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37(糖尿病37周可以剖腹产吗)
不知不觉得了糖尿病?这些早期症状你要了解
早发现,早控制!
一说起糖尿病,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可想它的危害有多大!
防治糖尿病,关键在于“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患者典型症状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下降。
但其实很多人在确诊时,都没有出现这些典型症状,有些反而出现了看似与糖尿病毫无关系的症状。
难道这只是特例吗?现今,糖尿病早期症状绝大多数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三多一少”了。
糖尿病有哪些早期症状
这里,主要针对2型糖尿病。
糖尿病高危期,也就是糖尿病前期,主要是糖耐量受损,一般这段时间没有任何症状,患者往往也毫不知情。
中国成年人的糖尿病发病率约为11%,而近36%的成年人正处于糖尿病前期,如果这时还不进行干预,每4个糖尿病前期得的人有1~3个在10年内进展为糖尿病。
那么糖尿病早期有哪些症状呢?
1 皮肤干燥、瘙痒
这种皮肤干燥不等同于秋冬季节的皮肤干燥,糖尿病前期即使涂抹身体乳等保湿产品,也没办法缓解干燥的皮肤问题,此时需要考虑血糖的影响。
糖尿病发痒部位多集中在手脚和小腿,女性则会经常出现外阴瘙痒。
2 视力变化
血糖升高会引起体内液体的变化,导致视力不稳定。
视力变化大多表现为视力会下降或眼前出现黑影,不过也有少部分人表现为视力突然变好甚至不需要佩戴眼镜。
很多人碰到这种情况,会误以为是“老花眼”提前到来,或诊断为老年白内障,殊不知这也可能是高血糖引起的视网膜病变。
3 伤口久不愈合
伤口不易愈合是糖尿病典型的症状之一。
糖尿病患者一般都存在外周血管病变,所以伤口周围组织的血供会受到影响;而且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差,加之高血糖有利于致病菌生长,常导致尿路感染、皮肤感染和阴道炎症等,久难痊愈。
4 睡眠障碍
很大一部分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轻度或中度的睡眠呼吸紊乱,且多表现为睡眠呼吸暂停。
白天感到疲倦嗜睡、夜晚睡觉鼾声过大的人最好进行血糖检测。
5 餐前饥饿
糖尿病初期,可能出现餐前低血糖、饥饿难忍等。
这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延迟、与血糖变化不同步,导致餐后血糖达到高峰时,胰岛素还没来得及分泌,而等到胰岛素分泌达到高峰时,又正好出现在下一餐前,从而导致出现低血糖和饥饿状态。
除了上面说的几个症状外,性欲减退、性功能障碍、肢体麻木感、针刺感等都是糖尿病早期的症状。
如果出现类似症状,可选择检测血糖来确诊是否为糖尿病。
如果血糖高于正常,但未达到诊断标准,则为糖耐量减低。
当然,除了确诊的或出现糖耐量减低的人群外,以下这些糖尿病高危人群也需多加注意和预防。
注意!糖尿病高危人群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包括:
1 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
当父母或同胞兄弟姐妹有一位有糖尿病患者时,其患病风险是一般人群的3倍;如果父母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时,其患病风险可达一般人群的6倍。
2 超重、肥胖或腰上赘肉很多
体重指数(BMI)≥24kg/m2属于超重,BMI≥28kg/m2属于肥胖。
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的人群都需要注意预防糖尿病。
这类肥胖者一般胰岛素受体不敏感、胰腺负担重。
另外,如果你体重并未超重,但四肢肉比较松软,看起来也比同样体重的人显得胖的话,同样也需要注意预防。
3 年龄40 岁人群
人过中年,胰岛素受体也会开始老化,容易发生胰岛素抵抗。数据显示,年龄每增加10岁,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68%。
4 饮食习惯不当
主食比菜吃得多,以白米饭、馒头、面包等精细面食为主,从不吃杂粮。
做菜重油重盐,偏好甜食、饮料等。
5 饭后易疲倦
大部分人可能会有“饭困”,但一般不会特别严重,但如果自己比其他人的“饭困”明显很多,可能需要当心了!
另外,容易低血糖或偶尔未及时进食就饥饿感明显的人,也建议进行血糖检测。
6 久坐不运动
不爱运动、活动量小、体能较差的人群,连上几层楼梯都觉得十分费力人群。
7 女性怀孕时有妊娠糖尿病史,或者有巨大儿(≥4kg)生产史者。
上面7点中,占有2条及2条以上,就极有可能成为糖尿病候选人。
除此之外,其他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都有引发糖尿病的风险,值得警惕!
但糖尿病除了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大多还是由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引起的。
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预防糖尿病和其他疾病最为有效的良药!
总 结
糖尿病早期症状
皮肤干燥、瘙痒
视力变化
餐前饥饿
睡眠障碍
伤口久不愈合
糖尿病高危人群
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
超重、肥胖或腰上赘肉很多
年龄40 岁人群
饮食习惯不当
饭后易疲倦
久坐不运动
女性怀孕时有妊娠糖尿病史
参考文献
[1]小周, 糖尿病早期症状勿轻视 [J]农村科学实验. 2017.1:37
本文首发丨维他狗营养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
患糖尿病7年不重视!福建37岁男子悲剧了,面临左腿截肢,双眼几近失明
7月1日,话题#37岁男子糖尿病7年不重视致截肢失明#冲上热搜。
37岁的福建陈先生年纪轻轻
却接连面临左腿截肢、
双眼几近失明的悲剧
只因他确诊糖尿病7年
却从未重视……
放任糖尿病7年,拖出截肢悲剧
2016年,年仅28岁的陈先生确诊2型糖尿病。尽管医生反复叮嘱,他仍不以为意,饮食不规律,血糖监测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仅靠药物维持,并心存侥幸:“没症状,应该没事。”
隐患悄然累积。一年前,陈先生的脚趾开始溃烂剧痛,就医后被诊断为严重的糖尿病足。医生建议立即截趾阻止恶化,但他拒绝了手术,幻想能有转机。
不幸的是,由于感染迅速蔓延,最终陈先生被迫接受左腿截肢的现实。面对空荡的裤管,陈先生心中满是悔恨。
视力再遭重创,眼底病变濒临失明
截肢的阴霾未散,新的危机接踵而至——陈先生的视力急剧下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使他的双眼濒临失明。在当地医院接受玻璃体切除和白内障手术后,今年6月,他的右眼病情再度恶化,连家人面容都无法看清。
陈先生和家人慕名来到厦门眼科中心,找到了眼底病科学科带头人吴国基院长。检查发现,其右眼视网膜病变已进展至V-VI期(共六期),玻璃体腔大量积血、增殖膜蔓延,随时可能永久失明。
那一刻,陈先生的心仿佛被狠狠揪住,他害怕自己将永远失去光明。
△陈先生的左眼已几近失明,右眼玻璃体大量积血,增殖膜蔓延
公益救治雪中送炭,破碎视界重拾微光
一年多来,持续的治疗早已掏空陈先生家底并负债累累。面对再一次的手术治疗费用,陈先生一家陷入绝望。
此时,厦门眼科中心向陈先生伸出了援手。医院为其减免费用,并成功实施玻璃体切除手术。
△眼底病科康克明主任医师为陈先生实施玻璃体切除手术
术后,他的视力有望部分恢复,但吴国基院长严肃强调:“若血糖仍不控制,下一步可能引发肾衰竭,视力也会再次恶化。”
“糖网”早期隐匿,晚期可致盲
“糖网”是糖尿病主要并发症之一。数据显示,每3名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名“糖网”患者,而每平均3名“糖网”患者中又会有1人面临失明的风险。
“‘糖网’早期没有任何症状,患者难以察觉,” 医生指出,“当出现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眼前黑影时,病情已至中晚期。”
晚期患者可能发生血管破裂出血或视网膜脱离,此时手术虽能挽救部分视力,但对情况严重者效果有限;若发展至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失明将不可逆转。
医生提醒:糖尿病患者确诊后应立即进行眼底检查,并坚持每半年复查一次。唯有早发现、早干预,才能最大程度避免失明悲剧。“切莫像陈先生,等到症状出现、代价惨重时才追悔莫及!”
综合:都市时报、福建卫生报
来源: FM93交通之声
三天就去世!医生:夏季糖尿病患者若出现这6个症状,立即去医院
前几天,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接诊了一位63岁糖尿病患者王先生。他因"连续三天口渴、多尿、呕吐"被家人送来。入院时,王先生已出现意识模糊,血糖高达32mmol/L,严重脱水,血液呈酸性。尽管医护人员全力抢救,王先生最终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多器官功能衰竭而离世。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4亿,而夏季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高发期,死亡率较其他季节高出约28%。更令人担忧的是,超过65%的糖尿病患者对夏季危险信号认识不足,延误就医时间平均达72小时。
作为一名从事内分泌科临床工作15年的医生,每到夏季,我都会接诊大量因高温导致病情恶化的糖尿病患者。今天,我想从专业角度告诉大家:夏季对糖尿病患者的危险性,以及哪些症状必须立即就医。
夏季为何成为糖尿病患者的"危险期"?这与高温环境下人体的特殊生理变化密切相关。高温会促进人体水分蒸发,糖尿病患者本就存在多尿症状,更容易发生严重脱水。
高温环境下,人体代谢率提高,胰岛素需求量增加。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这意味着血糖控制难度大幅提升。
第三,夏季饮食习惯改变,冷饮消费增加,而许多冷饮含糖量惊人。一杯普通奶茶的糖分相当于8-10块方糖,远超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每日糖摄入量。
在我的临床实践中,接诊过一位35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李女士,她在38℃高温天外出游玩后,当晚出现严重呕吐、腹痛。家人认为是"中暑"或"吃坏肚子",自行服用藿香正气水。
延误治疗48小时后,李女士被送入急诊,确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血糖高达28mmol/L,经过5天重症监护治疗才转危为安。
糖尿病患者夏季若出现以下6个危险信号,必须立即就医:
第一,剧烈口渴和多尿。当出现明显超出平时的口渴感,即使大量饮水仍感口干舌燥,同时排尿频繁,尿量增多,这可能是高血糖导致的渗透性利尿。
第二,呼吸急促且有水果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体内会产生大量酮体,导致呼出气体带有特殊的"水果味"或"指甲油味",同时呼吸深而快。
第三,持续恶心呕吐。高血糖状态会影响胃肠道功能,引起顽固性恶心呕吐。这种呕吐与普通胃肠炎不同,即使禁食也难以缓解。
第四,意识改变。从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到嗜睡,甚至意识模糊,这是高血糖危象的严重表现,提示大脑功能已受到影响。
第五,皮肤异常干燥。严重脱水会导致皮肤弹性下降,捏起皮肤后不能迅速复原,皮肤干燥无汗。
第六,心率加快且虚弱。由于体液和电解质紊乱,患者常出现心率增快(每分钟超过100次),但脉搏弱而细。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糖尿病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近37%的糖尿病患者曾因误认为夏季"多喝水就能解决问题"而延误就医。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单纯补充水分远远不够,必须尽快接受专业治疗。
常见的误区还包括认为"夏季出汗多,血糖自然会降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研究表明,夏季高温反而会促进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升糖激素分泌,导致血糖波动更大。
如何预防夏季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必须加强血糖监测。夏季应将血糖监测频率从平时的每周2-3次增加到每天至少1次,特别是在高温天气外出前后。
科学补充水分。每天饮水量应在1500-2000ml,选择白开水、淡茶水等无糖饮料,避免含糖饮料和果汁。补水应当"少量多次",避免一次大量饮水增加心脏负担。
第三,调整用药方案。夏季胰岛素在高温下容易失效,应存放在2-8℃的冰箱内,外出时使用专用冷藏盒。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也应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调整剂量。
第四,合理安排活动时间。避开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的高温时段外出,户外活动时间控制在60分钟以内,并随身携带含糖食物应对低血糖。
在我的门诊中,有一位67岁的糖尿病患者张阿姨,她坚持在夏季使用"3 3"原则:每天检测血糖3次(早餐前、午餐后2小时、睡前),饮水至少3升,并在手机上设置提醒。近三年来,她再未因夏季高血糖住院。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夏季高温还会影响药物稳定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研究发现,当环境温度超过35℃时,胰岛素效力会在2小时内降低约20%。外出携带的胰岛素必须做好保温措施。
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足部护理。夏季糖尿病患者更喜欢穿凉鞋或赤脚,但这增加了足部外伤和感染风险。建议选择透气、包裹性好的鞋袜,每天检查足部有无伤口。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强调,夏季是糖尿病患者的危险期,必须提高警惕。每位糖尿病患者都应制定"夏季应对预案",包括紧急联系人电话、附近医院地址、随身携带的必备药物等。
从今天开始,请每位糖尿病患者在手机便签或纸条上写下这六个危险信号,并告诉家人:口渴多尿、呼吸急促、持续呕吐、意识改变、皮肤干燥、心率加快。一旦出现,立即前往医院,不要犹豫观望。
在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面前,时间就是生命,72小时可能是生死之间的关键分水岭。
参考文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2年第38卷《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气候相关性研究》《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年第43卷《夏季高温环境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中华医学杂志》2021年第101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早期识别与干预策略》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