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糖尿病贴(治疗糖尿病贴敷冷敷贴)
最新研究:“糖尿病贴片”问世,只需轻轻一贴,血糖平稳达标35天
63岁的赵大叔,患糖尿病已经7年了。每天清晨,他都要在手指上扎一针,先测血糖,然后再根据血糖数值,给自己扎针注射胰岛素。早餐后,他又要吞下口服降糖药。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让赵大叔疲惫不堪,平时连个远门都不敢出。
尽管如此,他的血糖还是像坐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高血糖很危险,低血糖也常常让他措手不及。有一次夜间低血糖,险些要了他的命。
其实,像赵大叔这样的糖尿病患者并不在少数,传统的糖尿病治疗手段,确实存在诸多局限。口服降糖药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血糖,但单一用药时,血糖达标率很低,随着病程延长,用药也会越来越多。而胰岛素治疗虽然效果显著,但需要频繁注射,稍不注意可能还会导致低血糖,这也让很多患者难以坚持。
正因如此,关于糖尿病的创新治疗研究,一直都是科研热点。好消息是,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就像是黑暗中的曙光,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最近,发表在著名期刊上的一项新研究犹如平地惊雷:科学家开发的“基因开关”皮肤贴片,在糖尿病小鼠实验中实现了长达35天的血糖平稳控制。这项突破性技术将130年前的心脏病药物硝酸甘油“变废为宝”,开创了慢性病治疗的全新模式。
1. 百年老药的新生
硝酸甘油,大家肯定都听说过,作为一种冠心病急救药,在心绞痛发作时立即含服可快速缓解疼痛,是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会随身携带的一种药。那在此基础上研发的硝酸甘油贴片为什么还能控制血糖呢?这个贴片厉害在哪?
其实关键就在于这个贴片有一个创新的“基因开关”系统。简单来说,硝酸甘油在进到我们身体里,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会开启一系列反应。而科学家瞄准这一特性,专门为其设计了一个“开关”,让这个“开关”在硝酸甘油这把“钥匙”的帮助下,成功完成经过一串“接力”,最终让细胞生产一种叫胰高血糖素样肽- 1(GLP - 1)的东西。而GLP - 1作为控制血糖的 “小能手”,就能刺激胰岛素分泌,帮我们把血糖降下来。
整个过程完全利用人体自有元件,就像用自家钥匙开自家门,既安全又精准。
2. 亮眼的实验成果
如此神奇的“基因开关”,真能发挥降糖效果吗?为此,科研人员又进一步做了小鼠实验,结果好得让人惊喜。研究发现,该贴片不仅让小鼠的血糖水平稳定了长达35天,还让胰岛素水平恢复正常,体重也有所减轻。而且,治疗期间并未发现有明显的副作用。
总之,是希望,也是动力。这个研究就像是给糖尿病治疗领域点亮了一盏新的明灯,让大家看到了用细胞疗法治疗糖尿病,甚至其他疾病的新方向。而这种给药模式也彻底改变了传统药物定时定量服用的被动局面。当然了,这只是个开始,未来应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二、未来展望:攻克糖尿病的新征程其实,不只是皮肤贴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研究开始瞄准细胞疗法,让糖尿病治疗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1. 干细胞治疗
干细胞有个很厉害的本事,就是能自我更新,还能变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在糖尿病治疗研究里,科学家们就盯上了它这一点。他们想把干细胞变成胰岛 β 细胞,这样就能代替那些坏掉的胰岛细胞,让胰岛素正常分泌。在动物实验里,研究人员把胚胎干细胞变成胰岛样细胞团,再放到糖尿病小鼠身体里,成功实现了血糖的控制。这种方法不仅有望解决胰岛细胞来源不足的问题,还可能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更具可持续性和安全性的策略。
2. 胰岛细胞移植技术
将健康的胰岛细胞移植到糖尿病患者体内,让这些新的胰岛细胞承担起分泌胰岛素的重任,像正常胰岛一样,根据人体血糖水平精准地释放胰岛素,实现血糖的平稳调控。目前也有临床试验已经显示出了令人鼓舞的结果,部分患者在接受胰岛细胞移植后,能够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减少甚至摆脱对胰岛素注射的依赖,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3. 基因编辑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就是通过对患者自身细胞进行基因编辑,修正与糖尿病相关的基因突变,或者增强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等,为糖尿病的个性化治疗开辟新的道路。不过,基因编辑技术也有一些难题,像编辑的时候安不安全,会不会出现脱靶的情况等。但它的潜力还是很大的,也吸引了众多科研人员的目光。曾经就有研究针对单基因糖尿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总之,这些新型疗法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糖尿病治疗领域向更加精准、高效、安全的方向发展,为全球数以亿计的糖尿病患者带来了彻底治愈的曙光,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医学在攻克复杂疾病方面的巨大潜力。
写在最后:尽管糖尿病治疗领域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涌现,但在目前,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仍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患者要勤测血糖,根据自己的血糖水平、并发症情况等选择合适的药物,按时服药。同时,要合理饮食,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控制总热量的摄入,还要保证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此外,规律作息、戒烟限酒、减轻压力等对血糖的控制也有着积极的影响。记住一点,只有好好活着,才有机会等到糖尿病被治愈的那一天。
耳穴贴压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论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穴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常用穴位有内分泌、交感、三焦、肾上腺、皮质下、胰、肝肾等,药物配合耳穴治疗,受到患者点赞好评。
耳穴压豆法:是用胶布将药豆准确地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一种外治疗法。又称耳廓穴区压迫疗法。
准备物品:酒精、棉签、镊子、探穴器、耳豆。
耳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各脏腑组织均在耳廓有相应的反应区,当身体有不适时会在其所代表的区域出现局部反应。
贴耳穴:
1.观察耳朵皮肤完好无破损,进行清洁皮肤。
2.使用探穴器精准的寻找穴位,按压时会有酸、麻、胀、痛。
3.右手用镊子夹取准备好的药豆,对准穴位紧贴压其上。
每个穴位轻轻按压1-2分钟,每天按压3次,按压时会有酸、麻、胀、痛等不适,持续3-5天,两耳交替贴敷,15天为一疗程。
耳朵是全身经络汇聚之处,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同时耳穴在糖尿病及老年常见病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治疗中还有一些注意事项:过敏、防水避免脱落、皮肤感染等。(赵华)
永不言弃的顾臻:十年磨一“智能胰岛素贴片”
医药科学家顾臻今年40岁,在他目前走过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十年”中,有两个“十年”让他记忆尤为深刻。
一是中小学时代用10年克服了“口吃”;二是近10年研发了一款可以根据人体血糖浓度实时响应释放药物的“智能胰岛素贴片”,这个密布微米级短针、一元硬币大小、信用卡薄厚、痛感有如蚊子叮咬的贴片或将取代现在的胰岛素注射针,颠覆糖尿病传统治疗手段。
虽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经历,但贯穿顾臻这两个“十年”的关键词都是“永不言弃”,他的故事,或许可以给近期的科技热词——“十年磨一剑”精神提供一种注解。
10年致力“智能胰岛素贴片”研制
作为浙江大学药学院的院长,顾臻2020年一入职就受到不少国内同行的关注。实际上,他研发的“智能胰岛素贴片”原型在2015年一经问世就曾在国际上引发较大反响,那张密布上百根微米级短针的照片入选了《科学》杂志年度十大图片,他本人则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为“全球35位35岁以下创新俊杰”之一,并在2016年获得著名的“斯隆研究奖”。
“智能胰岛素贴片”微针阵列局部特写,曾入选《科学》杂志年度十大图片。 顾臻供图。
广泛的关注源于巨大的期待。世界卫生组织最近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约有超过4.2亿的糖尿病患者,且患病率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上升迅速。顾臻介绍,多数糖尿病患者需要靠每天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顾臻的外婆就是其中一位,也因此,他从小就希望破解胰岛素给药的难题:“目前注射胰岛素的方式不但令人痛苦,还不能灵活响应人体的需求,用量难以精准匹配,一旦注射过量还可能让糖尿病患者血糖过低,危及生命。”他希望能够开发一种新型的胰岛素递药系统,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从我开始着手研究智能胰岛素贴片到现在,整整10年。”顾臻说。他本科、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及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而后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博士后获聘于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师从著名科学家罗伯特·兰格教授。
谈及“智能胰岛素贴片”的设计思路,他说:“注射胰岛素的目的是帮助细胞‘吃’葡萄糖,从而促进细胞代谢、使血糖下降。在正常机体内,胰腺里专门负责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发挥了重要作用,血糖升高时,分泌胰岛素多些,血糖降低时,分泌便会抑制。而智能胰岛素贴片的设计思路,就是模拟β细胞的功能,将能响应血糖的胰岛素释放体系与可穿透皮肤的‘微针’贴片结合,帮助胰岛素在病患体内按需释放,并通过贴片这种简易使用形式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然而,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落地,中间必经过漫长而曲折的道路。近10年间,这款备受期待的新型药剂研发成果在一步步“进化”。顾臻透露,“智能胰岛素贴片”的大型动物试验效果令人满意,并且正在向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申请临床试验,计划今年开展人体试验。而“永不言弃”正是这项研究能够走到今天的秘诀之一。
科研上的“永不言弃”是从母亲那里继承
“永不言弃”是他从母亲那里继承的“基因”。顾臻说:“我母亲刚怀孕时,父亲便被查出白血病,当时有人劝她放弃我,或许以后日子能好过些,但她坚持留下我。她说:‘或许以后这个孩子能帮助治疗白血病。’”所以父母给他取名“臻”,寓意“达成目标”。顾臻出生不久后父亲去世,并且把遗体捐献给了当地医学院,用于医学研究,顾臻则带着父母“永不言弃”的希望,走进了医药科学领域。
“母亲当年没有放弃我,这也是一种坚持。”顾臻的科研远非一帆风顺,但每遇坎坷,他都选择像母亲一样敢于、甘于坚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说:“我也一直鼓励学生尽可能研发新药、新剂型,因为‘新’,肯定挑战大,唯有坚持,方能顺达。”
顾臻团队在2015年首次提出“智能胰岛素贴片”的原型时,很多方面并不理想。比如实验中,20克重的糖尿病小鼠需要用约1平方厘米的贴片来提供胰岛素,因此有人质疑这种贴片实际上并不可行:用到人身上岂不是要贴满前胸后背?
但经过不断技术迭代,几年后的今天情况已经大不相同。顾臻介绍,现在只需要把一元硬币大小的贴片贴在50斤实验小猪的四肢或背腹部,就能“监测”血糖浓度,向机体递送适量的胰岛素。但这还不是终点,他说:“目前是餐前一贴,一天需要贴两三片,未来将做到几天贴一片,二三十年后,应该有很多人都能够使用上这种贴剂。”
顾臻 受访者供图
很多人惧怕时间的流逝,但对于顾臻来说时间仿佛是最好的伙伴,总是在提供经历的同时赋予他力量。凭借“永不言弃”的信念,他还曾在青少年时期用10年时间治愈了口吃。
他回忆:“10来岁时我突然开始口吃,但越是说不好我越要说。”在中学语文课的课前轮流演讲环节,他特意把演讲的主题定为“口吃”,“我向大家讲述我的感受,告诉老师和同学我愿意努力练习,期待他们多和我交流,课上尽可能叫我回答问题”。到了大学,他终于摆脱了口吃,现在是一名可以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老师,做过200余场学术报告。
顾臻在“坚持”这件事上受益良多,而他母亲当年的坚持也没有落空。除了“智能胰岛素贴片”,顾臻也在不断创新抗癌给药系统。临近父亲去世40周年,顾臻团队在《科学进展》杂志上,以封面文章形式报道了团队通过体外冷冻癌细胞递送药物治疗白血病的研究成果;2018年,其团队在《自然·生物医学工程》上报道了用造血干细胞和血小板联合递送抗癌药物治疗白血病的创新研究。刚来浙大,他的团队便与浙大附属第一医院的血液科展开了积极合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名医药科学领域的科学家,顾臻在做基础研究创新的同时主动拉长战线,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他介绍,在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及北卡州立大学联合生物医学工程系工作时,曾领导药剂工程学科创建了“创新转化学位”,并为这个学位融合了医学院、药学院、工学院、商学院、管理学院等多个学院的课程。来到浙江大学,顾臻一直强调三件事:学科交叉,努力发展“新药学”;医药联动,围绕“临床需求”,紧密与医学院和附属医院互动;服务地方与企业,协同提升创新及转化能力,他希望通过这些举措让医药创新尽快“浮出纸面”。
顾臻告诉记者,他很喜欢其家乡南通爱国实业家张謇的话:“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朽。”他希望自己的人生也能够做一些不同的事情,“我们最好能真切地看到科学挽救生命,改善病患的生活,这是生物医药研发的初心”。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