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黄芪枸杞糖尿病(糖尿病喝黄芪枸杞子泡水)

肿瘤科陈医师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黄芪和它是\u0026#34;天生一对\u0026#34;,补气健脾、改善胰岛、控制血糖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医药报》,2023年第7期,"黄芪用于糖尿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2.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年第14卷第3期,"传统中药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糖大爷与黄芪小姐的相识故事

糖尿病这个"糖大爷",看似甜蜜,实则暗藏杀机。它就像个不速之客,一旦登堂入室,就赖着不走,还四处捣乱,让人防不胜防。

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是药三分毒。

可这话对黄芪来说,怕是有点冤枉。黄芪这位"小姐",温婉柔和,性子不急不躁,待人接物都是一副和气生财的模样。

她与那糖大爷相遇,竟是天作之合,宛如久别重逢的老友,一个眼神就懂对方心意。

我在医院坐诊三十余载,见过多少糖尿病患者,愁眉不展,一副"吃了秤砣铁了心"的样子,认为得了糖尿病就只能靠西药度日。

可我常跟他们说:"治病如同下棋,单靠一个'车'或一个'马',哪能把对手将死?中西医结合,才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黄芪:不是吹牛皮,是真有两把刷子

黄芪被古人称为"补气第一药",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有"补元气、生肌肉"之功效。

这可不是古人瞎吹,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了它的多种药理作用。

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黄芪正是这个"正气"的代表。

它就像个勤劳的园丁,精心照料着我们体内这座花园。脾胃作为"后天之本",一旦运化失职,体内的"粮食"供应就会出问题。

黄芪补脾益气,让运输队伍重新上岗,保证了营养物质能准时送达全身各处。

有研究表明,黄芪中含有的黄芪多糖、黄酮类物质等成分,能够有效调节血糖水平。

它不像西药那样"快刀斩乱麻",而是慢慢地、温柔地调整身体的代谢状态,就像个耐心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身体回归正轨。

糖尿病:表面风光,内里千疮百孔

糖尿病并非只是血糖高那么简单,它是一个全身性的代谢紊乱疾病,会对全身多个器官系统造成损害,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糖尿病就是这样的"牵线木偶师"。

很多患者以为糖尿病就是"吃得多,尿得多,喝得多",殊不知这只是冰山一角。

糖尿病的危害就像"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间,血管已经硬化,肾脏功能悄悄下降,视网膜慢慢受损。

糖尿病最可怕的不是它本身,而是它引发的并发症。它就像个"偷偷摸摸"的小偷,趁你不注意时,把你的"家底"一点点搬空。

心脑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这些都是糖尿病的"好兄弟",一旦它们联手,后果不堪设想。

黄芪与糖尿病:一对"忘年交"的奇妙缘分

黄芪对糖尿病的作用,绝非道听途说,而是有科学根据的。

多项研究证实,黄芪能够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葡萄糖转运,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

中医讲究"异病同治",虽然糖尿病在古代没有明确记载,但根据其症状,可归于"消渴"范畴。

消渴病多因阴虚燥热、气阴两虚所致,而黄芪恰好具有补气生津的功效,能够改善这种病理状态。

在《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发表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黄芪多糖能够降低高血糖小鼠的血糖水平,并且能够减轻胰岛β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提高胰岛素分泌能力。

这就像是给一个疲惫不堪的工人提供了休息和营养,让他能够重新振作起来。

黄芪的妙用:不只是"独角戏"

黄芪虽好,但并非包治百病的"万金油"。

它需要与其他药物或食材搭配,才能发挥最佳效果,正所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在临床上,我常用黄芪配伍丹参、山药等药物,组成"补气活血、健脾益肾"的方剂,用于治疗糖尿病。

这样的组合,就像一个配合默契的团队,各司其职,互相配合,效果远胜单打独斗。

黄芪炖鸡汤,是我常推荐给患者的食疗方。取黄芪30克,乌鸡一只,山药100克,枸杞20克,一起炖煮,不仅味道鲜美,还能补气健脾,对糖尿病患者大有裨益。

这种食疗方法,既补充营养,又能调理身体,可谓一举两得。

小心!黄芪也有"脾气"

黄芪虽好,但并非人人适用,用之不当,反而会"好心办坏事"。

表实邪盛、热病初起、阴虚火旺等情况下,应当慎用或避用黄芪。

有患者咨询我:"大夫,我听说黄芪好,自己买了在家煎着喝,结果越喝越上火,嘴里起泡,这是怎么回事?"

我告诉他:"药物如同朋友,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你现在阴虚火旺,黄芪性温,会助长阳火,所以才会上火。

这就好比冬天本来就热,你还穿棉袄,当然会更热了。"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适合用黄芪,需要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来确定。

所以,盲目服用黄芪,不仅不会降血糖,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现代研究:为古老智慧提供科学支撑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黄芪中的活性成分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改善糖尿病状态,包括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保护胰岛β细胞、抗氧化和抗炎等作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研究表明,黄芪多糖能够激活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促进肌肉和肝脏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这就好比打开了细胞的"糖门",让血液中的葡萄糖能够顺利进入细胞内部被利用。

另外,黄芪还能够减轻胰岛素抵抗,这种作用就像是给"听不进话"的细胞打了一剂"耳聪目明"的针,让它们重新对胰岛素敏感起来。

这种机制与某些降糖西药类似,但黄芪的作用更为温和,副作用也相对较少。

黄芪:不是包治百病的"神药"

尽管黄芪对糖尿病有益,但它不能替代规范的医疗治疗。

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这些基本原则不可忽视。

很多患者抱着"病急乱投医"的心态,听说什么药物有效就盲目服用,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记得有位患者,糖尿病确诊后,不听医嘱,擅自停用降糖药,改为大量服用黄芪和其他中药材,结果血糖不降反升,险些酮症酸中毒,送医院时已经昏迷。

这就好比你要去北京,可以选择高铁、飞机或汽车,但无论如何,你得走在正确的路上。

黄芪只是众多治疗手段中的一种,不能被神化或过度依赖。

科学使用黄芪:剂量、方法很重要

使用黄芪时,需要注意剂量和用法。一般来说,煎煮时间应在30-45分钟,以充分提取有效成分。

单次用量一般为10-30克,具体剂量应在医生指导下确定。

有些患者问我:"大夫,黄芪粉直接冲水喝行吗?"我告诉他们:"黄芪中的有效成分多为水溶性物质,需要煎煮才能充分溶出。

就像茶叶,你撒在水上,即使泡得再久,也比不上好好煎煮的效果"

另外,黄芪最好不要与鱼腥草、藜芦等药物同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或降低疗效。

中药讲究"七情和合",药物之间也有"相性",用药不当,不仅治不好病,还可能适得其反。

结语:中西结合,才是上策

糖尿病的治疗应该是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治。

西医控制血糖快速有效,中医调理脏腑功能、改善体质,两者相辅相成,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黄芪与糖尿病,确实是"天生一对",但这不意味着黄芪能够包治糖尿病。

合理使用黄芪,配合规范的医疗治疗,才能真正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正如古人所言:"上医治未病",除了药物治疗外,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饮食结构、适当的体育锻炼,也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重要手段。

与其依赖药物治病,不如从源头上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黄芪作为其中的代表药物之一,在糖尿病治疗中展现出了独特的价值。

让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要以科学的态度去研究和应用,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医学中焕发新的生机。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糖尿病,黄芪和它是“天生一对”,补气健脾、改善胰岛、控制血糖

本文1902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糖尿病能不能不吃药?”“有没有什么天然的东西可以辅助控糖?”“老中医都说黄芪好,到底靠不靠谱?”

在控糖这件事上,很多人都希望能走一条“不吃药也能好”的路线。但咱得说清楚:糖尿病不是感冒,绝对不能指望‘偏方’解决一切。

不过,中医讲求“调养”,一些中药确实在辅助控糖、改善身体状态方面,有着科学依据的支持。其中,黄芪就是被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一个。

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当黄芪遇上一种常见的食材,两者搭配,可能更适合糖尿病人群调理身体、稳定血糖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黄芪和它,为什么是糖尿病的“黄金搭档”?

一、糖尿病不是“富贵病”,而是“慢性炸弹”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只是血糖高点,最多不吃糖就好。但真相是:糖尿病最大的麻烦,不是高血糖,而是并发症。

眼睛看不清、脚趾坏死、肾功能衰竭……这些都是糖尿病一步步发展带来的后果。据《中国糖尿病调查研究》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1.4亿,糖尿病前期人群更高达5亿。

这意味着,每两个成年人中,就可能有一个“糖尿病风险者”。

而控制糖尿病的核心,不是“饿着不吃”,也不是“狂吃降糖药”,而是调节胰岛功能、稳定血糖、改善代谢系统。这才是长期控糖的根本。

二、黄芪不是“神药”,但它确实有科学依据

黄芪自古被称为“补气上品”,在中医药中地位非常高,《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它被认为能补气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那它对糖尿病有没有用?我们不看传说,只看研究。

2023年《中华中医药杂志》一项临床研究表明:黄芪多糖可通过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减少氧化应激,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降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简而言之,黄芪并不是直接“降糖”,而是从根本上“调节胰岛”,这和西药的思路不同。西药是“压住血糖”,而黄芪是“扶正固本”,两者结合使用,效果更佳。

三、黄芪的“黄金拍档”:山药,补气健脾少不了它

有人问:黄芪这么好,能单独吃吗?

理论上可以,但中医讲究“药食同源”,讲究“协同作用”。黄芪的最佳搭档,就是山药。山药在《本草纲目》里被称为“神仙之食”,既能补气,又能健脾,特别适合脾虚、消瘦、倦怠的人群。

现代研究也发现:山药中的黏液蛋白和多糖成分,对胰岛β细胞有保护作用,有助于调节血糖水平。特别是对于2型糖尿病人群,山药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餐后血糖波动。

所以,黄芪 山药,不是“迷信”,而是有实验依据的科学搭配。

四、这对“天生一对”,怎么用才有效?

吃黄芪和山药,不能乱来。以下这种搭配方式,既简单又安全,适合大多数人群日常调理使用。

【黄芪山药汤】

  • 材料:黄芪、山药(鲜品)、枸杞
  • 做法:黄芪煮水30分钟后,加入切块山药,继续炖煮20分钟,最后加入枸杞再焖5分钟。
  • 用法:每天一碗,饭后食用为佳。

这道汤不但补气健脾、润肺养胃,还能辅助稳定血糖。

但注意:这不是药物,不可替代正规治疗。对于服用降糖药或胰岛素的患者,想用此汤调理,务必先咨询医生。

五、什么人适合吃?什么人要慎用?

适合人群:

  • 血糖偏高但尚未确诊糖尿病;
  • 2型糖尿病处于稳定期;
  • 长期疲乏、气短、脾胃虚弱者;
  • 有糖尿病家族史、想“防患于未然”的中老年人。

慎用人群:

  • 血糖极高、正在酮症状态者;
  • 肝肾功能严重受损者;
  • 正在使用多种降糖药物、血糖波动剧烈者;
  • 对黄芪或山药过敏者。

黄芪偏温性,体内有火、上火明显的人群不宜长期大剂量服用。所有食疗调养,都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能自行“盲补”。

六、中西结合,是未来控糖的方向

我们不否认西医在控糖上的精准高效,但也不能忽视中医的“调理优势”。比如黄芪、山药这种食药同源的组合,可以在不增加药物负担的前提下,帮助身体恢复代谢平衡。

2022年《中国老年医学杂志》就指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在改善血糖的同时,更能提升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所以,不要把中医当“替代药物”的工具,而应当把它视为“辅助调节”的伙伴。

七、血糖不怕高,怕你不当回事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疼不痒就不管”,等到视力模糊、手脚麻木,就是身体在“报警”了。

像黄芪 山药这种“可食可药”的组合,正是适用于没有明确症状但处于高风险状态的人群。记住:血糖管理是一场持久战,饮食、运动、心理、药物、睡眠都不能忽视。

黄芪不是万能的,但它是个好帮手。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控糖自由”的开始。

参考文献:

[1] 《黄芪多糖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的影响研究》.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3.
[2] 《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 2020.
[3]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评价》. 中国老年医学杂志, 2022.

糖尿病患者能喝黄芪、枸杞、西洋参泡水吗?听听药师怎么说

黄芪是一种中药材,属于豆科植物,以根入药,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固表、扶正祛邪、益气养元、健脾利湿、养心通脉之功效,用于表虚自汗、气虚血亏、脾胃不壮、气短心悸、精神不足、四肢乏力、久病衰弱、子宫脱垂、久泻、脱肛、浮肿、痈疽难溃、疮口久不愈合。黄芪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为强壮剂,是补中益气之上品,收录于《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等多部中医药经典医学著作。此外,黄芪还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钙、铁、锌、核黄素、叶酸等多种营养成分,药食同源,用于煮粥、炖汤、泡茶都是不错的选择。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黄芪主要含有黄酮、皂苷和多糖等化学成分,黄酮类成分具有抗炎、抗过氧化损伤、清除氧自由基、改变血管通透性、调节血脂代谢、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皂苷类成分具有抗炎、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抑制脂质过氧化、舒张小动脉、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多糖类成分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可增强巨噬细胞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生成,抑制化学物质和放射线对白细胞的杀伤;具有强心作用,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心血管功能,具有调节血糖作用,可改善糖耐量异常,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保护受损的胰岛β细胞,还具有保护肾功能作用,可促进肾脏微循环,降低尿蛋白。

枸杞又名枸杞子,是茄科、枸杞属植物,既是一种中药材,又能当水果吃,药食同源,其性平、味甘,具有润肺、养肝、滋肾、明目等功效。从营养成分上看,枸杞富含膳食纤维、β-胡萝卜素、叶黄素、铁、硒以及较多的蛋白质、B族维生素、维生素C、钾、钙、铁等营养成分,煮粥、煲汤、凉拌菜时加些枸杞都是不错的选择。

鲜枸杞富含膳食纤维,膳食纤维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可增加饱腹感,控制食欲,适量摄入有助于保持适宜的体重,预防肥胖。此外,膳食纤维进入肠道后溶于水形成胶体薄膜,覆盖肠道表面,减慢食物的消化吸收,使葡萄糖缓慢进入血液,有助于稳定餐后血糖,适合糖尿病朋友食用。相比于鲜枸杞,枸杞干的升糖指数更高,糖尿病患者不宜多吃,每天最多吃一小把。枸杞还富含类黄酮、甜菜碱和枸杞多糖等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可抑制消化酶的活性,延缓食物的消化吸收,同样有助于稳定餐后血糖。此外,这些活性成分还具有清除自由基、调节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

西洋参是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清凉”参,以根入药,其味苦、微甘,性凉,具有滋阴补气、生津止渴、除烦躁、清虚火、扶正气之功效,用于气虚阴亏所致的咳喘,烦躁体倦,口燥咽干。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西洋参主要含有黄酮、皂苷和多糖等化学成分,黄酮类成分具有抗氧化应激、清除氧自由基、抗衰老、改善血液循环、调节血脂、抗肿瘤、降血糖等作用。皂苷类成分具有抗炎、抗凝血、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抗心肌缺血、缺氧、增强心肌收缩力、降压、兴奋中枢神经、抗肿瘤、抗疲劳、改善记忆力等多种作用。多糖类成分具有降血糖、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抗病毒、调节免疫等作用。

基础药学对于黄芪、枸杞、西洋参的研究有很多,绝大多数研究是通过提取分离这些中药材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分析确定其生化特性,在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中探索这些提取物的功效。黄芪、枸杞、西洋参中的某些成分在动物实验中确实表现出了降糖作用,但要想证明喝黄芪、枸杞、西洋参泡水能够降低人体血糖,还远远不够,降糖作用在人体中是否存在、是否有临床意义、用药剂量是多少等问题,都需要通过人体临床试验来探索和证实。因此,虽然糖尿病患者喝黄芪、枸杞、西洋参泡水不会影响血糖稳定,但是否能够降低血糖还是未知,糖尿病患者可以适量饮用,务必不要因此而影响了正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