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糖尿病年会(15年的糖尿病人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多高)
给脑健康打个分
来源:【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受访专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孙永安
本报记者 虞 晔
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会健忘,而记忆力减退正是阿尔茨海默病最常见的症状,这使不少记性差的人对自己是否患痴呆心存疑虑。近日,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麦坎斯脑健康中心研究人员在《神经病学前沿》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一项名为“大脑护理评分”的量表可以帮助人们在家自测患痴呆或中风的风险。
这项大脑护理评分表主要反映一个人在12个与健康相关因素上的表现,涉及身体、生活方式和社会情感三个方面。该量表的总分为21分,如果自测得分在0~9分之间则归为低分组、10~13分为中间组、14分以上为高分组;得分较高的参与者在未来患痴呆症的风险较低。
研究人员通过调查2006~2010年英国生物银行研究开始时近40万名40~69岁参与者的大脑护理评分,与12年后他们是否患有痴呆症等的关系,来验证这个量表。结果显示,得分每增加5分,年龄小于50岁人群患痴呆风险降低59%,50~59岁人群患痴呆风险降低32%,59岁以上人群则降低8%。如果测试者总分能提高5分,则被认为其大脑护理取得了实质性的改善。正因如此,提高5分可作为测试者改善的初始目标。具体来看,中老年人群可分别重点关注以下几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孙永安一一做出解释。
59岁及以下人群可重点关注:胆固醇、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血压、压力、吸烟、饮酒。比如可通过控制“胆固醇 身体质量指数 饮酒”的组合,来实现加5分的目标。
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与痴呆相关。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越高,血管性痴呆风险越高。中年时期患高胆固醇血症可使迟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发生几率增加2~3倍。建议人们定期筛查血脂,并在必要时遵医嘱服用他汀类降血脂药物。
身体质量指数。该指标过低或过高都可能影响大脑健康。美国北加利福尼亚州一项研究发现,若身体质量指数在30及以上,患痴呆风险增加74%,与正常体重者(身体质量指数在18.5~25)相比,超重者(身体质量指数在25~29.9)患痴呆的风险增加35%,尤其是中年肥胖患痴呆风险更大。
饮酒。研究表明,频繁、大量饮酒与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发作和加重有关。大量饮酒会加速大脑萎缩,增加淀粉样蛋白沉淀斑块,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有毒蛋白沉积。
血压。中年患高血压与晚发型痴呆相关。在各种类型痴呆中,血压对血管性痴呆的影响比阿尔茨海默病更大。建议遵医嘱用药,以控制血压。
压力。持续高强度压力容易让人抑郁,而抑郁可能引发睡眠问题和行为障碍。当感觉压力过大时,需调整心情,坚持运动,多接触阳光,多参加社交;必要时需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吸烟。大量研究显示,吸烟与痴呆相关。吸烟可增加心血管病发生风险,引起氧化应激反应,导致脑损伤。如果吸烟者立即戒烟,在戒烟一年以后,患心脏病的风险将降低50%。越早戒烟,成功率越高。
59岁以上人群可着重关注:血糖、饮食、社会关系以及生命意义这几项指标。
血糖。糖尿病患者发生阿尔茨海默病风险会增高。2015年欧洲糖尿病协会年会上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如果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偏高,会增加阿尔茨海默病患病风险;血糖控制不佳的人群比血糖控制良好人群,罹患痴呆的风险要高50%。建议平时尽可能保持空腹血糖在4.4~6.1毫摩尔每升;除吃药控制外,也要通过饮食和运动来稳定血糖。
饮食。除表格提供的饮食建议,孙永安表示,坚持“推迟神经元退化的地中海饮食干预”,可将健康老人的认知障碍风险降低30%~35%。该饮食主要由十种食物组成,包括绿叶蔬菜、其他蔬菜、坚果、浆果、豆类、全谷物、鱼、家禽、橄榄油,另外限制摄入红肉、黄油和人造奶油、奶酪、糕点和甜食、油炸食物和快餐。
社会关系。很多老年人在退休后,由于失去了原来的工作和社交圈,会逐渐产生孤独感。美国密歇根大学曾发表一项研究显示,每天与他人聊天100分钟,就可提高记忆力;一项在英格兰69家养老院进行的为期9个月的试验也表明,每天与痴呆症患者聊天10分钟,可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建议老年人多参加社会活动,比如上老年大学或做公益,多交新朋友;同时也可与家人、老朋友等多交流。这样当他们面对压力或困难时,将更容易获得帮助。
生命意义。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此前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生活中感受到目标感或意义感,可降低患痴呆症风险。建议老年人平时尝试设立一定的生活目标,因为追逐目标的过程会让人觉得自己在朝更好的方向发展。不过需注意,设立目标不要超过能力范围,否则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挫败感,从而丧失自信。
另外,中老年人群都需关注有氧运动和睡眠。
有氧运动。任何体力活动均对认知功能下降有预防作用,有氧运动可延缓痴呆进展。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评估心脑血管状况,选择合适的有氧运动,比如心肺功能好的人群可进行跑步、骑车等,较差人群可选择相对舒缓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一周3次,每次50分钟。
睡眠。多项研究表明,睡眠质量与阿尔茨海默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健康的睡眠有助于大脑清除代谢产物和有害蛋白质,如β淀粉样蛋白,它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如果睡眠不佳,建议多运动、保证健康饮食,或者通过睡前泡脚等方法进行改善;如果长期存在睡眠障碍,应及时就医进行评估与治疗。
研究人员表示,至少有40%的痴呆症是可以预防的。孙永安补充道,受教育程度低、创伤性脑损伤、听力障碍、抑郁症、空气污染等,也是诱发痴呆的危险因素,平时应予以重视并早防早控。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抗糖,一门半蒙半骗的生意
被各式各样的糖填满的生活。/ unsplash.com
人类天生嗜糖,因为甜,意味着无毒和能量,同时还带来愉悦和满足感。对于糖果的钟爱,几乎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家庭记忆里,今天的我们,或许已经很难想象几十年前的这种狂热。
当人们走进奶茶店、咖啡店,点饮品的时候一定认真嘱咐,要少糖或三分甜甚至无糖;走进超市、面包店,拿起产品的第一反应是看看配料表,含糖量的多少决定了人们是否购买该产品。这种行为在国内屡见不鲜。
过去这几年,中国人更不爱吃糖了。根据最新欧睿数据库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糖果总销售额比过去一年同比下降了9.54%,这是5年来出现的首次大幅下降。而在产量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1—6月我国糖果产量累计为127万吨,同比下降13.8%。可谓产销双跌。
与之相对的是无糖食品的崛起。就拿无糖饮料来说,根据红星新闻的数据,2018年国内有36%的消费者购买过无糖或减糖饮料,而到了2020年无糖饮料在消费者中的渗透率已经达到55%。对含糖量的关注以及对糖的恐慌,可谓在这几年按下了快进键。
抗糖真是那么回事儿吗?/视觉中国
人们对无糖的追逐并非毫无道理。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发布《全球糖尿病报告》,报告称:截至2014年,全球约有4.22亿人患糖尿病,这个数量是1980年的3倍。而在中国,约有1.1亿名糖尿病患者,约占成年人总数的十分之一,预计在2040年会增加到1.5亿;同时约有5亿中国成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只是糖引起的疾病之冰山一角,“龋齿、肥胖、血糖升高、易衰老”等健康问题也随着摄糖而来。世卫借着这个报告,呼吁对糖尿病采取行动,加强对这一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同时也掀起了全球“恐糖、抗糖”的高潮。人人“谈糖色变”,纷纷加入“戒糖”行列。
糖如何入侵我们的生活?
与糖分道扬镳之前,人们与它有过一段相当漫长的蜜月期。
正如汪曾祺写糖果:“从古到今,谁人不吃糖?似乎,没有不爱吃糖的人,尤其是孩子。我估计,这个星球上没有吃过糖的人,大概不存在?不爱吃糖的人,也许还没出生。”
人们为何如此爱糖呢?
咖啡党必备方糖。/ unsplash.com
博主“鹿哥来了”在一期科普视频中提到营养学家的一个观点:母乳中的乳糖是一种非常甜的物质,也是母乳中的重要能量来源。长大后,人们会吃到更多的带有自然糖的食品,这种甜味区别于一些苦、涩味道的食品,只要人们能快速进行区分,就能吃到更健康、营养丰富的食物。
在从前饥荒的年代里,对糖的敏感性是有益于生存的。在汪老的孩提时代,几颗糖就能让孩子们将供销社当成一个宝库,日思夜想只为吃上一口糖果。
不论是软软的麦芽糖、韧韧的牛皮糖、松松的酥心糖、绵绵的棉花糖、还是脆脆的冻米糖、亮亮的水果糖......搁进嘴中,或在牙下爽快咀嚼,或在舌上细腻舔卷,都可见浓烈口感滚滚而来,满心的陶醉之下,愉乐自知。这种体验在物资匮乏的上世纪,是多少代人心中关于童年的美好记忆。
《大江大河》里宋运辉的一颗糖喂到观众心里去。
可以说,人类天生嗜糖,因为甜,意味着无毒和能量,同时还带来愉悦和满足感。对于糖果的钟爱,几乎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家庭记忆里,今天的我们,或许已经很难想象几十年前的这种狂热。
事实上,从17世纪开始,工业时代的到来就大大提升了人类的制糖能力,也为糖依赖创造了物质基础。工业精炼糖比如蔗糖、高果糖浆等的出现,即将糖从食物中提取出来,就如从植物中精炼出毒品一样,精炼的糖本身已不再具有营养价值,只成了单纯刺激大脑的化学物质。
20世纪科学家们对糖的成瘾性做了许多实验,实验证明:糖和毒品一样可以刺激大脑中的多巴胺奖励机制,人们吃了甜食会变得快乐、情绪变得高涨。由此糖被用在了各种食品当中,人们愈加与之难分难舍。
然而紧随着世卫发布的《全球糖尿病报告》,人们很容易感受到这样的氛围:控糖的行动在社会上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2017年可口可乐推出最接近原味可乐的无糖可乐Coke No Sugar。事实证明,这种“低糖无糖”的产品定位受到了消费者与资本市场的青睐。
无糖可口可乐。/ 图虫创意
据观研报告网显示,2019年以来,我国无糖饮料市场发展迅猛,其中主要包括无糖茶饮料和无糖碳酸饮料,无糖碳酸饮料发展速度较快,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6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54.6亿元。
在可口可乐与百事等大企业的示范下,饮料去糖化趋势席卷全球,众多厂商“被裹挟”加入这场无糖的战争,各种无糖饮料的必备原料,如甜味剂赤藓糖醇等供不应求,价格一度被抬高。
且看看今年夏天的饮料货架,低糖无糖饮品琳琅满目。就连药品行业也紧随其后,我们熟悉的小柴胡、双黄连等冲剂都出了无糖款供民众选择。
糖的危害是商家的武器
“零糖零卡零脂”的特性完美迎合了当下社会对健康生活的需求,各类饮品食品都不断向“健康”“天然”“无糖”等方向转移。更有各种“黑科技”产品撩动人心。
比如抗糖丸、抗糖面膜等,这类东西保证你在摄入糖之后依旧能保持皮肤的紧致和白皙。因为皮肤被“糖化”后,会变得暗黄、有细纹,这些产品可以做及时的补救。而有些产品却是从源头上阻断,比如脱糖养生电饭煲,是许多人的减肥美白助攻。
市场上现有的生活电器品牌纷纷推出了这类电饭煲,主打人群本是需要严格控制米饭摄入量的孕妇、老人或糖尿病人,用这类电饭煲做出来的米饭,不但糖分的转化率低,也降低了能量和碳水化合物,可以多吃又不怕糖分高。
价格不等的抗糖“黑科技”。
然而这类产品却已经非其主打人群专属使用,许多减肥和抗糖人士纷纷加入行列。虽然这类“黑科技”产品的有效性尚未十分明确,用着的人且从心理上受到了几分安慰,全当买了个安心,因此这产品在市面上的反响着实不错。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学家于康教授提出,吃“脱糖电饭煲”煮出来的米,不仅不能“脱糖”,且在煮饭过程中米和汤分离,会造成部分水溶性B族维生素的流失,对健康是得不偿失的,适量食用米饭才是正经。
正在减肥的女大学生小K做过一个尝试。为着抗糖减肥,她连着一个月用无糖低卡0脂的魔芋结代正餐,一个月猛减8斤。然而恢复饮食后她开始暴饮暴食,又反弹10斤。
“我这辈子都不想吃魔芋结了”,她有些无奈又好笑地说道,“这种靠意志力违背生理渴望的减肥不是长久之计,既不健康,又徒增焦虑。”
清淡的减肥餐。/图虫创意
这几年,由于全民健身的号召和身材焦虑的贩卖,人们对健康和身材有了更高的要求,此刻糖首当其冲。因着控糖而做出的许多徒劳无功的尝试是许多人面临的困境。
当然,最先吹起这股“控糖”风的,自然还是各路商家。在消费社会中,资本和健康之间相互逐利,为共同目的形成一种共谋。资本像一只看不见的大手控制着健康、审美和消费动向。因此抓住了消费者对糖的恐惧,也就抓住了一个大商机。
疯狂控糖控对了吗?
事实上,在上世纪70年代糖尿病逐渐变成流行病后,就有专家做过一连串的实验企图给糖定罪,然而专家们发现,糖作为我们身体能量和营养构成的一部分,始终不能被其他能量完全取代。同时有一种声音出现:糖对人体是必需品,但它本身无罪,是人过量摄入的行为引起各种疾病。
改含糖为无糖,换大米为糙米,千方百计控糖的生活给了恐糖人群心理安慰,也带来了一些负担。相对于明确不含糖的产品,隐形糖更难控制。例如有些食品饮料中虽然没添加蔗糖,给消费者一种它不含糖的感觉,但是可能添加了果糖。果糖并不是我们新陈代谢所必须的糖,
2015 年美国《临床内分泌代谢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摄入同样热量的食物,比起复合碳水化合物饮食,高果糖饮食(占总能量摄入的 25%)会在 9 天内使肝脏脂肪大幅增加 37%。
很多商家会选用结晶果糖替代蔗糖,以追求更好的口感,更打出 0 蔗糖的口号,容易对消费者产生误导。实际上果糖的热量与蔗糖相当,大部分还是从淀粉转化而来,大量食用的话,危害不亚于蔗糖。
控糖应当科学,注意食物中的隐形糖是最重要的一步。澳大利亚一部纪录片《一部关于糖的电影》就做了一个实验,长期不吃糖的主人公连续60天食用40匙糖(相当于正常人平均每天的糖摄入量)。重点是,他在试验中所食用的糖分来源都是麦片、低脂风味酸奶、果汁等看似健康的食品,且远离了糖果和垃圾食品,同时也保持和从前一样的运动量。
然而随着对糖的稳定摄入,他开始变得喜怒无常,情绪波动大,吃了甜食心情就很好,不吃就情绪低下。最终的数据显示,他所摄取的糖分转化成的脂肪让他的体重增长了8.5公斤,并且出现了轻微的脂肪肝。
隐藏在食物中的隐形糖。/ unsplash.com
这个实验从侧面反映,我们日常摄入的糖分,大多数来源于我们所认为的健康安全的食品,这些食品所含有的隐形糖往往容易让我们陷入糖的危害当中。
其实日常生活中,糖一般以两种形式出现。一种是天然存在的,如蔬菜、水果中自然的糖,牛奶中天然的乳糖,它们自然地存在于一个完整的食品体系,在摄入这些糖分的同时,会吃下完整而营养密度较高的天然食物,从而产生自然饱腹感,通常很难会出现进食过度或者上瘾的行为。
而另一种形式则是游离糖。按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游离糖是指“厂商、厨师或消费者添加到食品中的单糖和双糖,加上蜂蜜、糖浆和果汁中天然存在的糖”,其中“单糖有一个糖分子,包括葡萄糖、半乳糖和果糖。消费最广的双糖是蔗糖或砂糖”。所谓原糖、非精制糖、天然糖其实全都是游离糖。
游离糖会让人饱腹感缺失而产生糖富集现象,它本身不含有任何必须营养素,除了能够提供热量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用处。
简单举个例子,当我们吃下一个橙子,我们会有饱腹感从而停止继续用食,倘若把橙子榨橙汁喝下,即使喝个满满一大杯也不会有特别饱的感觉,甚至还可以起到搭配摄入其他食物的效果。这时喝一杯果汁所摄入的糖,就远远高于吃一个橙子了。
除了注意日常食物中的糖分,关注食品的配料表,保持适当的锻炼和规律的作息也是最科学的控糖方式。有所节制的生活自然会将人导向一个更健康的身体状态。
然而,“我们需要恐惧的其实是恐惧本身”。注意糖的摄入量对日常生活是有益的,若过分恐惧而扰乱日常节奏,却是得不偿失了。
只见汪先生亦说“从糖果身上,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历史的影子。历史仿佛会开倒车,像行车那样会‘掉头(调头)’。有时候,甚至,历史会迷迷糊糊,乱跑一气,或者迷失了方向,走迷路了!像个醉汉似地红着脸,满街、满山歪歪咧咧踉踉跄跄,一路上还不断打着饱嗝儿!”
若要说,这糖史的书写权在我们手上,如何让这摇摇摆摆的历史车头顺着轨迹向前奔去,其实重要的还是对它的了解与合理食用。毕竟,生活总该带点甜不是吗?
1. 《5亿国人处于糖尿病前期》李迪
2.《无糖饮料,资本市场的新宠儿》红星新闻
3. 《糖是一种毒品你敢信吗?为什么人对糖上瘾,背后谁在操控一切》鹿哥来了/西瓜视频
4.《努力控糖的你,小心落入这些无糖陷阱》丁香医生
5.《【研食(一)】浅谈无糖饮料—发展历史、爆火原因与营销隐患》三火一木
6.《恐糖?不如科学控糖》更本文化
✎作者 | 所思
✎校对 | 向阳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SIBIONICS将亮相第59届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
深圳2023年10月2日 /美通社/ -- 第59届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 EASD )将于2023年10月2-6日在德国汉堡召开,深圳硅基仿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IBIONICS")将首携明星产品持续测量血糖仪SIBIONICS CGM System亮相大会,与世界共享来自中国的血糖监测技术和经验。
硅基仿生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集成了植入式医疗硬件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技术的中国高科技企业,核心产品SIBIONICS CGM凭借优秀的产品力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中国上市首年便创造了市占率近20%,国产CGM销量第一的好成绩。该产品即将通过国际安全标准测试并获得欧盟CE认证,将为全球数亿糖友带来更科学的血糖监测管理及更优质的用户体验。
SIBIONICS CGM是全球第二款采用第二代传感器原理,并实现免校准、免扫描、14天实时连续监测的CGM产品,具有着操作便捷、测量精准、全场景互联等特点,为糖友提供科学高效的血糖管理方式的同时,也将为大家带来更好的控糖体验。
本次展会SIBIONICS还将为大家带来一款创新型医疗器械——AI-DR Screening,这款产品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眼科图像辅助诊断,为执业医师提供是否可见II期及II期以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及进一步就医检查的辅助诊断建议,可降低临床眼底疾病筛查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增加筛查效率,有效助力眼底疾病的早预防、早发现和早干预。
消息来源:SIBION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