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文章(糖尿病的文章可以挂呼吸系统的相关课题吗)
糖尿病先别急着吃药!先试试这6个方法,很大几率能「逆转」!
很多2型糖尿病病友刚确诊糖尿病时,第一反应是赶紧吃降糖药。
吃一段时间,发现血糖降下来了就停药,过段时间高了再吃药。
反复折腾,直到并发症出现……以至于不得不吃一辈子药。
但其实,有很多2型糖尿病病友,完全有机会不吃药不打针,「逆转」糖尿病,即实现“糖尿病缓解”。
尤其是下面这2类糖友,缓解几率非常大:
1.刚确诊不久
比如确诊糖尿病不满5年,没有严重并发症或合并症,空腹C肽≥1.1ng/ml,餐后2小时C肽≥2.5ng/ml[1]。
2.有点胖,有大肚子
BMI≥25千克/米2(BMI等于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或有大肚子,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1]。
美国最新「糖尿病缓解指南」:6招缓解糖尿病!
根据美国生活方式医学会最新发布的《成人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治疗与缓解的生活方式干预临床实践指南》,用下面的方法,有很大几率可以实现糖尿病缓解[2]。
1先减30斤,缓解率能超过86%
DiRECT试验数据研究显示,BMI≥27kg/m2的2型糖友,减重幅度越大,糖尿病缓解的几率越大[2]:
- 减重30斤(15千克)后,糖尿病缓解率高达86%;
- 减重20-30斤,缓解率为57%;
- 减重10-15斤,缓解率为34%;
- 减重<10斤,缓解率就只有7%了
建议2型糖友在健康的前提下,至少减重10%,这有助于实现糖尿病缓解[2]。
2少吃加工食品
该适量多吃的:
- 全谷物(燕麦、藜麦、糙米等)
- 豆类(鹰嘴豆、扁豆等)
- 新鲜蔬菜(菠菜、甘蓝等)
- 低糖水果(蓝莓、柚子、苹果等,果汁除外)
- 坚果(核桃、开心果等)
这些高膳食纤维、低脂(或饱和脂肪酸含量低)的天然植物,对血糖影响相对较小,有益身体健康。
该少吃的:
含糖饮料、精制米面制品、油炸食品及添加脂肪/油类的零食等加工食品,不仅容易升高血糖,还易加重胰岛素抵抗。
3饭后动一动,坐30分钟就起身
- 有氧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慢跑等,每次运动到微微出汗,并坚持20分钟左右。
- 抗阻运动:每周2~3次(两次之间间隔48小时),如弹力带训练、哑铃操等,每次坚持20分钟左右。
- 打破久坐:每坐30分钟,起身活动3分钟[2],走动走动或拉伸一下,可以用手机定时提醒自己。
4每天睡7~8小时,不要熬夜了
熬夜和睡眠不足,都容易增加胰岛素抵抗,升高血糖,让血糖难控。
- 建议每天保持7-8小时的睡眠时间。
- 建立固定睡觉时间,比如每晚22点上床睡觉,误差尽量≤30分钟[2]。
睡前1小时别玩手机,可以泡泡脚,听听音乐。
5每天“放空”20分钟,释放压力
每天找个安静的地方,做做正念冥想,每次坚持20分钟。
每周可以做2次太极或瑜伽,既能放松心情,又能活动身体。
和家人、朋友多沟通,有家人或朋友支持的糖友,血糖达标率比孤军奋战的人更高哦。
6戒烟、限酒
吸烟喝酒,不仅增加血糖控制的难度,容易发胖,还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想要缓解糖尿病,要尽快远离烟酒。
此外,血糖特别高的糖友,如糖化血红蛋白(HbA1c)≥9.0%,或空腹血糖≥11.1mmol/L,可以考虑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同时配合生活方式调整,糖尿病缓解的机会更大[3]。
怎样才算糖尿病「缓解」了呢?
需满足以下条件至少3个月[1,2]:
- 停用降糖药物
- HbA1c<6.5%
- 空腹血糖<7.0mmol/L
不过,缓解≠治愈!
即使已经「缓解」了,也要定期监测血糖,每3~6个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
参考文献:
[1] 邹大进,张征,纪立农.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2):4037-4048.
[2] Rosenfeld, R. M., et al. (2025).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for Treatment and Remission of Type 2 Diabetes and Prediabetes in Adults: 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Lifestyle Medicine. American Journal of Lifestyle Medicine. doi.org/10.1177/15598276251325488.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 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5, 17(1):16-139. DOI: 10.3760/cma.j.cn115791-20241203-00705.
文章来源:糖友云健康
*文章仅供科普,具体诊治及用药须基于医生处方并遵医嘱进行。
8个不知不觉患上糖尿病的习惯,很多人每天都在重复做……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前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总体呈升高趋势。缺乏运动、常喝甜饮料、吃晚饭时间太晚……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跟糖尿病有着极大的关联。这8个习惯,让人不知不觉患上糖尿病↓
习惯一:吃晚饭时间太晚
你几点吃晚饭?
一项研究发现,早上8点之前吃第一顿饭、晚上7点之前吃最后一餐,更有助于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而如果晚餐较晚才吃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
2022年《糖尿病护理》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晚餐吃得晚,对血糖不友好。实验发现:晚餐吃得太晚会导致胰岛素降低6.7%,葡萄糖升高8.3%。简单来说,晚餐时间越晚,血糖水平越高。
对大多数人来说,早点吃晚饭,让自己在睡前4小时内不吃东西,是避免糖尿病的明智选择。
习惯二:日常吃红肉太多
猪肉、羊肉、牛肉,你更喜欢吃哪个?
如今,越来越多研究发现,日常红肉(猪肉、羊肉、牛肉)吃得太多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一项研究发现:每周只摄入2份红肉的人群或许相比少吃红肉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高,而且这一风险会随着红肉摄入量的增加而增加。
习惯三:经常爱喝甜饮料
你爱喝甜饮料吗?你身边有把甜饮料当水喝的人吗?
一项研究发现:喝含糖饮料、人工甜味剂(代糖)饮料或增加糖尿病风险。与很少喝甜饮料的人相比,每天喝≥2杯含糖饮料与糖尿病风险增加41%;每天喝≥2杯含人工甜味剂饮料,糖尿病风险增加11%(1杯饮料为240毫升)。
更重要的是,运动也无法完全抵消甜饮料造成的伤害。
习惯四:日常有饮酒习惯
你身边那些爱喝酒的人,是不是很多最后都有高血糖、糖尿病的问题,尤其是那些爱喝啤酒的人?
一项研究发现,有些啤酒的血糖指数非常高,比白米饭、白馒头、白面包、白糖还高。这是因为啤酒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由麦芽糖构成,其血糖生成指数与葡萄糖相当。啤酒作为一种无需咀嚼的液体食物,其消化吸收率极高,导致血糖迅速上升。
那么,白酒、红酒会不会好一些?
其实不然,酒精到我们体内后最终转化为能量,直接导致过多能量摄入体内。有专家介绍,每克白酒能产生能量7.1千卡,相当于蛋糕的能量。《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明确,不推荐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饮酒。
习惯五:经常开夜灯睡觉
生活中,有些人习惯睡觉时留盏小夜灯,不然总感觉缺少一点安全感。
一项研究发现,开着灯睡觉的人,第二天早晨胰岛素抵抗也会加剧,导致血糖失控,长期如此可能就会发展成糖尿病。
习惯六:经常性睡眠不足
一项研究显示,糖尿病的发生不仅和不健康的饮食有关,还与睡眠直接相关。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更容易患上2型糖尿病,睡眠时间短可能会通过多种机制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例如导致细胞胰岛素敏感性受损等。
而且,健康的饮食不能抵消因睡眠增加的糖尿病风险。换句话说:有些人吃得再健康,睡眠不好也容易导致糖尿病,建议每天睡眠时间至少保证7小时。
习惯七:长时间久坐不动
如今,很多人一坐就是一天,这是不少上班族的真实写照。
一项研究指出,与每天久坐不动时间不超2小时的人相比,每天久坐不动时间超过6小时的人患糖尿病等12种慢性病的风险增加26.7%。
研究还发现,在久坐超过6小时的人,每天用剧烈活动代替久坐1小时,可更显著地降低糖尿病、抑郁、慢性肝病、憩室疾病、睡眠障碍等5种慢性病的发生风险,降幅达11%~13%。
习惯八:长期缺乏运动
其实很多疾病都和“懒”有关,懒得运动也是导致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肥胖的发生,进而引发糖尿病。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指出,规律运动不仅可以帮助降低血糖,还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体质、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预防多种并发症。
建议每周有氧运动、抗阻训练、柔韧性训练搭配进行。
△《高血糖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2024年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哈佛分析400名糖尿病患者,吃惊发现: 患糖尿病的人,有3大恶习
震惊!哈佛医学院最新研究显示,高达78%的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前都存在同样的三个生活习惯,而这些习惯被大多数人视为"无害"甚至"健康"的日常选择。
你是否曾经在疲惫的午后,习惯性地从冰箱里拿出一瓶"零糖"饮料,或一块"无糖"点心来犒劳自己?是否认为自己只要不吃糖,就与糖尿病无关?如果是,那么你可能正在不知不觉中踏入糖尿病的陷阱。
作为一名三甲医院内分泌科医生,我每天接诊的患者中,有太多人是在毫无预警的常规体检中被确诊为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而令人心痛的是,这些患者中很多人一直认为自己的生活习惯"很健康"。
最近,我在阅读哈佛大学医学院对400名新确诊糖尿病患者的深度分析研究时,被其中揭示的三大恶习与我临床观察的高度吻合所震撼。这项研究历时5年,通过对患者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模式进行全方位跟踪,揭示了糖尿病发生的"隐形杀手"。
恶习一:迷信"无糖"食品,实则暗藏糖分陷阱研究发现,62%的新确诊糖尿病患者有长期食用"无糖"食品的习惯,却不知这些食品可能正在悄悄破坏他们的血糖代谢系统。
王先生,45岁,IT公司高管,自认为健康意识很强。他每天选择"无糖"饮料和"低糖"点心,认为这样就能有效控制糖分摄入。然而在一次常规体检中,他的空腹血糖达到了8.2mmol/L,糖化血红蛋白6.8%,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
为什么会这样?关键在于所谓的"无糖"食品往往含有大量精制碳水化合物,这些物质在体内迅速转化为葡萄糖。许多"无糖"食品添加了人工甜味剂,研究表明这些物质可能扰乱肠道菌群平衡,反而增加了胰岛素抵抗的风险,长期食用会导致血糖调节能力下降。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年发表的研究表明:"长期大量摄入含人工甜味剂的食品,会改变肠道菌群结构,增加胰岛素抵抗风险,这一机制已在多项人体和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
哈佛的研究中,高达71%的新确诊糖尿病患者有长期睡眠不足或作息不规律的问题,这一数字远高于一般人群的比例。
李女士,38岁,新媒体编辑,工作性质决定了她经常需要熬夜加班。五年来,她平均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周末则习惯性"补觉"到中午。这种不规律的作息导致她的身体始终处于应激状态,皮质醇等压力激素水平持续升高。
作为内分泌科医生,我必须指出:睡眠不足会直接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使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变差,同时增加饥饿激素(ghrellin)分泌,减少饱腹感激素(leptin)的分泌,让你更容易选择高糖高脂食物。
人体内存在"生物钟基因",这些基因调控着包括血糖代谢在内的多种生理功能。作息紊乱会干扰这些基因的正常表达,打乱全身代谢节律,长期下来便为糖尿病埋下了隐患。
恶习三:应对压力的错误方式—"情绪性进食"在哈佛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被长期忽视的关键因素:83%的新确诊糖尿病患者有"情绪性进食"的习惯,即在压力、焦虑或沮丧时通过进食(尤其是高碳水、高脂肪食物)来缓解负面情绪。
张女士,42岁,中学教师,工作压力大。每当面临工作压力或情绪低落时,她习惯用巧克力、冰淇淋等"安慰食品"来缓解不适感。几年下来,她不仅体重增加了15公斤,还发现血糖开始异常升高。
作为医生,我看到太多类似的案例。压力状态下,人体会分泌大量皮质醇,这种激素会促进肝脏释放葡萄糖到血液中,同时抑制胰岛素的作用,导致血糖升高。而"情绪性进食"往往选择的是高糖高脂食物,这进一步加剧了血糖波动,形成恶性循环。
更令人担忧的是,长期的情绪压力会导致慢性轻度炎症反应,而这种低度炎症状态正是胰岛素抵抗的重要诱因之一。
打破误区:糖尿病不只是"吃糖多"的问题很多人认为糖尿病就是因为吃糖太多,只要控制甜食摄入就没问题,这是极其片面的认识。
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代谢紊乱疾病,涉及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抵抗等多种机制。除了饮食因素外,睡眠质量、压力管理、运动习惯、肠道菌群等多方面因素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更值得警惕的是,近年来糖尿病患者呈现年轻化趋势。在我的门诊中,30多岁就确诊2型糖尿病的患者越来越多,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有上述三大恶习的一种或多种。
如何避开这三大糖尿病风险陷阱?远离"无糖陷阱":不要迷信包装上的"无糖"标签,而应该关注食品的总碳水化合物含量和糖醇含量。选择天然、低GI值的食物,如蔬菜、全谷物、豆类等,这些食物不会导致血糖急剧波动。
建立规律的睡眠-觉醒周期:尽量保证每晚7-8小时的充足睡眠,固定睡眠和起床时间。如果工作需要,可以采用"能量管理"而非"时间管理"的方式,在工作效率高的时段集中处理任务,避免长时间熬夜。
健康应对压力:找到替代"情绪性进食"的压力释放方式,如深呼吸、冥想、瑜伽、散步等。研究表明,仅仅10分钟的正念冥想就能显著降低压力激素水平,对血糖调节有积极影响。
合理膳食结构:不要过分关注单一营养素,而应该注重整体饮食模式。地中海饮食模式(富含橄榄油、坚果、鱼类、蔬果、全谷物)在预防糖尿病方面已被大量研究证实有效。
定期监测血糖状况: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超重或肥胖的人群,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空腹血糖检测。早期发现血糖异常,及时干预,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糖尿病诊疗的医生,我深知预防远比治疗更为重要。通过改变这些看似微小却影响深远的生活习惯,我们完全有可能将糖尿病的风险降至最低。
健康不是目标,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希望每个人都能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身体,不要等到疾病来临才开始重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年第15卷第3期《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2版《睡眠与代谢疾病关系研究进展》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2年第38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