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 莲子(糖尿病莲子)

小荷医典 0
文章目录:

给糖尿病患者推荐的6种中药代茶饮,还不快收起来!

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就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而中药代茶饮应该是我国茶文化的延伸和发展,如菊花茶清头明目,苦丁茶除热降压,薄荷茶解暑清热,麦冬茶养肺利咽。这些保健茶不仅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而且还为我们养心怡神,祛病延年发挥了作用。

那么,中药代茶饮适合于糖尿病患者吗?

一般的说来,糖尿病人是可以用中药代茶饮的,但不是所有的糖尿病人均适合或都需要,还是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来决定,这同样要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有是证用是药”,比如菊花茶用于肝热所致的眼睛红赤或眼睛分泌物多等证,如果患者合并糖尿病胃肠神经病变,经常腹泻,属于脾虚证者,就不能饮用。又如人参茶适合于气虚体质的糖尿病患者,倘若用于肝火旺胃火盛的患者无异于火上浇油。还有苦丁茶,如给予胃寒患者就好比雪上加霜。所以不能认为中药代茶饮适合所有的糖尿病人。

患者如何自己选择适合的代茶饮?

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茶:

1.糖尿病患者经常有口干舌燥、面红目赤等证,可饮用菊花茶、薄荷茶或莲子心茶以清热明目、清心肝火。

2.糖尿病患者伴有胃肠自主神经病变,出现便秘,可饮用决明子茶、麻子仁茶以润肠通便。

3.糖尿病患者伴有胃肠自主神经病变,出现腹泻、腹胀、食欲不振等脾虚可饮用大枣茶等。

4.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血压,经常感到心烦急躁、头晕目眩、口苦舌干,可饮用菊花茶、薄荷茶或夏枯草茶,以清肝泻火降压。

5.糖尿病患者伴有睡眠障碍,出现心悸心慌者可饮用酸枣仁茶、合欢茶以养心安神。

6.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脂血症,可饮用决明子茶、姜黄茶、生山楂茶等以祛脂活血。

代茶饮的中药会不会影响西药的作用?

传统中医认为茶水和药物不能一起用。不仅是西药,还包括了中药。主要是因为茶中有些物质会影响药物的疗效。一般主张服药2小时内不宜饮茶。但我们说得是中药茶,这些中药茶是否可以和西药一起用,是否会影响西药的作用,目前还不得而知,在没有科学的依据之前,中药茶最好不要和西药一起服用,起码要间隔1小时左右。

专家: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梁晓春

莲子是升血糖还是降血糖?糖尿病人能吃吗?听听医生怎么说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夏日的午后,阳光透过医院走廊的窗户洒落进来,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张医生正在办公室里查看病历,突然听到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他抬起头,只见一位满脸焦虑的中年妇女推门而入。

"张医生,我刚才在楼下碰到李阿姨,她说莲子能降血糖,我爸可以多吃点。这是真的吗?"来人是张医生的老病号王女士,她父亲是一位糖尿病患者。

张医生露出温和的微笑,示意王女士坐下。"关于莲子对血糖的影响,确实存在一些争议。不过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您父亲的病情吧。"

王女士点点头,开始描述父亲最近的情况。张医生一边倾听,一边在电脑上调出病历。他注意到老人家的血糖控制一直不太理想,最近几次检查的糖化血红蛋白都在7%以上。

"您父亲的情况确实需要更加谨慎地控制饮食。"张医生说,"至于莲子,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

看到王女士疑惑的表情,张医生继续解释道:"莲子确实含有一些对健康有益的成分,比如莲子多糖和莲子蛋白。有研究表明,这些成分可能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但是,莲子本身也含有相当数量的碳水化合物,食用过多可能会导致血糖升高。"

张医生打开电脑,调出一项研究结果:"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的数据,每100克干莲子含有约65克碳水化合物。这个含量是相当高的,甚至超过了同等重量的大米。"

王女士听后一脸惊讶:"那岂不是说,吃莲子反而会让血糖升高?"

"不完全是这样。"张医生说,"莲子的作用其实是比较复杂的。它虽然含有较多碳水化合物,但其中的膳食纤维和抗性淀粉含量也不低。这些成分可以延缓胃肠道对糖的吸收,从而减缓血糖上升的速度。"

张医生接着介绍了一项发表在《营养学报》上的研究。这项研究发现,莲子提取物可以通过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和改善胰岛素抵抗来降低血糖水平。但他也强调,这种效果主要是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到的,还需要更多的人体研究来验证。

"那到底能不能吃呢?"王女士有些困惑地问道。

张医生笑了笑:"可以吃,但要适量。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总热量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是关键。如果想吃莲子,可以将其作为主食的一部分,而不是额外添加。比如,可以用少量莲子替代一部分米饭。"

他接着解释道:"莲子的升糖指数(GI)约为50左右,属于中等GI食物。这意味着它比精白米饭对血糖的影响要小一些,但仍然需要控制摄入量。"

看到王女士若有所思的表情,张医生决定进一步阐述莲子的营养价值:"除了可能对血糖有一定影响外,莲子还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钾、镁等矿物质,以及一些抗氧化物质。这些都对维持身体健康有益。"

他引用了一项发表在《食品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指出莲子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和抗氧化作用,可能对预防慢性疾病有一定帮助。

"不过,"张医生强调道,"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患者就可以无限制地食用莲子。任何食物过量摄入都可能带来问题,特别是对于需要严格控制血糖的人来说。"

王女士点点头,似乎明白了其中的复杂性:"那您能给出一个具体的建议吗?比如我父亲每天可以吃多少莲子?"

张医生思考了一下:"考虑到您父亲的情况,我建议每天不要超过30克干莲子,相当于煮熟后的一小碗。而且最好不要单独食用,可以和其他低GI的食物搭配,比如绿叶蔬菜或豆类。"

他补充道:"更重要的是,要把莲子的摄入纳入到整体的饮食计划中。您父亲每天的总热量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应该保持稳定,不要因为加入了莲子就增加了总量。"

张医生接着介绍了一种称为"碳水化合物计数法"的饮食管理方式。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更精确地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从而更好地管理血糖水平。

"使用这种方法,您父亲可以更灵活地安排自己的饮食。"张医生解释道,"比如,如果他想吃莲子,可以减少其他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保持总量不变。"

王女士听得很认真,不时点头。张医生见状,决定再多说一些:"其实,不仅仅是莲子,很多传统认为'降血糖'的食物都需要辩证看待。比如苦瓜、山药等,它们可能确实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但同时也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关键是要平衡,不能单纯依赖某种食物。"

他强调:"糖尿病的饮食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除了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还要注意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以及微量营养素的补充。"

张医生接着介绍了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他提到,近年来有研究发现,个体对食物的血糖反应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这意味着,对某些人来说安全的食物,对另一些人可能会引起明显的血糖波动。

"因此,"张医生说,"最理想的方法是进行个体化的饮食管理。您父亲可以在家中定期监测血糖,观察不同食物对他血糖的影响,逐步找出最适合他的饮食模式。"

王女士若有所思地说:"听起来管理起来很复杂啊。"

张医生微笑着安慰道:"刚开始可能会觉得有些麻烦,但随着时间推移,这将成为一种习惯。重要的是要有耐心,不要期望立即看到效果。糖尿病的管理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持续的努力和调整。"

他补充道:"除了饮食,运动也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帮助降低血糖。您父亲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一些适合的运动方式,比如散步、太极拳等。"

临近结束时,张医生总结道:"关于莲子是升血糖还是降血糖,答案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它对血糖的影响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食用量、搭配的其他食物、个体的代谢特点等。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重要的是要全面平衡饮食,而不是过分依赖某种'神奇'食物。"

王女士感激地说:"谢谢您,张医生。我现在明白了,管理糖尿病需要全面考虑,不能只盯着某一种食物。我会和父亲好好讨论,调整他的饮食计划。"

张医生点点头:"没错,就是这样。记得定期复查,如果有任何问题随时来找我。"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学会平衡饮食、科学管理血糖,无疑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但只要坚持不懈,终究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健康之道。就像莲子一样,看似简单的食物,背后却蕴含着复杂的营养学知识,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去探索和理解。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描写的医疗知识真实有依据, 但不能替代专业的医疗建议。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其他

日常控糖 中医有招

明明很小心了,怎么血糖还是一下子就高了?到底该怎么忌口才好?其实,糖尿病血糖升高并不可怕,要命的是可能累及心、脑、神经、肾等身体器官和组织,引发各种并发症。日常生活中到底该怎样控制血糖?

近日,由广东省中医药局指导,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岭南中医科普大讲坛”最新一期请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刘敏教授,为糖友讲解中医药对付糖尿病的妙招,并提出日常食疗、起居运动等方面的实用建议。

中医药控糖有“奇兵”

刘敏介绍,糖尿病的发病跟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吃多动少自然容易导致血糖升高,健康管理和良好的生活饮食方式显得尤其重要。

糖尿病早期十分隐蔽,往往发现时已经比较严重,不少人等到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发生才被确诊。实际上,糖尿病最普遍易识别的是“三多一少”的症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如果一段时间突然有“三多一少”症状出现,千万不要大意。

刘敏说,在降低血糖、逆转糖尿病并发症方面,中医药阵营里面不少“奇兵”都有制敌“杀器”,比如,黄连、忍冬藤、翻白草能够以苦制甘;石膏、知母、生地能以寒制热;人参、黄芪、熟附片能够以补制虚;四逆汤、附子理中汤则有以温祛寒的本领。这些中药针对不同体质人群能够各自发挥作用。需要留意的是,中医药的使用必须辨证施治,不能盲目自行服药,务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比如黄连以苦制甘,但性质苦寒败胃,体质虚寒脾胃虚弱的人就不一定合用了,一定不能自行服用。

血糖指标怎么看?记住“7和11”

糖尿病患者人数众多,当下我国大约每10人中就有一名糖尿病患者。普及糖尿病的防治知识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很多人都知道通过看血糖的指标可以诊断糖尿病和评估病情控制的效果,但这个指标的多个限定条件很多人其实一知半解。

糖尿病有什么样的诊断标准呢?刘敏介绍,医学上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是血糖指标:正常健康的血糖范围应该在3.0-6.1mmol/L之间,如果指标达到以下标准:空腹血糖≥7.0、餐后2小时血糖≥11.1、随机血糖≥11.1、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那就基本可以诊断为糖尿病了。这就是血糖的“7和11”标准。

需要提醒的是,空腹血糖在6.1-7.0之间还不能诊断为糖尿病,但也属于疾病的前期,需要拉响警铃;而“餐后2小时”指的是从用餐开始后的两个小时,而不是用餐结束后。

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糖指标的控制标准可以相对放宽——70岁放宽到7,80岁为8,90岁为9。

刘敏提醒,定期监控、记录血糖,做好“功课”,还可以提高就诊效率,让医生快速掌握情况。

另外,患者还需要每三个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指标。血糖指标的检测很容易受进食的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是医生诊断的另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生活中如何预防糖尿病?

饮食:

对于糖友和有糖尿病风险的人来讲,生活中吃什么不会升血糖?首先要先了解不吃什么。最显而易见的是太甜、含糖量高,一入嘴就感知甜的甜腻食品。其次是稀粥、米糊等,淀粉含量高,容易快速升高血糖,造成血糖大幅度波动,增加胰岛B细胞负担。需要提醒的是,进食不要过饱也很重要,过饱同样容易造成血糖升高;同时不要为了“节约”而经常进食残羹剩饭;也不要只图口感好吃,就只吃精制的大米。

同时避免吃与体质偏性相悖的食物,要多关注食物的偏性。比如体质虚寒者,少吃寒凉性食物,多吃温热食物。“天上飞的”禽类偏温热可以多吃,海底生存的虾蟹是寒性食物,可以少吃,免得拉肚子。食物偏性也可以帮助纠正人体体质的偏颇。虚寒体质还应该少吃花旗参。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刘敏提醒大家,不要神化“药膳”。中药材放太多,影响食物风味,不如直接喝中药,更不要盲目追随偏方验方。

建议多吃五谷杂粮,比如荞麦、燕麦、豆类、番薯(适量)、玉米、山药、粉葛、谷糠饼等,既解决饱腹感又不易升血糖。晨起常喝姜枣茶,生姜能散寒、开胃、解毒,大枣健脾养血、美颜。另外,葱、姜、蒜、花椒、芫荽都是糖友适宜的食物;动则气喘、汗多恶风寒者,可常喝人参黄芪水;心情烦躁、难以入眠者,不妨喝些莲子心水。

起居:

首先要坚持早睡早起、生活规律。辰时起,亥时眠,午未小憩心脑健。按照古人的经验,宜清晨6时闻鸡起舞,尽量晚上11时前入睡。不要熬夜,否则就会引来糖尿病、肿瘤、失眠、疲劳综合征、多汗、盗汗、小便失禁等问题。

日常还要注意适当运动,动静结合,劳逸结合、心境平和、豁达心宽。(全媒体记者周洁莹 通讯员胡嘉鸿)

来源: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