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现在最好的药(糖尿病治疗最佳时期)

药师方健 0
文章目录:

这3类降糖药是心肾“守护者”,糖友一定要知道!

降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核心目标,而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专家们发现心血管疾病和肾脏并发症才是糖尿病患者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持续的高血糖会引发多种器官损伤,这无疑加剧了相关并发症风险。

2024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以及国际权威指南都明确指出,对于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心力衰竭或慢性肾脏病的糖尿病患者,无论血糖是否达标,都应优先选择具有心肾保护证据的降糖药。治疗策略也从“阶梯式控糖”转变为“早期联合治疗”,核心目标扩展为血糖控制与器官保护并重,这一转变彻底改变了糖尿病药物的使用优先级。

1.列净家族(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抑制剂)

这类药物能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让多余的糖分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单药可使糖化血红蛋白降低0.5% - 1.2%。其独特优势在于能减轻心脏负荷、促进利尿排钠,改善心衰患者预后。代表药物有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等。

大型研究证实,恩格列净可使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38%,肾脏复合终点风险降低39%;达格列净在心力衰竭患者中也能显著降低住院风险。2023年亚太专家共识明确,只要肾小球滤过率(eGFR)≥20 ml/min就可安全启用,即使后续eGFR低于此值仍可继续使用,直至透析或肾移植。

1、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

这类药物多为注射剂(司美格鲁肽有口服剂型),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食欲、减轻体重(平均减重2 - 5kg)间接保护心血管。

代表药物有利拉鲁肽、度拉糖肽、司美格鲁肽等。研究显示,其可使主要心血管事件减少12%,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12%,特别适合合并ASCVD或肥胖的患者。2025年最新动物实验发现,利拉鲁肽与达格列净联用对糖尿病大鼠的心肾损伤有协同保护作用,效果优于单药治疗。

3.经典降糖药二甲双胍

作为使用最广泛的降糖药,二甲双胍凭借良好的安全性、经济性和明确的降糖效果,仍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用药。它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肝糖输出。虽然单药心肾保护证据不如前两类新药,但2024 ESC/EASD指南推荐,对ASCVD高危人群,若糖化血红蛋白≥6.0%且合并两项以上危险因素,可直接起始SGLT2抑制剂联合二甲双胍治疗。

目前中国已批准多种复方制剂,如二甲双胍恩格列净片、达格列净二甲双胍缓释片等,每日一片的剂型显著提高了患者依从性。

结语

除了以上3类对糖友来说格外友好的药物,有2类降糖药也需警惕:格列酮类药物(吡格列酮或罗格列酮)可能增加心衰风险,荟萃分析显示,这类药物会导致体液潴留和慢性充血性心衰风险增加近2倍。对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或有心衰危险因素者,使用格列酮类药物须格外谨慎。沙格列汀等DPP - 4抑制剂中的部分药物也被提示可能增加心衰住院风险,选择时需个体化评估。

这味药才是治疗糖尿病的“王牌药”?滋阴润燥,补津液,防并发症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不少人一听到“糖尿病用药”,脑海里蹦出的都是“降糖药”、“胰岛素”、“控制饮食”,甚至还有人认定:“糖尿病只能靠西药控制,别的都是辅助。”

可真正让医生拍桌叫绝的“王牌药”,往往不是那些让人耳熟能详的明星药物,而是一味在中医药典中默默无闻、但作用深远的“老朋友”——天花粉

是的,就是那味看起来毫不起眼的植物药材,来自葫芦科的栝楼根,在中医中叫做“天花粉”。

它不像胰岛素那样直接降糖,也不像二甲双胍那样被大书特书,但它的妙处,就藏在糖尿病的“根”上。

糖尿病,不只是“血糖高”这么简单。真正让医生担心的,是它背后潜藏的并发症。眼睛、肾脏、心脑血管、神经系统,几乎没有哪个角落能幸免。

而天花粉,这位“润物细无声”的选手,恰恰能在这些“火烧眉毛”的领域中,发挥出不同凡响的作用。

天花粉的最大特点,是滋阴润燥、清热生津

听上去像是古人讲的“虚词”,但换个角度看,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后,确实会出现口干舌燥、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皮肤干痒等症状,而这些,正是“阴液亏虚”的表现。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这些症状是因为高血糖导致细胞脱水、电解质紊乱、新陈代谢异常。而天花粉,偏偏能从这里入手。

它含有丰富的天花粉蛋白、皂苷和多糖类物质,这些成分对胰岛β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甚至在一些实验研究中被发现具有促进胰岛素分泌的潜力。

医生不会鼓励患者单靠它治疗糖尿病,但在整个治疗方案中,它是个不可忽视的“润滑剂”。

很多人对糖尿病的理解,还停留在“血糖降下来就好了”。

可血糖只是表象,真正的隐患,是身体内环境的失衡。长期高糖状态下,身体如同一台过热的发动机,各个系统都在“冒烟”。

这时如果只靠单一降糖药,就像给过热的机器关掉电源,却没去修理散热系统,问题还是埋着。

而天花粉的作用,就像给这台“过热机器”加了一套冷却系统——它润而不腻,清而不寒,能够缓解内热伤津、调和脏腑之间的关系。

尤其适合那种体质偏热、舌红少苔、夜间盗汗、失眠烦躁的糖尿病人群。

更难得的是,天花粉在中医的历史中,从《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纲目》,都被反复提及。早在古代,医生们就已经用它来治疗“消渴症”——这是古人对糖尿病的称呼。

那时候没有血糖仪,医生们靠望闻问切,发现患者多饮多食多尿,却日渐消瘦,于是把这种病名叫做“消渴”,并用天花粉入药调理。

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天花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天花粉蛋白,被证实具有抗氧化、调节免疫、修复胰岛功能等作用,虽然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但至少给了我们一种新的思路:糖尿病的管理,不应只盯着血糖数字,更应关注身体整体的状态。

实际生活中,很多中老年人常说:“我血糖控制得不错,可怎么越来越累?”“嘴干得厉害,喝多少水都不解渴。”这其实就是身体在向你求救。

此时,如果能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像天花粉这样的中药——不是单用,而是作为整体调理的一部分,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天花粉也并非人人适用。它性寒,体寒怕冷、脾胃虚弱的人群不宜单独使用。而且它有一定的毒性,尤其生用时更需谨慎,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影响肝肾功能。

它不是“万能药”,更不是“保健品”,而是需要在专业中医指导下,精准使用的“药中良将”。

西药像“消防车”,火来了就灭,迅猛而直接;而中药,特别是像天花粉这样的药物,更像是“园丁”,它日复一日地修复土壤、调整水分,让整棵树长得更健康。二者不是对立,而是互补。

不仅如此,糖尿病的治疗,还应从生活方式上着手。在饮食上,别再相信“糖尿病人不能吃水果”这种老观念。

低糖高纤维的水果如苹果、柚子、蓝莓适量食用,对血糖控制反而有利。

而真正要远离的,是那些你以为“健康”的加工食品,比如某些“无糖饼干”、“粗粮面包”——它们的升糖指数可能比你想象的还高。

运动方面,也别再迷信“走一万步”或“高强度间歇训练”。对中老年糖尿病人来说,每天饭后快步走30分钟,比任何花哨的健身方法都更靠谱。运动的核心,不是强度,而是持续性与规律性

心理因素也不能忽视。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会陷入一种“病耻感”中,觉得自己是“被判了刑”。糖尿病不是“绝症”,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病”,控制得好,很多人可以几年血糖都不超标。

即使用了最好的药物,如果情绪长期压抑、压力大、睡眠差,也可能让血糖“坐过山车”。

这时候,调和情绪的中药也能派上用场。比如百合、酸枣仁、远志等药材,能帮助改善睡眠、缓解焦虑,与天花粉一起使用时,能起到“润中有养、清中带调”的综合作用。

别忘了,糖尿病的并发症是“沉默杀手”。尤其是糖尿病肾病,在早期几乎没有症状,一旦出现蛋白尿,很多肾单位已经受损。定期检测尿蛋白、肾功能指标,远比“血糖表上的数字”更有意义。

天花粉还有一个“冷门”用途——它可以促进排尿、利水通淋。这对那些早期出现轻度肾功能异常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加分项”。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天花粉虽好,也要看“时、地、人”。如果能与黄芪、知母、麦冬、葛根等药材搭配使用,不仅能增强降糖效果,还能从多个角度调理患者的体质。

而这些组合方式,千人千方,必须依靠专业医生的判断,切不可自己“百度配方”。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治疗就是“打一针、吃几片药”,但它更像是“经营身体的长期工程”。从饮食到运动,从睡眠到心态,从药物到调理,每个环节都要下功夫。

而在这个过程中,像天花粉这样的“中医王牌”,或许不像西药那样立竿见影,但它的价值,在于润物无声、调和大局。

就像古人说的:“上医治未病。”真正的好医生,不是等你病得深重才出手,而是在你身体还在“发出小信号”时,就已经默默布好局。

而这味“王牌药”,也许就是你在糖尿病道路上,通向健康的那一把钥匙。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 《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3. 《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进展》,中国中医科学院出版

【安全用药】降糖药与胰岛素,糖尿病患者该如何选择?

【来源:安徽药品监管】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升高。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血糖是治疗的关键。

然而,面对众多的治疗选择,许多患者会陷入困惑:得了糖尿病,是吃降糖药好,还是打胰岛素好呢?本期【安全用药】,一起来科普。

来源:PSM药盾公益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