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6.2是糖尿病吗(6.2是糖尿病吗餐后10)

药师华子 0
文章目录:

空腹血糖6.2,两年多了一直都是这样,以后会变成糖尿病吗?

有一位朋友问华子,她父亲空腹血糖6.2mmol/L,最近这两年多一直是这样,以后会不会继续升高,能不能变成糖尿病,要怎么办才好呢?华子告诉她,这种情况属实有发展成糖尿病的风险,现在应该提醒她父亲注意饮食控制和增强运动了,如果不能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模式,很可能用不了多久,就会加入糖尿病大军。

一、容易让人忽视的血糖异常

人体正常血糖值,在空腹状态时应在3.9~6.1mmol/L,在餐后2小时应小于7.8mmol/L,峰值不超过11.1mmol/L。当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或是随机血糖超过11.1mmol/L,则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现在中国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1.2亿。此外还有近5亿人的血糖存在着异常,他们的空腹血糖处于6.1~7.0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处于7.8~11.1mmol/L之间。大多数处于血糖异常者,经过及时干预是可以逆转的。但血糖异常没有任何症状,非常容易让人忽视,从而导致很多人延误治疗。而等到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时,就已经是糖尿病了。

二、大多数人是贪吃惹的祸

糖尿病分两种,一种是1型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多在青少年时期发病,患病原因是遗传性的基因缺陷。另一种是2型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多在中年、老年时期发病,患病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因为基因遗传,更大的原因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糖尿病,是一种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全可以预防的疾病。可是如果总是吃得过多,运动过少,造成身体肥胖,就会引起胰岛素抵抗。虽然胰岛功能正常,但组织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减少,对胰岛素不再敏感,最终导致胰岛素相对不足,引起了2型糖尿病。

三、当血糖出现异常时要怎么办

1、确定血糖异常:当发现血糖异常的时候,要先排除是否有其他因素对血糖造成干扰。比如说,在测空腹血糖的头一天,晚餐吃得太晚,或是晚上吃了夜宵、水果,那么第二天血糖就会偏高一些。还有长期焦虑、紧张、失眠的人,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升糖激素分泌增多,也会造成血糖升高。

所以发现一次血糖异常后,要增加非同日的多次测量,排除偶然性的干扰。还可以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这是检测长期血糖的“金标准”。因为血糖与血红蛋白结合后,就不再分离,而红细胞的寿命有3个月,所以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近3个月的血糖平均值。

2、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必须要进行饮食控制,对于血糖异常者,并没有绝对忌口的食物,主要是对摄入食物总热量的控制,而且控制总热量的同时,还要保证营养均衡。要尽量少吃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多吃一些粗粮、杂豆、新鲜的蔬菜等高膳食纤维的食物,既能达到饱腹感,又不至于摄入太多热量。

增加运动量是最重要的环节,能否逆转血糖异常,远离糖尿病,主要看运动量是否足够。脂肪是造成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肌肉则是身体中的“吃糖大户”,而增加运动量是减少脂肪,增长肌肉最有效的方法。而且运动还可以增加组织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数量,有效减轻胰岛素抵抗。

运动包括有氧运动与力量训练,通常1周进行5天有氧运动和2天力量训练。具体的运动方式,可以依自己的爱好选择。每次有氧运动的时间,至少要持续30分钟。力量训练时,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保护自己不要受伤。

总结一下,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比治疗糖尿病更重要,血糖异常的人,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善,是可以逆转的。但是获得健康需要付出代价,想远离糖尿病,就要告别诱人的高热量食物,还要辛苦坚持规律运动。不过最终的结果一定是美好的,会拥有健康幸福的生活。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分享更多的健康知识。

糖尿病诊断空腹血糖6.2能确诊吗?胡教授讲给您!

有人空腹血糖超过6.2了,能确定为糖尿病吗?糖尿病怎么诊断?听胡教授讲来!

胡肇衡 主任医师、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北京瑞京糖尿病医院医疗院长。 高尿酸血症。

空腹血糖6.2,两年多了一直都是这样,以后会变成糖尿病吗?

李先生最近一次体检报告上,空腹血糖6.2mmol/L的数字已经持续两年有余,医生轻描淡写地说"注意点饮食和运动"。

他本以为这只是小事一桩,直到偶然间听说一位老友因"几年前轻微血糖升高"最终发展为糖尿病并发症,不得不每日打胰岛素。

这让李先生夜不能寐——空腹血糖6.2,看似与正常值仅一步之遥,却可能是通向糖尿病的无声倒计时。

空腹血糖6.2mmol/L,这个数字处于所谓的"灰色地带"。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2版),正常空腹血糖范围为3.9-6.1mmol/L,而空腹血糖≥7.0mmol/L才可诊断为糖尿病。

6.2-6.9mmol/L的区间被定义为"空腹血糖受损"(IFG),这是糖代谢异常的早期表现,也是糖尿病的前驱阶段。临床研究显示,约15-30%的IFG人群会在5-10年内发展为2型糖尿病。

从西医角度看,IFG反映了胰岛β细胞功能早期受损和肝脏胰岛素抵抗。当血糖持续升高时,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加重,胰岛β细胞代偿性分泌更多胰岛素,随着时间推移,胰岛β细胞逐渐疲惫,功能下降,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在中国糖尿病临床研究中心2021年发布的数据中,IFG人群年均转化为糖尿病的比例为6.8%,显著高于血糖正常人群的1.2%。

中医则将此状态视为"消渴前期",认为与脾胃功能失调、肝郁气滞、肾精亏虚等密切相关。

《黄帝内经》中就有"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的记载,过食甘甜厚腻之品,日久伤脾,湿热内生,阻碍气机,血糖调节失衡。《金匮要略》中"消渴"病症的描述与现代糖尿病惊人相似,强调了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IFG人群都会发展为糖尿病。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王教授通过长达15年的随访研究发现,约40%的IFG患者通过积极干预,血糖可恢复至正常水平,且长期维持稳定。

决定IFG是否进展为糖尿病的关键因素包括:年龄、BMI指数、家族史、生活方式等。一项涵盖9300名中国成年人的前瞻性研究显示,BMI≥28kg/m²的IFG人群,糖尿病发生风险是正常体重人群的3.2倍。

对于持续空腹血糖6.2mmol/L的情况,临床上建议进行糖耐量试验(OGTT)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以全面评估糖代谢状态。

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代谢病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中,25%的IFG患者在OGTT检测后被确诊为糖尿病,这说明单纯依靠空腹血糖可能会漏诊。

针对IFG人群,中西医结合提供了全面的干预策略。西医强调生活方式干预:减重5-7%体重、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减少精制碳水摄入等措施可使糖尿病风险降低58%。

这一数据来自美国糖尿病预防计划(DPP)研究,并在中国人群中得到验证。某些情况下,二甲双胍等药物干预也被推荐用于高危人群。

中医则从整体调理入手,根据体质分型施治。脾胃湿热型可服用黄连、黄芩等清热燥湿药物;气阴两虚型适合太子参、麦冬等益气养阴方剂;肝肾阴虚型则宜用六味地黄丸等滋补肝肾。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杨教授临床观察发现,中药结合穴位按摩、艾灸等传统疗法,可有效改善IFG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我们常见许多患者对"空腹血糖轻微升高"不以为然。一位60岁的退休教师,空腹血糖6.3mmol/L持续3年,拒绝任何干预,认为"没什么感觉,应该没事"。

两年后,他因口渴、乏力就诊,血糖已升至10.2mmol/L,并伴有视网膜病变早期改变。

预防胜于治疗,针对空腹血糖6.2mmol/L的情况,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每3-6个月监测一次空腹血糖

坚持地中海饮食模式;保持规律运动;控制体重;充分睡眠;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中药调理。研究证实,以上综合干预可使IFG转化为糖尿病的风险降低70%以上。

空腹血糖6.2mmol/L不是终点,而是一个警示信号,一个可以改变健康轨迹的机会点。它既可能是通向糖尿病的第一步,也可能是重新获得健康的转折点,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回应这个信号。

参考资料: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2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15(1):8-89.

2. 中国糖尿病临床研究中心. 中国糖尿病前期人群干预策略专家共识.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37(4):311-319.

3. 美国糖尿病学会. 糖尿病诊断与分类标准(2023). Diabetes Care, 2023,46(Suppl 1):S19-S40.

4. 世界卫生组织. 糖尿病预防全球报告. 2022.

5.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 糖尿病图谱(第10版). 202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