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被灭了(糖尿病的帮凶被发现)

健康中国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真的可以“逆转”,关键在这里

健康大家谈

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每10个人中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往往饱受并发症之苦,每个患者都想按下糖尿病发展的暂停键。

有没有办法能使糖尿病发展的脚步变慢?有没有措施能帮助患者远离并发症?有没有机会能跟糖尿病和平共处甚至找到逆转的节点呢?

不久前,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肖新华教授做客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指导、健康报社和健康中国政务新媒体平台主办的“健康大家谈”直播活动。通过肖教授的讲解,我们发现,原来,糖尿病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逆转的。

怎样理解糖尿病的逆转

我们都知道,糖尿病至今仍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无法治愈。所以,如果患者被确诊为糖尿病,理论上讲,是不可能逆转的。但是,可以采取有效措施,使糖尿病高危人群延缓发病时间,甚至终身不发病;也可以使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延迟并发症的发病时间,甚至终身远离并发症。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对早期、高体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强化饮食干预,在体重明显改善后,代谢指标(包括血糖等)可以逐步恢复正常,病情达到临床缓解状态,甚至部分患者可以多年不需要用降糖药。

从上述意义来说,我们就实现了糖尿病的部分“逆转”,从而使患者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因此“糖尿病逆转”的研究也日益得到学者们的重视。

避免糖尿病的诱发因素

一般来说,糖尿病有8种病理生理机制,其中,主要核心病理机制有两个。一个是胰岛细胞功能的缺陷或者下降,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缺乏,临床上常见于1型糖尿病。另一个就是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的工作效率降低,也可以理解为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在临床上主要见于2型糖尿病。

我国糖尿病患病人群中,2型糖尿病患者数量接近90%,1型糖尿病约占5%。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虽然很复杂,但是所幸,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诱发因素还是比较清楚的。例如,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同时不爱运动;肥胖;抽烟、喝酒等不良嗜好和生活规律;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β细胞功能越来越差,胰岛素抵抗越来越重。这些诱发因素中有一些是无法控制的,如年龄和遗传因素,但是也有很多因素是可以干预和控制的,如不良生活方式。“管住嘴、迈开腿”可以帮助我们预防糖尿病,甚至逆转早期的糖尿病。

别小看对诱发因素的干预控制。如果有效控制,效果是很神奇的。

经常有人问:“有糖尿病家族史就一定会得糖尿病吗?”

美国的Pima印第安人,应该说是我们现代人类族群中糖尿病患病率最高的。但是相同的种族中,美国的印第安人比墨西哥的印第安人患病率要高得多。为什么呢?因为生活环境不一样。墨西哥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更为健康,因此当地印第安人的糖尿病患病率相对更低。

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如果想要“逆转”,先要从改变生活方式入手避免诱因。

莫要放过“逆转”关键期

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就好像医生在救援落水的人,不断有人落水,根本不能救完。真正有效解决糖尿病的问题,应该高筑堤坝,让人们不再“落水”。

这里就要提到一个救援“落水者”的关键阶段: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人群还不能算是糖尿病患者,但是血糖要比一般人群高。如果这个时候进行干预,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糖尿病前期人群一般不用吃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多数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

一部分新发的、糖尿病病程不长的已确诊患者,特别是肥胖人群,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尤其是体重减轻后,糖尿病病情随之消失。有些患者甚至能把胰岛素和降糖药都停掉,并维持相当长的时间。

40岁以上人群最好每年进行糖尿病筛查,尽早发现糖尿病前期,尽早干预。这种干预可以达到真正的逆转糖尿病。即使控制不住最终确诊为糖尿病,这些干预对患者后期的糖尿病治疗和管理也会很有意义。

除了要抓住糖尿病前期这个关键节点,另外一个重要节点就是要敏锐地早期识别糖尿病。

通常我们说“三多一少”是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三多”是指多饮、多食、多尿,“一少”是指体重减少。但很多患者并没有“三多一少”的表现,而是通过查体发现自己患上了糖尿病。

另外,还要警惕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异常现象,比如伤口不易愈合,身上经常长疖子等。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如果有这些异常就要到医院进行糖尿病筛查。

极个别的糖尿病患者早期表现出低血糖反应,也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怎么吃能“逆转”糖尿病

我们常说,糖尿病是吃出来的疾病,不无道理。但是,不要把饮食视作洪水猛兽,一旦患病就什么都不敢吃了。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一样,需要各种营养成分,食物要多样化,日常许多食物都可以吃,但是总量一定要控制住。比如夏天吃西瓜,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在血糖稳定情况下可以在两餐之间吃上一两小块。

除了饮食中最主要的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维生素外,膳食纤维也很重要。可溶性膳食纤维不能被身体直接消化,但是能促进我们的肠道微生态平衡。肠道内的益生菌需要这些膳食纤维。它们可以把膳食纤维分解成身体需要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短链脂肪酸,用以调节身体的健康状态。这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很重要。

膳食纤维对糖尿病患者有益,也并不是说吃得越多越好。我们主张食物多样化,营养要均衡。比如粗粮对餐后血糖的升高影响较小,但不是说顿顿要吃粗粮,细米、白面就不能吃了。特别是消化吸收功能比较差的老年患者,饮食选择上还要照顾好自己的胃肠道,根据自身情况,粗细搭配。

糖尿病患者早餐后的血糖是全天血糖控制中最难的。因为早上体内激素分泌旺盛,其中很多激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导致血液中糖含量增加。如果此时再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可能进一步升高血糖水平。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患者早上吃得并不多,甚至早上的胰岛素打得要比中午或晚上还多,但血糖控制仍然不理想的原因。我们可以在早上摄入全天热量的1/5左右,但是吃一些相对优质的食物。

很多患者还有一个饮食误区,认为吃糖多导致患上糖尿病,所以对糖和主食控制得很严格。其实,有时油脂对患者的打击比糖类更严重。有些患者明明晚上没有吃主食,但血糖仍很高。仔细一问才知道,他晚上吃了很多瓜子和花生等油脂含量丰富的食物。所以,控制一天摄入的总热量,才是最重要的。

延长并发症发病时间

也是一种“逆转”

我们都知道,真正可怕的不是糖尿病,而是糖尿病并发症。

糖是我们身体非常重要的能量,就像汽车的发动机需要汽油一样。但是,身体里如果有过多的糖,且长期存在,就会受到严重伤害。我们把它称之为糖毒性作用。

高糖会通过多种机制侵害身体里的各个细胞,各种组织都会在这种高糖的毒性下被损害。这也是糖尿病并发症高发的原因。

今年是胰岛素问世第100年。在100年之前,糖尿病没有任何治疗手段。患者只能依靠饥饿疗法来控制病情。多数患者最终因营养不良和急性并发症而死去。

直到1921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班廷教授成功地提取了胰岛素。之后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又有二甲双胍等药物的问世,才大大减少了对糖尿病患者生命的威胁。患者的寿命延长了,发生并发症的机会也增加了。但那个时候,并不非常明确糖尿病并发症与长期高血糖之间的必然关系,特别是没有证据表明严格的血糖控制可以明显减少慢性并发症。

直到1993年和1997年,美国和英国分别完成了两个里程碑意义的研究,结果显示,无论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严格的血糖控制可以明显减少慢性并发症的风险

所以,虽然目前我们还没有根治糖尿病的办法,但是有非常多有效控制高血糖的方法。大部分患者长期严格地控制好血糖,完全可以保持跟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质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延长并发症的发病时间,也是一种糖尿病治疗的“逆转”

在100年前,糖尿病对人们来说是灭顶之灾。患了糖尿病的人,会以极快的速度变得骨瘦如柴,直到最后死亡。直到班廷发现了胰岛素,才让糖尿病的治疗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班廷的故居——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伦敦市阿得莱德北路442号,门前有一盆“希望之火”常年燃烧。人们约定,糖尿病被治愈之时,这盆火才会被熄灭。

在此之前,让我们一起管理好自己的生活,驾驭糖尿病,努力“逆转“糖尿病,期待那一天的早日到来。

(本文根据直播内容整理)

医者名片

肖新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和博士后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糖尿病发病机制及早期防治,特殊糖代谢异常分子遗传学研究。

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糖尿病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糖尿病营养学组组长,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代谢病防治创新联盟副理事长等社会职务。荣获2020年首届“人民好医生-科技创新典范奖”。同时任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

“健康大家谈”简介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推进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充分发挥专家的技术支持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科学的健康科普知识,2020年初,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向社会公布了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名单。为动员专家积极参与科普活动,形成系列品牌,专家库管理办公室将开展“健康大家谈——国家健康科普专家系列直播活动”,由健康中国政务新媒体平台具体实施,力争聚合国家级专家资源,打造精品科普栏目,并通过健康中国政务新媒体矩阵进行推广,扩大权威科普内容传播。

策划:吴卫红 方彤

文字:栾兆琳

编辑:栾兆琳

糖尿病被果核灭了?您信了?我不信!

“联合国糖尿病日”即将来临,今年的主题是健康饮食与糖尿病,民以食为天,而糖尿病友可以主以说是以食为命,因为吃好了就能控制好血糖避免并发症发生。但是在日前,微信朋友圈也疯转了一篇名为“糖尿病真的被灭了,这个必须转,能拯救更多的人!!!”的微信。这个微信让大家都很困惑,信还是不信?!

微信原文:“糖尿病真的被灭了,这个必须转,能拯救更多的人!!!

糖尿病人是痛苦的,找到治愈方式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不过现在你不用再烦恼了。下面一个方子让你不再烦恼。

元肉骨:就是桂圆的核 荔枝骨是荔枝核 木瓜子是木瓜里的籽

用量:木瓜子100颗,荔子骨50颗,元肉骨50颗。

服用方法:以上药共煎服两大碗,中午12点服一碗,晚上11点服一碗,连服20服,就可以去医院检查,大多数病人糖尿值恢复正常,但还是要连续服用30~50服,可以达到痊愈,永不复发。”

糖尿病能灭得了吗?真有如此神奇吗?带着疑问,同伴哥向北京瑞京糖尿病医院中西医结合专家黄会元主任进行了求证。共主会说,市民不要轻信此类偏方,目前微信朋友圈出现各种“治愈”糖尿病的偏方毫无根据,不足为信。主任的意见如下:

一、偏方无出处,吃出问题自己担

黄主任说,偏方属于中医验方,有记载的验方一般由中医名家或医学从大量临床实践中总结而来,现代医学的药物亦经过大量实验室、临床的研究千锤百炼而来。没有出处的偏方,吃了之后若出现任何问题也只能由自己承担。

二、糖尿病目前不可能治愈

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目前科技水平而言,糖尿病还不能被根治。目前主张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整体调节,既要关注血糖等指标,也要关注生活质量。单靠几个果核远远达不到我们的目标。

三、果核煮水吃减少主食辅助降糖

引用大量果核煮水,增加患者的饱腹感,从而减少饭量,也许暂时能阻止血糖升高。但长期靠偏方而放弃原有医嘱,其结果不但没能控制好血糖,花费了冤枉钱,还延误了治病的时机,导致并发症提前发生。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tnbtbzc

大娘血糖从15.7降到5.8,中医提醒:糖尿病,降糖要先灭肝火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你知道吗?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或许和肝火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的,不是饮食,不是运动,而是“肝火”。

一位65岁的大娘,血糖从15.7毫摩尔/升降到5.8毫摩尔/升,医生在她的治疗方案中,竟然强调了“灭肝火”这一中医理念。糖尿病患者的降糖之路,真的要从“灭火”开始吗?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血糖高,和肝火有什么关系?

说到糖尿病,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血糖高是因为吃得多”。但真相远不止这么简单。肝脏是人体的“化学工厂”,负责储存和释放糖分。

它就像一台智能燃气灶,正常情况下会精准调节血糖。然而,当肝火旺盛时,这台“灶”却变得失控,释放过多的糖分进入血液,让血糖飙升。

而肝火从何而来?情绪长期压抑、熬夜、不规律饮食等都会让肝脏变得“火冒三丈”。中医认为,肝火旺盛会导致肝气郁结,进一步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让血糖调节更难以平衡。换句话说,血糖高,可能是肝脏“发火”在捣乱。

灭肝火,竟然是降糖的关键?

一听“灭肝火降糖”,有人会觉得不可思议。但奇妙的是,现代医学也逐渐验证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

一项发表于《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的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肝功能异常比例高达50%以上。这意味着,很多糖尿病患者不仅血糖高,肝脏也在“报警”。

更让人惊讶的是,肝火旺盛还会让胰岛素的作用“打折”。胰岛素是降糖的关键激素,而肝脏是它的主要作用场所。

如果肝脏“火气太大”,胰岛素就像一个疲惫的快递员,无法把血糖“快递”到需要的地方。结果?血糖持续居高不下。

那么,灭肝火究竟怎么帮忙?中医认为,清肝泻火可以疏解肝气,减轻肝脏负担,恢复其正常代谢功能。现代研究则指出,调理肝功能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让血糖控制更顺畅。

大娘的血糖奇迹:从15.7到5.8

说到这里,回到那位65岁的大娘。她原本是典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得一塌糊涂。她试过各种降糖药、控制饮食、运动,但血糖始终在15毫摩尔/升以上徘徊。医生调整药物后效果不明显,直到她遇到了一位中医专家。

这位专家发现,大娘经常情绪急躁,睡眠不好,舌苔偏红,脉象弦滑。这是典型的“肝火旺盛”表现。

于是,他为大娘开了一副以“清肝泻火”为主的中药方,包括龙胆草、栀子、黄芩等泻火药材。同时,建议她每天练习30分钟的腹式呼吸,舒缓情绪。

一个月后,大娘的血糖竟然降到了8.5毫摩尔/升。坚持三个月后,她的空腹血糖稳定在5.8毫摩尔/升左右。这一结果让她的西医主治医生也感到意外。

你以为降糖靠少吃?别被误导了!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降糖的重点是“管住嘴,迈开腿”。诚然,这很重要,但它并非唯一解药。如果忽视肝脏的健康状态,单靠节食和运动,可能事倍功半。

有人会问:“那是不是我只要灭肝火,就可以随便吃喝了?”当然不是。

灭肝火只是为血糖调控扫清障碍,健康饮食和适度运动依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别忽视了肝脏的作用,它是糖尿病管理中被低估的关键一环。

如何给肝脏降温?

想让肝脏“退烧”,其实并不复杂。以下方法简单有效:

1. 保持情绪平稳:情绪波动是肝火的燃料。每天抽出10分钟静坐冥想,或用深呼吸释放压力。

2. 饮食清淡:辛辣油腻的食物会火上浇油,多吃绿叶蔬菜、苦瓜等清热食物。

3. 睡眠充足:肝脏在夜间11点至凌晨3点最活跃,熬夜会让它超负荷工作。

4. 适量运动:快走、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疏解肝气。

5. 中药调理: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清肝泻火的中药方剂。

糖尿病,不只是“糖”的问题

糖尿病的治疗,不能只盯着“糖”。它是一场全身代谢的战争,而肝脏是战场上的重要指挥官。如果它被“肝火”牵绊住,任凭你再努力,也难以扭转血糖失控的局面。

所以,糖尿病的降糖之路,或许要从灭肝火开始。大娘的案例提醒我们,健康管理不是单一的,而是需要多维度的协同。

那么,你的肝脏今天“灭火”了吗?

糖尿病患者,你是否也有过情绪失控、肝区不适的经历?那么,从今天开始,不妨多关心一下你的肝脏。它的健康,或许是你降服血糖的突破口。

别让你的肝脏“火烧连营”。从现在起,和它好好相处,给它一个喘息的机会。你愿意试试吗?

参考文献:

1.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糖尿病患者肝功能异常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2. 《黄帝内经》对肝火与气机运行的理论探讨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糖尿病的中医诊治理念与实践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