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2型糖尿病怎么确诊(2型糖尿病怎么减肥)

微山湖芦苇 0
文章目录:

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并发症及饮食运动管理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本文将详细介绍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并发症以及饮食和运动管理方法,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

一、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一)糖化血红蛋白(HbA1c)

• 正常:HbA1c<5.7%

• 糖尿病前期:HbA1c 5.7%-6.4%

• 糖尿病:HbA1c≥6.5%

(二)随机血糖检测

• 糖尿病:随机血糖≥200 mg/dL(11.1 mmol/L),伴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

(三)空腹血糖检测

• 正常:空腹血糖<100 mg/dL(5.6 mmol/L)

• 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 100-125 mg/dL(5.6-6.9 mmol/L)

• 糖尿病:空腹血糖≥126 mg/dL(7.0 mmol/L)

(四)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 正常:2小时血糖<140 mg/dL(7.8 mmol/L)

• 糖尿病前期:2小时血糖 140-199 mg/dL(7.8-11.0 mmol/L)

• 糖尿病:2小时血糖≥200 mg/dL(11.1 mmol/L)

(五)筛查建议

• 年龄:建议所有35岁及以上的成年人进行2型糖尿病筛查。

• 高危人群:超重或肥胖(BMI≥25 kg/m²)且有其他糖尿病风险因素(如家族史、高血压、高胆固醇等)的35岁以下人群,也应进行筛查。

• 妊娠期糖尿病史:曾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女性,应定期进行筛查。

• 糖尿病前期患者:确诊为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应每1-2年进行一次复查。

二、2型糖尿病的并发症

(一)急性并发症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 症状:脱水、Kussmaul呼吸(深、长、叹息样呼吸)、酮体呼气、弥漫性腹痛、意识障碍(嗜睡、昏迷)。

• 处理:立即就医,进行补液、胰岛素治疗等。

• 高渗高血糖综合征(HHS)

• 症状:严重高血糖、脱水、意识障碍。

• 处理:立即就医,进行补液、胰岛素治疗等。

2、低血糖

• 症状:出汗、心慌、饥饿、视力模糊、颤抖、头痛、头晕、皮肤苍白、烦躁、流泪、抽搐、注意力不集中、感觉异常、口周麻木、强烈饥饿感。

• 处理:立即摄入葡萄糖(如糖果、含糖饮料),如果患者意识不清,需静脉注射葡萄糖。

(二)慢性并发症

1、心血管疾病

• 症状:胸痛、呼吸困难、心悸。

• 预防:控制血压、血脂,戒烟限酒,定期体检。

2、肾脏疾病

• 症状:蛋白尿、水肿、高血压。

• 预防:控制血糖、血压,定期检查肾功能。

3、视网膜病变

• 症状:视力模糊、视野缺损。

• 预防:控制血糖,定期进行眼科检查。

4、神经病变

• 症状:手脚麻木、刺痛、疼痛。

• 预防:控制血糖,避免高血糖。

5、足部问题

• 症状:足部溃疡、感染、疼痛。

• 预防:定期检查足部,保持足部清洁,避免外伤。

三、2型糖尿病的饮食管理

(一)饮食原则

• 控制总热量摄入:根据个人的体重、身高、活动水平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避免热量摄入过多导致体重增加。

• 均衡饮食:确保饮食中包含足够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比例分别为50%-60%、15%-20%、20%-30%。

• 增加膳食纤维: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控制血糖。

• 控制脂肪摄入: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增加不饱和脂肪的摄入,如橄榄油、鱼油等。

• 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选择低升糖指数(GI)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糙米等,避免高升糖指数的食物,如白面包、白米饭等。

• 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选择瘦肉、鱼类、豆类等优质蛋白质来源,有助于维持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

• 避免高糖食物:减少糖果、甜饮料、糕点等高糖食物的摄入,避免血糖快速上升。

(二)饮食建议

• 早餐:燕麦粥搭配水果和坚果,提供丰富的膳食纤维和优质蛋白质。

• 午餐:清蒸鱼或烤鸡胸肉搭配大量绿叶蔬菜和少量全麦面包,确保营养均衡。

• 晚餐:豆腐炖蔬菜搭配糙米饭,提供优质蛋白质和膳食纤维。

• 加餐:选择水果、坚果或酸奶,避免高糖零食。

四、2型糖尿病的运动管理

(一)运动原则

• 规律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 力量训练:每周进行2-3次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等,有助于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

• 避免久坐:长时间久坐会增加血糖和血脂水平,建议每隔1小时起身活动5-10分钟。

• 运动前评估:在开始运动前,建议进行心肺功能和血糖水平的评估,确保运动安全。

(二)运动建议

• 有氧运动:选择自己喜欢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

• 力量训练:使用哑铃、弹力带等进行简单的力量训练,每次训练30分钟左右。

• 伸展运动:运动前后进行5-10分钟的伸展运动,有助于减少运动损伤,提高柔韧性。

五、小结

2型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和运动管理,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饮食和运动计划,定期监测血糖和相关指标,确保病情稳定。

糖尿病患者到底是1型还是2型?湘雅二院推出新的分型诊断方法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石梦竹)“当一名糖尿病患者走进门诊,他到底罹患的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6月26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科研团队,构建出可用于糖尿病分型诊断的中国人群遗传风险评分(简称C-GRS)。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欧洲糖尿病会刊《Diabetologia》。

“不同的病因分型,对应着截然不同的诊疗路径。糖尿病患者的精准分型,一直困扰着临床。”6月26日,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周智广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在临床上,传统基于年龄和BMI等临床表现的分型方法正在“失灵”。

6月26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中国人群遗传风险评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欧洲糖尿病会刊《Diabetologia》。受访者供图

根据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团队进行的前期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中国1型糖尿病患者近2/3是成人发病,约1/6合并超重或肥胖,且有约1/6并非急性起病。约1/4的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初期并不携带胰岛自身抗体,进一步加大诊断难度。同时,越来越多儿童青少年由于肥胖等原因患上2型糖尿病,“这些‘非典型’患者处在分型的‘灰色区域’,也是最易发生误诊的群体。”周智广说。

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肖扬表示,目前一些“遗传风险评分(GRS)”大多来自欧洲人群,但其遗传背景与中国人存在一定差异,欧洲构建的风险位点在中国人群中可能并不敏感,甚至失去作用。对此,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科研团队决定从基因切入,打造一套本土化的遗传“解锁工具”。

据介绍,该项目基于超过2000例中国1型糖尿病患者、10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3200例对照样本,系统开展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识别出多个与1型糖尿病高度相关的SNP位点。根据这些数据,团队构建出服务于本土的中国人群1型糖尿病遗传风险评分(C-GRS)。

目前,C-GRS已在香港中文大学超2万例糖尿病队列中成功完成验证。结果显示,该工具能够显著提高对糖尿病类型的判别能力。每100名1型糖尿病患者中,约有20-40人可因应用该工具而获得更为准确的分型判断,“研究团队将牵头全国80余家三甲医院,开展前瞻性临床多中心研究,计划纳入超过3000名新诊断糖尿病患者。”肖扬介绍。

为什么2型糖尿病患者,大部分去医院开的药,都是二甲双胍?

常有2型糖尿病患者拿着药单问:“医生,降糖药这么多,为啥您总先开二甲双胍?”

这问题问得好,要知道,2型糖尿病不只是血糖高那么简单——《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2023年数据显示,糖友患心梗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4倍。

所以现在选降糖药,不光看能不能降血糖,更要看能不能护血管、减少并发症。而二甲双胍,就是这样一个“全能选手”。

为啥二甲双胍能成“一线首选”?

打开任何一本糖尿病指南,比如《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第一句话就明确:2型糖尿病患者只要没有禁忌,都该优先用二甲双胍。

这可不是随便定的。从1957年上市至今,它积累了60多年的临床数据,全球超1.5亿患者用过。

不管是刚确诊的年轻人,还是病程十几年的老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都能从中获益。

尤其适合超重/肥胖的糖友,以及合并血脂高、血压高的代谢异常人群。

这4大核心优势,让它稳坐“首选”宝座

1.降糖、降脂、控体重

它的降糖能力很实在,单独使用能让糖化血红蛋白(反映3个月血糖的指标)降低1.0%-1.5%,这在单药里算优等生。

而且,它还能顺带帮着降血脂——让甘油三酯降低10%-15%,还能让体重轻个1-3公斤。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2022年研究显示,超重糖友用二甲双胍6个月,腰围平均缩小2.3厘米,这意味着脂肪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更利于血糖控制。

2.帮脂肪肝“减负”

约50%的2型糖友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而二甲双胍能改善肝脏的脂肪代谢。

《糖尿病学杂志》2021年研究发现,每天吃1500毫克二甲双胍,坚持1年,患者的肝酶(ALT)水平下降30%,肝脏脂肪含量减少25%。

对于没达到糖尿病但有脂肪肝的人,小剂量二甲双胍也能帮忙预防病情进展。

3.护血管,降低心梗脑梗风险

这是它最“值钱”的优势,著名的UKPDS研究(针对新诊断的 2 型糖尿病患者)跟踪了30多年,发现用二甲双胍的糖友,心肌梗死风险降低39%,中风风险降低41%。

该研究也证实,二甲双胍能让心血管死亡风险下降 24%。

为啥能护血管?

因为它不光降血糖,还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4.可能降低部分肿瘤风险

这个得说清楚,不是说它能抗癌,而是观察性研究发现,长期用二甲双胍的糖友,结直肠癌、乳腺癌的风险比用其他降糖药的人低15%-20%(《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2022年数据)。

目前认为,可能和它调节细胞代谢、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有关,但具体机制还在研究,不能当“抗癌药”用。

用对二甲双胍,记住这3点

1.胃不舒服

约20%的人刚开始吃会恶心、腹泻,别担心,从小剂量(每天500毫克)开始,随餐吃,2-4周慢慢加量,大多能适应。

2.肾功能不全者别硬吃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低于30ml/min时不能用;30-45ml/min之间要减量;

做造影检查或手术前,需停药1-2天。

3.这几类人不适合

有严重肝病、代谢性酸中毒(如酮症酸中毒)患者,以及孕妇、哺乳期女性,要避开二甲双胍。

但记住,它不是“神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用,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和血糖。

糖尿病管理就像盖房子,二甲双胍是坚实的“地基”,但还需要饮食、运动配合。

把药吃对、把习惯养好,才能真正远离并发症,活得健康又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