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中华糖尿病协会(中华糖尿病协会是真是假)

苗医生健康屋 0
文章目录:

调查发现:能活过75岁的糖尿病患者,一般在确诊后,做了这5件事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这个名字听起来就让人心头一紧。每年新发病例不断攀升,许多人一拿到确诊结果,仿佛天塌了一般。

可现实却惊喜地告诉我们,有不少糖尿病患者不仅活得健康、快乐,还顺利跨过了75岁的“长寿门槛”。

有趣的是,权威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这些高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轨迹中,竟然隐藏着五大“共同行动”

它们看似简单,却决定着糖尿病患者能否与疾病“和平共处”、收获长寿新生。你以为糖尿病就是“慢性消耗战”?其实,只要方向对了,生活可以比你想象得更精彩

确诊后的“关键五步”,让糖尿病不再是人生终章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只是“多吃药、少吃糖”的老三样。可真实的长寿患者,用亲身经历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

调查数据显示,能活过75岁的糖尿病患者,通常在确诊后,主动完成了五个重要转变:科学饮食、规律运动、血糖监测、情绪管理、主动学习和社会支持。

为什么偏偏是这五件事?它们背后有怎样的科学逻辑?又有哪些容易被忽视的误区?

今天,就把这些“长寿密码”逐一拆解,让你不仅懂,更能用。

科学饮食,远不只是“少吃糖”这么简单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饮食管理是基础中的基础。可你以为只要把糖、甜点、白米饭统统戒掉就万事大吉?

其实,真正的“糖尿病式长寿餐桌”,靠的是多样化和均衡

合理搭配主食、蔬菜、优质蛋白和健康脂肪,远比单纯戒糖有效。

2023年上海一项针对千名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调查显示,坚持全谷物、杂豆、深色蔬菜、适量坚果和鱼类为主的饮食模式,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比以精米白面、红肉为主的人群低了近30%。

更有趣的是,很多高龄患者喜欢用“彩虹餐桌”法,每天保证五种以上颜色的果蔬,抗氧化能力显著提升,身体状态也更稳定。

规律运动,糖尿病患者的“长寿加速器”

有人担心:得了糖尿病,运动是不是越少越好?其实,适度、科学的运动是延长寿命的“神助攻”

调查发现,那些能活过75岁的糖尿病患者,普遍有坚持运动的习惯。

无论是快走、游泳、太极,还是骑自行车,每周保持15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活动,能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心脑血管风险。

2022年广州社区的一项跟踪研究显示,坚持运动的糖尿病患者,心梗、中风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久坐不动的同龄人。

更重要的是,运动还能带来心理愉悦感,减轻焦虑和抑郁,提高生活满意度。

血糖监测:主动掌控健康的“仪表盘”

不少糖尿病患者,对血糖监测“能拖就拖”,只在体检时才匆匆测一次。

可调查显示,长寿患者几乎都有“主动监测、动态调整”的自我管理习惯。

定期监测空腹、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不仅能及时发现波动,还能根据结果调整饮食、运动和药物方案

2024年山东一项真实世界研究指出,血糖自我监测频率越高,长期血糖达标率越好,慢性并发症风险越低。

许多老年患者已经习惯用“健康日记”记录每日血糖、饮食、运动和用药,形成了自我反馈的良性循环。

心理调适:身心两健,才是长寿的底气

糖尿病不仅考验身体,更考验情绪和意志。现代社会压力大,焦虑、抑郁在糖尿病患者中并不少见。

但调查显示,活过75岁的糖尿病患者,有一个共同点——懂得情绪管理和心理调适

他们会主动寻求家人、朋友、社区的支持,遇到情绪波动时,懂得自我疏导或寻求专业帮助。

心理学研究发现,长期情绪低落会导致激素紊乱,影响胰岛素作用,使血糖控制变差。反之,积极乐观的人群,免疫力更强,疾病进展更慢。

2023年全国慢病管理大数据分析显示,有良好社会支持和心理疏导的糖尿病患者,寿命和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主动学习和社会支持:知识武装自己,群体温暖彼此

“得了糖尿病,反正也治不好,不如听天由命?”这是最危险的消极心态。

长寿患者通常具备强烈的“自我学习”意识。他们会定期参加健康讲座,关注最新指南,学会辨别谣言和伪科普,科学用药、不盲目随大流。

与此同时,他们也善于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参与糖尿病患者互助组织、社区活动,形成互相鼓励、经验分享的氛围。

社会学调查发现,那些有良好社会支持网络的患者,出现健康危机时更容易获得帮助,心理压力也更小,康复速度更快。

误区解析:别让“糖尿病宿命论”偷走你的主动权

很多人一旦确诊糖尿病,第一反应就是沮丧、恐惧,甚至陷入“宿命论”。这恰恰是最大误区

权威数据反复证明,糖尿病并非“绝症”,只要科学管理,完全可以实现高质量、长寿命的生活。

还有人盲目跟风网络“秘方”,或相信“偏方治大病”,结果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真正的长寿秘诀,往往藏在科学、规范、日常的点滴里,而不是“神药”和“特效食谱”

结语:糖尿病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健康生活的新起点

调查告诉我们,与其说长寿是运气,不如说是选择和坚持的结果。糖尿病管理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与自我的对话、与生活的和解。

只要掌握科学的“关键五步”,你也可以冲破疾病的藩篱,迎来属于自己的健康与长寿。下一个“活过75岁”的糖尿病患者,会不会就是你?


参考文献:

[1]中国糖尿病协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 15(12): 881-905.

[2]刘东明, 陈颖, 王明. 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4, 22(4): 333-338.

[3]李海燕, 杨帆, 王小芳. 社会支持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10): 1214-1218.

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组织开展北大红楼实地践学主题党日活动

为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临时党支部于2025年7月2日组织协会党员、全体工作人员、会员代表赴北京市廉政教育基地、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北大红楼开展现场实地践学主题党日活动。在历史的见证中重温峥嵘岁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与党性、作风的双重洗礼。

北大红楼作为北京大学的旧址和五四运动的纪念地,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回忆,见证了中国近代的历史变迁,尤其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重要历史节点,也见证了无数英才的成长。大家怀着敬仰的心情走进北大红楼,跟随着讲解员的引导,依次走进新青年展厅、红楼大教室、毛泽东工作过的阅览室等旧址,仔细瞻仰李大钊雕塑、《新青年》《共产党宣言》等历史遗迹和红色文物。展厅中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史料,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酝酿和红色基因孕育的艰辛,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根本途径,使大家深刻感受到早年北大的发展历史以及包括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在内的早期中国共产党革命先驱的初心使命。

此次参观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革命先辈们在艰苦的条件下,秉持着求真务实、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不懈奋斗,这与当下中央八项规定所强调的精神高度契合。李大钊、陈独秀等革命先辈在此传播新思想、追求真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正是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作风的生动诠释,为践行中央八项规定树立了光辉典范。

参观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地践学活动为契机,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并将把这份信仰转化为实际行动,为推动协会事业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进一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党员感悟

参观北大红楼温故而知新

在迎接中国共产党104岁生日之际,北京糖协于7月2日组织党员、工作人员及会员代表参观北大红楼。以协会理事长郭晓蕙教授、秘书长高玲玲为领队的21人团队,首先在红楼前集体拍照留念。之后随着讲解员的讲解把我们的思绪带回100多年前的那个年代,旧中国被各国列强欺辱签订了多个卖国条约。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至1901年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1919年5月4日因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北京爆发了学生反帝爱国运动,这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我们今天参观的红楼是北京大学曾经的旧址;也是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它是革命先驱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进步思想的重要场地;红楼还是五四运动的重要策源地,这场运动不仅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干部准备。在红楼的参观中,我们看到无数革命者和先烈们前仆后继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不断奋斗着,内心深受感触,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真是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并继承前辈遗志。如今党中央正在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今天参观红楼就是要赓续红色传统,这种历史纪念地的参观学习就是要让我们不忘历史继往开来。北大红楼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地标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就像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开创未来。

这次参观学习,使我这个近60年党龄的老党员又接受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的教育。我们今后将在北京糖协工作中继续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志愿者的奉献精神,为推动人民群众健康发挥光和热!

武迎平

2025年7月3日

永远铭记的北大红楼

每年的7月1日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诞辰日,是全国人民永不忘怀的日子。2025年7月2日是我又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这一天在北京糖协精心组织下,我和糖友们走进了北大红楼以此来纪念我党104周年的诞辰日。

这天上午9点30分我怀着肃然起敬的心走进了北大红楼,安静的听着解说员的满怀激情讲解,我和所有来这里的人们轻轻的挪动着脚步参观了有69间的展室。当我参观到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创始到新中国的诞生期间的创始人的多幅照片、多张书稿、书籍时无不感慨万分!

当我和几位糖友走到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塑像前,便肃然起敬,我默默的鞠上了一躬。在看到原北大生——1920年中便加入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1923年是中国共产党第二届委员执行委员,也是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负责人高君宇画像前,我情不自禁的停下了脚步,记得在我还在戴红领巾时,每年都会在老师带领下去陶然亭为他和未婚妻石评梅扫墓(他们的墓现已迁入了八宝山革命公墓)年仅29岁的他因操劳过度病逝在协和医院。那时还上小学的我只仅仅以为他是北方共青团创始人。

不知不觉两个多小时过去了,参观结束了,但我似乎还沉浸在展览中,我默念着展览的结束语“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新”,离开了北大红楼。永远的北大红楼是我永远的爱!

周航

2025年7月3日

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长郭晓蕙教授表示,此次组织赴北大红楼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不仅是让我们接受了一次生动的党史教育,也进一步增强了协会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更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与作风建设,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穿协会工作始终,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践行"一切为了糖尿病人"的办会宗旨,以实际行动谱写协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著名院士贾伟平提醒:糖尿病给过这几次控制机会,需抓住机会!

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糖尿病如同一位"沉默的杀手",正悄然侵蚀着数以亿计人的健康。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贾伟平教授近期再次发出警示:糖尿病实际上给了人们5次控制机会,但多数人却视而不见。这些机会就像生命中的岔路口,一旦错过,健康将面临不可逆的损害。

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蓝皮书(2022)》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2.8%,患病人数超过1.4亿。更令人担忧的是,前期糖尿病患者约有3.5亿人,这意味着每3个中国成年人中就有1人面临糖尿病威胁。而糖尿病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疾病本身,更在于其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

贾伟平院士指出,糖尿病并非突然出现,而是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身体会不断发出警告信号,这正是我们应该把握的控制机会。

第一次机会出现在基因层面。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双方都患有糖尿病,子女患病风险高达50%。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3年发表的研究表明,家族史阳性者即使BMI正常,也比无家族史者患糖尿病风险高1.8倍。知晓自己的家族疾病史,便是掌握了第一次预防机会。

我国著名内分泌学家贺林教授曾在《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中强调:"了解家族遗传背景是预防糖尿病的第一道防线,这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一种责任。"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自己三代以内的健康状况?又有多少人因为这种了解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第二次机会体现在身体形态变化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的数据表明,腰围每增加5厘米,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约87%。特别是当出现"苹果型"身材——腹部脂肪堆积时,这已经是身体发出的明确警告。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谭永红教授曾生动地比喻:"腹部脂肪就像一个活跃的'内分泌器官',源源不断地分泌有害物质,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工作。"我们的社会却常常美化肥胖,将其视为"福相",这种文化误区无疑为健康埋下了隐患。

第三次机会表现为代谢指标的异常。当空腹血糖达到5.6-6.9mmol/L时,就已进入"糖尿病前期"阶段。2021年《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发表的研究显示,糖尿病前期患者如果不干预,5年内约25%-40%会发展为真正的糖尿病。

这个阶段恰如黄昏与黑夜之间的微妙时刻,还未完全陷入疾病的深渊,却已站在了悬崖边缘。贾伟平院士的研究团队发现,这一阶段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可使糖尿病发生风险降低58%,远高于药物干预的31%。

第四次机会是在确诊糖尿病早期。此时血糖虽已超标,但身体器官尚未受到明显损害。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数据显示,糖尿病确诊后5年内是控制并发症的"黄金期"。

然而现实却极为残酷,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仅为36.5%,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60%。正如贾伟平院士所说:"许多患者得知确诊后,不是积极应对,而是陷入恐慌或否认,错过了最佳控制时机。"

第五次机会是在并发症早期。即使出现轻微的眼底病变、微量蛋白尿等早期并发症,积极干预仍能阻止或延缓疾病进展。但遗憾的是,大多数患者直到明显不适才就医,此时已错过了逆转的可能。

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2022年的调查显示,仅有23%的糖尿病患者定期进行并发症筛查,而在并发症早期采取积极措施的患者比例更低。这种"等不舒服了才看医生"的被动应对方式,实际上是在与健康赌博

糖尿病防控的核心在于把握这五次机会,尤其是前三次。《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每天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而我国居民实际摄入量仅为约10克。这一巨大差距反映了我们饮食结构的失衡。

中国营养学会研究表明,增加150克全谷物和50克豆类的日常摄入,可使2型糖尿病风险降低约30%。而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达40%。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会长纪立农教授指出:"不要低估小变化的力量。每天步行30分钟,少吃一碗米饭,长期坚持下来就是健康的积累。"

贾伟平院士的警示并非危言耸听。在他参与的"中国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中,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干预,参与者的糖尿病发病率降低了43%,而这种预防效果甚至在干预结束20年后仍然存在。

反观我们的日常生活,高糖、高脂、高盐食品比比皆是,久坐不动成为常态,熬夜、压力大更是加速了健康的消耗。我们常常为事业、为家庭忙碌,却忘了没有健康,一切都将成为空谈。

健康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日复一日选择的累积。每一次选择喝白水而非含糖饮料,每一次选择步行而非乘车,每一次选择早睡而非熬夜,都是在为健康储蓄。

正如《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中指出的:"预防胜于治疗不仅是医学格言,更是经济学真理。"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数据显示,糖尿病前期患者每投入1美元用于生活方式干预,可节省5.7美元的未来医疗支出。

中国古人云:"病已成而后药之,犹斗已败而后求助,不亦晚乎?"这一古老智慧与现代医学理念不谋而合。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重拾这种防患于未然的健康智慧。

贾伟平院士的五次机会理论提醒我们,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它不是医院里的救治,而是厨房里的一勺油,跑道上的一滴汗,枕头上的一小时安眠。

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主动把握这五次机会,而不是被动地等待疾病来敲门。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上医治未病"的健康理想。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 贾伟平,纪立农等.中国糖尿病防治蓝皮书(2022).中国医学科学院出版社,2022.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