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打胰岛素好(糖尿病是打胰岛素吗?)
糖尿病都必须吃药、打胰岛素才能好?辟谣:这两种方法值得了解
大家好,我是一名肾内科医生。听到“糖尿病”三个字,不少人心里都要咯噔一下。因为它人见人怕,在众多的慢性病里面,我觉得它是最“坏”的一种病。如果你只是单纯的认为糖尿病无非就是血糖容易高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因为高血糖的毒性将会损害我们的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并在此基础上出现各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等),以至于绝大多数的人都需要口服降糖药物、皮下注射胰岛素来稳定血糖。在此基背景下,就有人开始添油加醋,江湖曾有此传言,糖尿病都必须吃药、打胰岛素才能好?我的答案是“不一定”,下面我将辟谣给大家听。
●咱们今天既然聊到糖尿病这个话题,我觉得最基本的,什么是糖尿病还是要先弄弄清楚。从名词解释来看,它是一组由多病因所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复合病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这个病的具体病因、发病机制仍未完全的明确。
●我作为一名肾内科医师,我非常的清楚,像我们科室每年都会有不少以糖尿病为原发病的患者开始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因为从大方向来讲,糖尿病的患病率是逐年增高的。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统计,2015年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已经达到了4.15亿,相比于2014年的3.87亿增加了近7%。故预计到2040年全球糖尿病患病总人数将达到6.42亿之多。
●而我国的糖尿病又是怎样一个现状呢?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近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西方化,肥胖率的上升。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也是呈快速增长的趋势,而且正处于糖尿病前期的占比还要更高。但疾病的知晓率却还远远不够,有的人对它理解的过于简单,有的人则理解的过于极端。所以我认为对糖尿病保持一个科学、正确、理性的认识至关重要。
●糖尿病它大体上可以划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两大种,关于1型糖尿病它绝大多数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共同造成的。具体的生理机制太过深奥复杂这里我就不再展开来一一分析,但必须要记住一点,那就是1型糖尿病它是由于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和消失,从而导致胰岛素分泌严重下降或绝对缺乏。
●而2型糖尿病虽然也是多种因素共同造成,但是它是由于胰岛素调控葡萄糖代谢能力的下降(胰岛素抵抗)伴随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减少(也可称为相对减少)。这个区分点大家如果不理解需要反复去琢磨几遍,这对于我接下来对治疗方式的讲解有铺垫作用。
●关于糖尿病的诊断上我没有太多要讲的内容,因为条条框框就摆在这,把你不同类型的血糖值对号入座即可。即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加随机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7.0mmol/l或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后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即可确诊(注:血糖指的是静脉血浆葡萄糖而非末梢血糖,标准来源于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报告.1999年)。
●有人可能会问,那正常血糖是怎样的呢?我今天一并告诉大家,正常血糖指的是空腹血糖<6.1mmol/l,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7.8mmol/l。如果既在正常血糖的上面,又没到达糖尿病血糖水平呢?我们则根据具体的血糖水平划分为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6.1-小于7.0,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7.8)或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7.0,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7.8-小于11.1)。
如果是1型糖尿病,那根据我上面为大家讲到的“胰岛素分泌原理”,那必然是需要借助降糖药物、胰岛素进行治疗,这无可争议。如果是2型糖尿病,那都必须吃降糖药、打胰岛素才能好吗?这是我今天的辟谣点。在这我告诉大家,如果仅仅是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减低或者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那只要病人只要有良好的依从性,医患配合默契,很大可能无需降糖药物,也无需胰岛素,血糖水平也可恢复正常,前提是要做好这两件事,即饮食疗法、运动疗法。
总体的原则就是每日摄入的总热量需均衡稳定、按比例摄入营养、食物品种多样化、全面获得营养、三餐合理分配、鼓励高纤维饮食。
●那在饮食中如何去分配好各种营养素的比例呢?根据营养学推荐,每天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50%-60%,换算过来1g的碳水化合物可提供4kcal的热量;对于脂肪,它需占到整日总热量的25%-30%,且要求胆固醇的摄入需控制在300mg以下,换算过来1g的脂肪可提供9kcal的热量;对于蛋白质,它需占到整日总能量的10%-15%,这其中植物蛋白50%,动物蛋白50%(注:如果是有蛋白尿的病人那蛋白质摄入需控制在每日每千克0.8g),换算过来1g的蛋白质可提供4kcal热量;对于膳食纤维,每日需摄入纤维素量为14g/1000kcal,这类食物可以从粗粮、蔬菜、水果、豆类中均可获得。
●糖尿病的的饮食计划制定
①这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第一步需要先简单的估算理想体重(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如果你的实际算出来低于你标准体重的20%,那就是消瘦。如果超过你标准体重的20%那就是肥胖,如果在标准体重的10%上下浮动那我们就称之为标准体重。
②第二步就是计算每天你所需要的总热量,这需要根据标准体重和参与体力劳动的情况。计算出每日需要从食物中摄入的总热量(每日需要的热量=标准体重X每千克体重所需的热量如下表①),例如1名患者身高167cm,体重75kg,中度体力劳动,那他的标准体重为167-105=62kg,而实际上他体重超过了标准体重的20%,属于肥胖,所以计算他每日所需要的的热量则为:62X30=1860kcal。
表①
③计算好了每日所需的热量,那么第三步就是选择对应热量的食谱,如下表②(注意:以下所有食物均为烹调前的生料)。
表②
开始制定膳食计划,我举个例子给大家看
例如男性、56岁、身高170cm、体重85kg、工作是会计
计算理想体重:170-105=65kg
判断体型:患者实际体重为85kg,比标准体重超30%,属于肥胖
判断体力劳动程度:会计坐办公室属于轻体力劳动
④计算每日所需的总热量:按照成人糖尿病热量供给表,每日应摄入热能标准为20-25kcal/kg体重,因此全天所需要的总热量为:65X(20-25)=1300-1625kcal,考虑到患者体型肥胖,且从事的是轻体力劳动。因此需要严格限制主食量,所以我推荐的是上表中的“1400kcal食谱”。
所以该位会计每日的膳食应为:早餐:面食50g,牛奶250ml;午餐:米饭100g,瘦肉50g,蔬菜250g,植物油1勺;晚餐:米饭100g,鱼75g,蔬菜250g,植物油1勺。
⑤小结:我这个只是举个例子,实际当中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所以大家可根据我上面讲到的1、2、3步计算自己每日标准的膳食计划是怎样的。如果不会算,可以请求内分泌科医生或者糖尿病的专科护士为你制定。
●为什么说运动也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方式之一呢?因为研究发现,运动可以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并减轻胰岛素抵抗和改善葡萄糖代谢,从而发挥降血糖的作用。而且运动的同时还可促进血液循环和心脏健康,从而改善心肺功能,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还可改善糖尿病病人的骨骼肌功能,增强肌肉力量和身体的灵活性,减少体内脂肪含量,保持标准体重,所以运动治疗糖尿病好处多多。
●对于“糖耐量减低以及无显著高血糖和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轻度合并症”的患者(微量白蛋白尿、无眼底出血的单纯性视网膜病等)在饮食治疗的同时配合运动疗法,效果更佳,运动项目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健康程度和平时的运动习惯决定,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乒乓球、羽毛球、游泳、跳绳等,针对于每次的运动时间,我建议在20分钟到1个小时。对于运动频次,大约每周3-7次较为妥当。有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规律运动8周以上可将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降低0.66%,坚持规律运动12-14年的糖尿病患者病死率也会显著降低,所以糖尿病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运动受益匪浅。
●对于不同的运动方式,它所消耗的能量也各有不同,笔者特意查找了相关数据。如果想要消耗90cal的能量,可选择散步走30分钟(3.6km/h)或自然走27分钟(4.5km/h)或健步走21分钟(5.4km/h)或全力走12分钟(7.2km/h)或慢跑10分钟(9.6km/h)或爬山10分钟或打太极拳10分钟或体操10分钟或游泳9分钟(50m/min)或跳绳10分钟(60下/分钟)。注意运动前不要饥饿或饱食,运动时随身携带糖果点心预防低血糖,如出现心慌、冒虚汗、全身乏力则停止运动,运动后做好记录,观察运动降低血糖的作用,做一个长期的随访。
●糖尿病的治疗一共有五驾马车,而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就是其中之二,所以不要一听说糖尿病了就觉得没有希望了。其实并非如此,我们在临床上也确确实实有患者通过饮食加运动疗法将血糖控制稳定而无需借助或者脱离降糖药物、胰岛素治疗。但这一切都需要根据病人的年龄、起病特点、是否接受过糖尿病教育、血糖监测的结果、糖化血红蛋白如何、会不会反复发生低血糖、眼底检查有没有提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人的身高、体重、BMI、腰围、血压如何等等综合决定。
●工作这些年下来,也接触各式各样的患者,回过头来想想,其实疾病有时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患者对疾病没有一个良好、正确、科学、理性的认识。所以不少人在求医之路上可能是跌跌撞撞,甚至因为一些错误的观念耽误了疾病最正规、合适的治疗,网络就是一个大染缸,上面的消息其实也是真真假假。所以今天我也是针对于“糖尿病必须吃药、打胰岛素治疗”这一极端说法进行深度辟谣。
作者寄语:本文乃笔者查阅大量文献、临床数据综合总结而成,旨在帮助糖友们理性的认识疾病,如仍有疑问,欢迎评论区留言、互动、交流,如果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收藏,如果喜欢我的创作内容,欢迎关注我,谢谢大家的耐心阅读,我们下期再见。#真相来了##「闪光时刻」主题征文二期#@今日头条青云计划@头条辟谣
得了糖尿病,吃药好还是打针好?答案原来是这样的
糖尿病指南里有明确的规定,当血糖达到多少的时候,建议你口服药,当达到多高的时候,建议你直接打胰岛素。
如果你的餐后血糖达到了17mmol/L,几乎任何一家医院的大夫,都会建议你打胰岛素,因为血糖实在太高了。
只要空腹血糖在9mmol/L以上,糖化血红蛋白在8mmol/L以上,大夫就会建议你直接打胰岛素,为什么?答案很简单,这么高的血糖是很危险的,必须先把血糖水平降下来。
很多糖尿病人不听医生劝,让他吃药就是不肯吃,想靠运动、饮食稳定血糖,结果三年、五年、十年过去了,糖尿病并发症出现了。
本来医生劝你吃药,就是为了防止并发症,结果你可倒好,让你吃药的时候不吃,等并发症出现了,再找医生给你好好治疗,这时候治疗效果就不好了。
糖尿病并发症一旦出现,想要逆转回去的难度极大。
所以,吃药好还是打针好并没有固定答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能通过运动、饮食降下来最好,降不下来就要吃药,如果吃药也降不下来,就选择打胰岛素。
对糖尿病人来说,降糖是第一位的,不管采用什么方式。
1、如何正确自我注射胰岛素?
1)准备工作
首先胰岛素笔的消毒,一般用75%的医用酒精,记住一定不能用碘伏,因为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碘伏会破坏胰岛素的效果。
先用棉签蘸75%的医用酒精,对胰岛素笔的接口处进行消毒,然后再将专用的胰岛素针头装上,接着就是调整胰岛素剂量。
根据医嘱,需要打几个单位,就调整到几个单位。如果需要打10个单位,把剂量调整到10就可以了。
2)注射部位
胰岛素的注射部位,选择上臂、大腿、腹部和臀部都可以,但通常都打腹部,因为打腹部最方便,腹部吸收也最快。
很多糖尿病患者认为,在腹部注射胰岛素,就是在肚子上随便打,这是不对的。
在腹部打胰岛素,首先要避开脐周。先找到肚脐,然后以自己的手指为准,以肚脐为中心三指宽的范围内,就是脐周。这个范围不可以打胰岛素。
另外,在注射胰岛素的时候,要检查注射部位的皮肤,有没有硬结。如果有硬结,一定要避开,以免影响胰岛素吸收。
3)注射胰岛素
先对注射部位皮肤进行消毒,同样用75%的医用酒精。以注射点为中心,由内向外螺旋转圈,消毒直径是5~6厘米。
待酒精挥发后开始进针,大多数人可以垂直进针,如果你比较瘦或者针头过长,可以将皮肤捏起来进针,或者斜着(45度)进针。
扎的时候不能扎在肌肉上,还要看看有没有回血。因为扎到肌肉或者血管里,会导致胰岛素吸收加快,为了避免吸收不稳定,一定要注意有没有回血。
如何判断有没有回血?就看针管里有没有红色的血丝,没有的话就可以直接注射。
注射完之后不要立马拔针,立马拔针会有胰岛素滴出来,这样不仅浪费胰岛素,还会造成注射剂量不准确,要停留10-16秒钟再拔针。
拔针的同时,用干棉签按压注射部位,大概按压五分钟。
4)注意事项
为什么要避开脐周?因为肚脐周围3~5厘米的地方,血液分布比较丰富,神经分布也会多一些,在这个范围打胰岛素,不仅会增加痛觉,还有容易导致出血。
每次注射要有2厘米的间隔,比如说我今天打这个位置,下一针的注射位置,要距离今天的注射位置2厘米。不仅注射位置要更换,注射针头也要更换。
2、降糖药物怎么吃?
1)什么时候适合吃降糖药?
如果你的空腹血糖在7~8mmol/L之间,可以先通过运动、饮食控制调整3个月,3个月过之后血糖降到正常标准,那你就不用吃药,坚持运动、饮食控制可以。
如果3个月之后不行,空腹血糖还是在7~8mmol/L之间,这时候就应该吃药了。为什么?因为治疗的越早,并发症出现就越晚,所有的糖尿病人都一样。
2)不要随意调节药量
对很多糖尿病人来说,吃降糖药是第一步,糖尿病人群最常吃的药,就是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最大的优点是副作用小,尤其对于肾脏、肝脏、心脏来说,几乎没有副作用。所以,二甲双胍本身是一个非常好的药。
但是部分糖尿病患者错误地认为,既然二甲双胍不伤肾,那就根据吃饭多少来定量。比如说,平时饭后吃一片,如果多吃一两饭就吃一片半,如果再吃了点甜品就吃两片,晚上饿了吃点儿小零食再补半片。
这种吃药模式是错误的,而且还有一定的风险。降糖药的用量,一定不能自己随意调节。一旦降糖药的量没把控好,就可能出现低血糖,治疗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二甲双胍还好一点,多吃一片一般不会低血糖。其他降糖药就不行,比如刺激胰岛素分泌的磺脲类药物,像格列美脲、瑞格列奈等等就不能多吃,多吃一片可能就会低血糖昏迷。
3)联合用药效果更好
部分糖尿病患者会发现,同时吃两种降糖药,比只吃一种效果更好,且药效持续的时间也更长。因为这两种降糖药,刚好可以相互弥补对方的不足,增强对方的作用,减少对方的副作用。
#糖尿病##注射胰岛素##降糖药#
得了糖尿病就要打胰岛素?真相来了!
齐鲁网·闪电新闻6月9日讯 糖友们看过来,不是所有糖尿病都要打胰岛素!1型糖友因胰岛功能“罢工”,确实需要终身注射;但2型糖友早期可通过饮食、运动加口服药控糖,只有当口服药失效、胰岛功能严重下降、妊娠或应激(如手术、感染)时,才需要胰岛素帮忙。胰岛素是“控糖武器”,但不是“必选项”,具体咋治听医生的,别自己吓自己~
闪电新闻记者 董迪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