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隐性(糖尿病隐性基因能查出来吗)
新研究揭示糖尿病女性的隐性心脏病风险
一项新研究发现,2 型糖尿病与早期心脏损伤之间存在着惊人的联系,而女性患此病的几率几乎是男性的两倍。研究人员利用先进的成像技术,在没有明显症状的患者中发现了隐藏的心血管功能障碍的迹象。
患有 2 型糖尿病的女性出现隐性心脏损害的可能性几乎是男性的两倍。
莱斯特大学研究人员的一项重要新研究发现,患有 2 型糖尿病的女性出现隐性心脏损害的可能性几乎是男性的两倍。这项研究得到了英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R)教授的支持。
这项研究发表在《心血管磁共振杂志》上,是迄今为止对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 (CMD) 进行的最全面的研究之一。它特别关注的是,即使在没有心脏病的外在迹象的情况下,这种早期心脏损伤也可能对男性和女性产生不同的影响。
CMD 是指心脏最小血管血流减少导致的细微且通常未被发现的损伤。通过分析英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莱斯特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BRC) 四项独立研究的 MRI 扫描数据,科学家发现 46% 的 2 型糖尿病女性患者存在 CMD 的迹象,而男性患者中仅有 26% 出现类似迹象。
“我们发现了一些常规检查无法发现的心脏病早期预警信号,而女性似乎受影响最大,”莱斯特大学 NIHR 研究教授、该研究的首席研究员格里·麦肯(Gerry McCann)说道。
这项研究的非凡之处在于,所有参与者都是无症状的,这意味着他们没有被诊断出心脏问题,没有胸痛,也没有呼吸急促。然而,扫描结果却揭示了不同的故事。
男性和女性的风险驱动因素不同“研究还发现,CMD 的驱动因素因性别而异。对女性而言,CMD与较高的体重(BMI)关联最为密切。然而,对男性而言,高血压是更为重要的因素。”研究合著者、英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临床讲师高拉夫·古尔辛(Gaurav Gulsin)博士补充道:“这表明我们可能需要重新思考如何评估心血管风险,并且女性和男性可能需要针对性别的治疗。”
该论文也标志着英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莱斯特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的一个里程碑,展示了心血管、生活方式和糖尿病研究团队跨主题合作的力量,揭示了单独无法获得的复杂见解。
“这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展现了不同专业团队齐心协力,共同致力于及早发现疾病并改善患者预后。这正是生物医学研究中心成立的初衷,”糖尿病医学教授、英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莱斯特生物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兼该出版物合著者梅拉妮·戴维斯 CBE 教授说道:“这些发现对未来的预防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女性减肥、男性控制血压等干预措施,有助于在心脏损害发展为心力衰竭(一种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尤为常见的疾病)之前,就减少早期心脏损害。”
资金来源:英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莱斯特临床研究机构。
参考文献:“2 型糖尿病无症状成人患者的性别差异及其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决定因素”,作者:Jian L. Yeo、Abhishek Dattani、Joanna M. Bilak、Alice L. Wood、Lavanya Athithan、Aparna Deshpande、Anvesha Singh、J.Ranjit Arnold、Emer M. Brady、David Adlam、John D. Biglands、Peter Kellman、Hui Xue、Thomas Yates、Melanie J. Davies、Gaurav S. Gulsin 和 Gerry P. McCann,2024 年 12 月 6 日,《心血管磁共振杂志》。DOI:10.1016/j.jocmr.2024.101132
文章来源:莱斯特大学
免责声明:康加号聚焦全球健康科研进展,内容基于权威期刊编辑,著作权归原始作者或合法权利人;如有权益争议,敬请在线留言处理。文章旨在健康科普,不能作为独立诊疗依据;如需精准健康指导,请至正规医疗机构。
别被吓到!糖尿病人只要避开这4个征兆,大多数都能安稳过日子
很多人一听到“糖尿病”三个字,第一反应往往是恐慌,是不是一辈子都不能吃糖了?
是不是迟早要截肢、洗肾,最后走向悲剧?
但糖尿病并非注定的悲剧,而是一种可以长期共存的慢性病,如果及早识别、合理干预,多数人是可以平稳生活的。
躲开恐惧的第一步:认清糖尿病的本质糖尿病说到底,是一种代谢紊乱。它的本质并不是“血糖高”这么简单,而是身体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最终影响全身功能。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是“富贵病”,但现实情况远比这个标签复杂。
在现代社会,糖尿病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生活方式的变迁:久坐、暴饮暴食、高强度压力……这些都不是“坏习惯”那么简单,它们是现代生活结构的一部分。糖尿病的流行,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我们社会节奏的失控。
与其说糖尿病是一个单纯的医学问题,不如说它是现代生活方式下的产物。这也意味着,要管理糖尿病,不仅是管住嘴、迈开腿,更是对日常生活进行深度反思。
警惕“四个征兆”,是掌握主动权的关键医生常说,糖尿病可怕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它悄无声息的进展。很多人直到出现严重并发症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有四个征兆,往往在病情加重之前就已悄然现身。
如果能避开这四个征兆,大部分糖尿病人是可以过上相对安稳的日子的。
一、餐后血糖常年高于11.1mmol/L:别再当“轻微偏高”很多人定期体检,空腹血糖正常就放松了警惕。但糖尿病的隐蔽性恰恰在于它对“餐后血糖”的考验。吃完饭后血糖短时间升高是正常反应,但如果两小时后仍高于11.1mmol/L,基本可以判定为糖尿病。
这个数字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标准。关键在于,很多人习惯于“吃饱再测”,结果错过了黄金干预期。长期的高血糖会让胰岛细胞逐渐衰竭,到了那时候,即便换生活方式也难以逆转。
别只盯着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才是关键窗口。
很多人觉得瘦是好事,尤其是中年以后。但如果你没有刻意节食或锻炼,体重却在几个月内减少了五公斤以上,就要警惕了。
这是因为身体在无法利用葡萄糖时,会转而分解脂肪和肌肉来提供能量。看似在“燃脂”,实则是在耗尽自身储备。这种消瘦是病理性的,往往意味着胰岛功能已经严重受损。
而一旦进入这个阶段,糖尿病的并发症风险会大大上升。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肾病,往往也在这时候悄然发生。
如果不明原因变瘦,请务必检测血糖与肝肾功能,别等身体“喊停”才惊醒。
三、出现视力模糊和皮肤瘙痒: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糖尿病是“慢性杀手”,但它并非毫无征兆。视力模糊、看东西重影,常被误认为是眼睛疲劳,但其实可能是视网膜开始出现病变。高血糖会损伤微血管,尤其是眼底和肾脏的微循环系统。
皮肤瘙痒,特别是四肢末端的瘙痒,也常常被忽视。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前,皮肤就开始干燥、脱屑,甚至出现反复感染。这是因为高血糖环境下,皮肤的免疫屏障能力下降,容易滋生真菌和细菌。
这些症状看似不严重,但其实是身体最早的“报警系统”。忽视它们,就像忽视汽车仪表盘上的红灯,代价往往是系统性故障。
四、情绪变化与睡眠紊乱:糖尿病的“隐性伤害”糖尿病不仅是身体的问题,也会对心理造成影响。稳定的血糖水平,与大脑的神经递质分泌密切相关。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前后,会经历明显的情绪波动:焦虑、易怒、失眠。
这并非“心理承受力差”,而是高血糖对神经系统的慢性刺激所致。睡眠紊乱、晨起疲惫,也往往是血糖波动的表现,尤其是夜间低血糖,会引发频繁醒来、出汗、心悸等症状。
管理血糖,不能忽视“心”的部分。情绪和睡眠,其实是血糖控制的晴雨表。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患糖尿病?这不仅是个医学问题回到更大的背景,我们会发现糖尿病的流行,并不只是饮食出了问题。它和城市结构、工作节奏、社交方式都有直接关联。
在一个需要长时间久坐、高效率输出的工作环境中,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几乎成了“生活方式”。外卖经济、夜宵文化、情绪性进食,更是糖尿病的隐性推手。你以为自己只是“忙”,但身体却已经在悄悄失衡。
这也是为什么,糖尿病的防治不仅是个人责任,更是社会议题。如果我们不去思考如何从制度层面鼓励健康生活方式,糖尿病的发生率只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管住嘴,真的有用吗?是的,但不是你想的那样很多健康建议会强调“少油少糖”,但现实中,单靠饮食控制并不够。更有效的办法,是建立一个稳定的生活节奏: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学会放松。
吃什么固然重要,但什么时候吃、怎么吃、吃的心态,往往更关键。同样是晚餐,如果你一边看手机一边吃,就容易吃下更多热量;如果你在情绪低落时暴食,也更容易血糖飙升。
糖尿病管理的核心,从来不是“限制”,而是“规律”。
不要把糖尿病当成“终点”,它是一个提醒面对糖尿病,最怕的不是高血糖本身,而是失去主动权。一旦放任自己忽视征兆,等并发症来敲门时,选择就会越来越少。
但如果你能在早期识别问题,调整生活方式、配合治疗,糖尿病完全可以像高血压一样,成为一个“可控的状态”。
很多患者,在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几十年并发症不发,照样工作、旅行、享受生活。
糖尿病不是终点,而是生活给你按下的“暂停键”,提醒你重新审视自己的节奏与选择。
写在最后:慢病管理是一场长期协商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总希望解决方案是立竿见影的。但慢性病,尤其是糖尿病,不是可以被“治愈”的问题,而是需要长期协商的过程。
这场协商,既是和身体的协商,也是和自己的协商。你愿不愿意放慢一点脚步?你能不能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你是否可以接受一些不完美的状态,但依然过得自在?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糖尿病就不会成为你生活的敌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王陇德.中国糖尿病流行与防控策略[J].中华内科杂志,2019,58(1):4-7.
[2]杨文英,曾小峰.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34(9):892-897.
[3]周莉,李光伟.糖尿病综合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0,12(6):353-357.
糖尿病真凶现形,是甜食的2倍!世卫组织:天天喝,胰腺或扛不住
糖尿病,这个听起来耳熟能详的词,已悄然成为困扰中国乃至全球的健康顽疾。根据2023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4亿,且呈现出年轻化、家庭化趋势。
许多人一谈起糖尿病,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吃甜食吃多了?”这确实有道理,但你可能没料到,真正的“幕后黑手”竟然是甜食的两倍杀伤力——含糖饮料。
是的,你没听错,天天喝的果汁、奶茶、碳酸饮料,比你吃块蛋糕还要“致命”。别以为一杯看似清爽的饮料只是解渴,它对你的胰腺来说,可能是“慢性谋杀”。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习惯?饭后一杯饮料,运动后一瓶功能饮料,甚至早餐配一瓶“低糖”豆奶?这些看似无害的选择,其实正在一点点侵蚀你身体的代谢系统。
说到这里,不妨先揭开一个误区: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只是血糖高,控制一下就好了。但实际上,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代谢紊乱,牵涉到胰岛素分泌、胰腺功能、肝脏代谢等多个环节。而这些正是我们每天无意中喝下去的那一瓶瓶“快乐水”最先攻击的对象。
有趣的是,很多老年人一边控制米饭量,一边却每天早上喝蜂蜜水,觉得“天然的糖不伤身”。但身体可没这么好糊弄,无论是白糖、红糖、果糖、葡萄糖,本质上进入体内都会影响血糖波动。
含糖饮料的“隐形糖”问题尤为严重。很多时候,你看到饮料瓶上写着“无蔗糖”,就以为它是安全的。可现实是,它可能含有更高比例的果葡糖浆,这种人工加工的糖类更容易被肝脏吸收并转为脂肪,导致脂肪肝、胰岛素抵抗,甚至引发2型糖尿病。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项发表于《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的研究指出,每日摄入超过一瓶(约500ml)含糖饮料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比不喝的人高出近2.5倍。而这种风险并不会因为你年轻、瘦或经常运动而被“豁免”。
或许你会想:我喝的是鲜榨果汁,应该没问题吧?遗憾地告诉你,鲜榨的果汁虽然维生素丰富,但其中的果糖含量极高。
一杯橙汁可能需要用掉3-4个橙子,这等于一次性摄入了20克以上的果糖。相比吃一个橙子,果汁不仅少了膳食纤维,血糖反应也更加剧烈,对胰腺的刺激更直接。
胰腺是制造胰岛素的“工厂”,而长期摄入高糖饮料,会让它疲于奔命,不断加班加点制造胰岛素来应对血糖飙升。可惜的是,身体不像机器,长期超负荷运行之后,胰腺的β细胞会出现功能衰退甚至凋亡,这就是糖尿病的“前夜”。
你可能也听说过“隐性糖尿病”这个词——也就是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却高得离谱。这类人群往往被称为“糖前期”,而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正是因为长期饮用含糖饮料。
有意思的是,很多人一边喝着奶茶,一边还在服用降糖保健品。这就像一边踩油门一边刹车,不但无效,还可能伤车。身体要的是调节和规律,而不是“互相抵消”的矛盾操作。
从心理层面上看,含糖饮料给人带来的“幸福感”是实打实的。糖类能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让我们有短暂的愉悦和满足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饮料成瘾”。但长此以往,大脑反应会迟钝,需要更高剂量的糖来刺激,形成恶性循环。
不仅是糖尿病,过度饮用含糖饮料还被证实与肥胖、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痛风、甚至某些癌症有密切关联。2022年《营养学杂志》一项系统性综述指出,含糖饮料摄入越多,身体代谢紊乱的风险越高,这不是恐吓,而是数据摆在那。
一些中老年人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少吃点,喝点甜水没啥事。但根据《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4年的研究,老年人胰岛素敏感度本就下降,长期摄入含糖饮料会进一步降低身体调节血糖的能力,加速代谢综合征的发生。
而饮料的“隐形危害”不仅限于糖。很多饮料添加了磷酸盐、防腐剂、人工色素,这些物质可能对肾脏、肝脏、神经系统造成慢性刺激,尤其是中老年群体,代谢能力本就减弱,更容易中招。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很多中年人突然查出糖尿病,回忆起来却没怎么吃甜食?其实,问题可能就藏在每天一杯的饮料、餐后的一碗甜汤、甚至“低糖”标识的小包装饮品中。
在医学上,糖尿病的成因是多因素交织的结果,包括遗传、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心理状态等。但在这些因素中,高糖饮料的摄入是可以人为控制的关键一环。
要改变,并不难。你不需要一下子戒掉所有饮料,只需要学会选择。用白开水、淡茶、柠檬水代替饮料,用新鲜水果代替果汁,用慢咀嚼代替喝下去的冲动,这些微小的改变,能在不知不觉中保护你的胰腺。
除了饮食,适当运动、规律作息、保持情绪稳定、定期体检,也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部分。尤其是体重控制,不仅仅是为了外表,更是为了减轻胰岛素抵抗的负担。
中医讲“脾主运化”,意思是说,脾胃的健康直接关系到身体对糖分的吸收和转化。所以从中医角度看,过饮甜水,会损伤脾胃阳气,造成“湿热内生”,这也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糖尿病诱因之一。
身体是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连锁反应。糖尿病不是单点故障,而是代谢系统的大面积“红灯警报”。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从每一杯饮料开始,做出更健康的选择。
你或许会说:人生苦短,喝点饮料怎么了?但你也得想想,如果因为这点“口福”,换来的是打胰岛素、查血糖、控制饮食的晚年生活,值得吗?
幸福的生活需要健康做底色,任何脱离健康的享受,都是沙上建塔。
愿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今天起,重新审视杯中的饮料,别让“糖衣炮弹”在不知不觉中毁掉了你的健康战线。你喝下去的每一口饮料,都是对身体的一次投票,投给健康,还是投给隐患?你说了算。
参考文献:
[1]李红,王莉,朱晓燕.含糖饮料摄入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关系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39(3):215-219.
[2]陈颖,王静,刘志远.中老年人含糖饮料摄入与代谢综合征的关联性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4,43(2):142-146.
[3]张莉,黄洁,刘伟.含糖饮料摄入与多种慢性疾病风险的Meta分析[J].营养学杂志,2022,44(4):367-372.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