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药的副作用(糖尿病药的副作用和危害)
糖尿病别乱治,三种降糖药或引发并发症,很多人都在使用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这病,不是光靠“吃药降糖”就能高枕无忧的。尤其是很多中老年朋友,血糖一高就急着吃药,甚至听别人说“这个药好”,就自己跑去买来吃,结果不仅血糖没控制好,反而还引来了不少麻烦。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三种常见的降糖药,用得不当,可能带来严重的并发症,不少人还天天都在吃,一定得警惕。
一味吃药不看体质,小心“药吃错了人”糖尿病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血糖高”的病,它跟胰岛素的分泌、身体的代谢、肝脏功能等都有关系。不同的人体质不同,所处的糖尿病阶段不同,用药的方式也应该跟着“量身定制”。
但现实中,很多人根本不懂这些。比如有人刚查出糖尿病,就急着吃“格列本脲”这种药,觉得降糖快、效果好。
可问题是,这类药属于磺脲类降糖药,它的副作用之一就是容易导致低血糖,尤其是老年人。有的老人吃完饭忘了吃药,或者吃了药却没吃饭,就可能突然头晕、出冷汗,甚至昏倒。
低血糖不是小事,轻则头晕乏力,重则休克入院,甚至危及生命。尤其是冬天早上空腹出门,吃了药没吃饭,路上晕倒的事,医院每年都能碰上几例。
不是药吃得越早越好,而是要看你的身体适不适合吃这个药。用药不对症,反而害了自己。
格列本脲、格列吡嗪这类药,别轻易乱用这类药物的学名叫“磺脲类降糖药”,听起来绕口,其实在很多老年人的药盒里都有它们的身影。这类药的特点是刺激胰岛素的分泌,把血糖“压”下去。
但问题也来了。它不管你身体里有没有多余的胰岛素,也不管你吃没吃东西,吃了药,胰岛素就往外冒,很容易引发低血糖反应。
特别是老年人本身代谢慢,肝肾功能也不如年轻人,药在身体里“走”得慢,药效持续时间变长,低血糖的风险就更大。有些老人一觉睡到天亮,夜里低血糖了都不知道,醒来整个人虚脱,甚至出现意识不清。
有研究表明,磺脲类药物是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你年纪大了,又有肾功能不好,一定要慎用这类药。
“二甲双胍”是目前用得最多的一种降糖药,很多医生也推荐这药,因为它不会引起低血糖,还能帮助体重控制,对心血管也有一定保护作用。
但它也不是谁都能吃。肾功能不好的人,吃二甲双胍存在引发乳酸中毒的风险。乳酸中毒不是普通的不舒服,而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严重反应,会出现气短、恶心、肌肉酸痛、精神恍惚等症状。
尤其是对那些已经有慢性肾病或者年纪大、肾功能逐年变差的人,吃二甲双胍一定要小心。如果你做过肾功能检查,发现肌酐升高、尿素氮异常,就要及时跟医生说,不能自己继续吃这药。
乳酸中毒虽然不常见,但一旦发生,后果非常严重。所以用药前一定要做肾功能评估,这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对自己负责。
很多人一听“胰岛素”三个字,就觉得那是“最后一步”,是“没救的糖尿病才要用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胰岛素本身并不可怕,而且在某些情况下,是最有效、最安全的降糖方式。
但问题是,有些人自己在家乱打胰岛素,剂量没掌握好,血糖忽高忽低,反而加重病情。还有些人本来不该用胰岛素,结果听亲戚一劝,就开始自己买来打,这种“江湖用药法”,风险极大。
胰岛素需要严格控制剂量、注射时间,还要配合饮食和生活习惯一起调整。比如你今天中午饭吃少了,可打的胰岛素没变,那就等着低血糖找上门来。尤其是短效胰岛素,打完没按时吃饭,几分钟就出问题。
很多老人还会犯一个错误:血糖高了就多打一针,低了就自己停药,这种做法极其危险。胰岛素不是普通的药,它是“管血糖的刹车”,刹车踩多了也不行。
药物只是辅助,管好血糖靠的是生活方式说到底,糖尿病不是“靠药吃好”的病,而是要“靠自己管住嘴、迈开腿”。药是辅助工具,真正决定你血糖高低的,还是你每天吃什么、动不动、睡得好不好、情绪稳不稳。
比如饮食方面,主食可以选择燕麦、红薯、玉米、小米这些粗粮,比白米饭升糖慢。蔬菜多吃点苦瓜、菠菜、南瓜和西兰花,都是血糖友好型蔬菜。
水果别贪多,苹果、猕猴桃可以适量吃,但像香蕉、葡萄、荔枝这种糖分高的,吃一口就够。
运动方面,可以每天饭后溜达30分钟,别小看这点走路,坚持下来,血糖能稳住,胰岛素会更好发挥作用。很多老人嫌麻烦,其实就算在屋里走一走,做做家务,都比坐着强。
睡觉也很关键,晚上老是熬夜、睡不好,身体压力大,会让血糖更难控制。情绪也一样,一生气、紧张、焦虑,血糖也跟着上蹿下跳。
所以说,管好糖尿病,药只是一个环节,真正的“主角”是你自己。健康不是医生给的,是你一点一滴“养”出来的。
别轻信偏方,科学才是正道不少老人喜欢听“老偏方”“祖传秘方”,听说喝点苦瓜水、吃点蛇胆就能治好糖尿病。这些说法一点科学依据都没有。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病,目前没有根治的方法。只能通过药物和生活方式管理,把血糖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信科学、听医生的,不要盲目听信广告和偏方。有问题就去正规医院,找专业医生看,不要图省钱、图方便,最后把病弄得更严重。
糖尿病最可怕的不是血糖高,而是它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视网膜病变、肾功能衰竭、下肢坏疽、心梗中风,都是糖尿病控制不好惹出来的。
这些病一旦找上门,不仅花钱、遭罪,还可能让人失明、截肢,甚至失去生命。
控制好血糖,就像修了一道防火墙,把这些并发症挡在门外。而这堵墙,不是靠吃药“堆”出来的,而是靠你每天的生活细节一点点“砌”出来的。
写在最后的一句话糖尿病不是绝症,但也绝对不能大意。用对药、吃对饭、动对身体、稳住情绪,才是管好血糖的真本事。别再一味指望药片救命,真正能保你平安健康的,是你自己的坚持和科学的态度。
让我们都为自己的健康多上点心,别让药吃错了人,别让血糖出错了手。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年人糖尿病合理用药指导原则(试行)[S].2023.
[3]李建华,刘建英.磺脲类药物在老年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风险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4,44(3):675-678.
10大降糖药优缺点、副作用全解析:及用药指南,请收藏!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病,而口服降糖药是2型糖尿病患者最常用的治疗方式之一。不过,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适用人群和副作用各不相同,选对药才能事半功倍!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解析10种常见口服降糖药的优缺点、副作用及用药注意事项,帮助糖友更科学地管理血糖。
一、口服降糖药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
- 方便省事:不用打针,随身携带,按时服用即可,适合怕打针的糖友。
- 控制血糖效果好:大部分药物能有效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稳定病情。
- 种类多,选择广:医生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药物,如二甲双胍、SGLT-2抑制剂等。
- 不是所有人都适用:如肾功能不全、肝病等患者需谨慎选择。
- 需长期服用:糖尿病是慢性病,停药可能导致血糖反弹。
- 可能失效:部分患者长期用药后效果下降,需调整方案或改用胰岛素。
二、10种常见口服降糖药详解1. 二甲双胍(Metformin)
✅ 优点:
- 一线首选药,降糖效果明确,价格便宜。
- 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帮助控制体重。
- 可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 缺点:
- 部分人初期服用会有胃肠道反应(恶心、腹泻)。
- 长期使用可能影响维生素B12吸收。
⚠️ 注意事项:
- 随餐服用可减少肠胃不适。
- 肾功能不全(eGFR<30)禁用。
适合人群:2型糖尿病,尤其超重或肥胖者。
2. 格列美脲(Glimepiride)
✅ 优点:
- 降糖作用强,尤其适合餐后血糖高的患者。
❌ 缺点:
- 低血糖风险高,尤其是老年人或饮食不规律者。
- 可能导致体重增加。
⚠️ 注意事项:
- 必须定时进餐,避免漏餐导致低血糖。
- 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
适合人群:2型糖尿病,肾功能正常者。
3. 格列齐特(Gliclazide)
✅ 优点:
- 降糖平稳,低血糖风险比格列美脲低。
❌ 缺点:
- 降糖效果相对较弱,可能需要联合用药。
⚠️ 注意事项:
- 早餐前服用效果最佳。
- 老年患者需警惕低血糖。
适合人群:2型糖尿病,尤其老年患者。
4. 阿卡波糖(Acarbose)
✅ 优点:
- 主要控制餐后血糖,适合爱吃主食的糖友。
❌ 缺点:
- 容易胀气、放屁(因抑制碳水化合物分解)。
⚠️ 注意事项:
- 必须随第一口饭嚼服,否则效果差。
- 胃肠疾病患者慎用。
适合人群:餐后血糖高的2型糖尿病。
5. 瑞格列奈(Repaglinide)
✅ 优点:
- 起效快,适合餐后血糖波动大的患者。
❌ 缺点:
- 需每餐前服用,容易忘记。
- 低血糖风险较高。
⚠️ 注意事项:
- 不进餐就不吃药,避免低血糖。
适合人群:餐后血糖高的2型糖尿病。
6. 西格列汀(Sitagliptin)
✅ 优点:
- 低血糖风险低,一天一次,方便服用。
❌ 缺点:
- 价格较贵。
⚠️ 注意事项:
- 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
适合人群:2型糖尿病,尤其肾功能不全者。
7. 达格列净(Dapagliflozin)
✅ 优点:
- 通过尿液排糖,有助于减重、降压。
- 保护心肾,降低心衰风险。
❌ 缺点:
- 易引发尿路感染(因尿糖增多)。
⚠️ 注意事项:
- 多喝水,预防尿路感染。
- 严重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适合人群:2型糖尿病,尤其合并肥胖或高血压者。
8. 吡格列酮(Pioglitazone)
✅ 优点:
- 改善胰岛素抵抗,适合胰岛素分泌不足者。
❌ 缺点:
- 可能引起水肿、体重增加。
- 长期使用可能增加骨折风险。
⚠️ 注意事项:
- 心衰患者禁用。
适合人群: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明显者。
9. 利格列汀(Linagliptin)
✅ 优点:
- 肾功能不全者可用,无需调整剂量。
❌ 缺点:
- 价格较贵。
⚠️ 注意事项:
- 与胰岛素联用需警惕低血糖。
适合人群:2型糖尿病,尤其肾功能不全者。
10. 恩格列净(Empagliflozin)
✅ 优点:
- 护心护肾,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
❌ 缺点:
- 可能引起尿路感染、脱水。
⚠️ 注意事项:
- 服药期间多喝水,监测血压。
适合人群:2型糖尿病,尤其合并心血管疾病者。
糖尿病患者注意!这5类药物易引起高血糖,一定要知道
高血糖绝非小事,它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长期侵蚀着我们的健康。持续的高血糖状态,会大大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可怕的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严重时可导致肾衰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甚至会让人失明。而这些并发症,会严重降低生活质量,给患者身心带来巨大折磨 。
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药物居然也会在悄无声息中升高血糖。今天,就来揭开这 5 类药物的神秘面纱,提醒大家用药时一定要多留个心眼。
激素类药物:血糖波动的幕后黑手激素类药物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大类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等,它们在调节人体生理功能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却也是导致血糖升高的常见 “元凶”。
以糖皮质激素为例,它就像一个多面手,对血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肝脏代谢角度看,糖皮质激素会刺激肝糖原异生,让肝脏把更多的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同时还增加肝糖原合成,使血糖来源增多 。在胰岛素作用方面,它是体内重要的胰岛素拮抗激素,能诱导胰岛素抵抗,干扰骨骼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抑制脂肪组织中葡萄糖在细胞内的转运及糖转运活性,从而抑制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还能调节脂肪细胞因子如脂联素、抵抗素、瘦素的分泌,进一步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
降压药:不可忽视的血糖影响高血压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慢性病,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服药来控制血压。然而,部分降压药在平稳血压的同时,也可能带来血糖升高的隐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噻嗪类利尿剂。
在临床实践中,有许多高血压患者在长期服用噻嗪类利尿剂后,血糖出现了明显升高。有一位 65 岁的高血压患者,长期服用氢氯噻嗪控制血压,一段时间后体检发现血糖升高,进一步检查后被诊断为药物性高血糖 。
对于高血压合并高血糖的患者来说,在选择降压药时,需要更加谨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血管紧张素 Ⅱ 受体拮抗剂(ARB),如缬沙坦、氯沙坦等,不仅能有效降压,还对血糖代谢有一定的益处,可作为这类患者的优先选择 。钙通道阻滞剂,像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对血糖影响较小,也是不错的选择 。
精神类药物:失眠与高血糖的微妙联系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精神类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人依赖精神类药物来缓解症状。然而,这类药物在改善精神状态的同时,也可能给血糖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 。
以氯氮平、奥氮平为代表的抗精神病药物,是导致血糖升高的 “重灾区” 。它们主要通过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来升高血糖。胰岛素是由胰岛 β 细胞产生的激素,能够促进葡萄糖在组织中的吸收和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但氯氮平、奥氮平可以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使得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力下降,进而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此外,这两种药物还会影响脂质代谢,增加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紊乱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胰岛素抵抗则是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 。研究表明,氯氮平和奥氮平能够抑制脂肪酸的氧化和利用,加重脂质代谢紊乱,进而促进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和发展 。
失眠是现代人常见的困扰,不少人会选择服用安眠药来助眠。虽然目前并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安眠药会直接导致血糖升高,但一些研究和临床观察发现,长期使用某些安眠药,可能会干扰身体的正常代谢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血糖的调节 。
对于长期服用精神类药物的患者,定期监测血糖至关重要 。医生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谨慎选择药物,尽可能减少药物对血糖的不良影响 。
抗病毒与他汀类药物:用药需谨慎随着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增多,抗病毒药物的使用也日益广泛。然而,部分抗病毒药物可能会对血糖产生不良影响,其中以蛋白酶抑制剂最为典型。
蛋白酶抑制剂常用于治疗艾滋病、丙型肝炎等疾病 。它导致血糖升高的主要机制是引起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 。蛋白酶抑制剂会干扰脂肪代谢,使脂肪在体内异常分布,导致内脏脂肪堆积,进而增加胰岛素抵抗,使得血糖升高 。在治疗艾滋病的过程中,使用利托那韦等蛋白酶抑制剂时,患者可能会出现血糖升高的情况 。
他汀类药物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常用的降脂药,它在降低血脂的同时,也可能会升高血糖。他汀类药物升高血糖的机制较为复杂 。一方面,它可能会损伤胰岛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影响胰岛素的正常分泌 。胰岛细胞是分泌胰岛素的重要细胞,一旦受到损伤,胰岛素分泌就会减少,无法有效调节血糖 。另一方面,他汀类药物还可能会干扰脂肪代谢,导致脂肪堆积,增加胰岛素抵抗,使得血糖升高 。
虽然上述药物在各自领域内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它们潜在的副作用。定期与医疗专业人员沟通,遵循医嘱,适时调整治疗方案,是确保安全用药的关键步骤。如果您正在服用这些药物,请务必告知您的医生,以便他们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医疗建议和必要的血糖监测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