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糖尿病的药(妊娠糖尿病的药贵吗)
降糖新药——依苏帕格鲁肽α:别拿它当“减肥神药”!
药师门诊的故事.....
“药师,听说有一个减肥新药叫什么‘苏格拉底’来着,我朋友圈里最近都传疯了,说这个药能让人瘦十斤,是不是真的呀?”
“苏格拉底?您说的是我国的创新降糖药--依苏帕格鲁肽α吧!”。
最近,国产创新药依苏帕格鲁肽α凭借它既能长效降糖又能显著减重的“超能力”,成了患者咨询的“顶流”。大家对体重管理那叫一个心急如焚,作为药师,咱可得从专业角度好好唠唠:这种原本是给糖尿病患者用的药,真能摇身一变成为“减肥神药”吗?
从血糖 “调控大师” 到体重 “管理高手”
依苏帕格鲁肽α是一种人源超长效GLP - 1受体激动剂,它的核心作用机制就是模仿人体自己分泌的GLP - 1:
智能降糖小能手:血糖升高时,依苏帕格鲁肽α就像个精准的“狙击手”,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
食欲“小克星”与胃排空“减速器”:这药能跑到大脑的食欲中枢“捣乱”,让患者产生持久的饱腹感。同时,它还能减缓胃排空速度,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变慢,热量摄入自然就减少了。
胰岛β细胞“修复大师”:长期使用依苏帕格鲁肽α,就像给受损的胰岛β细胞请了个“专业修理工”,能有效修复它们,延缓糖尿病的病情发展,这可是它区别于其他短期降糖药物的“秘密武器”。
半衰期大比拼:天然GLP - 1的半衰期只有2 - 3分钟,而依苏帕格鲁肽α的半衰期长达204小时,是目前全球已上市GLP - 1里的“马拉松冠军”,每周打一次皮下注射就行,简直不要太方便!
严格限定“适应症”:哪些人能用依苏帕格鲁肽α?
根据国家药监局批准的《依苏帕格鲁肽药品说明书》,它的适应症可不是“万能减肥药”,而是有明确规定的:1. 核心适用人群:2型糖尿病合并体重管理需求者
确诊2型糖尿病。
合并超重/肥胖:体重指数(BMI)≥24kg/㎡(中国人群标准),特别是BMI≥28kg/㎡,而且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的人。
血糖控制不佳:在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的基础上,用了二甲双胍等口服药物后,血糖水平还是“不听话”(糖化血红蛋白≥7.0%)。
2. 明确不适用人群:
以下几类人可千万别碰!
1型糖尿病患者:因为发病机制和2型糖尿病不一样,用了它可能会导致酮症酸中毒。
有甲状腺髓样癌病史/家族史者:动物实验显示GLP - 1类药物可能会刺激甲状腺C细胞增生,虽然人类相关性还不明确,但说明书上明确写了不能用,咱可不能冒险。
严重胃肠道疾病患者:比如胃轻瘫、肠梗阻,用了它可能会让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雪上加霜”。
妊娠哺乳期女性:目前缺乏足够的安全性数据。
科学用药有讲究:正确使用才能发挥 “超能力”
1.给药方式:每周一次,简单但有规矩
注射时间:时间很灵活,每周固定某天进行皮下注射就行,餐前餐后都没问题。为了方便记忆,推荐晨起或者睡前时段。
注射部位:首选腹部(得避开脐周5cm),其次是大腿外侧或者上臂三角肌。
剂量调整:严格遵循“阶梯式加量”原则。首次用0.25mg,4周后增加到0.5mg,再过4周后,根据血糖水平和耐受情况,最多可以增加到1.0mg,但每周最大剂量不能超过1.5mg。且不能突然停药,否则血糖可能会“反弹”。如需停药,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慢慢减量。
2. 用药注意事项:细节决定成败
保存方法:没开封的药品要放在2 - 8℃冷藏。开封后可以在室温(≤30℃)下保存8周,但要避免阳光直射,不然药品可能会“变质”。
漏用处理:要是漏打了,而且距离下次用药超过3天,就赶紧补上;如果不足3天,就跳过这次,继续按计划下次用药,不能加倍剂量补偿。
联合用药:和胰岛素或者磺脲类药物一起用的时候,要警惕低血糖。
美丽背后的风险:警惕“非适应症减肥”的“大陷阱”
虽然临床研究表明依苏帕格鲁肽α有显著的减重效果,但药品说明书上明确写着它还没获批用于“单纯减重”。盲目用它减肥,可能会掉进这些“大坑”:
常见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是“第一道坎”
约60% - 70%的患者在用药初期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不过这些症状通常在2 - 4周后会慢慢缓解。
严重安全警示:
出现这些情况必须马上就医!
胰腺炎信号:要是有持续剧烈的腹痛(尤其是吃完饭后加重)、恶心呕吐、发热这些症状,就得赶紧检查血淀粉酶水平。要是超过正常值3倍以上,就得停药,不能忽视。
肾功能影响:用药期间如果出现尿量减少、下肢浮肿,需监测血肌酐及肾小球滤过率。严重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30ml/min)的患者不能用这个药。
低血糖风险:单独用依苏帕格鲁肽α的时候,低血糖发生率<1%,但和胰岛素一起用的时候,可能会升到5% - 10%,建议随身携带葡萄糖片。
甲状腺异常:要是发现颈部有肿块或者声音嘶哑,建议去做甲状腺超声检查及降钙素水平检测。
长期使用的未知风险
目前,最长的临床研究随访时间只有3年,所以对于5年及以上的长期安全性问题,比如急性胆囊疾病、甲状腺癌风险和心血管系统的长期影响,还得进一步研究和观察,就像在探索一片未知的“神秘领域”。
药师提醒:科学减重才是“王道”作为药师,我们认可依苏帕格鲁肽α在糖尿病治疗中的突破性价值,也理解大家对理想体重的向往。但是,我们必须强调:真正的健康源于对身体的科学认知与理性管理,任何脱离适应症的“药物滥用”,都是对自己健康的不负责任。
审稿专家: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 副主任药师 夏飞
作者: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 副主任药师 安薇
糖尿病注射用胰岛素种类及代表药物
糖尿病注射用胰岛素一般按作用时间进行分类,其主要类型分速效、短效、中效、长效、超长效和预混胰岛素等6类,各类主要区分及代表药物见下表(代表药物不是打广告啊,主要是让糖友们在使用某种胰岛素时知道是哪种类型)。
· 速效/短效:控制餐后血糖。
· 中效/长效:提供基础胰岛素需求。
· 预混:简化注射方案(适合依从性差或需兼顾餐后/基础血糖的患者)。
但请糖友们注意,胰岛素注射是一个很专业的事情,必须听医生的,不要私自选择注射啊!
类型
起效时间
峰值时间
持续时间
代表药物
速效
10-30分钟
0.5-2小时
3-5小时
门冬胰岛素(诺和锐)、赖脯胰岛素(优泌乐)
短效
30-60分钟
2-4小时
5-8小时
普通胰岛素(RI)、人胰岛素(诺和灵R)
中效
1-3小时
4-12小时
12-18小时
低精蛋白锌胰岛素(NPH,如诺和灵N)
长效
2-4小时
无显著峰值
18-24小时
甘精胰岛素(来得时)、地特胰岛素(诺和平)
超长效
1-2小时
无峰值
24-42小时
德谷胰岛素(Tresiba)
预混
胰岛素
双峰效应
根据混合比例
10-16小时
诺和锐30(速效 中效)、优泌乐25
为什么2型糖尿病患者,大部分去医院开的药,都是二甲双胍?
常有2型糖尿病患者拿着药单问:“医生,降糖药这么多,为啥您总先开二甲双胍?”
这问题问得好,要知道,2型糖尿病不只是血糖高那么简单——《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2023年数据显示,糖友患心梗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4倍。
所以现在选降糖药,不光看能不能降血糖,更要看能不能护血管、减少并发症。而二甲双胍,就是这样一个“全能选手”。
为啥二甲双胍能成“一线首选”?打开任何一本糖尿病指南,比如《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第一句话就明确:2型糖尿病患者只要没有禁忌,都该优先用二甲双胍。
这可不是随便定的。从1957年上市至今,它积累了60多年的临床数据,全球超1.5亿患者用过。
不管是刚确诊的年轻人,还是病程十几年的老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都能从中获益。
尤其适合超重/肥胖的糖友,以及合并血脂高、血压高的代谢异常人群。
这4大核心优势,让它稳坐“首选”宝座1.降糖、降脂、控体重
它的降糖能力很实在,单独使用能让糖化血红蛋白(反映3个月血糖的指标)降低1.0%-1.5%,这在单药里算优等生。
而且,它还能顺带帮着降血脂——让甘油三酯降低10%-15%,还能让体重轻个1-3公斤。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2022年研究显示,超重糖友用二甲双胍6个月,腰围平均缩小2.3厘米,这意味着脂肪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更利于血糖控制。
2.帮脂肪肝“减负”
约50%的2型糖友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而二甲双胍能改善肝脏的脂肪代谢。
《糖尿病学杂志》2021年研究发现,每天吃1500毫克二甲双胍,坚持1年,患者的肝酶(ALT)水平下降30%,肝脏脂肪含量减少25%。
对于没达到糖尿病但有脂肪肝的人,小剂量二甲双胍也能帮忙预防病情进展。
3.护血管,降低心梗脑梗风险
这是它最“值钱”的优势,著名的UKPDS研究(针对新诊断的 2 型糖尿病患者)跟踪了30多年,发现用二甲双胍的糖友,心肌梗死风险降低39%,中风风险降低41%。
该研究也证实,二甲双胍能让心血管死亡风险下降 24%。
为啥能护血管?
因为它不光降血糖,还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4.可能降低部分肿瘤风险
这个得说清楚,不是说它能抗癌,而是观察性研究发现,长期用二甲双胍的糖友,结直肠癌、乳腺癌的风险比用其他降糖药的人低15%-20%(《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2022年数据)。
目前认为,可能和它调节细胞代谢、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有关,但具体机制还在研究,不能当“抗癌药”用。
用对二甲双胍,记住这3点1.胃不舒服
约20%的人刚开始吃会恶心、腹泻,别担心,从小剂量(每天500毫克)开始,随餐吃,2-4周慢慢加量,大多能适应。
2.肾功能不全者别硬吃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低于30ml/min时不能用;30-45ml/min之间要减量;
做造影检查或手术前,需停药1-2天。
3.这几类人不适合
有严重肝病、代谢性酸中毒(如酮症酸中毒)患者,以及孕妇、哺乳期女性,要避开二甲双胍。
但记住,它不是“神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用,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和血糖。
糖尿病管理就像盖房子,二甲双胍是坚实的“地基”,但还需要饮食、运动配合。
把药吃对、把习惯养好,才能真正远离并发症,活得健康又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