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多食(糖尿病多食的判断标准)
糖尿病人有救了!研究发现:合理补充7大营养,血糖很难升高
►
本文186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刘阿姨今年56岁,查出糖尿病已经快7年了。吃药、控糖、查血糖,她样样不落,可血糖就是像“坐过山车”一样,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搞得她整天提心吊胆。
前段时间她在社区医院做体检,医生却说:“你饮食控制得不太科学,缺乏关键营养素,这样反而容易让血糖更不稳定。”
刘阿姨当场就懵了,原来不是吃得越少越好?其实,控糖不仅要管住嘴,更要吃对东西,尤其是身体所需的关键营养元素,缺一样,血糖都可能会“失控”。
很多糖友一听说得了糖尿病,第一反应就是戒糖、戒主食,甚至连水果都不敢碰。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并不是。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明确指出:糖尿病患者不能盲目节食,更不能长期营养摄入不足。合理均衡的饮食比单纯限糖更重要。
如果长期缺乏某些关键营养素,身体的胰岛素功能会被削弱,血糖反而更容易波动。
那问题来了,糖尿病人到底该补哪些营养?
1、镁:血糖的“稳压器”
镁是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它能激活胰岛素受体,提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相当于让“胰岛素”这把钥匙更容易打开细胞的门。
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中有高达48%的个体存在不同程度的镁缺乏。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年人每日镁摄入量应达到300~350毫克。
深绿色蔬菜、糙米、坚果中含量丰富,建议糖友适量增加摄入,尤其是每天一把坚果,不仅控糖,还能保护心血管。
2、膳食纤维:血糖“减速带”
糖尿病最怕的是餐后血糖猛冲高,而膳食纤维就像是给血糖套上了“减速器”。
全谷物、豆类、蔬菜、水果中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可以延缓食物中糖分的吸收速度,降低餐后血糖峰值。
需要提醒的是,吃纤维的时候别忘了多喝水,否则容易便秘。建议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不低于25克。
3、维生素D:胰岛素的“助推器”
很多人以为维生素D只是补钙,其实它对控糖也有大作用。
维生素D能促进胰岛素分泌、减轻胰岛素抵抗,还能抑制炎症反应,保护胰岛β细胞。
有研究显示,维生素D缺乏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提高了近1.3倍。
建议糖尿病患者定期查维生素D水平,适当晒太阳,同时增加鸡蛋、深海鱼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摄入,必要时也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营养剂。
4、铬:让胰岛素更“好使”
铬是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虽然用量少,却作用大。它能增强胰岛素的活性,让血糖更容易被运进细胞使用。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曾报道,一项对糖尿病患者补充铬的研究发现:补铬8周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有明显下降。
天然食物中,啤酒酵母、全谷物、蛋黄、肉类的铬含量较高。糖友不妨多吃杂粮饭、全麦面包,少碰精制米面。
5、Omega-3脂肪酸:保护血管,抗炎稳糖
糖尿病最大的并发症不是“糖”,而是“血管”。
Omega-3脂肪酸是一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抗炎、降脂、保护血管的作用。
研究显示,每天摄入足量Omega-3脂肪酸,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风险。
三文鱼、沙丁鱼、亚麻籽油、核桃都是不错的来源。每周吃2~3次深海鱼,对糖友非常友好。
6、维生素B族:糖代谢的“发动机”
糖尿病患者因为代谢异常,很容易缺乏B族维生素,尤其是B1、B6和B12。
它们参与糖类的代谢过程,就像发动机的润滑油,缺了就“卡壳”。
B族维生素缺乏不仅影响控糖,还容易引起神经病变,比如手脚麻木、刺痛,这也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
建议糖友多吃动物肝脏、蛋类、豆类、深绿色叶菜等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
7、锌:胰岛素的“制造原料”
锌是胰岛素合成和储存必不可少的元素。
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血锌水平普遍偏低。
锌缺乏不仅影响胰岛素合成,还会降低免疫力,让伤口更难愈合。
牡蛎、瘦肉、坚果、蛋类中锌含量较高。糖友可以适当增加摄入,但切忌过量,尤其是补锌剂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很多糖尿病人总觉得“少吃、饿着”就能控糖,结果越控越乱。其实,糖尿病饮食不在于少吃,而在于吃得对,营养够,血糖才稳。
合理补充上述7类营养素,有助于改善胰岛素功能,提升代谢效率,减少并发症风险。
当然,饮食只是控糖的一部分,规律作息、适量运动、情绪管理、定期监测同样重要。
参考资料:
[1]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2]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铬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作用的研究. 2023年第31卷第4期
[3] 生命时报. 《糖尿病患者缺的不是糖,而是这些营养素!》. 2024-10-12
[4]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说了800遍,糖尿病人要适当多吃,这4类食物吃对了,身体越来越好
糖尿病人想要降血糖,降低降糖难度,在日常饮食当中就得多加注意,糖尿病人普遍都知道要管住嘴,但在具体执行的过程当中,难免会陷入一些误区,在饮食上过度限制了。这种做法是错误的,糖尿病人一定要适当多吃。因为糖尿病人普遍存在气血亏虚的问题,如果营养还不达标的话,气血往往会在亏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时间长了,就会发展成气滞血瘀,并发症到来的脚步,也会越来越近。
所以我想提醒过度管住嘴的糖尿病人,千万要把饮食种类的多样性、营养全面这一点给重视起来,饮食上别乱忌口,这4种食物吃对了,不仅不能升血糖,还会提升身体素质。
第一类食物呢,就是全谷物和杂豆类主食。比如糙米、燕麦、黑米、绿豆、红豆等等,中医认为这类主食大多能起到健脾胃、通肠道的作用,因此也都是糖尿病人比较理想的主食选择。但糖尿病人吃粗粮呢,要控制好量,而且最好跟大米白面这种精细主食搭配食用,因为如果一次性吃太多粗粮、或者主食只吃粗粮的话,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的问题。
第二类食物啊,就是非淀粉类蔬菜。这类蔬菜呢,大多性凉或者性平,因此特别适合夏天,所以糖尿病人在夏天,可以常吃苦瓜、黄瓜、芹菜、冬瓜这些蔬菜,能够清暑热,尤其是清除脏腑内的燥热,提升脏腑功能,还能补充津液,从而帮助血糖的控制。
第三类食物啊,就是肉类。肉类能起到很好的补益的作用,补中益气,可以补充气血精力,尤其适合气血亏虚的糖尿病人。糖尿病人如果平常感觉身体疲乏,提不起精神,而且四肢肌肉酸疼无力,胳膊腿越来越细,那么在日常的饮食当中务必要注意肉类的补充,但一定要以瘦肉为主,不吃动物内脏、动物皮、肥肉。
第四类食物呢,就是水果。糖尿病人吃水果呢,有一个大前提,就是要以升糖指数较低的水果为主,同时呢,还得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来进行选择。比如糖尿病人近期口干口渴、阴虚燥热,那么就比较适合养阴清热生津的水果,比如梨、柚子等等,如果糖尿病人本身阳气不足、比较怕冷,那么就得远离清热的水果,更适合樱桃、桑葚这种偏温的水果。
以上这四类食物,可以说是糖尿病人饮食中的“必需品”,糖尿病人学会怎么吃,不仅不会升血糖,反而会让降血糖这件事变得更简单。
男子患糖尿病后仍吃过多主食确诊胰腺癌,医生:建议多吃这些粗粮
糖尿病,听着像个“慢性病界的温柔小恶魔”,但它发起狠来,是真的不讲情面。有人刚确诊糖尿病,结果呢?饭照吃、面照端,白米饭一碗接一碗,仿佛主食是亲爹,谁劝都不听。
后面发展到胰腺癌,整个人都傻了。
很多人看到这个标题可能觉得心里咯噔一下,忍不住问:糖尿病和胰腺癌有啥关系?就吃点米饭,也不至于这么严重吧?医生为啥还强调要吃粗粮?难道碳水吃错了还能吃出命来?
这事儿还真有门道。
先说清楚一个大前提,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不是单纯“血糖高”这么简单,它背后牵扯的是胰岛素抵抗、代谢紊乱,还有一个特别关键的器官——胰腺。
这个器官可不是吃完饭才开始上班的懒员工,它几乎全天候在为你的血糖兜底。你一碗白米饭下去,它就得立刻动员释放胰岛素,把血糖压下去。
但问题来了。你天天用白米饭、白馒头、甜饮料轰炸它,它就像个被反复拉去加班的小职员,最后不但干不动活,还可能直接“辞职”——也就是功能衰竭。更严重的,有些人胰腺细胞长期处于高压状态,慢慢演变成慢性炎症,再进一步,甚至可能诱发胰腺癌。
这里面绕不开一个词,叫高胰岛素血症。什么意思?就是你虽然血糖还算“正常”,但身体为了维持这份“表面平静”,不停地加码胰岛素。就像一个人每天靠喝咖啡硬撑着上班,看起来还在笑,其实早就快崩溃了。这个状态时间一长,细胞容易出错,基因也容易出问题,癌变风险就上来了。
而主食里的碳水化合物,就是那个“咖啡”,如果你总吃精加工的——比如白米饭、白馒头、蛋糕、炸年糕……那真是火上浇油。它们升糖速度太快,血糖一冲高,胰岛素就得拼命分泌。日复一日,胰腺就像被操到极限的老机器,先是罢工,最后是报废。
这时候有人要问了,那是不是不吃主食就行了?也不是。人不是草,光靠菜活不了。主食不是洪水猛兽,关键是你得会选。
这就说到医生常提的那句:建议多吃粗粮。粗粮可不是“吃得糙”那么简单,这里面的奥义,在于它的膳食纤维、抗性淀粉、还有丰富的维生素B族。这些物质能降低餐后血糖的上升速度,让你的胰岛素别那么辛苦。
你吃一碗燕麦,血糖涨得慢,胰岛素就能优雅地分泌;你吃一碗白粥,血糖像坐过山车,胰岛素得像消防员一样扑火。久而久之,胰腺能不累吗?
说到这儿,很多人可能会摇头:粗粮不好吃啊,嚼不动、拉不出、肚子还胀。这其实是个误区。粗粮不是让你一口气吃三碗红豆糙米饭,而是要讲方法。
第一,粗细搭配。别一上来就全换成玉米渣、荞麦面,可以先把白米饭里掺三分之一的小米、燕麦、糙米。
第二,注意烹调。粗粮煮得太硬当然难以下咽。提前泡几个小时,或者用高压锅煮,会好吃很多。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做成杂粮粥,香甜软糯,连老人牙口不好的都能吃。
第三,吃的时候慢一点。狼吞虎咽,再好的粗粮也没用。细嚼慢咽不但能减少血糖波动,还能让你更快产生饱腹感,防止过量进食。
除了主食结构要调整,糖尿病患者还得盯紧一个问题:体重。别以为瘦人就安全,内脏脂肪才是关键。这种脂肪就藏在肚子里,尤其围绕着胰腺、肝脏打转,像房贷一样,看不见却压得你喘不过气。一旦内脏脂肪过多,会加重胰岛素抵抗,让糖尿病更难控制,甚至推着往胰腺癌那条路上走。
那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内脏脂肪超标?不是光看体重秤,要看腰围。一般来说,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超过85厘米,就得敲警钟了。还有个方法就是量腰臀比,腰围除以臀围,男的超过0.9,女的超过0.85,也说明脂肪堆积偏向内脏型。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会说:我吃得挺健康啊,怎么还会糖尿病?这里面还有一个关键,叫遗传易感性。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天生胰岛功能就更“脆皮”,再叠加高油高糖饮食,风险就更高。
如果再碰上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爱喝含糖饮料这些生活方式,那简直是给身体上双保险,专治你不怕病。研究表明,长期睡眠不足或者睡眠质量差,会扰乱胰岛素分泌节律,加快糖尿病进展。而含糖饮料很容易被忽视,一瓶饮料下去,可能就是你一天能承受的最大糖负荷,身体哪吃得消?
那有人问了,粗粮吃了,体重也控制了,还需要注意啥?一个字:查。定期体检别偷懒,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建议每年做一次胰腺B超或磁共振成像(MRI),虽然不一定能提前发现所有问题,但至少能把控个大方向。千万别等到腹痛、体重骤减、黄疸这些症状出来了,那时候往往已经是胰腺癌晚期了。
最后提醒一句,粗粮好归好,但并不是越多越好。吃多了也容易腹胀、放屁、消化不良。正常人每天吃主食的三分之一左右换成粗粮就够了,也别一口气全换上,身体还得慢慢适应。
说到底,咱们吃饭是为了活得好,不是为了嘴巴爽。精米白面吃多了,胰腺受伤的代价,可不是一顿烧烤、一碗米饭能补回来的。糖尿病不是“慢病慢治”,而是“慢病快变”,一旦拖下去,后果难以想象。
那问题来了,你平时主食怎么吃的?有没有试过把白米饭换成粗粮?你觉得哪种粗粮又健康又好吃?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聊聊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经验,一块儿取取经,别让胰腺为咱操碎了心。
你是喜欢杂粮饭、玉米、还是红薯?留言区说说你的“主食秘密”,看看有没有人跟你一样!
参考文献: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2022年中国癌症统计年报》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