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控制标准(糖尿病控制标准数值)

全科超人展良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024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糖尿病诊断标准

2024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根据三多一少典型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加上随机血糖、空腹血糖、OGTT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中的任何一项来诊断。

如果缺乏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则需要同一时间点的两个血糖指标或两个不同时间点的血糖指标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不包括随机血糖)才能诊断为糖尿病。

当两个不同的血糖指标检测结果不一致,即一个血糖指标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另一个血糖指标未达到诊断切点时,则需要再次检测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的血糖指标,并考虑可能影响血糖指标检测结果的因素,才能诊断。

糖代谢状态分类

诊断和检测注意事项

①在行OGTT试验前3天应保证每天至少进食含有150g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因为禁食或者过度限制碳水化合物可能导致OGTT的血糖水平假性升高(空腹8小时即可)

②静脉血糖标本应该尽快送检,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可能会发生糖酵解,使测定的血糖水平假性降低 。

③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应该采用标准化的检测方法,且有严格的质量控制。

以下情况下不能以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镰状细胞病、妊娠(中晚期)、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艾滋病、血液透析、近期失血或输血、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等。因为敏感性较低,一般不推荐采用糖化血红蛋白筛查囊性纤维化相关糖尿病;一旦糖化血红蛋白≥ 6.5%也可诊断囊性纤维化相关糖尿病。

⑤空腹血浆葡萄糖、75g OGTT两小时血浆葡萄糖值或糖化血红蛋白可单独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或人群筛查。如果OGTT的目的仅在于明确糖代谢状态时,仅需检测空腹和糖负荷后2h血糖。仅检测空腹血糖,糖尿病的漏诊率较高,建议同时检测空腹血糖、OGTT两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OGTT其他时间点血糖不作为诊断标准。建议血糖水平已达到糖调节受损的人群,应行OGTT以提高糖尿病的诊断率。

在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血糖升高,不能以此时的血糖值诊断糖尿病,须在应激消除后复查,再确定糖代谢状态。在上述情况下同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有助于鉴别应激性高血糖和糖尿病。

糖尿病的分型

根据病因学证据将糖尿病分为四种类型1型糖尿病(T1DM)、2型糖尿病(T2DM)、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T1DM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病理生理学特征是胰岛β细胞数量显著减少乃至消失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显著下降或缺失。T2DM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亦不明确,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胰岛素调控葡萄糖代谢能力的下降(胰岛素抵抗)伴胰岛 β 细胞功能缺陷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减少(相对减少)。

通俗理解:1型糖尿病属于沙漠,胰岛素好比是树木,沙漠中树木绝对不足(所以需要直接补充胰岛素);2型糖尿病属于森林,但不爱护,经过滥砍滥伐后最终也可能变成没有树木的沙漠。

特殊类型糖尿病包括8类:即胰岛 β细胞功能缺陷性单基因糖尿病、胰岛素作用缺陷性单基因糖尿病、胰源性糖尿病、内分泌疾病所致糖尿病、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的糖尿病、感染相关性糖尿病、不常见的免疫介导性糖尿病、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特殊类型糖尿病的种类会逐渐增加。

妊娠糖尿病是指妊娠合并高血糖的状态,可分为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显性糖尿病(ODM)、孕前糖尿病(PGDM)。

滕福斌:血糖控制到多少才算达标?不同年龄患者标准大不同​

血糖忽高忽低时,很多糖友都会困惑:到底控制在多少才算合格?

其实血糖达标没有“统一标准答案”,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患者,目标值差异很大。

本文结合医学指南和临床经验,帮你找准自己的“血糖靶心”。

一、血糖达标的核心指标:看这3个数值

判断血糖是否达标,主要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者结合更能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情况:

指标类型

普通成人参考范围

空腹血糖

4.4-7.0 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

<10.0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

<7.0%

  • 空腹血糖:指至少8小时未进食的血糖,反映基础胰岛素分泌功能。
  • 餐后2小时血糖: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测量,反映进食后血糖调节能力。
  •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比单次血糖更能体现长期控制效果。
二、不同年龄患者的血糖达标标准:差异很大

血糖标准不是“一刀切”,年龄越大、并发症越多,标准会适当放宽,避免低血糖风险。

1. 年轻患者(<65岁,无严重并发症):严格控糖,预防远期并发症

这类患者预期寿命长,身体耐受性好,建议严格控制血糖,降低未来并发症风险:

  • 空腹血糖:4.4-6.1 mmol/L
  • 餐后2小时血糖:<7.8 mmol/L
  • 糖化血红蛋白:<6.5%

注意:需避免低血糖(<3.9 mmol/L),尤其是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的患者,血糖不宜过低。

2. 中老年患者(65-79岁,无严重疾病):适度放宽,平衡风险

此年龄段患者可适当放宽标准,在控糖和生活质量间找平衡:

  • 空腹血糖:5.0-7.2 mmol/L
  • 餐后2小时血糖:<10.0 mmol/L
  • 糖化血红蛋白:<7.5%

原因:随着年龄增长,低血糖感知能力下降,严格控糖可能增加跌倒、心脑血管意外风险。

3. 高龄患者(≥80岁,或合并严重并发症):大幅放宽,保命为主

高龄、体弱或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认知障碍的患者,血糖标准需大幅放宽:

  • 空腹血糖:5.6-8.3 mmol/L
  • 餐后2小时血糖:<13.9 mmol/L
  • 糖化血红蛋白:<8.0%

原则:优先避免低血糖和严重高血糖(如>16.7 mmol/L),减少因血糖波动引发的急性事件(如昏迷、感染)。

三、特殊人群的血糖标准:更需个体化调整

1. 妊娠期糖尿病:严格控糖,保障母婴安全

孕期血糖过高可能导致巨大儿、早产等问题,标准更严格:

  • 空腹血糖:<5.1 mmol/L
  • 餐后1小时血糖:<10.0 mmol/L
  • 餐后2小时血糖:<8.5 mmol/L
  • 糖化血红蛋白:<5.5%

2. 糖尿病合并肾病/心血管疾病:放宽标准,防低血糖

合并肾衰竭、冠心病、脑卒中的患者,低血糖可能诱发严重后果,建议:

  • 空腹血糖:5.0-8.3 mmol/L
  • 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
  • 糖化血红蛋白:7.0%-8.0%

3. 儿童青少年糖尿病:兼顾生长发育,避免严苛

1型或 2型糖尿病儿童青少年,需在控糖和营养保障间平衡:

  • 空腹血糖:5.0-7.2 mmol/L
  • 餐后2小时血糖:5.0-10.0 mmol/L
  • 糖化血红蛋白:<7.5%(幼儿可放宽至<8.0%)

重点:避免因过度控糖影响生长发育,同时预防酮症酸中毒。

四、血糖不达标怎么办?3步调整方案

找原因:先排查饮食(是否高糖高油)、运动(是否过量或不足)、药物(剂量是否合适)、睡眠(是否熬夜)等因素。

小步调整:若糖化血红蛋白略高于目标(如7.1%-7.5%),可先通过饮食、运动优化;若明显超标(如>8.5%),及时就医调整药物。

避免极端:既不要因血糖偶尔超标焦虑,也不要长期不达标放任不管,定期(每3个月)查糖化血红蛋白,动态评估控制效果。

总结:血糖达标=个体化 动态调整

血糖控制没有“完美标准”,年轻、健康者追求严格控糖,高龄、体弱患者侧重安全第一。关键是结合年龄、并发症、治疗方案等因素,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目标。

记住:达标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合理控糖,减少急性事件、延缓并发症,同时不影响生活质量,才是糖尿病管理的核心。定期监测、及时调整,才能让血糖始终“走在达标路上”。

#糖尿病##血糖##科普#

舞阳孟改新-血糖控制到多少算达标?锁定您的“控糖三目标”

很多人每天测血糖,却陷入了致命的误区:用“诊断是否糖尿病”的标准,来衡量“糖尿病控制得好不好”。 这就像用“是否发烧”的体温标准来判断“退烧效果”——方向错了,努力可能反成伤害。学会区分这两个标准,才能真正掌握控糖主动权。

一、诊断标准:您是否站在健康临界点?

诊断标准如同健康分水岭,明确划分正常、糖尿病前期与糖尿病,其核心是“是不是糖尿病”

  • 正常值: 健康防线
    • 空腹血糖:3.9 ~ 6.1 mmol/L
    • 餐后2小时血糖:3.9 ~ 7.8 mmol/L
  • 糖尿病前期: 危险边缘(需高度警惕并干预)
    • 空腹血糖:6.1 ~ 7.0 mmol/L
    • 餐后2小时血糖:7.8 ~ 11.1 mmol/L
  • 糖尿病: 警报拉响(达到以下任一项即可诊断)
    • 空腹血糖 ≥ 7.0 mmol/L
    • 餐后2小时血糖 ≥ 11.1 mmol/L

重要提示: 仅凭空腹血糖判断如同盲人摸象!临床常见三种情况:

  1. 单纯空腹血糖高: 空腹超标,餐后正常。
  2. 单纯餐后血糖高: 空腹正常,餐后飙升。
  3. 两者均高。 因此,仅测空腹血糖而忽略餐后血糖是重大错误!
二、治疗标准:您的血糖控制是否到位?

一旦确诊糖尿病,目标转变为“控制得好不好”。治疗标准因人而异,需医生根据年龄、病程、并发症等制定个体化目标:

控制目标

适用人群特点

空腹血糖 (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 (mmol/L)

宽松标准

高龄、严重并发症、预期寿命短

< 8.0

< 12.0

一般标准

大多数成年糖尿病患者

< 7.0

< 10.0

严格标准

年轻、病程短、无并发症

< 6.0

< 8.0

核心原则: 血糖控制需关注全天波动。完整的监测应覆盖:

  1. 空腹血糖(反映基础胰岛素分泌及肝糖输出)
  2. 早餐后血糖
  3. 午餐后血糖
  4. 晚餐后血糖(餐后血糖直接揭示饮食、药物匹配度)

真实案例警示: 张先生,50岁,确诊2型糖尿病。他每日仅测空腹血糖(波动在6.5-7.2 mmol/L),自认“比诊断标准7.0低,控制良好”。一次偶然查餐后血糖竟高达15.3!长期隐匿的高餐后血糖已悄然损害其血管。仅看空腹血糖,让他错失了关键干预时机。

掌握主动权:从科学监测开始
  • 走出误区: 确诊后,请忘记“诊断标准7.0/11.1”,紧盯您的“个人治疗目标”。
  • 全面监测: 务必定期轮换监测空腹及三餐后血糖,绘制您的“全天血糖图谱”。
  • 动态调整: 记录数值,及时与医生沟通,共同调整饮食、运动或药物方案。

血糖管理是贯穿生命的持久战。清晰的标准认知与科学的监测习惯,是您最可靠的武器。别让他人的标准成为您的枷锁,用准确的数据与专业的指导,真正握住健康的缰绳。 每一次正确的测量,都是对未来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