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10年(糖尿病十几年)

护理科普天地 0
文章目录:

医生:糖尿病10年以上必尿毒症?五大保肾措施让肾衰风险归零

糖尿病是不是时间一长就一定会肾衰?是不是只要得了糖尿病,到了10年、15年,肾就保不住了?是不是看着血糖正常,也可能悄悄肾坏掉?

是不是有人明明每天吃得清淡,还是查出尿蛋白?一个个问题,像钉子一样扎人心窝。

有些人刚听说自己糖尿病,第一反应不是怕血糖高,而是怕那句“糖尿病最后都得尿毒症”。甚至有家属直接问医生:是不是得准备透析?

这话听着像咒语,一出口就让人喘不过气。可真相真是这样吗?糖尿病10年就必尿毒症,这话靠不靠谱?

你可能在医院走廊里见过这样的场景: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人,瘦得脱了相,拎着透析资料,一边挂号一边喘。

陪他来的家属一边焦急,一边嘀咕:以前身体挺好的,就是血糖有点高,怎么突然就成这样了?其实不是突然,而是悄悄地,肾功能早已在背后默默走下坡路。

糖尿病肾病不是“可能会有”的问题,而是“极可能已经在发生”。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中,约有30%~40%最终会发展为不同程度的肾损伤。

而一旦进展到尿毒症,不仅生活质量大打折扣,经济负担也堪称沉重。但令人焦虑的不是这个数据,而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到了危险边缘。

你以为血糖控制得不错就安全了?不一定。很多糖友每年查血糖都合格,可尿蛋白早就飘红。

肾小球受损,往往没有疼痛、没有症状,等到真正浮出水面,多半已经迟了。身体不会“报备”,但它一直在记录你的生活方式。

高血糖就像一把慢刀,日复一日地割着肾脏的血管壁,让肾的过滤功能逐渐失守。而最早能看出端倪的标志,就是微量白蛋白尿。但问题是,这个检查很多人根本没做过。体检单上看着都正常,结果却忽略了最关键的一项。

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久坐、熬夜,这些平时不当回事的习惯,都是糖尿病肾病的“加速器”。你可能觉得今天多吃一口盐、少喝一杯水无所谓,但这些点点滴滴,正是肾脏沉默崩塌的起点。

蛋白尿不是简单的尿液“多点泡沫”,也不是“喝水少”就能解释的事。真正的蛋白尿,是肾脏屏障已经开始破洞。很多人把它误解为“肾虚”“火大”,结果耽误了真正的干预时机。

但说到底,糖尿病是不是注定要走到尿毒症这一步?答案是:不是。前提是你要知道怎么走、怎么防、怎么保。肾不是一下子出问题的,它给过你很多信号,只是你没看懂。

想让肾功能不出问题,血糖控制当然是基础,但远远不够。就像房子防火,不只是把火柴收好,还得把煤气关了、电线修好、窗帘别挂太低。糖尿病防肾病,也是一套系统工程,光靠“吃药降糖”远远不够。

第一关,是血压。血糖高,血压再高,那肾脏简直是“夹心饼干”,上下夹击。很多糖尿病人血压不高就不当回事,结果一查,肾小球滤过率早已经跌穿底线。控制血压,不是为了心脏,而是肾最直接的保护伞。

第二关,是低蛋白饮食。很多人一听“营养”,第一反应是多吃鸡蛋、喝牛奶、炖排骨汤。可对肾脏来说,蛋白质吃多了,就是额外的负担。

肾像一个过滤网,蛋白质过多就像沙子堵住了网孔。饮食要平衡,尤其要注意蛋白摄入的质量和数量。

第三关,是定期筛查尿蛋白肌酐。不要等到症状出来才去查,而是每年做一次“肾健康体检”。甭管你自我感觉多好,数据才是硬道理。就像车子年检,不是等发动机冒烟才去修,而是要提前预防。

第四关,是日常生活的管理。睡眠障碍、情绪波动、久坐不动,都是在给肾脏添堵。你以为睡个懒觉、熬个夜没什么,其实那一晚没休息好,肾脏的“自我修复”就少了一次机会。肾脏不是钢铁侠,它需要休息、需要规律、需要安静的修复时间。

第五关,说起来最不起眼,却最关键——喝水。很多糖友怕上厕所少喝水,但你知道吗?长期水分摄入不足,尿液浓缩,肾小管压力增加,长期下来,肾脏负担直线上升。

不是喝得越多越好,而是要“分次均匀、不过量”。清晨起床、饭后、锻炼后,每天保持1500-2000ml水摄入,是肾脏最简单的“护盾”。

肾功能不像血糖一样容易监控,它的恶化往往悄无声息。但如果你能在糖尿病早期就建立起保肾意识,从生活各方面做减法,肾脏其实是能稳住的。别相信“糖尿病十年必尿毒症”这种危险的“魔咒”。它不是医学结论,而是管理失败的结果。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把它当回事。很多人觉得血糖控制住就万事大吉,甚至停药、断联、乱吃偏方,最后肾出问题还以为是“药吃多了”。这种误解,比高血糖本身更致命。

我们不是在和糖尿病打一场短期战斗,而是在过一种需要精细管理的生活。糖尿病是一种需要“养”的病,养得好,几十年没问题;养不好,五六年就出事。关键是谁在掌握主动权。

胰岛功能不能逆转,可生活习惯是可以改变的。你今天的一顿饭、一次锻炼、一次复查,可能就是肾脏未来十年的“保险”。别小看这些细节,它们是你身体最诚实的记录。

肾病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是一个从微伤到慢性恶化的过程。越早意识,越早介入,越有可能让它止步于“微量蛋白尿”,永远走不到“透析”那一步。

别再被“糖尿病十年必尿毒症”的说法吓到,更别被它麻痹。真正该做的,是从今天起,每一项肾脏保护措施都认真对待。肾脏是沉默的器官,不说话,但你一不注意,它就让你听见代价。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2]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糖尿病肾病管理专家共识》
[3]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患糖尿病10年以上的人,最后都怎么样了?原来,这些才是糖尿病最可怕的后果……

糖尿病可怕吗?很多人认为它并不可怕,因为它太常见了。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19年11月最新发布的全球糖尿病地图(第9版)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20~79岁成人中约1.164亿患糖尿病。换算一下,大概每10个成年人里,就有1个糖尿病人。

可是,糖尿病又很可怕。

2019年,全球约有420万成人死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相当于每8秒就有一个人因它死亡。更为严峻的是,一项大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成年糖尿病患者平均寿命减少了9年。

高血糖,让全身变“酥脆”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并发症是绕不开的话题,因为,一旦疏于对健康的监管,血糖就容易悄咪咪地升高。

而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一旦糖尿病病人长期处于高血糖的状态时,这些并发症就要来了。

2010 年,据美国糖尿病学会统计数据显示,病程在 3 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 46% 以上;5 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 61% 以上;10 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高达 98%。

所以,2020 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指南指出,糖尿病治疗的终极治疗目标为——预防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

01

心脑血管病变——致死致残

糖尿病所致的心血管病变是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都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

0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失明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微血管病变,俗称“糖网”,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眼病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致盲原因。

据研究表明,患病15年后,70%以上患者会合并视网膜病变。如果超过30年,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发生“糖网”。

03

糖尿病肾病——肾衰竭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病在早期阶段,症状常不明显,很容易被忽略,而一旦病情进展到晚期,就会出现严重的肾功能衰竭。

据了解,在临床接受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中有一半是糖尿患者。

04

糖尿病足——截肢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常表现为足部感染、溃疡或深层组织破坏,如治疗不及时或者病情严重,可能会需要截肢。

05

糖尿病神经病变——多种不适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在高血糖状态下,神经细胞、神经纤维受损后所产生的一系列病变。

常表现为麻木、疼痛、感觉异常、泌汗障碍、心率过快、排尿困难、胃肠道不适等。遗憾的是,这种病变在治疗上相当困难,所以其重点还在于预防发生和控制发展。

逃不掉,就该早发现早治疗

糖尿病易解,并发症难除。然而很多糖尿病人在平时不注意,直到眼睛、排尿等都出现了一些异常,还不知道自己的血糖已经快控制不住了!

其实,当机体某一组织器官受到高血糖影响而发生病变时,往往会提前发出预警信号,而我们也可以凭借“异常信号”早期发现糖尿病并发症。

01

来自四肢的信号

如果糖尿病患者经常出现手脚麻木,或疼痛,或感觉异常,如灼热感、蚁行感、手套袜套感、脚踩棉花感、对冷热及针扎感觉迟钝或完全没有感觉等,需要警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02

来自皮肤的信号

糖尿病患者出现全身皮肤及外阴顽固性瘙痒、皮肤真菌感染(如手癣、足癣、股癣、甲癣等)、毛囊炎或疖痈、皮肤不明原因地起水疱,且反反复复、久治不愈,需要警惕糖尿病性皮肤病变。

03

来自口腔的信号

糖尿病患者出现口腔烧灼感、口腔黏膜干燥、牙龈红肿压痛、牙齿扣痛、松动、脱落等症状,或是出现牙龈反复肿胀、出血、牙周脓肿、牙槽骨破坏、牙齿松动移位和脱落等牙齿问题,要警惕糖尿病牙周病。

04

来自眼睛的信号

视力模糊、眼底出血、眼外肌麻痹、突然上眼脸下垂、头痛、头晕等症状都是糖尿病眼病的预警信号。

此外,如果眼睛出现视物模糊、眼前出现黑点或有飞蚊症、视物变形、复视或视力减退,也提示可能出现了糖尿病眼病。

05

来自心脏的信号

糖尿病患者由于感觉神经受损,在发生心绞痛、急性心梗时,往往没有明显疼痛症状,只是表现为胸闷、憋气、心悸、头晕、乏力,活动后症状加重。

因此,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头晕、心慌、胸闷等不适,一定要警惕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问题。

06

来自消化道的信号

当糖尿病人出现上腹部饱胀、顽固性便秘;或是出现顽固性腹泻,但又不伴有发热、腹痛及脓血便,需要警惕长期血糖过高。

07

来自肾脏的信号

肾脏损伤后会出现肾功能受损和蛋白尿,引起小便泡沫增多,随着大量蛋白从尿中排出,会出现颜面及浮肿。

因此,当患者出现尿里泡沫增多及浮肿时一定要考虑到糖尿病肾病。

08

来自性腺的信号

血糖高可导致神经及血管病变,从而引起男性性功能障碍,以往性功能正常的中年男子,发生阳痿或勃起不坚时,可能出现了泌尿生殖系统自主神经病变。

据调查,男性糖尿病合并阳痿者约占50%。

平时,我们很难把这些疾病的小细节与糖尿病联系起来。但是,早期发现这些糖尿病并发症信号,对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继续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此外,定期去医院进行复诊检查也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哦。

得了糖尿病,也有可能逆转!医生提醒→

糖尿病往往被认为是终身性疾病

但其实,临床上不少患者实现了逆转

不过,逆转糖尿病是有条件的

一起了解↓↓↓

糖尿病达到逆转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一般来讲

血糖经过药物治疗或强化的生活方式干预

降低到正常或达标水平

且停药达到3个月以上

血糖仍然处在正常或达标水平

比如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mmol/L

这种情况下就认为糖尿病达到了逆转

随着近年来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

这一对糖尿病转归的认识和诊断

已得到大部分专家学者的认可

2型糖尿病、病程短、年轻患者

更有可能达到逆转

我们说糖尿病可以逆转

但不是所有糖尿病都可以逆转

主要是2型糖尿病、病程短、年轻患者

可能达到逆转

病程较短,特别是5年以内的患者

由于胰岛功能还未被完全破坏

而是处于休眠、去分化状态

经过治疗可使胰岛功能恢复

从而达到逆转

而患病10年、1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

达到逆转的可能性非常小

年轻患者(如四五十岁以下)

由于β细胞功能受损的可能性较小

也更有可能达到逆转

而年纪较大的患者(如70岁以上)

逆转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三种方式达到逆转

生活方式干预、胰岛素强化治疗、代谢手术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

对于所有糖尿病患者而言

饮食、运动是生活方式干预

最重要的两方面

一般来说

每天需要比原来减少30%~50%的能量摄入

每周进行150分钟,5天以上的有氧运动

胰岛素强化治疗

对于初发的糖尿病患者

进行2周左右的胰岛素强化治疗

能使血糖快速恢复至正常状态

且在未来一年左右

不用任何降糖药物

也能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代谢手术

对于极度肥胖的糖尿病患者

可选择做代谢手术

这不仅能够减重

更重要的是有可能逆转糖尿病

控制饮食和体重

定期关注血糖健康

早发现、早干预

转给你身边需要的人

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来源: 哈尔滨新闻综合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