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抖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手抖)
糖尿病患者驾驶时应注意什么?
快乐新年白衣有爱【糖尿病患者驾驶时应注意什么?】安全第一要记牢,行车带好“四宝”和五个锦囊妙计,安全驾车乐逍遥。四宝:血糖仪、糖块、降糖药物、通讯设备。五个锦囊妙计:临行检测血糖值,护好双眼和双脚,身体不适莫开车,定期体检很重要,规律作息和进餐。牢记3不要:糖友在出现以下3种情况时不宜开车!1、频繁出现心慌出汗、手抖、饥饿、乏力等低血糖症状时;2、出现四肢麻木、感觉障碍时;3、出现视力明显下降时。特别重视低血糖:在下列情况下可能会发生低血糖。1、正在使用胰岛素和(或)服用促泌剂;2、长时间开车消耗大量精力和体力;3、耽误按时进餐,未按时进餐。要学会预防及应对驾车时发生的低血糖。1、了解所用药物;2、做好防范长途驾驶的准备;3、车内应备有血糖仪、含糖食品(放在随手可及处);4、驾驶前检测血糖,如血糖<6mmol/L补充食物。途中每隔1~2小时下车活动、必要时加餐、测血糖;5、行车途中保证按时进餐,不要按经验估计路况;6、行车中如出现低血糖立即靠边停车,测血糖、进食,待症状缓解,血糖平稳再继续行车。低血糖的危害堪比酒驾,要特别注意防范!最好能有一位有驾驶经验的人陪同,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代替开车! (via: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10个重点稳住血糖!糖尿病人群怎么吃?权威指南
糖尿病离我们有多近?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
状况报告(2020年)》
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
糖尿病患病率为11.9%
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35.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
糖尿病患者还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
糖尿病会悄悄突破你的健康防线
别忽视这些不起眼的症状
长期慢性的高血糖,可导致眼、神经、肾脏和心血管等组织和器官的损害而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然而,糖尿病和其他疾病不同,早期很可能没有任何不舒服的症状,等出现不舒服的症状时糖尿病已经有一定程度地进展了,所以即便是出现了一些“不起眼”的症状,也要提高警惕,不能一拖再拖。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就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
小小伤口难愈合;
皮肤无缘无故瘙痒,反反复复难祛除;
肚子一饿就心慌手抖冒虚汗,东西一下肚就缓解;
能吃能喝体重减轻,喝水不少仍常常口渴;
视力减退或者视力模糊。
糖尿病人群怎么吃?
国家卫健委发布“食养指南”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多与不合理膳食相关,纠正不良生活方式,践行合理膳食和积极运动,一直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有效手段。
糖尿病人群怎么吃?
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发布了
《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
一起来看重点
糖尿病
记住10个重点!
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图
《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指出,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多与不合理膳食相关,包括长期高糖、高脂肪、高能量膳食等。对于糖尿病前期和某些病程短、胰岛功能尚可、合并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膳食干预和生活方式改善可帮助实现血糖的良好控制。
01. 主食定量,优选全谷物和低GI食物
主食多富含碳水化合物,是影响餐后血糖水平的核心因素,糖尿病患者应该学习如何选择主食类食物。选择低GI食物有利于餐后血糖控制,可参考我国常见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GI)表↓
02.清淡饮食,控油
包括糖尿病前期和所有糖尿病患者都要注意。烹调油或肥肉摄入过多,会导致膳食总能量过高,引起超重及肥胖,对血糖、血脂、血压等代谢指标的控制均不利。
03.能不饮酒就不饮酒
饮酒时往往伴随大量食物摄入,从而引起血糖升高。过量酒精摄入还可损害人体胰腺,引起肝损伤,也是痛风、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04.多饮用白水,不喝糖饮料
足量饮用白水,也可适量饮用淡茶或咖啡,不喝含糖饮料。
05.三餐规律饮食,定时定量
规律进餐指一日三餐及加餐的时间相对固定,定时、定量进餐,可避免过度饥饿引起的饱食中枢反应迟钝而导致的进食过量。不暴饮暴食,不过多聚餐。
06.饮食要少油、少盐、少糖
所有人都应该清淡饮食,控制油、盐、糖用量,包括糖尿病前期和所有糖尿病患者。每日烹调油使用量宜控制在 25克以内,少吃动物脂肪,适当控制富含胆固醇的食物,预防血脂异常。食盐用量每日不宜超过5克。同时,注意限制酱油、鸡精、味精、咸菜、咸肉、酱菜等含盐量较高的调味品和食物的使用。
07.水果要限量,餐餐都应有蔬菜
水果要限量;餐餐都应有蔬菜,每天应达500克,其中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
08.零食要计入全天碳水化合物总量
对零食中的谷类食物、水果、坚果等,也应该查看营养成分表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并计入全天摄入量。
09.优选鱼、禽等优质蛋白,少吃肥肉
天天有奶类和大豆,常吃鱼、禽,适量蛋和畜肉,这些是蛋白质的良好来源;减少肥肉摄入,少吃烟熏、烘烤、腌制等加工肉类制品。
10.先吃菜最后吃主食,细嚼慢咽
调整进餐顺序对控制血糖有利,养成先吃菜,最后吃主食的习惯。吃饭宜细嚼慢咽,形成良好饮食习惯。
综合健康时报、人卫健康等
来源: 37度里丨长江健康融媒
她经常手抖出汗,查出糖尿病危象!医生:这种低血糖信号很致命!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我妈最近老说吃完饭一两个小时就开始手发抖、出冷汗,一开始我以为她是没吃饱,结果后来有一回差点晕过去,我才意识到这不正常。”
说这话的是一个35岁的女性,她刚带母亲从内分泌科出来,脸色有点难看,手上还握着血糖监测单。
她不是不孝,也不是不细心,只是真的没想到,低血糖居然能表现得这么轻,背后却是糖尿病危象。
很多人提到糖尿病,第一反应都是“血糖高”。但真正让人陷入危急的,不是高血糖,而是低血糖。
尤其是隐性低血糖,在毫无准备的状态下,表现出手抖、出汗、心慌、头晕这些常见症状,很容易被误判为体虚、疲劳或者没休息好。
很多患者在早期都曾出现这些现象,但因为症状短暂、能缓解,就没重视。结果某一次突然昏迷,送医时已经进入糖尿病危象状态。
这种状态不是突然来的,而是糖代谢长期紊乱的结果。
身体在“高血糖”和“低血糖”之间反复波动,每次手抖出汗,都是血糖快速下滑的表现。
不是轻微异常,而是神经系统、肾上腺和交感神经已经进入紧急代偿。真正危险的地方,不是低血糖出现了,而是它变得“常态化”。
很多糖尿病患者,特别是长期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的人,会在无声中出现这种“慢性低血糖适应”,一开始有反应,后面慢慢变得不敏感,最后到了重度低血糖也察觉不了。
这种现象叫做低血糖无知觉状态,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一个很危险的并发反应。
研究表明,糖尿病病程超过五年的人群中,约有20%-25%会出现低血糖预警反应减弱或消失。
也就是说,本来该在血糖降到3.5 mmol/L时就出现心慌、出汗、发抖等警告,现在可能要到2.5 mmol/L才有一点点感觉,甚至完全没反应。
一旦低于2.2 mmol/L,神经系统就可能发生抑制反应,意识丧失、抽搐、昏迷,甚至死亡。
尤其危险的是夜间低血糖。白天人还能感知症状,夜里低血糖发生后,大脑在睡眠状态下难以产生自救反应,很多人就是在半夜悄无声息地进入昏迷。
很多案例中,患者晚上没吃主食或胰岛素剂量过大,结果凌晨出现血糖骤降,第二天发现时已经失去意识。
这不是个案,而是临床上很常见的突发危象。
再说回最常被误解的表现——手抖和出汗。这是交感神经启动的典型信号。
血糖一降,大脑立即感知能量不足,命令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启动应激机制,让肝脏释放糖原、刺激心跳、升高血压,同时外周表现出发抖、出冷汗、面色苍白、肌肉无力。
这个机制本是保护性的,提醒人赶紧进食或调整用药。但当这种反应频繁出现,却不被识别为血糖问题时,真正危险的事就发生了。
很多人觉得“低血糖吃点糖就行”,但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会低?是不是用药剂量过高?是不是三餐结构不合理?
是不是运动强度和进食脱节?是不是合并肾功能损害导致药物代谢延迟?
如果每次低血糖都靠吃糖来缓解,却从不检查背后的机制,只会陷入“反复发作→临时应对→依赖补糖→再次发作”的死循环。
有一个极其关键但常被遗漏的环节是,低血糖后反弹性高血糖。
这叫Somogyi效应。意思是人在低血糖后,身体出于自保启动胰高血糖素和应激激素释放,使血糖反弹上升。
很多人早上起床后测空腹血糖高,以为药效不够,结果加大药量,反而加剧夜间低血糖,形成恶性循环。
不是药不够,而是药多了。不是血糖高了,而是低过头之后反弹了回来。
所以关键不是补糖,而是调整治疗方案。要监测血糖波动范围,不能只盯着空腹和餐后两次,要了解全天的血糖趋势。
现在很多医院都配有动态血糖监测仪,可以24小时记录血糖波动,找到低血糖出现的时间、频率、持续时长,从而调整用药节奏。
没有监测,就无法判断真正问题在哪,治疗就像摸黑操作。
还有一个不常被提起的点是,老年人低血糖的反应往往不典型。
尤其是70岁以上人群,神经反应减弱,手抖出汗未必明显,反而可能表现为嗜睡、反应慢、动作笨拙、注意力下降。
这种状态如果出现在早晨或运动后,一定要警惕是否夜间低血糖未被发现。
老人不说,不代表没问题,很多时候只是说不清。检查血糖才是最直接的判断方式。
再提一点,合并其他慢性病的人,比如肝硬化、慢性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营养不良等,这些人本身代谢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低血糖,而且症状会更模糊。
尤其是长期饮酒的人,肝糖原储备低,清晨空腹状态下最容易突然低血糖。
这类人出现手抖出汗,往往比普通糖尿病人更危险,不能等着“缓一缓”,得马上测血糖。
这种危象的本质,是身体失去了调节血糖的自主能力。
一旦外部因素刺激,比如运动量增加、延迟进餐、情绪波动、药物变化,就会触发不受控的血糖下降。
而人在失去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之后,就成了“无防御状态”,随时可能被击中。
真正的控制不是把血糖压得越低越好,而是把血糖波动控制在安全区间内。
现代糖尿病治疗理念已经转向“平稳控制”,避免过高,也避免过低。
长期低血糖带来的脑损伤、心律失常、认知功能下降,比短期高血糖更可怕。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侯锦杰.老年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低血糖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护理学杂志,2024-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