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消渴病和糖尿病的区别(消渴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关的问题讨论与分析)

大中医彭跃进院长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与“消渴症”,这些区别和治疗思路你可能还不知道!

中医里面有个名词叫“消渴”,“消”是指得了此病症的人消化功能显得异常亢进,比如,才刚刚吃过饭,结果半小时后就又感觉饿了,而且饭量特别大,甚者一天要吃好几顿饭。

“渴”是指病人口渴、口干、总想喝水,但喝了水却无法解渴,而且小便频率还特别高。两种症状合一,中医称作“消渴症”。

西医里面有俩名词,一个叫一型糖尿病,一个叫二型糖尿病。其中,一型糖尿病与中医里消渴症的症状有很多相同,都是多饮、多食、多尿,体重还减轻。

而二型糖尿病,消渴症状表现的并不明显,但是去体检就会发现血糖很高,严重的会伴有视力越来越差和肾功能异常的情况。

对此,无论是一型还是二型,西医就认为是胰腺生产胰岛素的能力下降了,所以口服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化学制剂的药物来维持身体的胰岛素水平。

但是,仅仅是用药物填补身体缺失的胰岛素,却没有把胰腺的功能给修复好,所以吃药的时候好好的,一停药就全部回到解放前。

而且,被搁置不修也不用的胰腺,就如同被搁置日久的汽车,等于自动报废。胰腺完全报废的时候,就得靠注射一辈子胰岛素来续命了。

我一直觉得,那些被检测出血糖高或被西医确诊为糖尿病的病人,拒绝西医治疗方案而来找中医,绝对是不想一辈子服药或一辈子打针的。

所以,针对中医的“消渴症”,也就是有口渴、口干、易饥、多饮、多食、多尿、体重还减轻等症状的患者朋友,今天推荐一个中成药消渴灵片

这个药有黄连、牡丹皮、石膏、五味子、天花粉、麦冬、黄芪、茯苓、红参、地黄、枸杞子组成。

其中,黄连、丹皮、石膏分别清中上焦之邪热,邪热得清,不再蒸腾体液,则口渴焦躁自止。

再以五味子、天花粉、麦冬补足肺胃之阴,以制其多饮而不解渴。

最后以黄芪、红参、地黄、枸杞子强脾肾而固本,治其肾虚多尿;茯苓利浊水而生新水,还能防止药物滋补太过。

这个中成药适合多饮多尿为主症的消渴病人,针对消渴症状不明显的二型糖尿病人,那就另当别论了。

从中医上讲,血糖高,其实就是身体代谢不了多余的糖分,这些吸收不了又代谢不掉的糖分就在身体里面四处游荡,游荡到血液里面太多了,血糖数据必然升高。

而主管人体新陈代谢的器官就是肠胃,而且,肠胃的能量强弱又与肾气的强弱息息相关,所以,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必先撇开血糖数据,而审查其肠胃消化能力,是否存在肾虚情况。

凡遇有关弦、紧、硬、滞、弱和尺脉沉弱的,一定要先调理肠胃,再补益肝肾,如此一来,才能让多余的血糖被吸收、代谢掉,血糖值也就回归了正常。

但是很遗憾,由于现在的物质生活条件太过丰富,加上饮食的多样化和过多的滋腻生冷食物,大部分人的肠胃功能非常差。

再加上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的日新月异,现代人过度熬夜娱乐而损伤肝肾的大有人在。莫说血糖了,血压、血脂、转氨酶等异常的人,大有人在。

还是那句老话,遇到疾病一定要找病因、病根,那些看到血糖高就一辈子服降糖药、看到血压高就一辈子服降压药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因此,用中医调理慢性病的好处,在于慢慢降低对西药的依赖,改善身体内环境,标本兼治。

你知道吗?消渴症并不等于糖尿病

消渴症,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病症名称,是指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病症。据考证,消渴症在古代为帝王贵族之病,多发生在肥胖、多食富有者之中。

公元前400年,《黄帝内经》中就记载过“消渴证”或“消渴症”这一病症。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的消渴篇对“三多”症状已有记载。唐朝初年,我国著名医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症患者的小便是甜的,会招苍蝇。

唐代名医王焘根据其父患口渴难忍,饮量大增,身上多疖疮,小便水果味,并根据甄立言《古今条验》一书中指出的:消渴病者小便似麸片甜。于是他亲口尝其父小便,果然是甜的。故针对消渴病制定了治疗方案,辅以调整饮食,使其父病情得到控制。他把这些经验写进了《外台秘要》一书,比10世纪阿拉伯医生阿维森纳的《医典》中关于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早200多年。

糖尿病与中医学中的消渴症类似而已,消渴症与糖尿病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的是消渴症和糖尿病的症状相同,因此有人说消渴症就是糖尿病。不同的是,消渴症是中医说的病症,指的是症,分上消、中消、下消,不同的症、不同的人、不同的体质用不同的方去治,症消了,也就是症状没有了,就是治好了,所以中医说能治好消渴症是没有错的。如果说能治好糖尿病是不可能的,因为糖尿病不仅仅是有那些病症,判断指标主要是血糖,有的糖尿病人血糖值已经很高了还没有那些症状。有的有症状的通过治疗也会没有,虽然症状没有了,可血糖值仍然不能恢复到正常的状态。所以糖尿病目前是不能治愈的,这在西医看来仍属于糖尿病范畴是一个世界难题,被世界公认的。

文/仁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用户可关注 中国家庭报官微(zhongguojiatingbao1)。

中医消渴病VS现代糖尿病,千年医学碰撞出的健康真相

消渴病和糖尿病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点,以下是具体分析:

概念与范畴

- 消渴病:是中医的病名,在中医古籍中早有记载,如《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消渴症状的描述。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其范畴较广,包括了多种原因导致的类似症状。

- 糖尿病:是现代医学的病名,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导致血糖长期处于高水平的慢性疾病。糖尿病有多种类型,主要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等。

症状表现

- 消渴病: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但在临床实践中,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出其中的一些症状,甚至有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而以其他并发症如痈疽、眼疾、下肢痿痹等为首发表现。

- 糖尿病:其症状与消渴病相似,多数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三多一少”症状,但也有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在疾病早期症状不典型,可能仅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发现血糖升高。随着病情的发展,糖尿病会引发多种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等。

病因病机

- 消渴病:中医认为其病因主要包括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病机主要是阴津亏损,燥热偏盛,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

- 糖尿病:现代医学认为,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2型糖尿病的病因则较为复杂,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主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

诊断方法

- 消渴病: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表现、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进行辨证诊断。同时,也会参考一些现代医学的检查结果,但中医诊断更注重对患者整体状态的把握。

- 糖尿病:诊断主要依据血糖水平,如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随机血糖等指标,同时结合糖化血红蛋白、糖耐量试验等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治疗手段

- 消渴病:治疗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基本原则,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采用中药方剂、针灸、饮食调理、情志调畅等综合治疗方法。

- 糖尿病:治疗强调综合管理,包括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血糖监测、药物治疗以及糖尿病教育等。药物治疗方面,根据糖尿病的类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选用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等。

消渴病与糖尿病在症状表现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概念、病因病机、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等方面存在差异。在临床实践中,中西医可以相互补充,共同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全面、有效的治疗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