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糖尿病(糖尿病怎么治能去根)
我患糖尿病13年,靠这3个办法,降糖药量减半,今天分享给你们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糖尿病患者的控糖故事,让患者从他自己的角度来对我们讲述。
我患糖尿病13年了,刚开始确诊时候,我很焦虑甚至是恐慌,我感觉自己一辈子就这样完了,在医院里住院治疗了1星期后,我出院了。出院前医生交代我,要坚持吃药,要管住嘴迈开腿。一个人的控糖路总是艰难的,所以我找到了一个糖友交流群并加入了他们。
我的心态一向比较好,接受了自己确诊了糖尿病这个事实后,我便开始了学习,并在医生和“过来人”的建议下给自己制定了饮食和运动的控糖方案,2年后,我的努力没有白费,一直到目前为止,我的糖化血红没超过5.5,空腹血糖也在4.5-6.0之间,餐后血糖在8.0以内。而且,因为血糖控制的很理想,医生把我的降糖药减量了。并说我是百分百的糖尿病人。
开心之余,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控糖“十六字诀”:坦然面对、正确认识、积极应对、认真防范;
1,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坦然面对说的就是心态了!得病前我的饮食习惯很不好,烧烤啤酒宵夜样样沾。但是,在确诊糖尿病后,我的心态就发生了改变,我不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是觉得既然得了这个病,那不如反将之利用,用这个病来督促我回到健康的生活。
所以我也感谢这个病,让我恢复了健康的生活状态。而且,那些得了不治之症的癌症患者都在苦苦求活,我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呢,你说是吧?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不要去相信外面广告宣扬的所谓的“断根治疗”,糖尿病逆转是有可能,但我们需要能正确认识到,得了病最正确的方法是上正规医院,接受正规治疗,这才是靠谱的。
积极应对说的就是饮食控制和运动管理了。
在饮食上,我的做法是计算自己每天所需要消耗的能量,然后根据这个数字来搭配自己的饮食。
消耗量>进食量,体重下降(血糖好了,但是身体营养不够);
消耗量<进食量,体重上升(血糖高还有抵抗);
因此,每天最好的饮食量是跟消耗能量持平。要做到这么精准不容易,我建议大家买一个食物称,每餐吃之前称一下,做到心里有数。
运动不能懒
我每天午饭后一小时都会快走,时长在30-40分钟,身体微微感觉出汗就行,这样既能消耗餐后血糖又能平衡血糖值,碰上下雨,我就在家里客厅练太极。现在夏天天气热,可不建议大家中午饭后外出运动,可在晚餐后进行。
每隔4到5天做一下抗阻运动,增加肌肉的含量,降低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包括:仰卧起坐,杠杆等等,有很多种方法,只要能锻炼肌肉就行。另外,别找借口,一找借口人就懒了。
4,做好血糖监测和其他检查虽然确诊的是糖尿病,但血压、血脂等的控制也至关重要,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防止血糖过高引起的急性代谢紊乱以及防范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因此,糖友需要时时监测好血糖情况,以及定期去医院检查眼底、尿常规和肾功能等,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坚持控糖这么多年,我想对大家说,医生只是我们控糖路上的指引人,只能指引我们大致的方向,最终大部分还是得靠我们自己。患者及家属的医疗常识、重视程度及自我管理能力等才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想让大家知道,只要态度有了,方法对了,最后可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当我们做到成功驾驭了糖尿病以后,糖尿病就不再是我们的累赘,而是成为我们健康路上的伴侣。说到底还要感谢糖尿病,让我的身体更健康充满了活力。
#糖尿病##好医生为健康护航##糖尿病饮食##关注糖尿病#
如何有效预防、治疗糖尿病?
【来源:学习强国】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性代谢性疾病。存在糖尿病家族史更容易发生糖尿病,同时,不健康饮食、身体活动不足、吸烟、饮酒等行为危险因素也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如何进行合理生活方式改善呢?
其一,合理饮食。
1.吃饭八分饱,控制甜食摄入,以粗粮、优质蛋白质、蔬菜瓜果为主,控制高糖分饮料、高糖分水果摄入。避免高热量、高糖、高脂肪和高盐的食物,尽量减少加工食品的摄入。
2.少吃过于精细的碳水化合物,比如白面包、饼干、硬面包圈等,很容易代谢成糖分,导致血糖的升高。
3.可适当进食高纤维的碳水化合物,尤其是富含可溶性纤维的碳水化合物,如燕麦、大麦、某些水果和蔬菜。
4.可适当进食沙丁鱼、亚麻籽、核桃等ω-3脂肪酸(欧米伽3脂肪酸)含量较高的食物,多食用大豆、葵花籽、菠菜等。
其二,合理运动。
1.糖尿病患者餐后进行60至120分钟的体育锻炼。餐后90分钟运动比餐后30分钟及60分钟的降糖效果好,而餐后30分钟进行的降糖作用最差。糖尿病患者应避免空腹运动,因为易发生低血糖,同时避免餐后立即运动。
2.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运动时间自10分钟开始,逐渐延长至30至40分钟。有运动习惯者建议每天坚持运动。平时不怎么运动的人可先尝试“快步走”,再逐渐过渡到慢跑、骑自行车、跳绳、游泳、打球等运动。
3.避免久坐:久坐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因此,建议每隔一段时间就起身活动一下,如散步或做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
4.增加运动强度,适当增加对肌肉有足够刺激的运动。对没有并发症的轻中度糖尿病患者推荐中等强度运动,通常将运动时的靶心率作为衡量标准,建议靶心率控制在最高心率的70%至80%。
其三,戒烟限酒。
1.控制饮酒:酒精本身是一种高热量饮品,大量饮用造成热量超标,还可导致肥胖发生。此外,饮酒会使血糖值升高,消耗人体的胰岛素。
2.戒烟:吸烟会损害血管和胰岛功能,大大增加患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戒烟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其四,控制体重。
超重或肥胖是糖尿病发生的重要风险因素。肥胖者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进而发展为糖尿病。因此,保持健康的体重范围(BMI控制在24以内)对于预防糖尿病至关重要。
其五,定期监测血糖。
应每年定期体检,监测血糖变化,及时发现血糖异常和糖尿病前期状态,从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如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11.1mmol/L,考虑糖尿病可能,应及时就医。空腹血糖介于6.1至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在7.8至11.1mmol/L之间,考虑糖尿病前期。
其六,坚持用药。
对于已经存在糖尿病前期状态或高危因素的人群,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物进行干预治疗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了解风险,了解应对!如何管好糖尿病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了解风险,了解应对”。这个主题旨在提醒人们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性,同时鼓励人们改善生活方式以预防和管理糖尿病。本期节目我们就来说说这方面的话题。
上线大医生:梁继兴
福建省立医院 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副教授 研究生导师
本期话题:世界糖尿病日健康科普
糖尿病
血糖是指存在于血液中的葡萄糖,而胰岛素是由人体胰腺β细胞分泌的、人体内能唯一降低血糖的物质。正常人血糖水平和胰岛素分泌量维持动态平衡,当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胰岛素缺乏或作用缺陷导致糖、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血糖升高,便产生糖尿病。
糖尿病有哪些表现
多尿、多饮、多食:这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由于血糖升高,体内水分和营养物质排出增多,导致多尿、多饮、多食的症状。
视力模糊:高血糖会损伤眼睛的微血管,导致视网膜病变,患者会出现视力模糊、眼前闪光等症状。
皮肤瘙痒、感染: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升高会影响免疫系统,容易导致皮肤瘙痒、感染等症状,如瘙痒性皮炎、真菌感染等。
四肢麻木、疼痛:长期高血糖会损伤神经系统,导致四肢麻木、疼痛等症状,甚至会造成手足坏疽。
体重下降:由于高血糖导致体内能量不能有效利用,患者会出现体重下降的症状。
糖尿病如何诊断
那么,怎么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得了糖尿病呢?糖尿病的诊断非常简单,目前我们国家遵照ADA 1997标准/WHO1999标准。
当一个人有糖尿病症状,那么只要他一天当中任意时候血浆葡萄糖浓度≥11.1mmol/L (200mg/dl),或者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 7.0mmol/L (126mg/dl),或者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浆葡萄糖浓度≥ 11.1mmol/L (200mg/dl)就可以诊断有糖尿病;当糖尿病症状不典型时,则需另一天再化验血糖,若仍然达到上述标准,也可以诊断有糖尿病。
明确了是否有糖尿病,进一步探知糖尿病的分型也是非常重要的。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2型、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分别有不同的特征:
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以胰岛素绝对缺乏为主要特征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的大多数,以胰岛素抵抗为主,可伴有胰岛素缺乏,随年龄增加发病率增高
妊娠糖尿病是指怀孕期间出现的糖代谢异常
特殊类型糖尿病病因相对较明确
高危人群
具备以下因素之一,即为糖尿病高危人群:
1、年龄≥40岁;
2、超重与肥胖;
3、高血压;
4、血脂异常;
5、静坐生活方式;
6、糖尿病家族史;
7、妊娠糖尿病史;
8、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育史;
9、6.1 mmol/L≤空腹血糖(FBG)<7.0mmol/L,或7.8mmol/L≤糖负荷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病前期,属于糖尿病的极高危人群。
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的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卒中、心肌梗死、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
糖尿病的治疗
1、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的五项综合治疗措施。
2、糖尿病患者采取措施降糖、降压、调整血脂和控制体重,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控油、减盐和增加体力活动,可明显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3、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是控制糖尿病病情的有效方法,自我血糖监测应在专业医生和/或护士的指导下开展。
4、积极治疗糖尿病,平稳控制病情,延缓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可同正常人一样享受生活。
如何预防糖尿病
首先,要保持合理膳食、经常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
其次,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
再次,要及早干预糖尿病前期人群;
最后,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使超重肥胖者体重指数达到或接近24,或体重至少下降7%,可使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下降35-58%。
来源: FM1036福建新闻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