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睡不好(糖尿病睡不好觉吃点什么药)
糖尿病与睡觉有关?医生再次警告:糖尿病患者,睡觉要注意这几点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平时血糖控制得挺好,怎么这两晚总是心慌出汗,还老醒?这是一个真实问诊记录里的一句话。
医生翻看监测数据,发现这位患者夜间血糖两次跌破警戒线。再查生活方式,才知道睡前还吃了几块面包,又因为白天没休息好,晚上拖到凌晨才睡。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只和饮食、运动、用药有关,却没意识到,睡觉这件事,对血糖的影响比想象中更深。
熬夜对糖尿病患者的伤害,是一种全身级别的扰乱,不只是让人疲劳那么简单。人在深夜依旧清醒,生理节律就会受到干扰。
褪黑素分泌延迟,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肝糖输出却在增加。正常人一过午夜,身体会自动“降糖”节奏,但熬夜打破了这个规律,反而让空腹血糖在第二天清晨前悄悄升高。
还有一点更容易被忽略——熬夜者更容易在深夜进食,而夜间胰岛素作用本来就差,这时候吃东西,血糖反应会更加剧烈。
有的人甚至没吃东西,也会因为睡眠剥夺导致皮质醇增加,间接刺激升糖反应。身体在熬夜状态下,进入一种“内分泌混乱”模式,长此以往,不但让血糖控制变难,还会加速胰岛β细胞的耗损。
睡前吃高碳水的习惯,在很多糖尿病人中非常常见。有人担心夜里饿,想先吃点东西“顶一顶”。也有人觉得,主食不能少,干脆放到晚上吃,白天少吃点。
但问题是,夜间代谢效率低,胃排空变慢,胰岛素作用也减弱,此时吃高碳水食物,会让餐后血糖在睡眠中缓慢升高。
血糖一旦高于某个阈值,会影响睡眠结构,导致浅睡、易醒、多梦等现象出现,更严重的,还可能引发夜间微炎症反应。
更糟糕的是,如果睡前吃的是面包、蛋糕、米饭等高GI碳水,升糖速度快,随后又会有一波胰岛素反应拉低血糖,容易形成“高-低波动”,对血管、神经损害非常大。
睡眠期间如果血糖大幅波动,大脑无法准确调节自主神经,易出现夜汗、心悸,甚至夜惊现象。这些表面是睡眠障碍,本质却是血糖调节的失衡。
有一种现象是被忽视的,那就是午睡时间过长。很多人觉得糖尿病人更该休息好,于是中午一睡就是一两个小时。但研究早已发现,长时间午睡和胰岛素抵抗之间有一定关联。
超过一小时的午睡,会打断昼夜节律中的“昼间清醒期”,身体会错误地以为已经进入夜间修复阶段,代谢速率下降,交感神经调节变慢。
如果再加上午饭吃得饱,血糖本来就高,午睡过程中的代谢减缓反而让血糖峰值延后,午睡醒来后出现“低能、脑胀、眼花”,很多人误以为是没睡好,其实是血糖控制出了偏差。
糖尿病人午睡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更利于维持代谢节律,超过这个时间,不但对修复无益,反而会加重代谢紊乱。
夜间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最危险却最常被忽视的问题。很多人吃完降糖药、打完胰岛素后睡觉,以为万事大吉,却不知道药物作用高峰往往在深夜。
再加上白天运动量大或晚餐摄入不足,很容易在睡眠中出现血糖骤降。这个时候,身体会分泌肾上腺素进行应急调节,出现出汗、心跳加快、恶梦、惊醒等症状。
如果这时没能及时补糖,甚至会因为低血糖导致意识模糊、夜间抽搐,严重时甚至无法醒来。问题在于,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些信号是低血糖引起的,只以为是睡不好。
久而久之,夜间低血糖反复发作,会让大脑对低血糖的警觉性下降,也就是“低血糖无感症”,这是极其危险的,特别是老年糖尿病人,一旦夜里血糖降得太低又无自觉,很容易出现不可逆的神经损伤。
这就引出了一个很少被关注的现象:睡眠的质量,其实是血糖波动的直接反映。
很多糖尿病人不是不累,而是睡不实;不是失眠,而是血糖在睡眠中反复干扰神经。控制好血糖波动,才能稳定大脑对昼夜节律的判断。
而控制好睡眠节律,反过来也能让胰岛功能更有节奏地运作。这是一种双向调节的机制,很多人只关注饮食控制,却忽略了睡眠这个看似不相关,实则高度关联的关键变量。
过去很多年,糖尿病管理更多是围绕饮食、运动、用药,但从长时间临床观察看,那些血糖控制稳定的患者,大多有一个共同点:睡得踏实、作息规律、不熬夜、不吃夜宵。
他们的胰岛功能波动范围更小,药物需求量也更稳定。而睡眠质量差的人,即便饮食控制得好,血糖还是容易反复起伏。这不是巧合,而是内分泌系统对昼夜节律的高度依赖在起作用。
还有一点常常被忽视——不同睡眠阶段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也不一样。人在深度睡眠期,胰岛素利用率更高,身体修复能力最强。
但浅睡状态占比高,会影响生长激素分泌,从而影响肝糖代谢。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睡了一整晚,早晨血糖还是高的。不是睡得少,而是深睡比例不足。
这个时候,就需要提醒一句:糖尿病人并不是“多睡”就好,而是“睡得对”更重要。
入睡时间不能太晚,最好在晚上十点半前;睡前不要吃高糖、高脂、高碳水的食物;中午休息不超过半小时,睡前检查血糖,有低血糖风险的,需补充一点慢释放的糖源。
还可以定期监测夜间血糖波动,及时调整用药。很多人以为是神经衰弱、年龄原因,其实根源在血糖控制不到位。睡不好不是失眠,而是身体在用紊乱的方式提醒:血糖波动正在伤害自己。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胡瑞萍.基于PPARγ对糖转运及代谢的影响探讨罗格列酮对糖尿病小鼠胰腺癌模型的作用机制,中国药理学通报,2024-06-21
糖尿病与午睡有关?医生再三提醒:血糖高的人,午睡别乱来
►
本文1952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李阿姨今年62岁,患糖尿病已经10年了。她一直习惯在中午吃完饭后睡个午觉,觉得能“养精神”。但最近几个月,她总觉得午觉醒来后头昏脑胀,血糖也比早上高了不少。她以为是药效过了,换了几种药也不见好转。
直到她来到我们内分泌科,才发现问题根源不在药,而是“午睡方式不对”。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有类似情况,却从没意识到,午睡本身,也可能是升高血糖的“隐形杀手”。
午睡本身没问题,关键在于谁睡、怎么睡。糖尿病人代谢能力弱,午休稍有不当,血糖波动就容易加剧。
哈佛大学医学院一项研究发现,每天午睡超过1小时的成年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不午睡者高出45%。而在已有糖尿病的群体中,午睡时间越长,血糖越不稳定。
午睡时身体代谢减慢,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尤其饭后立即躺下,餐后血糖高峰叠加代谢低谷,更容易形成“高血糖平台”。不少患者就是在这个阶段,血糖飙升却毫无察觉。
很多人以为,白天犯困就说明该午睡了。其实困倦不一定是生理需求,也可能是血糖波动带来的假性疲劳。血糖忽高忽低会给大脑发送错误信号,让人产生嗜睡感。
午睡时间过长,还会打乱褪黑素和皮质醇的节律,影响当晚睡眠质量。一旦夜间睡眠被破坏,胰岛素抵抗也会加重。这就是很多糖尿病人晚上睡不好、早上血糖偏高、白天又困倦的循环根源。
午睡还可能掩盖低血糖信号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或部分降糖药后,有可能发生餐后低血糖。而午睡会让人对低血糖的早期症状(如出冷汗、心悸、手抖)感知变迟钝,等醒来时,可能已陷入严重低血糖状态。
尤其是独居老人,午睡时发生低血糖却无人察觉,风险非常高。我们曾接诊过一名老年糖友,午睡中突发低血糖昏迷,家属发现时已经错过最佳抢救时间。
糖尿病人午睡,这些细节一定要注意不是说糖尿病人不能午睡,而是要科学午睡。关键有三点:
第一,午睡前不要立刻躺下。吃完饭至少要坐着休息20分钟,等胃里的食物有初步消化后再考虑午睡,这样可以避免血糖突然上升。
第二,午睡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超过半小时,大脑进入深睡期,醒来反而更疲惫,也更容易打乱内分泌节律。
第三,尽量选择坐躺或高枕卧姿。完全平躺容易造成胃内容物反流,也不利于胰岛素作用的正常进行。靠椅小憩是个不错的选择。
午睡时间和血糖波动之间有直接关系我们科室曾做过一项小范围观察,发现糖尿病患者如果午睡时间超过60分钟,餐后2小时血糖平均会上升1.8—2.3mmol/L。相反,那些控制在30分钟内的患者,餐后血糖基本保持在正常波动范围内。
午睡本是调节身体的方式,但对糖尿病人来说,它更像是一把“双刃剑”。睡得好,血糖稳定;睡得不当,血糖飙升。
如果你午饭后用了降糖药或注射了胰岛素,午睡前一定要确认血糖不在低水平。不少患者午餐后血糖下降速度较快,若没有补充足够碳水,又赶在药效高峰睡觉,风险很高。
建议糖友在午睡前测一次血糖,数值低于6.0 mmol/L不建议立即午睡,可以先吃一点点心或水果,稳定血糖后再休息。
为什么有些糖友午睡越睡越困?这常常是胰岛素抵抗加重的信号。研究发现,午睡过长会影响瘦素和胰岛素的分泌节律,让身体进入“节能模式”,代谢减慢。久而久之,糖代谢效率下降,血糖控制越来越差。
这种午睡后“起不来”的状态,很多人误认为是正常疲劳恢复,其实恰恰是代谢系统发出的警告信号。
糖尿病患者不午睡,就一定好吗?也不是。部分糖尿病人在午后精力严重下滑,不午睡反而会影响晚间血糖控制。关键还是要因人而异,科学调整。
如果你白天精神状态良好,可不午睡,保持清醒状态活动一下更好;如果你确实午后疲乏,可以小睡,但要控制在20—30分钟以内,不要超过45分钟。
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可能影响病情走向。午睡看似小事,但背后隐藏的是代谢节律紊乱、血糖失控、低血糖风险等多重隐患。
我们建议糖友定期记录午睡时间和对应的血糖变化,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休息节奏。不要盲目模仿,也不要完全拒绝午睡,关键是掌握科学的方法。
结语糖尿病管理不只靠药,生活方式的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视。午睡这件事,做对了是修复,做错了是伤害。不要让一个看似轻松的午觉,成为你血糖失控的“导火索”。
糖友们,从今天开始,别再随便午睡了。
参考资料:
① 赵丽. 午睡时间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关系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 42(5): 733-738.
② 周建伟. 糖尿病患者午睡与血糖波动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0, 40(10): 834-837.
③ 陈立. 午睡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研究[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 39(18): 4527-4530.
糖尿病人睡错觉=偷偷“吃糖”?4个睡眠别犯,血糖升高你却不知道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很多糖尿病人天天控制饮食、按时吃药,却血糖总是“像坐过山车一样”,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困扰?
你可能不知道,有一种“隐形的吃糖方式”正在夜里偷偷破坏你的血糖控制——错误的睡眠习惯,它就像“在睡觉时吃糖”一样悄悄拉高你的血糖。
听起来是不是很难以置信?但这不是危言耸听。睡觉方式不对,血糖反而更难控制,这是很多糖尿病人忽视的一环。
我接诊过不少患者,白天控制得挺好,晚上睡一觉血糖就飙高,一查才发现,问题就出在了他们的睡眠习惯上。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糖尿病与睡眠的那点事,4个睡眠“雷区”别再踩了,你想稳血糖、控并发症,先从一觉睡对开始!
不少人以为血糖高只跟吃饭有关,和睡觉能有什么关系?睡眠习惯与血糖波动密切相关,尤其在夜间,人体激素分泌变化对血糖的影响比你想象得还要大。
如果你经常睡不好、睡得太晚、打呼噜严重或者睡前吃错了东西,你的身体就会像“自己给自己加糖”一样,导致空腹血糖升高、胰岛素抵抗加重。
糖尿病人控糖三件事:吃、动、睡,而“睡”常常是被忽略的那个,但它其实是最容易改变的。
有位60岁的大叔,晚饭吃得清淡,按时吃二甲双胍,走路一万步,可血糖总高。后来发现他每天晚上11点多才睡,还爱边看电视边吃花生米,空腹血糖总是居高不下。
调整睡眠习惯后,不到一个月,空腹血糖从8.5降到6.7,一个小改变,胜过多吃一片药。
很多人把睡觉当成“休息”,但对糖尿病人来说,正确的睡觉方式,就是在“疗伤”,反过来,睡不好就是在“伤身”。
第一个危险睡眠习惯:长期熬夜。睡得晚不止是影响精神,它还会扰乱胰岛素的生物钟。研究发现,晚上11点后入睡的人,空腹血糖平均高出1.2毫摩尔/升。
这是因为人体在晚上10点到凌晨2点,是胰岛素调节最活跃的时间段,这时候应该休息。如果你还在玩手机、看电视,胰岛素分泌被打乱,血糖自然就高。
糖尿病人最理想的入睡时间是晚上10点前,睡得早一点,血糖稳一点。
第二个常见的“血糖杀手”:睡前吃东西。特别是吃高脂高糖食物,比如饼干、花生、夜宵、牛奶等,以为“吃点东西好睡觉”,其实是给身体加了负担。
晚间吃东西,会让胰岛素分泌持续活跃,但此时身体代谢慢,血糖容易堆积,一觉醒来空腹血糖就飙上去了。
尤其是有些人晚上吃完药就觉得饿,忍不住吃点东西,结果药效被抵消,血糖控制前功尽弃。
建议糖尿病人睡前2小时禁食,如果实在饿,也要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比如几片黄瓜、少量燕麦粥。
第三个被忽略的睡眠陷阱:睡眠呼吸暂停。很多糖尿病人合并肥胖,打呼噜打得剧烈,甚至夜间憋气、憋醒,这很可能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这个问题严重影响夜间血氧与激素分泌,导致交感神经持续兴奋、血糖调节紊乱,结果就是:白天看似正常,晚上血糖失控。
临床上,这种人多数空腹血糖偏高、餐后恢复慢,但却找不到原因。其实问题就出在呼吸上。
如果你打呼噜严重、夜间频繁醒来、白天总困,一定要筛查睡眠呼吸问题,控制后对血糖改善非常明显。
第四个“隐形高血糖陷阱”:睡眠质量差。很多老年糖友说自己每天都按时睡觉,但还是睡不深,睡不踏实,翻来覆去、梦多惊醒。
别小看这个问题,睡眠断断续续会影响胰岛素敏感性,研究显示,慢性睡眠不足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糖耐量下降。
这就像你手机电池没充满就去上班,一天都电量低。身体没睡好,血糖自然也乱套。
建议长期睡眠浅的糖尿病人,养成规律睡前习惯,比如关灯、泡脚、听轻音乐,尽量减少屏幕刺激,提高睡眠质量。
说到底,糖尿病不是一个吃出来的病,而是生活方式的结果。很多人拼命控制饮食,却忽视了睡觉,结果好比你白天努力搬砖,晚上却又偷偷把砖拆了。
吃动睡三件事,睡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关键一环。调整正确的睡眠方式,既不花钱,也没有副作用,却能让你血糖稳得住、身体恢复快。
别再一边吃药一边熬夜,一边控糖一边打呼噜,那就像“边灭火边点火”,怎么可能控制住血糖?
有些人天天测血糖,却不知道“晚上那一觉”才是关键;有些人吃了很多药,却不知道有些血糖升高是“睡出来的”。
糖尿病人不是不能睡好觉,而是要学会怎么睡对觉。把睡眠调好了,药效才不会被浪费,血糖才真正稳得住。
你不重视的睡眠,身体却记得清清楚楚,它会在血糖表里给你写“差评”。
糖尿病人想睡得好、血糖稳,要记住这几点:
晚上10点前入睡,睡前2小时不进食,重视睡眠呼吸问题,提高睡眠质量。
睡觉不是小事,睡对了,是“天然的降糖药”;睡错了,是“无声的升糖剂”。
睡觉方式对了,血糖自然就稳了。
参考文献:
1. 赵宏伟,李建军.睡眠障碍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1,29(1):45-48.
2. 刘艳丽,张晓东.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0,40(11):890-893.
3. 李志强,赵玉华.睡眠时间与血糖水平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2,30(3):223-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