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流血(糖尿病流血止不住咋回事)
糖尿病 眼底出血 有两种情况
糖尿病患者的眼内出血分两种情况,一个是单出期的出血,第二个是增值性的出血。
·如果是单纯性的出血,它对视力的影响虽然有,但是不会太大,病情还不是特别的严重。
·如果进入了增值期就会导致视力的丧失,这个时候病情就比较严重了。
所以平时要多注意控制血糖,避免糖尿病眼病的出现。一旦出现了眼底出血的时候要及时的治疗,防止失眠。
糖尿病反复出血?贝伐单抗+护理法,眼底出血有效缓解!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你以为看得见是理所当然?可对很多人来说,清晰的世界正在慢慢模糊。”
这句刷屏的公益广告语,道出了无数糖尿病患者的无奈。
在中国每10个糖尿病患者中,至少有2个可能患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糖网病”。更严重的是,其中不少人会因为治疗不及时,发展到眼底出血,甚至永久性失明。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权威统计数据背后的冰冷现实。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在糖网病面前,这扇窗户容易被无声地拉上帘幕。你可能只是觉得看东西有点模糊,以为是年纪大了,可没想到,那其实是眼底在“出血”。而这时候很多人还在滴眼药水、揉眼睛——以为是眼疲劳。
真正令人揪心的,是那些反复出血的患者。治疗了一段时间,好像好转了,结果几个月后又模糊了,检查一看——又出血了。像是在玩一场“反复的游戏”,但每一次出血,眼底的损伤都在加重,视力也在一点点消退。
可喜的是,现在有越来越多新方法让这场“拉锯战”有了转机。“贝伐单抗 护理法”的联合方案,正逐渐在临床上被验证有效。数据显示,使用该方案后,眼底再次出血的几率降低了将近70%。这对许多患者来说,简直是“眼前一亮”。
那什么是贝伐单抗?护理法又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这两者搭配起来会有这么大的效果?咱们慢慢说。
糖网病这个词听起来陌生,但它的本质其实很“日常”——糖尿病引起的眼底微血管病变。简单点说,血糖高了时间久了,血管就会变得脆,尤其是眼底那些细小的毛细血管,像极了一根根“玻璃管子”。一旦破裂,血液就渗出来,遮挡视网膜,让人看东西模糊、变形,甚至黑影遮挡视野。
有的人起初只是觉得“灯光有点晃”,或者“看手机有重影”,但他们往往忽略了这些小信号,直到突然“眼前一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糖网病的病变过程并不快,但它可怕的地方在于“无声”。没有疼、没有痒,甚至没有红肿——它悄悄地来,等你发现症状时,往往已经进入中晚期了。
很多患者在确诊糖网病后,都会接受眼底激光、玻璃体注射等治疗。但问题是,一部分人治疗后仍然出现反复出血,甚至每隔几个月就得跑一趟医院。这种“反复”,不仅对视力是伤害,对心理和经济也是沉重负担。
这时候贝伐单抗的登场,像是给这场持久战注入了新希望。它是一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听起来拗口,通俗地讲,它能阻止那些“异常的新生血管”继续疯长。因为这些新生血管虽然“新”,但像“野草”一样,又细又脆,极易破裂出血。贝伐单抗就像是给这些血管“断了水源”,让它们不再疯长,自然也就不容易出血了。
在临床上,医生往往会将贝伐单抗直接注射到玻璃体腔内,药效直接作用于眼底病灶处。根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的最新研究数据,使用该药物后,糖网病患者的眼底出血复发率明显下降,部分患者在3-6个月内视力稳定提升,眼底渗出明显减少。
当然光靠药物还不够。护理法是这套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很多人一听“护理”,就以为是按摩、热敷,其实远不是这么简单。护理的核心,其实是对血糖、血压、血脂的全过程管理,以及对眼部的长期监测。
血糖控制不好,一切治疗都是“治标不治本”。就像你每天往屋顶补漏,可是水管一直漏,屋顶迟早还得湿。糖尿病患者的三项控制目标:空腹血糖控制在7.0毫摩尔/升以下,糖化血红蛋白不超过7%,血压维持在130/80毫米汞柱以内。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医生和患者的“实战经验”。
临床上有个患者,四十多岁,糖尿病十几年了,眼前模糊以为只是老花眼,一查才发现是糖网病中期,眼底已经有出血渗出。当时他情绪很低落,觉得“完了,眼睛保不住了”。医生建议使用贝伐单抗注射,再配合一套严格的护理方案,包括每天记录血糖、调整饮食结构、定期复查眼底。三个月后,他的眼底出血明显减少,视力从0.3恢复到0.6,生活质量也显著提升。
这说明,治疗眼睛,不能只治“眼”,还得治“人”。眼底的血管,是身体整体状态的“晴雨表”。糖尿病控制不好,眼底出血只是开始,肾脏、心脏、神经系统可能都在悄悄受损。
值得警惕的是,现在很多年轻人也开始加入糖尿病大军。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2023年数据,35岁以下青年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经突破8%,而其中大多数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正在“失明的路上”快步前行。
有些人以为只要不吃糖就没事,但其实“糖尿病”不是糖吃多了,而是身体代谢出了问题。高脂肪、高热量饮食,久坐、熬夜、压力大,都是糖尿病的“推手”。而一旦糖尿病确诊,眼睛就是最早“喊痛”的地方之一。
很多老百姓不重视眼底检查,觉得“看得见就没事”。但其实糖网病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只有通过专业的眼底照相、OCT等检查才能发现蛛丝马迹。就像有些肿瘤一样,等你感觉到了,那可能已经是中晚期。
所以最聪明的做法是,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做一次眼底检查,一旦发现早期病变,就可以及时干预,避免发展到出血、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落这些严重并发症。
说到底眼睛不是一个孤立的器官,它是整个身体状态的“显示屏”。血糖高不高、血压稳不稳、脂肪多不多,它都“看在眼里,写在眼底”。
如果你身边有糖尿病患者,或者你自己就是,那请记住:眼底出血不是命运,是信号。它在提醒你,该停下来照顾自己了。
贝伐单抗不是万能钥匙,但它是目前公认效果最好的抗新生血管药物之一。护理法不是一时的努力,而是长期的生活方式转变。两者结合,才能真正把“反复出血”这个老问题,变成“可控风险”。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眼睛好了,心才亮堂。”不再害怕模糊的世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权利,但这个权利,需要我们自己去守护。
别等到看不清这个世界,才想起那一次模糊的视野,原来是身体给你的最后一次提醒。
参考资料:
1. 《中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2022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23)
3. 中国疾控中心《我国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流行现状分析》2023年发布
4. 《贝伐单抗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中华眼科杂志
5. 《糖尿病患者的全面护理方案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身体哪3处出血,竟暗示糖尿病“找上门”?发现一个都要敲响警钟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在现代医学实践中,许多疾病往往会通过身体的微小信号发出警告。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早期症状常常被人们忽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身体某些部位出现不明原因的出血现象,很可能是糖尿病正在悄然侵袭的信号。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2%,约有1.3亿糖尿病患者,而其中近一半人并不知道自己患病。
当身体的三个特定部位开始频繁出血时,或许正是糖尿病向我们发出的重要警示。这三个关键部位的异常出血。
往往被误认为是普通的生理现象或其他疾病所致,导致糖尿病的早期诊断被延误。了解这些信号,能够帮助我们及早发现疾病,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第一个易出血部位是牙龈。糖尿病患者常常会发现,即使轻微的刷牙动作也会导致牙龈出血。这是因为高血糖会损害口腔内的微小血管,使其变得脆弱,同时还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导致牙龈更容易感染。
北京协和医院口腔科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罹患牙周疾病的风险是非糖尿病人群的3倍。当血糖控制不佳时,牙龈组织会变得松弛,血管弹性下降,抵抗外力的能力减弱,从而出现出血症状。
这种出血往往不伴随疼痛,因此很容易被忽视,但它可能是高血糖状态的一个重要信号。从中医角度看,牙龈出血还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中国中医科学院的李教授指出,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多由阴虚燥热、气阴两虚所致。高血糖状态下,阴液亏虚,热毒内生,上攻口腔,导致牙龈充血肿胀、出血不止。
因此,当无明显外伤情况下牙龈频繁出血,尤其是伴有口干、多饮、多尿等症状时,应考虑进行血糖检测。
第二个值得关注的出血部位是视网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成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数据显示,我国约有3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高血糖会造成视网膜微血管的病理改变,包括基底膜增厚、血管通透性增加和微血管瘤形成。
随着病情进展,视网膜上的微小血管可能破裂出血,患者可能会突然出现视力模糊、看到飘浮物或"蜘蛛网"状阴影等症状。
更令人担忧的是,视网膜出血初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患者往往不自知。大约有25%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时已经存在视网膜病变。
因此,对于40岁以上人群,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即使视力正常,也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眼底检查,以便及早发现视网膜微血管病变。
视网膜出血与肝肾阴虚、气血亏虚有关。中医认为,久病及肾,肾主水,肾阴亏虚会导致水液代谢失常,加上肝阴不足,无法滋养目络,造成微血管脆性增加,轻则视物模糊,重则出血致盲。
西医则认为是持续高血糖导致的微血管病变所致。两种医学理论虽表述不同,但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血糖控制的重要性。
第三个需要警惕的出血部位是皮肤。糖尿病患者的皮肤常常会出现不明原因的瘀斑或出血点,尤其是下肢皮肤。这与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密切相关。
高血糖状态下,血管壁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加上血小板功能异常,使得皮肤轻微碰撞也可能导致出血。
糖尿病患者的伤口愈合能力下降,皮肤抵抗力减弱,更容易发生感染和继发性出血。约40%的糖尿病患者会在病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病变,其中皮肤出血倾向是较为常见的表现之一。
特别是在下肢和足部,由于血液循环相对较差,皮肤出血现象更为明显。当发现身体尤其是下肢皮肤出现不明原因的瘀斑、紫癜等症状时,不应简单地归因于外伤,而应考虑进行血糖检测。
从中医角度分析,皮肤出血与气虚不能摄血、阴虚血热有关糖尿病患者多属于"气阴两虚"症,气虚则摄血无力,阴虚则生内热,内热迫血妄行,导致皮下出血。
中医治疗强调益气养阴、凉血止血,通过扶正祛邪,调整机体整体功能。糖尿病为何会导致这些部位出血?
这与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密切相关。持续的高血糖状态会导致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基底膜增厚,血管弹性下降,使血管变得脆弱易破。
同时,高血糖还会影响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和血小板功能,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微循环障碍加重。此外,糖尿病还会损害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感染风险,进一步加重出血倾向。
中国医学科学院代谢疾病研究所的最新研究表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异常激活有关。
高血糖环境下,自由基产生增多,抗氧化能力下降,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微血管功能障碍,最终导致各种组织器官的出血倾向。
对于已经出现这些出血症状的患者,治疗方向应以控制血糖为基础,同时针对特定部位的出血采取相应措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这方面显示出独特优势。
西医通过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等方式精准控制血糖,减少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中医则通过调整整体阴阳平衡,改善机体内环境,增强自身修复能力。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总有效率高达85.7%,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的71.3%。这表明在糖尿病治疗中,中西医各有所长,结合应用可以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也存在一些挑战,如中药成分复杂,个体化治疗难以标准化,疗效评价标准不一等问题。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发挥中西医各自优势。
预防永远胜于治疗。对于糖尿病高危人群,如有家族史、超重肥胖、缺乏运动者,应定期检测血糖,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国际糖尿病联盟建议,40岁以上人群应至少每三年进行一次空腹血糖检测。一旦发现血糖异常,应及时就医,避免并发症发生。
对于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7%以下可显著降低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此外,定期进行眼底检查、足部检查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并发症。综上所述,牙龈、视网膜和皮肤的异常出血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信号。
及时识别这些信号,积极干预治疗,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但健康的生活方式始终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基石。
当发现身体这三处部位出现不明原因的出血时,不要掉以轻心,及时就医检查,排除糖尿病的可能性。早期干预对于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具有决定性意义,将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预后。
参考文献:
[1] 杨文英, 王玉, 郭立新, 等.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与干预策略[J]. 中华眼科杂志, 2023, 59(4):291-298.
[2] 纪立农, 翁建平, 陆菊明, 等.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1, 13(4):315-409.
[3] 赵进喜, 高蕊, 王玮, 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 44(2):243-248.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