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与糖尿病(茯苓糖尿病人可以吃吗)
“糖友”过节也需控制饮食
春节临近,家家户户都准备了各式各样的食材以丰富节日餐桌。“糖友”们一方面想要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一方面又因为病情需要而控制饮食,有时就会比较为难。我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糖尿病科褚月颉主任医师根据 “糖友”的不同体质推荐了几款适合他们的中医调理小膳食,过节期间“糖友”可以试一试。
痰湿体质推荐淮山炖老鸭汤或者山药茯苓薏苡仁赤小豆粥。痰湿体质的糖尿病患者常有肥胖,尤其肚子大,面垢油光,或有胸闷、痰多,身体沉重,懒得运动。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这类糖尿病患者需要选择具有祛湿效果的食物,常见有赤小豆、苡米、小米、冬瓜等。制作淮山炖老鸭汤时可以加入赤小豆、茯苓、莲子、薏米、扁豆各20g先煮20分钟,再倒入淮山和鸭肉。
湿热体质推荐冬瓜薏米煲鸭汤和餐后茶饮清热祛湿茶。湿热体质的糖尿病患者往往在痰湿体质基础上又见口干口苦,易生痤疮或长疖子,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阴囊潮湿,女性白带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除了上面能够祛湿的食物之外,还可以选择清热的食材,如芹菜、茼蒿、木棉花、鸡蛋花等。清热祛湿茶可以选用木棉花、夏枯草、茵陈各10—20g,清水稍微洗,煮水代茶,频频饮用。
气虚体质推荐餐前养生粥健脾利水黄芪粥或者补气鹅胸肉粥。气虚体质的糖尿病患者常有疲乏无力、动则气短、爱出虚汗、时不时心慌、大便不成形、舌淡苔白。适宜选用具有补气功效的食材或药材,比如黄芪、白术、人参、党参、太子参、山药、葛根、莲子、牛肉等。
制作健脾利水黄芪粥时黄芪30g加水煮20分钟去渣取汁,再加入薏米、糯米、赤小豆30g煮30分钟后可得,如果伴有经常腹胀、嗝气、消化不良,可以加入炒鸡内金末9g帮助脾胃运化。补气鹅肉粥可以放些百合,加入嫩姜丝、葱碎、白胡椒调味即可。
阴虚体质推荐苦瓜炒肉配杞果葛粉粥或银耳汤。阴虚体质的糖尿病患者可见口干咽痛,自觉手足心发热,盗汗,腰酸背痛,梦遗滑精,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黄。舌红偏干,苔少等。这类患者比较适合一些滋阴的药物,比如枸杞子、知母、葛根、生山药、银耳、黑木耳、蘑菇、金针菇、草菇、蹄筋等。
阳虚体质推荐核桃枸杞炒韭菜或者韭菜炒蚕蛹。偏阳虚体质的糖尿病患者常见手足怕冷,喜热饮,腰酸腿软,阳痿早泄,小腹冷痛,小便不利或夜尿多。舌质淡苔白等。适宜选用一些具有补阳作用的药物或食材,比如红参、鹿茸、杜仲、虫草、桂皮、羊肉、胡桃肉、海马、茴香、韭菜、黑豆、黑米、栗子、黑芝麻等。陆静 雷春香
作者:陆静 雷春香
来源: 天津日报
雨水时节 不妨食用健脾利湿的药膳
雨水时节,养生保健可选用食疗的方式,有不少健脾利湿、药食两用的食材,常见的有:薏苡仁(薏米)、赤小豆(红豆)、淮山、茯苓、芡实、莲子肉、白扁豆、黄芪、党参、陈皮,还有花椒、白豆蔻、砂仁、草果等可用于烹饪的香料。推荐几款老少皆宜的健脾益气祛湿食疗方:
薏米淮山粥:薏米100克、铁棍淮山50克切片或切丁、白米200克,加入适量水煮成粥即可;只用薏米和白米,不加淮山亦可,称作薏苡仁粥。
茯苓粥:茯苓60克、小米或白米200克,加入少许生姜丝同煮成粥。茯苓是极为常用的健脾利湿中药,其性平和,多服无害,且有安神的功效。
陈皮莲子羹:陈皮30克、湘莲30克、薏米50克,多放水,同煮为羹,加入适量蜂蜜调至微甜即可。除了健脾利湿,此羹还有理气、消胀满、化痰的作用。
黄芪炖鸡:黄芪30克、枸杞15克、陈皮15克、鸡肉500克,加入适量盐、白胡椒、生姜,共炖煮至鸡肉酥软即成。该食疗方可升阳益气利湿,因加入了陈皮、白胡椒,补而不腻。
中药泡脚也是温阳祛寒利湿的好办法,可用艾叶、生姜、花椒等材料煮水泡脚,水温在40℃左右,每次泡15~20分钟,使身体微似出汗更佳。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下肢静脉曲张、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等下肢循环不良者,则不宜采用此法,以免低温烫伤导致溃烂、坏疽。(杨蔚然 杨玲)
夜起8次变1次!三味药材,金匮名方,糖尿病肾双调理!
►
本文209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知道什么比失眠还让人崩溃吗?——半夜醒来八次,每次都要摸黑找厕所。”
尿频,尤其是夜尿频,不仅影响睡眠,还让人白天头晕脑胀、精神恍惚。更糟糕的是,这背后可能藏着两个“隐形杀手”——糖尿病与肾功能损伤。但别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一个“起夜八次变一次”的真实案例背后的秘密武器——三味中药材与金匮名方,如何在调理糖尿病和肾病之间“左右开弓”。
夜尿多不等于肾虚,也不一定是前列腺问题。
事实上,糖尿病是夜尿频的重要元凶之一。当血糖控制不好时,身体为了排出多余的葡萄糖,会通过“渗透性利尿”机制,把水分一块带走。于是——尿多了,尤其是夜里,频繁起夜就成了家常便饭。
而长期的高血糖,还会伤到肾小球微血管,诱发糖尿病肾病。这是导致透析的头号原因之一,占我国终末期肾病患者的近40%。
糖尿病与肾病之间的关系,就像两辆绑在一起的车,一辆失控,会拖垮另一辆。
高血糖会破坏肾脏微血管屏障,导致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肾功能损伤又会影响胰岛素代谢,进一步加重血糖波动。
这种“互为因果”的病理机制,让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变得棘手——既要控糖,又要护肾,而传统西药往往更侧重于控制指标,忽略了整体调理。
三味药材 金匮名方:中医的双调思路中医在调理糖尿病肾病时,有一个核心思路:“益气养阴,健脾利水”。而在《金匮要略》中,有一个经典方剂——肾气丸,被誉为“治肾家圣方”。
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减法”融合三味核心药材,打造出一个现代适用的“双调”方案。
1. 山药:补脾养肾,稳住糖“底盘”
山药入脾、肺、肾三经,兼顾气阴双补。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山药含有黏液蛋白、多糖类物质,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辅助降糖。
临床观察发现,坚持山药辅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其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幅度明显,而且胃口更好、体力更足。
2. 茯苓:健脾利水,减轻肾负担
茯苓是“利水渗湿”界的扛把子。
它可以温和地利尿,减少水肿,尤其适合糖尿病早期出现的“泡沫尿”“下肢浮肿”等肾病前兆。
研究显示,茯苓中的多糖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作用,有助于保护肾小球滤过功能。
3. 黄芪:扶正固本,护肾抗糖双保险
黄芪的地位,相当于中医界的“万能充电宝”。
它能够通过提升肾小球滤过率、增强免疫屏障功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2021年《中华中医药杂志》的一项临床研究显示,黄芪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24小时尿蛋白排泄显著降低,肾功能指标明显改善。
肾气丸原方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六味药组成,后经《金匮要略》加味,发展出包括桂枝、附子等温补药物,强化了“温阳利水”的效果。
现代中医临床常在此基础上加入黄芪、葛根、桑寄生等药材,构建“糖肾双调”的复方。
这类复方的特点是:
- 温补不燥,适合长期调理
- 兼顾控糖、护肾、改善夜尿
- 副作用小,适合糖尿病前期或早期肾损者
65岁的张大爷,糖尿病史8年,近两年夜起夜8次,白天没精神。检查发现其尿微量白蛋白升高,提示糖尿病肾病早期。
在系统评估后,医生建议其在口服降糖药基础上,加用“加味肾气丸”(山药 茯苓 黄芪)调理三个月。
三个月后,张大爷夜尿次数从8次降到1~2次,尿蛋白下降,血糖更稳定,整个人精神焕发。
这不是特例,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也验证了中医药在糖尿病肾病早期干预中的潜力。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
- 中药并非万能钥匙,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 不同患者的病机不同,方剂需要个体化加减
- 不能自行停用降糖药或替代西医治疗
金匮名方再神,也得看怎么用、用在谁身上。中西结合,是目前糖尿病肾病管理的最佳路线之一。
药物重要,但生活方式调整才是根本。以下几点尤为关键:
- 控制血糖目标:空腹7.0 mmol/L以下,餐后10.0以下
- 控制血压:糖尿病肾病患者一般建议<130/80 mmHg
- 饮食控制蛋白摄入:每日0.8g/kg体重左右为宜
- 适度运动:推荐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 定期检测:至少每6个月查一次尿微量白蛋白和eGFR
糖尿病肾病不是“糖尿病的并发症”那么简单,它是一个独立的、复杂的代谢病变过程。
中医的调理并不是取代西医,而是在合理配合、个体化使用的前提下,成为“糖肾同调”的一把钥匙。
要想夜里少跑几趟厕所,不是靠憋尿,而是靠早发现、早干预、早调理。金匮传承千年,三味药材虽小,却能撬动糖肾管理的大格局。
资料来源:
①.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 中国糖尿病肾病临床诊治指南(2023年版)[J].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3, 39(5): 321-330.
②. 王军, 李红. 黄芪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 36(4): 202-205.
③. 朱明. 山药多糖对糖尿病小鼠模型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 2022, 47(3): 512-516.
④. 李楠. 茯苓多糖对肾小球滤过功能保护作用研究[J]. 中医药导报, 2020, (16): 40-42.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