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烟对糖尿病(戒烟对糖尿病有帮助吗)
“老烟枪”患上糖尿病,戒烟是唯一的出路?看完你就懂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你可能听过这样一句话:抽了一辈子烟,老了反而查出糖尿病,不是肺有毛病,而是血糖出了事。
这事儿听着有点反常理——毕竟烟和肺是老搭档,怎么现在又扯上了血糖?更让人犯难的是,一听说得了糖尿病,医生第一句话往往是:“烟,得戒。”
这时候,老烟枪心里可能就想:我烟抽了几十年,真就因为它才得糖尿病?不抽了,血糖就能稳下来?这事儿,真不是一句“戒烟有益健康”就能糊弄过去的。
先别急着下结论。我们得从头说起。烟,到底跟糖尿病有什么关系?为啥那些几十年不离手的烟民,到了五六十岁反而查出空腹血糖飙高,甚至直接确诊糖尿病?
而一旦确诊,戒烟就成了绕不开的坎。不是说“戒烟好”这句废话,而是这个“好”,到底好在哪?戒了烟,血糖自己就乖乖听话了?还是说,不戒烟,糖尿病压根就治不好?
这事儿,得从烟草对胰岛素的影响说起。长期吸烟的人,身体会变得对胰岛素不敏感,这叫“胰岛素抵抗”。什么意思?就是胰岛素明明来了,但身体假装看不见。
结果是,胰岛素拼命分泌,血糖还是降不下来。时间一长,胰岛功能就会开始“罢工”。这不是理论,这是在大量吸烟者身上都能观察到的真实现象。
而且,烟里那些东西,不只是尼古丁在作怪。一氧化碳、焦油、自由基这些成分,会让血管变硬、变窄,导致全身的血液循环变差。
糖尿病最怕啥?就怕血管出问题。你看糖尿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眼底出血、肾病、足部溃烂,哪个不是血管先出岔子?所以说,吸烟和糖尿病,真的是一对“毒友”。
有人会说,那我都得了糖尿病了,吸不吸烟不都一样了吗?错。糖尿病不是止步不前的病,它是往下坡走的病。
如果你还在抽烟,这个坡会走得更快。你可能会发现,血糖控制越来越难,药越来越多,脚上开始长不好的伤口,眼睛开始模糊,肾开始泄蛋白。很多人不是死于血糖高,而是死于这些“后事”。
而且,抽烟的人更容易出现腹部肥胖,也就是肚子鼓起来,但手脚还细。这种体型最容易发展成代谢综合征,什么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全都凑一桌麻将。这时候,你就不是一个“糖尿病人”,而是一个“爆炸性组合包”了。
说到底,戒烟不是为了让血糖立刻变正常,而是为了让身体别再往深坑里跳。很多人问,戒了烟,是不是就没事了?也不是。
戒烟不是解药,但它是你能做的最关键的减法。你把烟戒了,胰岛素敏感性会慢慢恢复,血管不再继续恶化,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会明显下降。
不是我说,是那些已经戒烟五年、十年的人,他们的身体数据自己会说话。
有人会担心,戒烟以后容易发胖,体重上来了,血糖不是更难控制?这事儿确实得注意。戒烟后体重平均增加2-5公斤,但这不是戒烟的错,是你嘴停不下来。
很多人戒烟以后,嘴巴空了,就开始不停吃东西,尤其是甜食。口腔替代行为是戒烟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不解决这个,你戒烟带来的好处可能会被体重反噬。
怎么办?第一,要提前准备替代方案。无糖口香糖、喝水、嚼蔬菜条、甚至散步都比薯片和糖果强。
第二,戒烟后头几个月是关键期,运动必须跟上。哪怕每天快走半小时,也能把脂肪堆积的速度拦下来。第三,不要自己扛,身边人要知道你在戒烟,别再劝你“抽一根没事”。
除了这些,咱们还要提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心理层面的依赖。很多人抽烟不是因为上瘾,而是因为“习惯”。
一杯茶,一支烟;一顿饭,一根烟;一个烦心事,一整包烟。烟成了一种情绪出口,你不给他这个口,他就找别的方式泄。有些人戒烟后焦虑、易怒、失眠,这时候别光靠意志力。
找人聊聊,找点事做,哪怕是种花、做点饭,都是转移注意力的好办法。
再说回糖尿病。很多人怕得糖尿病,是怕要一辈子吃药。其实,有没有发现?糖尿病本质上是生活方式病。你生活方式不改,药吃再多也只是缓兵之计。
烟,就是生活方式里最毒的那一根钉子。不拔掉,它就一直扎在那里,不停出血。
顺带一提,中国的传统医学也早就看到了烟的问题。中医讲“肺主气”,肺虚则百脉失调。
烟耗肺气,伤脾耗津,脾主运化,津液不足,血糖自然不稳。虽然中医不说“胰岛素”,但讲的是同一个道理:阴阳失衡,气机不畅,五脏不调,病就来了。
现代研究也有发现,戒烟五年后,糖尿病风险会明显下降,甚至接近从未吸烟者的水平。
这说明,身体是有恢复能力的。你给它机会,它就能修复。你不停地抽,它就只能边工作边修,最后累趴下。
很多老烟民有个心理误区:我都抽了三十年了,现在戒还有用?别被这种想法骗了。
什么时候戒烟都不晚。你现在戒,可能救下的是五年后的自己。你不戒,可能在未来某一天的早晨,突然发现脚麻、视力模糊、尿泡沫多,那时候后悔,晚了。
说到底,戒烟不是为了谁,而是为了你自己。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等你这一个决定。你抽一根烟,它们就得多修一次;你不抽了,它们就能安心歇一口气。
糖尿病不是不能控制,但必须有人做减法。你已经控制饮食、增加运动了,为啥不把“烟”这个变量也减掉呢?
别再犹豫了。烟和糖尿病,绝对不是平行线。它们是互相搅局的共谋者。你不把烟放下,糖尿病也不会放过你。别听那些“我爷爷抽到九十岁还没病”的例外故事,那不叫科学,那叫运气。而健康,从来不是靠运气维持的。
你可能觉得戒烟这事儿太难,但你要知道:再难的事,都是从第一天开始的。今天不戒,明天就更难。你可能掉进糖尿病的坑里了,但坑边那根烟,是你自己点的。要不要熄掉,就看你了。
参考文献:
1. 张勇. 吸烟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国公共卫生, 2021, 37(2): 35-348.
2. 王晓东. 戒烟对糖尿病患者代谢控制的影响分析[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20, 24(5): 550-554.
3. 刘慧君, 赵明. 中医视角下吸烟对脾肺功能的影响[J]. 中医药导报, 2022, 28(3): 112-115.
戒烟的谣言和误区,帮您通通都粉碎!
戒烟后反而身体容易生病,不如不戒烟?
有些人说戒烟后会生病,戒烟后几天身体会出现各种不适,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戒烟后身体出现问题,不是因为戒烟,而是因为长期吸烟已经对身体造成了损害,只是在戒烟后恰巧发病而已。而身体上出现不适是因为你和烟瘾战斗而产生的戒断症状,这种症状一般持续1个月左右,随后逐渐减轻,出现这种情况可就诊戒烟门诊,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指导。有些人看到有人戒烟后反而很快得了肺癌,但事实是,这些人患肺癌并不是因为戒烟,而是因为长期吸烟已经对身体造成了损害。吸烟者戒烟后,患各种疾病的危险性都会下降,其中癌症的风险下降最慢,要到十年后才能表现出来。
怕戒烟后会发胖?
不是所有人戒烟后都会发胖。因戒烟而发胖的人,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体重可能会增加2-4公斤。只要在饮食习惯和日常活动方面做一些积极的调整,就可以防止发胖或者尽快使体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吸烟很多年了,要有问题早有了,有些人吸了一辈子烟也没事?
这是因为吸烟危害具有滞后性,吸烟导致的疾病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会慢慢显现,且存在幸存者偏差,你看到的吸了一辈子烟也没事的人只是“幸存者”,事实上烟草确实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个体情况不能代表普遍现象,不能根据身边的个别现象做出不明智的判断。
吸了这么多年烟,现在戒烟也没用了?
戒烟永不会迟,也没有年龄限制。不管你是20岁还是70岁,只要你戒烟,你就能更健康更长寿。吸烟不论对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均有危害。即使是老年,戒烟也可以降低心脑血管意外及患癌风险。此外,戒烟对于老年人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慢性肺病等的治疗也有很大的帮助,如果一个吸烟者在未曾患上慢性病之前就戒烟,1年后因吸烟致病的机会将大幅度降低;戒烟10年后患因吸烟而致的严重疾病的概率则更低。
很多人说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
这句话再熟悉不过了,实则饭后吸烟,比平时的危害更大。饭后吸烟会使人体分泌功能受到抑制,妨碍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饭后也会增强对烟草烟雾中的有害物质的吸收。所以说饭后吸烟危害更大,当你想要饭后“来一根”的时候,不妨转移注意力,做做别的事情,避免这种有害行为。
吸烟时“只吸不咽”就没事,或者说吸的是过滤嘴的“好烟”,焦油含量少,对身体危害不大?
吸烟时“只吸不咽”就没事这是不对的,吸烟时口腔、气管、肺部须保持负压的吸气状态,烟雾不可能完全在口腔而不进入肺部,其次,烟草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也会对口腔造成损害,轻则引起口腔溃疡,重则引起牙周炎,甚至唇癌、口腔癌。这种“只吸不咽”的吸烟方式同样会促使吸烟习惯的形成,吸烟者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加实际吸入的剂量。而“低焦油”卷烟同样有危害,焦油含量降低不代表其他致癌物含量也降低,并不能降低吸烟者的疾病风险。吸低焦油卷烟的吸烟者常常会存在“吸烟补偿行为”,通常会不自觉地吸得更多吸得更深。
电子烟危害小,吸电子烟替代可以吗?
有充分证据表明电子烟并不安全,首先,绝大多数电子烟中含有尼古丁,除了使人产生依赖性,还会在妊娠期对胎儿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并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其次,电子烟中调味剂的不合理使用,也会增加电子烟使用者的危害。
转自: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来源: 健康吉林12320
医生:香烟对糖尿病的这几个影响,“糖人”快来看
很多人觉得糖尿病就是血糖高,控制好吃的、按时吃药就行了。可糖尿病这个“慢性大麻烦”,和生活里的很多细节都有关系。比如抽烟。有人可能会想,抽烟跟血糖能有多大关系?但真相是——关系大得超出你想象。
香烟对糖尿病的影响,不只是“有点不好”那么简单,而是全方位的破坏。特别是对于已经得糖尿病的人来说,香烟就像火上浇油,把本来就不稳定的身体搞得更糟。想搞清楚这个事儿,就得一层层拆开来看。
先说个最直接的。吸烟会让胰岛素这个“血糖调节器”变得不灵。正常人的胰岛素就像钥匙,能打开细胞的门,让血糖进去被利用掉。但香烟里的尼古丁,会让这把钥匙“卡壳”,打不开门。
这种情况在医学上叫“胰岛素抵抗”,说白了,就是身体对胰岛素不灵敏了。研究发现,长期吸烟的人,比不吸烟的人更容易发展成2型糖尿病,哪怕他们体重差不多,饮食也差不多。
而对于已经是“糖人”的人来说,这种胰岛素不灵的情况会让血糖控制变得更困难。就像你已经在走一条窄路,香烟还不停地推你往沟里去。
有一项2023年的美国内分泌协会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一旦持续吸烟,HbA1c(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上升,说明血糖控制整体变差,风险更高。
除了胰岛素的问题,香烟对血管的破坏力,也是糖尿病人绕不开的大麻烦。糖尿病本身就容易伤血管,尤其是小血管,比如眼睛、肾脏、脚趾这些地方的毛细血管。
香烟一进来,相当于在这些“快要塌的旧桥”上再压上一辆卡车。它会让血管变窄、变硬、变脆,还容易形成血栓。这样一来,原本就脆弱的血液循环就更差了,眼睛容易出血、肾功能下降、脚也更容易坏死。
早在2021年国内一项对3万多名糖尿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就发现,吸烟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比例比不吸烟者高出近25%。而一旦眼底出事,不仅影响视力,严重的还可能失明。
有些人还以为,抽烟影响的是呼吸系统,跟糖尿病的并发症关系不大。但其实不然。2024年《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发表的一项多国联合研究发现,抽烟的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风险比不抽烟的糖尿病人高出近60%。
而心脑血管事件,恰恰是糖尿病患者最大的死因之一。所以可以这么说,香烟是糖尿病人心脏和大脑的“隐形杀手”。
再说个不少人忽略的角度——香烟对免疫力的影响。糖尿病人本来免疫力就偏低,伤口难愈合,容易感染。香烟一来,免疫力进一步下降,伤口恢复慢、手术感染率高、牙龈萎缩快,全都更明显。
你可能因为一个小脚趾破皮,最后发展成严重的足部溃疡,甚至截肢。每年因为糖尿病足而截肢的人数,国内已经超过10万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吸烟者。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会说:“我抽的是电子烟,不是传统香烟。”这几年电子烟确实火了,但别以为它就无害。虽然电子烟少了焦油,但尼古丁照样不少,还有不少其他化学物质。
2022年美国FDA的一项研究已经明确指出,电子烟对胰岛素功能和血管健康的影响并不亚于传统香烟。特别是对于糖尿病人,电子烟带来的“隐性伤害”可能更可怕——因为它让人掉以轻心,反而更容易长期依赖。
抽烟还影响一个常被忽略的方面——睡眠。香烟里的刺激物会扰乱大脑的神经递质,让人入睡变难、睡眠质量差。而糖尿病人如果长期睡不好,不仅血糖波动大,还容易加重胰岛功能的衰退。
有研究表明,睡眠不足的糖友,空腹血糖平均比睡眠正常的高出0.8mmol/L。一根烟,可能就换来一夜的辗转反侧。
还有些糖尿病患者本来就有焦虑、抑郁的倾向,而香烟一开始确实像“安慰剂”,能让人感觉放松。但长期来看,尼古丁会让大脑越来越依赖刺激,情绪波动更明显。这时候再戒烟,反而会因为戒断反应让情绪更不稳定。这个恶性循环一旦开始,对糖尿病的控制也是场灾难。
2025年最新发布的《中国糖尿病防控指南》里,已经把“戒烟”提到与饮食控制、运动管理同等重要的位置。指南强调,吸烟不仅影响糖尿病的发生和进展,还会干扰药物的代谢和疗效。也就是说,你吃的药,可能因为抽烟,效果打了折扣,甚至副作用更大。
不可忽视的还有社会和家庭层面的问题。很多糖尿病患者是中老年人,抽烟几十年成了习惯,家人一劝,他就说“我都这把年纪了,不抽烟还有啥乐趣”。
但问题是,糖尿病不是你一个人的事,它影响的是全家人的生活质量。你多抽一根烟,可能就是多进一次医院,多花一笔钱,多让家人一份担心。
而且现在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二手烟”和“三手烟”的危害。糖尿病人本身不抽烟,但如果家里有人抽,他也会被动吸入大量有害物质。
尤其是家里有小孩、孕妇、老人,这种二手暴露的影响更加严重。研究显示,二手烟暴露也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特别是在原本就有代谢基础问题的人群中。
想戒烟,确实不容易,但并不是做不到。现在很多社区都提供免费的戒烟门诊服务,也有些医院能提供个性化的戒烟干预计划。
不是一口气就要把烟戒了,而是可以一步步减少,每天少抽一根,慢慢让身体适应。家里人也可以一起参与,比如用替代品分散注意力,或者找点别的“小乐趣”替代抽烟的快感。
说到底,糖尿病这病,靠的不只是药物和饮食,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调整。抽不抽烟,看似只是一个习惯,其实是对自己身体负责任的态度。在血糖这条路上,香烟从来不是朋友,它是个“背后捅刀子”的家伙。
如果你是糖友,还在抽烟,不妨从今天开始,给自己一个机会,试着少抽一点。哪怕只是少一根,也可能是身体的一次轻松呼吸。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成人吸烟行为监测报告(2024年)[R].北京:中国疾控中心,2024.
[2]王琳,李强,周建新,等.吸烟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并发症的影响[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2):112-117.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