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会糖尿病吗(很瘦也会得糖尿病)
瘦的人也会得糖尿病!医生点名3类人,哪怕瘦,也要定期查血糖
2020年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2.8%。而在这平均每10人中就至少有1人患有糖尿病的现状下,糖尿病的知晓率却依然很低,不超过40%。
问题出在哪里?
“大部分人对糖尿病认识不足,是导致疾病知晓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康大夫国际医院互联网医疗部主任、全科专家毛雪凤主任医师提醒到,比如很多人觉得只有胖的人才会得糖尿病,瘦就不会,但其实这样的侥幸心理害人不浅。
她认为,有3类人,哪怕瘦,得糖尿病风险也是高的,非常有必要定期查血糖,乃至于进行干预。
第一类人
存在“内胖”的瘦子
相比瘦的人而言,肥胖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更高,尤其是向心性肥胖和腹部肥胖的人群。这部分人群,往往内脏脂肪较多,虽然看起来不胖,但也存在罹患糖尿病的风险。
“外瘦内胖”的人群,最常见的就是苹果型身材的人,如下图。
而我们如何知晓自己是不是存在向心性肥胖和腹部肥胖呢?此时看体重指数(BMI)是不准确的,还需要看腰围、腰臀比、体脂率这3个数据。
我国推荐的标准
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为肥胖。
腰臀比:即腰围/臀围,男性≥0.9,女性≥0.85,为肥胖。
体脂率:即体脂量占体重量的百分比,30岁正常男性脂肪约占体重的15%,女性约占22%。WHO推荐体脂率评价肥胖的标准为男性≥25%,女性≥35%
体脂率可以通过体检单位的人体成分分析来测定。
第二类人
存在除肥胖外的其他糖尿病危险因素
糖尿病的病因十分复杂,超重和肥胖只是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如果存在其他的危险因素,那么即便没有超重和肥胖,糖尿病的发生风险也会增加。
比如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那么受到遗传影响,无论胖瘦与否,胰岛功能都可能比一般人更容易出现问题。
再比如一些女性有多囊卵巢综合征,部分女性可能体重上没有突出改变,但却出现胰岛素抵抗现象,这也会增加患上糖尿病的风险。
因此,糖尿病并不是胖人的专属,瘦的人也完全有可能患上糖尿病,尤其是存在以下危险因素的人,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糖尿病高危人群
1.有糖尿病前期史。
2.年龄≥40岁。
3.一级亲属(父母、同胞、子女)有糖尿病史。
4.缺乏体力活动者。
5.有巨大儿分娩史或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
6.有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病史的女性。
7.有黑棘皮病者。
8.有高血压史,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者。
9.HDL-C<0.90mmol/L和/或 TG>2.22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者。
10.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史。
11.有类固醇类药物使用史。
12.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症药物治疗。
第三类人
因糖尿病而变瘦
众所周知,糖尿病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
所以,如果是以前肥胖,但后来体重减轻,同时又存在多饮、多食、多尿的情况,那么有可能是早已存在糖尿病。
也就是说,并不是瘦时患上糖尿病,而是因为糖尿病变瘦。
但需要提醒的一点,在确定糖尿病引起消瘦的同时,应排查是否存在其他会引起人消瘦的原因,比如存在肿瘤、结核、胃肠病等消耗性疾病等。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何种原因导致的糖尿病,生活方式的干预都十分重要,主要包括以下6点:
1.体重控制,超重或肥胖的人3-6个月减重5%~10%,消瘦的人通过合理的营养计划达到并长期维持理想体重;
2.合理膳食,营养均衡,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面食、饼干等)和含糖饮料摄入,提倡低血糖负荷食品;
3.适量运动,根据糖尿病人自身的情况判断是否适合外出运动,超重和肥胖的人可以采取有氧运动与抗阻结合的运动方式,消瘦的人可以选择运动强度较低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4.戒烟戒酒;
5.限盐,每日5克以内;
6.心理平衡,规律作息,减轻精神压力。
在100年前,糖尿病对人们来说是灭顶之灾。但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如今我们已经有了非常多有效控制高血糖的方法,大部分糖友长期严格地控制好血糖,完全可以保持跟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质量。
所以,即便我们确诊了糖尿病,也无需过于担忧,增加糖尿病知识,科学控糖,对病情的缓解十分有益。
参考资料:
1.《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
2.《国际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22)》
为什么瘦的人也会有糖尿病,这是什么由因素引起?
提问:这四种体型中的哪一种与2型糖尿病风险有关?
有的人可能不知道,超重或肥胖会增加患上2型糖尿病的风险。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看起来很瘦的人也会患上2型糖尿病。这是为什么呢?继续往下看,本文会给大家讲解为什么瘦子也会患有糖尿病?
外瘦内胖
亚洲人有一种"节俭"的体型,这代表我们的身体是为了从吃的食物中以脂肪的形式储存额外的能量。
多余的脂肪往往会聚集在腹部。由于腹部脂肪位于身体深处并包围着肝脏和肾脏等内脏器官,因此与别的国家白种人相比,亚洲人看起来很苗条,但身体脂肪含量更高。事实上,对于相同的 体重指数(BMI),与白种人相比,体脂较高的亚洲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
由于该人在身体中心附近看起来很胖,因此我们将其称为"中心性肥胖"或"苹果型"体型。向心性肥胖与2型糖尿病、心脏病和某些癌症等疾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这就是为什么该问题的正确答案是:B、C和D。
尽管B中的人看起来很瘦,但她是中枢性肥胖,也仍有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C和D中的人超重并且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高于A中的人,后者体重健康且不是中枢性肥胖。
BMI并不能说明全部情况。
要检查您的糖尿病风险,除了测量您的BMI外,还要测量您的腰围。
如果您有任何2型糖尿病的风险因素,请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以及早发现糖尿病,早发现、早治疗!
为什么糖尿病人会越来越瘦?是不是瘦一点比较好?
很多人患上糖尿病之后食欲会增大,而且食量会增多,按理来说吃得多就会更加肥胖,但是很多人尽管吃很多却变得越来越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相关知识。
糖尿病的发生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已经出现了胰岛素抵抗,这种情况下,血糖就不能够正常的进入细胞内,会引起血糖浓度上升,那么就会出现高血糖症状。当血管中的葡萄糖浓度过高的情况下,人体就会出现渗透性失水的症状,细胞缺少水分,那么中枢神经系统就会发生口渴的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大量喝水,那么人体内大量的葡萄糖也会随着尿液排出体外,而且大量的水分会进入到尿液当中排出体外,就会导致人体缺乏水分,当人体水分含量比较低的情况下,也就会出现明显消瘦的现象。
还有当糖尿病人体内胰岛素不足的情况下,细胞就没有办法正常的通过胰岛素的方式被消化吸收,进一步就会出现饥饿的现象细胞没有办法利用血糖的情况下,就会燃烧自身的蛋白质和脂肪,就会出现糖异生的症状,会自身产生一部分血糖,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这种情况下,体内的大量脂肪和蛋白质就会被消耗,所以就会慢慢的变得消瘦起来,身体素质和免疫力都会下降,进一步会出现精神不振和全身乏力等症状,也会出现体重迅速减轻的现象。
为什么糖尿病人会越来越瘦?是不是瘦一点比较好?
糖尿病人是不是瘦一点比较好?
糖尿病人适当的减肥这是适度的消瘦,是有利于病情稳定的,当肥大的脂肪细胞慢慢缩小的情况下,人体就可以逐渐恢复胰岛素的敏感性,这种情况更利于血糖的控制,当胰岛素功能慢慢得到恢复之后,就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胰岛素的易感性。
而且糖尿病并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疾病,有可能会诱发一系列的慢性并发症,最常见的是高血压和高血脂以及肾病等,其实这些心血管疾病多与过度肥胖有关,所以适度的消瘦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的风险,对于糖尿病预防心血管疾病有很好的帮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