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脾虚 糖尿病(脾虚糖尿病吃啥药补脾)

小荷医典 0
文章目录:

给糖尿病患者推荐的6种中药代茶饮,还不快收起来!

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就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而中药代茶饮应该是我国茶文化的延伸和发展,如菊花茶清头明目,苦丁茶除热降压,薄荷茶解暑清热,麦冬茶养肺利咽。这些保健茶不仅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而且还为我们养心怡神,祛病延年发挥了作用。

那么,中药代茶饮适合于糖尿病患者吗?

一般的说来,糖尿病人是可以用中药代茶饮的,但不是所有的糖尿病人均适合或都需要,还是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来决定,这同样要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有是证用是药”,比如菊花茶用于肝热所致的眼睛红赤或眼睛分泌物多等证,如果患者合并糖尿病胃肠神经病变,经常腹泻,属于脾虚证者,就不能饮用。又如人参茶适合于气虚体质的糖尿病患者,倘若用于肝火旺胃火盛的患者无异于火上浇油。还有苦丁茶,如给予胃寒患者就好比雪上加霜。所以不能认为中药代茶饮适合所有的糖尿病人。

患者如何自己选择适合的代茶饮?

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茶:

1.糖尿病患者经常有口干舌燥、面红目赤等证,可饮用菊花茶、薄荷茶或莲子心茶以清热明目、清心肝火。

2.糖尿病患者伴有胃肠自主神经病变,出现便秘,可饮用决明子茶、麻子仁茶以润肠通便。

3.糖尿病患者伴有胃肠自主神经病变,出现腹泻、腹胀、食欲不振等脾虚可饮用大枣茶等。

4.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血压,经常感到心烦急躁、头晕目眩、口苦舌干,可饮用菊花茶、薄荷茶或夏枯草茶,以清肝泻火降压。

5.糖尿病患者伴有睡眠障碍,出现心悸心慌者可饮用酸枣仁茶、合欢茶以养心安神。

6.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脂血症,可饮用决明子茶、姜黄茶、生山楂茶等以祛脂活血。

代茶饮的中药会不会影响西药的作用?

传统中医认为茶水和药物不能一起用。不仅是西药,还包括了中药。主要是因为茶中有些物质会影响药物的疗效。一般主张服药2小时内不宜饮茶。但我们说得是中药茶,这些中药茶是否可以和西药一起用,是否会影响西药的作用,目前还不得而知,在没有科学的依据之前,中药茶最好不要和西药一起服用,起码要间隔1小时左右。

专家: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梁晓春

糖尿病,多因“脾虚”,巧用3个中成药,健脾益气,稳降血糖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的代谢问题,主要是因为胰岛素不够或者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不好,导致血糖过高。中医认为,糖尿病往往和“脾虚”有关。

脾虚会影响到脾胃的消化和吸收能力,还可能让身体里的湿气变重,这样血糖就更容易升高。所以,如果能够通过中药来健脾益气,就有助于控制血糖,改善糖尿病的情况。下面我会介绍三种中医常用的中成药,它们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

首先,我们来看看脾虚和糖尿病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

脾虚在中医里是指脾胃功能不好,常见的症状有不想吃饭、感觉累、肚子胀、便秘等。脾虚的人可能会觉得头晕、脸色发黄、舌头颜色淡、舌苔白。因为这些原因,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调理脾胃、改善脾虚是很重要的,这样可以帮忙稳定血糖。

接下来,我们看看三种有助于健脾益气的药。

01、参麦丸

参麦丸里主要有人参和麦冬,能够补脾健胃、增加气和津液。人参可以大补元气,麦冬能够滋润身体。

这两种成分配合起来,可以改善脾胃的功能,帮助稳定血糖。参麦丸适合那些脾胃虚弱、不想吃饭的糖尿病患者。

02、脾胃丸

脾胃丸里面的成分有黄芪、白术和茯苓,能够补脾胃。黄芪可以补气,白术能够健脾去湿,茯苓有利尿去湿的作用。

脾胃丸可以增强消化能力,对糖尿病患者改善肚子胀、便秘等症状有帮助。

03、补中益气丸

补中益气丸里面有人参、黄芪、白术等,能够补气和血、健脾。它适合那些感觉虚弱、不想吃饭的糖尿病患者。补中益气丸能够提高脾胃的功能,促进气血的生成,有助于稳定血糖。

除了吃药,糖尿病患者还可以通过食疗来健脾益气。

比如:

【山药粥】

材料:山药、大米

做法:大米煮成粥后,把山药打成糊加进去一起吃。山药粥对于脾肾气虚的糖尿病患者有帮助,可以减轻腰酸、大便稀等症状。

【猪胰淡菜汤】

材料:猪胰、淡菜

做法:猪胰切片,淡菜泡发。先炒淡菜,再加水煮汤,汤开后加猪胰。煮熟后加盐调味。这个汤可以健脾、帮助消化,对糖尿病患者有好处。

最后,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治疗要因人而异,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中成药。

2. 定期检查血糖,饮食和生活习惯也要控制好。

3. 用药要按照医生的建议,不要自己随便停药或者改变剂量。

糖尿病,多是因为“脾虚”,中医名方:健脾益气,巧妙降糖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概括了正常人体水谷精微的代谢过程,突出了脾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性,刚好展现了中医对于脾的认识。

在中医看来,脾的主要作用在于运化水谷、运化水液,人体吃下去的饮食水谷经过口、食道进入到胃,通过胃对食物的消化作用,将食物变成糜烂的状态,通过脾的运化功能,将食糜转化为富含营养的水谷精微物质,进一步化生成气血,并且脾胃主管将精微物质输布运送到全身,营养人体各组织器官。因此,中医认为脾胃乃是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如果脾胃功能因为各种原因受到损害,导致脾胃虚弱、脾阳不振,那么脾胃的运化功能就不能正常地运作。糖尿病人就会出现脾胃无法将精微物质成功输送到各组织器官,而堆积在血管脉道之中,这时,就会出现全体各个脏器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那么,中医常说的消渴症的“三消”(包括上消、中消、下消)症状就会出现。

今天给大家讲一个医案:

患者姓张,女,今年59岁。见诊的时候见患者身体消瘦,患者自述口渴多饮、多尿、乏力、纳食多常,眠可,大便正常,无明显手脚麻木、疼痛等症状。通过视频看到她舌苔,舌红少津,苔燥。检查了血糖,血糖值为11.9mmol/L。

情况了解得差不多了,给他开出一方:

黄芪、黄精、葛根、天花粉、白术、茯苓、玄参、麦冬、生地黄、枸杞子、黄连、山药。

每日一剂,水煎服。

服用半个月之后,患者口渴多饮、多食、多尿症状得到了明显的好转,但是活动时仍然感到疲劳乏力,舌质红,苔薄白,血糖降到了8.9mmol/L。

效果好转之后,给患者在原方之中加减了几味用药,继续服用了半个月。患者乏力、多食、多饮、多尿等症状消失了,血糖降到了7.5mmol/L,又将上方改成丸剂,长期服用。1年后复访,病情没有再复发,血糖恢复正常。

从患者的症状上看来,主要是脾出现了问题,脾胃乃是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当脾受到损害时,脾就不能生化气血,导致气血不足,那么人就容易出现乏力,犯困。由于脾受到了损伤,人体喝下去的水无法转变成具有营养的津液,出现口渴多饮,水不能运化只能下行,这就是造成多尿的症状。当脾的运化能力越来越差,人体所得的营养越来越少,自然而然就消瘦了。

清楚了病情的原由,我们来看一下方子:

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为主,又能生津止渴,黄芪补气升阳,以助脾之升清;山药、黄精味甘淡性平,能滋养脾阴;葛根味甘入脾,能升阳健脾,止渴生津;天花粉、麦冬润肺生津,养阴益胃;生地黄、枸杞子益肾补肝、生津养阴;黄连、玄参清热滋阴;丹参活血化瘀,与党参、黄芪相合,有益气活血之功。诸药配伍,健脾益气为主,意在治本;兼顾生津清热、化瘀活血,意在治标。标本兼治,才能血糖稳定,症状改善,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脾失健运,机体得不到滋养,导致津亏气虚,化燥生热,以致于产生各种并发症。气虚血行无力,则致血瘀,瘀血内阻会加重糖尿病,最终导致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吧,大家有相关的症状,需要在中医的指导下使用,切勿随意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