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消息(糖尿病广)

中医魏大夫 0
文章目录:

糖友注意:防治糖尿病,这2种运动方法很有效,推荐给你!

经常有糖友问:“医生,得了糖尿病,到底做什么运动最好?”

其实对糖友来说,最有效的运动方法既不复杂也不昂贵,就是咱们每天都能做的慢跑和快走。这两种运动不仅能帮着减少用药、减轻药物副作用,还能省下不少医药费。

别看这两种运动简单,要想达到理想效果,里面的门道可不少,今天就来好好说说。

运动对糖尿病的重要意义

对糖友来说,慢跑和快走的好处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里明确提到,规律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能降低糖化血红蛋白0.5%-1.0%,这意味着可以减少降糖药的用量,甚至部分早期患者能通过运动实现药物减量。

而且运动能改善胰岛素抵抗,让身体对胰岛素更敏感,这样一来,药物不良反应自然就少了,经济负担也能减轻不少。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可以让糖友们的生活质量更高,寿命也能和健康人更接近。

快走健身的4个关键要点

1.速度

快走的速度不能太悠闲,也不能太急促,每分钟走100-120步比较合适,大概是每小时5-6公里的速度。

2.姿势

走路时要挺胸抬头,肩膀放松,别含胸驼背;手臂自然摆动,幅度不用太大,和身体呈45度角左右就行;脚步落地时,先用脚跟着地,再过渡到前脚掌,这样能缓冲冲击力,保护膝盖和脚踝。

3.强度

运动时心率保持在(220-年龄)×(60%-70%)之间。如果感觉心跳太快、呼吸困难,就放慢点速度;要是没什么感觉,就稍微加快点。

4.时间

每次快走建议持续30分钟以上,中途可以短暂休息1-2次,但总时长别少于30分钟,如果刚开始体力跟不上,可以从每次10-15分钟开始,慢慢增加到30分钟。

时间安排上,最好固定在每天的同一时段,比如早上或晚饭后,这样更容易养成习惯。

慢跑健身的4个关键要点

1.速度

糖友慢跑的速度以“轻松跑”为宜,一般每分钟80-100步,每小时6-8公里。

2.姿势

慢跑时要保持身体直立,微微前倾;头部正视前方,别低头看脚;手臂弯曲成90度,自然摆动;脚步落地时,前脚掌先着地,然后过渡到全脚掌,这样能减少对关节的冲击。

3.强度

慢跑的强度可以比快走稍高一点,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5%-75%)之间。如果跑的时候感觉胸痛、头晕,要马上停下来休息;要是跑完好几天都觉得累,说明强度太大了,得降低点。

4.时间

每次慢跑建议20-30分钟,同样可以根据体力调整。刚开始可以采用“跑走结合”的方式,比如跑1分钟、走2分钟,循环进行,慢慢增加跑步时间,减少走路时间。

每周慢跑3-4次即可,别天天跑,给身体留出恢复的时间。

慢跑与快走的注意事项

1.运动前后

运动前一定要热身5-10分钟,活动开脚踝、膝盖、腰部等关节,比如做高抬腿、扩胸运动;运动后不要马上停下来,要慢走5分钟左右,再做拉伸动作,帮助身体恢复。

2.运动频率与时长

每周至少运动5天,每天累计30分钟左右。这里的“累计”是说如果一次没时间做够30分钟,分2-3次做也可以,比如早上15分钟,晚上15分钟,但每次最好别少于10分钟。

3.运动搭配

如果能搭配抗阻运动(比如举哑铃、练弹力带、深蹲等),效果会更好。每周做2-3次抗阻运动,每次20-30分钟,能增加肌肉量,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4.运动时间

最好选择餐后30-90分钟运动,这个时候血糖相对较高,运动能帮助降低血糖,避免低血糖。千万别空腹运动,尤其是早上,容易出现头晕、心慌等低血糖症状。

规律运动的3个实用小技巧

1.运动组合与调整

可以选择1-2种有氧运动(比如快走和慢跑交替)结合抗阻运动,这样能避免运动单调,提高坚持下去的可能性。

运动量要慢慢增加,比如刚开始快走每次10分钟,每周3天,然后逐渐增加到每次30分钟,每周5天。

2.避免久坐

糖友久坐对血糖影响很大,静坐时间不要超过90分钟,每坐1小时就起来活动5-10分钟,比如倒杯水、站着伸伸腰。

3.呼吸配合

运动时配合正确的呼吸能提高效果,建议用腹部深呼吸,吸气时鼓肚子,呼气时收肚子,尽量用鼻子吸气、嘴巴呼气,这样能吸入更多氧气,缓解疲劳。

糖尿病可逆转、可停药?专家回应……

近日,“糖尿病可逆转停药” 的消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引发广泛热议。一份名为 “糖尿病逆转” 的指南声称,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就能实现糖尿病病情逆转,这一说法让众多糖尿病患者纷纷关注,然而,这背后究竟是真实的科学突破,还是一场概念混淆的误会?

据《美国生活方式医学杂志》发布的首部 “糖尿病缓解” 指南显示,糖尿病与肥胖存在紧密关联。大量研究证据表明,生活方式干预带来的体重降低,不仅能够延缓或预防 2 型糖尿病,还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特定情况下,甚至可以实现病情 “完全缓解”。此消息在网络上广泛转发后,不少网友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 “成功案例”,有人称减重 12 公斤后,餐后血糖降至 6.1,空腹血糖为 5.4;还有人表示减重 35kg 后,空腹血糖从 18 降到了 5.1。

该指南将实现糖尿病缓解的方法总结为 “六大生活方式干预支柱”,即营养、身体活动、压力管理、睡眠、社交联系和避免危险物质。那么,按照这份指南操作,真的能让糖尿病患者实现病情逆转并停药吗?对此,临床医生给出了明确回应,指出这一表述存在严重的概念混淆。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代喆解释道:“从生活方式干预指南的角度来看,其中所提到的干预方法确实非常科学,值得肯定。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糖尿病在经过生活方式干预后的阶段性改善,不能称之为‘逆转’,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缓解’。” 通过对《“糖尿病缓解” 指南》英文原版与中文翻译的比对可以发现,英文表述为 “diabetes remission”(缓解),而非 “diabetes reversion”(逆转),正是翻译上的差异导致了概念的混淆。

虽然 “缓解” 和 “逆转” 仅有一词之差,但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却意味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代喆主任进一步说明:“缓解是指在临床上,患者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在不用药物的情况下将血糖控制良好,但前提是必须持续坚持生活方式干预。而逆转的意思是疾病从根本上好转,患者能够完全像正常人一样,随意吃喝且血糖调控不受影响。”

根据目前的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糖尿病仍然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不过,对于超重肥胖的人群来说,通过正确的行为干预,确实能够改善身体状况。代喆主任强调:“饮食管控对降低食物升糖指数效果显著,能够明显减少降糖药物的使用,控制血糖升高幅度。运动同样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基石,中国 2 型糖尿病指南建议,每周进行 150 分钟以上中等运动强度为主的运动,这对改善血糖控制、缓解胰岛素抵抗有着重要作用。”

随着《糖尿病逆转指南》的发布,糖尿病管理模式正从被动治疗逐渐转向主动行为干预,这为患者展示了 “医学可控” 的积极前景。但专家特别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一定要警惕将 “缓解” 误读为 “治愈”,切不可因误解而擅自停药。患者在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时,务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科学管理病情。

记者:童亮、刘方

通讯员:夏萌萌

来源: 经视直播

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2亿!以“防”为先,糖尿病逆转与医学减重联盟成立

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超2.23亿,患病率达13.67%,且呈现年轻化趋势。与此同时,肥胖、代谢综合征等危险因素持续攀升,给国民健康带来巨大挑战。

在为期三天的浦南医院第十届内分泌代谢病学术论坛暨2型糖尿病与肥胖逆转探索研究学术会议及学习班上,与会人员致力于以“防”为先,通过“筛查、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保健”六位一体实现糖尿病及肥胖全生命周期管理,打造代谢性疾病管理新范式。

记者从会上获悉,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南京市中医院、四川省广安市人民医院、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迎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沪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全国10家医疗机构成立糖尿病逆转与医学减重联盟。

联盟将通过制定糖尿病逆转及减重章程、探讨糖尿病逆转规范操作流程等,在全国各地共同开展“糖尿病缓解”的综合管理和探索,推动糖尿病逆转领域的科研创新、临床实践及公众教育。

浦南医院内分泌科常务副主任、糖尿病逆转与医学减重联盟牵头单位负责人刘连勇表示,联盟成立后,首要任务是凝结盟内专家智慧,共同制定糖尿病逆转管理的院内、院外标准操作流程(SOP),并发表专家共识,明确逆转路径和治疗规范。

会上还发布了由“临床专家医师、营养师、运动康复师、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中医康复师、药师”组成的“七师共管”模式。该模式旨在帮助糖前期患者不进入糖尿病期,短病程的糖尿病患者实现减药或停药,长期病的糖尿病患者延缓并发症发生,并帮助部分肥胖合并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逆转代谢异常,重获健康。

“我们在往年‘六师共管’的基础上增加了‘药师’。许多糖尿病患者基础性疾病多,服药种类较多,临床药师对患者服药后的药物血液浓度、药物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等开展日常监测和随访,从而指导病人更加合理规范精准用药。”刘连勇表示。

会上,邹大进名医工作室举行揭牌仪式。工作室将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将糖尿病及代谢性疾病方面的经验教授给更多浦南医院内分泌科医生及世博医联体内的全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