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与糖尿病(大便失禁跟血糖有关系吗)
糖尿病易出现哪些消化系统并发症?不要忽略这4种多发病
糖尿病属于代谢性疾病,持续性高血糖会使得全身组织器官功能发生障碍,从而降低生活质量。另外,持续性高血糖易合并消化系统疾病,进而导致腹胀或食欲不振,引发营养不良或带来更严重的并发症。
糖尿病病人易出现哪些消化系统并发症?
1、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
糖尿病病人易发生胃肠动力障碍,其中包括肠道和食管病变以及胃轻瘫。神经病变是常见的并发症,控制胃肠运动的自主神经功能发生异常是引起胃肠动力障碍的主要原因。另外糖尿病病人持续出现胃肠激素分泌紊乱,同样可影响消化道正常运转。糖尿病病人食管运动障碍的主要症状是食管主动运动减少或出现逆行蠕动,食管下端括约肌松弛,进而引起胆汁反流和胃酸,同时也会诱发烧心感、反酸以及吞咽困难。在所有胃肠道动力障碍疾病中胃轻瘫是最为严重的,其主要症状是胃蠕动速度减慢,延长食物排空时间,从而导致恶心呕吐、腹痛和腹胀,食欲变差和饱胀感。糖尿病病人肠道病变主要症状是腹泻和便秘,有时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糖尿病性便秘排便次数少且排便困难;糖尿病性腹泻一般出现在早晨和夜间,病情严重时可伴有大便失禁。还有糖尿病病人易发生肠道菌群失调,这是引起腹泻和便秘的主要原因。为了防止出现此问题必须控制好血糖,保持饮食清淡,不能暴饮暴食。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和新鲜,饭后不能立即躺下。血糖稳定的情况下可用调节胃肠道动力的药物。
2、口腔疾病
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口腔问题,如牙周组织感染以及龋齿,同时也易出现口腔黏膜病变和牙齿松动脱落。牙周组织感染的主要症状是牙龈肿胀水肿以及疼痛;口腔黏膜病变一般是受到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因此需注意口腔清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每年至少洗一次牙,及时去除食物嵌塞和不良修复体,定期做口腔检查。
3、肝胆疾病
二型糖尿病且伴有身体肥胖的人易患有脂肪性肝病以及胆石症,胆石症又会引起急性胆囊炎以及胆管炎,因此一定要积极治疗,保持适度运动,调整好饮食结构,定期监测肝生化指标,坚持做腹部超声检查。
4、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包括十二指肠以及胃部溃疡,糖尿病患者患有消化性溃疡时症状并不是很明显,所以定期做胃镜检查至关重要。只要诊断是消化性溃疡需监测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检测呈现阳性需合理用药根除治疗,同时也要足量足疗程用抑酸以及保护胃黏膜的药物。
温馨提示
除了以上疾病外糖尿病患者也易出现消化性恶性肿瘤,如食管癌、肝癌以及胰腺癌等,因为糖尿病患者糖分和脂肪代谢发生障碍,再加上持续存在消化系统微炎症状态,从而增加患上癌症风险。因此控制好血糖至关重要,定期监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定期做复诊。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糖尿病患者警惕神经病变
武晓泓 雷 雨
长期血糖异常,不仅会直接干扰神经细胞代谢,还会导致微血管病变使神经组织局部缺氧、功能受损,从而导致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如果糖友出现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千万别不当回事儿。
心跳变快 静息时心跳增快、直立性低血压、运动耐力减低等都是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典型表现。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后果最严重,当出现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的疲乏、水肿、恶心、呕吐、心律失常时,糖友需警惕这种可能。一般来说,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多见于病程长、并发症多的糖友,但不排除在糖尿病确诊时就已存在,需要格外重视。
便秘 便秘、上腹部饱胀感、胃部不适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表现,严重者可出现顽固性便秘、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甚至大便失禁。这是“肛门-直肠”功能紊乱所致,一般发生在血糖控制较差的青年男性Ⅰ型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其他慢性并发症。此外,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还可导致食管蠕动减少、食管远端压力异常等,造成吞咽困难、呃逆、胸部不适。
排尿无力 膀胱感觉减退、收缩力减弱是最主要的糖尿病膀胱病变,可出现膀胱内大量积尿却无尿意;其次是出现逼尿肌功能减弱,排尿无力,残余尿增多;晚期则出现排尿失禁、继发尿路感染和膀胱输尿管反流。这时需进行膀胱残余尿、尿流动力学或神经传导速度检查以辅助诊断。
出汗异常 在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中,出汗障碍最为常见。据统计,83%-94%的患者会出现出汗障碍,表现为少汗甚至无汗,半身出汗而半身无汗等,造成皮肤干燥、瘙痒,最终出现溃疡。足部出汗减少或停止是最早表现之一。体温调节异常也较常见,患者常有发热情况,且体温可随外界温度波动而波动;皮肤温度出现过低或过高。
来源: 甘肃日报
糖尿病与便秘:隐藏在血糖波动背后的肠道危机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监测、饮食控制是每日必修课,但许多人可能没意识到,身体里还有一条"隐形的战线"——肠道。数据显示,约6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便秘困扰,这一比例是普通人群的2-3倍。这种看似普通的排便问题,实则是糖尿病神经损伤、代谢紊乱的早期信号。今天,我们就来揭开糖尿病与便秘之间的深层联系,并给出科学应对方案。
我们先来看看高血糖如何影响你的肠道?
1. 神经系统的"糖中毒"
肠道就像一条需要自主收缩的"传送带",而控制这条传送带的正是自主神经。长期高血糖会像"糖浆"一样浸润神经细胞,导致胃肠自主神经病变。受损的神经无法有效指挥肠道肌肉收缩,肠道蠕动速度下降30%-50%,粪便在结肠停留时间延长,水分被过度吸收,最终形成干硬粪块。
2. 肠道菌群的"生态灾难"
糖尿病患者肠道内,有害菌数量可增加2-4倍。这些"坏菌"不仅影响营养吸收,还会分解食物残渣产生大量毒素。更严重的是,它们会抑制肠道分泌5-羟色胺(一种促进肠蠕动的神经递质),形成"菌群-神经"双重打击。
3. 高血糖的"吸水魔法"
当血糖浓度超过10mmol/L时,血液会像海绵一样从肠道"抢"水分。研究显示,血糖每升高1mmol/L,肠道水分吸收量增加约15%。这种渗透压失衡直接导致粪便干硬,就像干涸河床上的泥块。
4. 药物副作用的叠加效应
二甲双胍可能引起腹泻,但长期使用某些降糖药(如阿卡波糖)或止痛药,反而会降低肠道敏感性。更值得注意的是,胰岛素使用不当引发的低血糖,会通过神经反射抑制肠蠕动。
那么,糖尿病患者如何打好这一场“肠道保卫战”?
1. 控制好血糖:治本之策
将空腹血糖稳定在4.4-7.0mmol/L,餐后血糖<10mmol/L,可使神经病变风险降低60%。当然,不同人群血糖控制目标不一样,避免血糖剧烈波动对神经的冲击。
2. 保证膳食纤维的摄入
每日摄入25-30g膳食纤维,但需遵循"渐进法则":第一周每日增加2g,避免突然增量导致腹胀。推荐"3 2搭配法",3种高纤主食如燕麦、荞麦、黑米(每100g含纤维>3g) 2种超级蔬菜如秋葵(每100g含纤维4.4g)、香菇(每100g含纤维3.3g)。
3. 加强锻炼:给肠道做按摩
每日进行"肠蠕动促进运动",如晨起揉腹:平躺屈膝,顺时针打圈按压腹部,力度以能触及降结肠为佳;或饭后散步:餐后30分钟步行,步频保持在100-120步/分钟;或盆底肌训练:每天3组"提肛-保持10秒-放松"练习,增强排便反射。
4. 重建肠道菌群
选择含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益生菌制剂,服用时注意: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用37℃以下温水冲服。
5. 规范用药
慎用刺激性泻药(如番泻叶),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聚乙二醇、芦比前列酮、多库酯钠等药物。
6.中医调理:古老智慧的现代应用
在控制血糖基础上,可尝试耳穴压豆:取大肠、交感、皮质下等穴位;药膳方:决明子10g 火麻仁5g 瘦肉煲汤,每周2次;穴位按摩:每日按压支沟穴(腕背横纹上3寸)3分钟。
如果糖尿病患者的便秘属于以下情况,可能提示严重并发症,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
比如便秘突然加重伴体重下降,需要警惕肠道肿瘤;排便困难与体位相关,需要排查盆腔自主神经病变;粪块嵌塞导致失禁,提示重度直肠神经损伤。
-糖尿病便秘不是简单的排便问题,而是全身代谢紊乱的局部体现。通过"血糖调控为根基,生活方式干预为抓手,医学监测为保障"的三维管理策略,完全可以将肠道健康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记住:每一次顺畅的排便,都是对糖尿病并发症的有力反击!#健康科普排位赛#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