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 节食(糖尿病节食减肥会引起头晕吗)

药师华子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是“饿”不好的,在降糖治疗中,不要过度节食

有位糖尿病患者跟华子说,最近一段时间总是便秘,身体也不舒服,晚上睡觉还失眠,但是他的血糖控制得一直很好,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呢?在交流过程中,华子发现他的问题出在“吃”上。

他说自己怕血糖高,每天只吃很少的主食;怕胆固醇高,也不敢吃肉、奶、蛋。每天就是吃一点饭菜,再加一点水果。华子告诉他,他的问题,就是营养摄入太少,身体营养不足,当然就会不舒服了,而且吃得那么少,胃肠缺乏正常的刺激,蠕动也会变慢,就会出现便秘。

一、糖尿病人的“两个担心”

华子对他说,为什么不多吃一些呢?他说,怕吃多了血糖升高啊。华子说,可以用降糖药控制血糖。他又说,药用多了对肝肾有影响怎么办?

其实这位患者代表的是多数糖尿病人都有的“两个担心”,一个担心,是怕高血糖对身体造成伤害;另一个担心,是怕用药太多出现副作用。在这两个担心下,很多的糖尿病人会选择尽量减少饮食摄入量,并且增加运动量。

二、饮食控制时不要“过度”

糖尿病人需要饮食控制,但不是让自己饥饿,因为饥饿是治不好糖尿病的。糖尿病是血糖代谢异常的疾病,因为组织细胞无法利用血糖,才会造成血糖升高。在高血糖的时候,身体的组织细胞实际上是处于“饥饿”状态。

我们需要想办法让血糖被组织细胞利用,而不是单纯地减少饮食摄入量。依靠减少饮食量来降低血糖,只会让病情雪上加霜。所以说,降糖治疗需要饮食控制,但需要在保证营养均衡、充足的前提下,控制摄入饮食的总热量

三、饮食是用药和运动的基础

糖尿病的发生,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第二个原因是身体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出现胰岛素抵抗。而导致这两个原因的因素,人类并没有完全弄明白,所以一旦出现糖尿病,我们只能使用药物控制症状,很难逆转、治愈糖尿病。

使用降糖药物,是治疗糖尿病的必要选择。不要因为使用药物而担心,现在的药物都经过大量的临床试验,在确保安全性之后才会上市。只要在医生指导下正常用药,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概率要小于买彩票中奖。

降糖药物的作用,并不仅仅是单纯降低血糖,而是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利用,维持机体的正常运转。所以要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才能维持身体健康。降糖治疗的基础,是在营养摄入足够的前提下,用药物去调节血糖值,而不是让自己饿肚子。

运动对糖尿病患者也特别重要,运动时,骨骼肌会消耗大量的血糖,运动也会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状态,可以减缓糖尿病的进展。但是过量运动时,就可能会造成低血糖,而运动不足时,血糖又会升高。所以糖尿病人,需要在药物、饮食与运动三个因素中,找到平衡点。其中饮食最为重要,是用药和运动的基础

总结一下,糖尿病在降糖治疗中,要掌握好“度”,靠饿肚子治不好糖尿病。过于严苛的控制饮食,不仅降低了生活质量,还会出现营养不良和身体不适。所以糖尿病患者要在内分泌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药物、饮食与运动的平衡关系,才能更好地控制血糖,避免并发疾病的发生。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分享更多健康知识。

瑞士大学分析320位“糖友”,发现:过度节食的,大多是这些结局

瑞士日内瓦大学一项针对320位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发现,那些“为了控糖拼命节食”的人,反而血糖波动更大肌肉流失更快,其中三分之一在三年内出现了严重低血糖营养不良认知下降等并发问题。

问题来了:为什么很多人明明节食了,却还是“糖”控不好,身体反而越来越虚?

很多50岁以上的男性觉得自己“吃得少”,就等于养生了,其实可能正在一步步走向慢性营养失衡的深渊。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科学控糖、预防并发症?关键在于这5个方面,别走错了方向。

50岁以上的男性,尤其是有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病史的人,往往对“吃”特别焦虑。年轻时大鱼大肉,年纪一大就想着“清淡点”“少吃点”,但很多人不知道,过度节食其实是另一个极端,跟暴饮暴食一样危险。

不少人为了控制血糖,早餐只喝粥、午餐吃点青菜、晚餐干脆不吃。这样做短期可能血糖下降了,但身体开始动用肌肉蛋白来维持能量,长期下去,肌少症基础代谢下降免疫力减退就悄悄找上门。

低血糖的风险也在加大。很多人在晚上空腹入睡,凌晨出现头晕、冒汗甚至心慌醒来,这其实是夜间低血糖的表现,严重时甚至可能诱发心律失常或脑供血不足。

有些人会问,我控制饮食不是为了避免并发症吗?为什么反而更多了?问题不在于“控制”,而在于“怎么控制”。糖尿病饮食管理并不是“少吃”这么简单,而是要按照身体需求“合理吃”。

日内瓦大学的研究中发现,那些摄入蛋白质和膳食纤维达标的“糖友”,无论血糖控制还是肾功能记忆力表现都明显好于那些极度节食的人。原因在于,适量的优质蛋白能稳定血糖、延缓胃排空,同时维持肌肉质量,这对中老年男性尤其重要。

年过五旬,很多人开始感觉体力不如从前,饭量也小了,甚至“吃点油就胀”,其实这很可能是胰岛功能减退的表现。此时更需要科学饮食来“保住”身体的底子,而不是随便“减点饭”就了事。

还有人问,那我是不是该多吃蛋白粉、补剂?其实不必盲目补充。天然食物的吸收率更优,比如鸡蛋、鱼、豆制品、牛奶,这些在日常饮食中完全可以满足身体所需。关键是要能吃进去、吃得规律。

研究还发现,饮食结构失衡比总热量摄入更影响血糖稳定。很多“糖友”没吃糖,却血糖还是高,原因往往是碳水比例没控制好。比如一顿饭全是米饭、粥、馒头,缺了蔬菜和蛋白质,升糖速度会非常快。

理解这一点后,饮食调整就有方向了。每餐保证有复合碳水(如糙米、燕麦)、优质蛋白和大量绿叶蔬菜,同时控制总油脂摄入,才能真正帮助身体稳定血糖而不失营养。

除了吃,也是关键。50岁后,很多人运动量锐减,有些人甚至一退休就宅在家里。可轻度运动对血糖控制帮助极大。比如餐后30分钟散步20分钟,就能明显降低餐后高血糖

还有人担心运动会“低血糖”。只要不空腹剧烈运动,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反而是久坐不动,才更容易让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糖反复波动。

再说到疾病筛查,很多人觉得“每年体检一次”就够了。但常规体检往往不包括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眼底检查这些对糖尿病早期并发症极为关键的项目。

如果你已经确诊糖尿病,建议每年做一次眼底照相、肾功能检查、足部神经评估,这是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肾神经病变的关键。早发现,才可能早干预。

还有一点常被忽略的是心理健康。很多“糖友”节食、运动、吃药三管齐下,结果发现血糖还是不稳,情绪变得极差。压力激素本身就会影响血糖代谢。焦虑、失眠、孤独感,都会让控糖变得更难。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医学越来越强调“整体管理”而非只看血糖数字。一个人血糖再好,如果睡眠差、情绪差、走路都没劲,那健康也并不完整。

最后说说睡眠。研究发现,睡眠不足睡眠质量差的人,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的风险高出40%以上。也就是说,哪怕你白天吃得再对,晚上如果睡不好,血糖照样“乱跳”。

50岁之后,不仅要吃得对、动得勤、查得早,更要睡得好、心态平。控糖不是一场拼狠的战斗,而是一场持久而温和的修复。

如果你已经开始节食控糖,不妨问问自己:我是不是吃得太少了?我现在的饮食,有没有足够的蛋白质和膳食纤维?我是不是长期没查过眼底、肾功能?我睡得好吗,心情稳吗?

这些问题,才是让你真正走向健康稳定的起点。

你有没有过“节食越狠,身体越差”的经历?或是身边的亲人因此出现过健康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故事,我们一起寻找更科学、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汉斯·格里曼等人。《饮食限制和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一项为期三年的纵向研究》。瑞士内分泌学杂志,2023年

[2]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年.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瑞士大学分析300位“糖友”,发现:过度节食的,大多是这些结局

控糖控成“控命”,其实挺常见。

一项来自瑞士苏黎世大学的研究,分析了300位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习惯,发现一个令人皱眉的事实:过度节食的人,往往不是瘦得健康,而是先“饿”坏了身体,最终陷入另一种危险的代谢困局。

“节食”这个词,听上去像是自律的代表,实则可能是极限的深渊。

尤其是对糖尿病人群,一旦节食节到极致,身体不是感激,而是反抗。不是血糖稳定,而是低血糖频发,甚至诱发心律失常、认知障碍,严重者还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危急情况。

饿得越狠,胰岛素抵抗可能越强,脂肪反而囤得更紧。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代谢系统的真实报复。

那些节食过猛的人,往往有一个共同特征:对食物的恐惧感异常强烈,吃饭仿佛是在走钢丝,生怕一口下去就血糖飙升。真正让血糖“翻车”的,常常不是那一口饭,而是长期营养失衡造成的代谢错乱。

大脑一旦察觉“长期饥荒”,就会自动切换到“节能模式”,不仅降低基础代谢,还会让人更容易产生暴食冲动。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节食一周,周末狂吃三天,血糖忽上忽下,比过山车还刺激。葡萄糖波动,才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大BOSS。

节食不是错,但如果节成了“营养断崖”,那真的比甜食还危险。

更令人意外的是,研究还发现,那些极端控制饮食的人群中,骨密度下降、贫血、免疫力低下的比例显著高于饮食均衡者,尤其女性糖友,出现月经紊乱脱发的几率明显上升。

不仅身体吃不消,心理也早已发出警报。

长期节食的人,情绪不稳、易怒、焦虑、甚至出现“进食障碍”的倾向。大脑缺乏足够的葡萄糖供应,会直接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导致情绪调节功能紊乱。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一节食,整个人就像中断了Wi-Fi,断联、低效、情绪化。

如果再加上“自责式节食”——吃了一口香蕉就觉得自己犯罪,喝了一口牛奶就想跑十公里,那更是身心双重摧残。

节食的尽头,不是清瘦的健康,而可能是虚弱的病态。

而另一类人则走向了反面:看到“节食有害”就彻底放飞,血糖高得像股票崩盘。糖尿病人的饮食管理,不是“节”也不是“放”,而是“调”。

真正的智慧,是吃对,而不是不吃。

早上不吃饭就去运动,这种做法在一部分人中非常流行,目标是“空腹燃脂”,结果却把自己推向低血糖晕厥的边缘。尤其是服用磺脲类药物的糖友,空腹运动简直是和命较劲。

还有人一听医生说“少吃主食”,就直接砍掉所有米饭面条,结果导致身体为了获取能量,不得不分解肌肉和脂肪,产生大量酮体,引发酮症酸中毒。这种“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节食方式,已经不是节食,而是自残。

瑞士这项研究还指出,节食过度的人群中,长期维生素B族、D和钙摄入不足的比例超过60%。尤其是维生素B1,一旦缺乏,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受损,出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风险大大提高。

节食不等于控制,控制也不等于压抑。

人体是个精密的“化学工厂”,要优雅运转,需要足够的“原料”——蛋白质、脂肪、碳水、维生素、矿物质,缺一不可。缺了就像工厂断电,效率低,事故多,最后连质量都保障不了。

节食带来的“假象进步”极具欺骗性。

体重减轻了,血糖看似稳定了,但一旦恢复正常饮食,胰岛素抵抗反弹更猛,血糖反弹速度堪比弹簧。因为身体已经“学会”了在匮乏中生存,一旦营养回归,就像久旱逢甘霖,全部吸收囤积,防止再饿一次。

这种代谢上的“过度保护”,其实是身体的求生本能。

节食节出问题的糖友,往往还有一个盲点:饮食结构单一。比如只吃黄瓜鸡蛋魔芋,以为这样就能控制热量和血糖,却忽略了这些食物提供的营养非常有限。结果是蛋白质摄入不足,肌肉流失,身体代谢率下降,越减越难瘦。

也有不少人陷入了“只看热量不看质量”的陷阱。

热量低的食物不等于健康。比如某些“代餐棒”,虽然标榜“低糖低脂”,但实际添加了大量人工甜味剂和高聚果糖,这些物质虽然不含热量,却可能扰乱肠道菌群,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对糖尿病人而言,无异于饮鸩止渴。

节食最大的误区,其实是“只看表面,不看系统”。

身体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

真正有效的控糖方式,从来不是极端,而是稳定。稳定的血糖、稳定的情绪、稳定的饮食节奏,才能换来真正的健康。那些看似“狠”的节食,往往只是暂时的胜利,最终却是代谢系统的溃败。

如果非要给节食一个科学的标准,那就是“吃得少一点点,但吃得对一点点”。

每一餐都保证有优质蛋白(如豆腐、鸡肉、鱼)、适量的复合碳水(如糙米、藜麦、红薯)和足够的膳食纤维(如绿叶菜、海带、木耳),并在两餐之间加入一些低糖高脂的“稳糖零食”,比如坚果类亚麻籽粉,既能延缓血糖上升,又能补充必要脂肪酸。

吃饭顺序也有讲究。

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质,最后吃碳水,这样的顺序能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峰值。这不是小众偏方,而是多项临床研究验证过的“控糖吃法”。

节食如果做到了“科学 温柔”,那才值得坚持。

否则,节食节到不是变瘦,而是变弱。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志刚,王东,孙玉华,等.糖尿病患者营养治疗策略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3):235-240.

[2]张雪,邱文娟.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对血糖波动的影响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23,50(9):1583-1586.

[3]刘丽萍,陈曦,林峰.糖尿病患者低热量饮食干预的效果及风险评估[J].中国公共卫生,2024,40(1):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