衡。

别以为“想开点”只是情绪问题,它确实能改变血糖轨迹。

第七个方法,是科学补充营养素。

比如维生素D、镁、铬,这些都和胰岛素功能相关。

尤其中国人普遍维生素D缺乏,这会直接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

补充这些微量营养素不是越多越好,要根据体检和医生建议来补,但在生活中适当关注这些,也是逆转糖尿病的一部分。

第八个关键,是肠道菌群。

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和正常人差异很大。

增加膳食纤维、发酵类食物的摄入,比如酸奶、泡菜、全谷类,可以改善肠道菌群,进而影响血糖调控。

很多人吃了益生菌几周后,血糖波动明显减小,说明肠道确实是个“隐藏开关”。

第九个方法,也是最被忽视的一个:定期“断糖”

不是说一辈子不碰糖,而是每周设定1-2天完全不吃任何添加糖和精制碳水,比如蛋糕、饮料、白馒头、饼干这些。

让胰岛素“休息”一下,身体才能慢慢恢复对胰岛素的反应能力。

这种“周期性休糖”策略,在很多糖尿病逆转案例中反复出现,效果比长期压制饮食还要明显。

但要强调的是,这9个方法不是“选一个试试看”,而是需要组合、长期坚持。

糖尿病的逆转,不靠一天两天,而是靠每天的选择。

越早开始,身体的代谢弹性越强,逆转的可能性越大。

而且这些方法,即使不能完全逆转,也能大幅减少用药量、减少并发症风险,这已经是非常大的胜利。

关键不是有没有糖尿病,而是有没有掌握主动权。

很多人一查出糖尿病,就觉得自己“完了”,从此只能吃药过日子。

其实不是,改变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治疗”。

药物控制的是结果,生活调整的是根源。

两者结合,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完全停药,也不是说所有人都能逆转。

但只要掌握这些方法,哪怕不能逆转,也能把糖尿病“困”在初期,不让它进展成肾病、眼病或神经病变。

控制住了,就是赢。

那些逆转成功的人,不是天赋异禀,而是识时早、行动快、坚持久。

糖尿病不是一锤定音的判决,而是一场需要长期博弈的慢战。

只要方法对了,它并不是不可逆的宿命。

关键在于,什么时候开始动手。

参考文献: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2]李小慧,王建华.生活方式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04):302-306.

[3]张立峰,杨帆,刘璐.间歇性禁食对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指标的影响研究[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02):11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