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糖尿病(隐性糖尿病的症状)
什么样的糖尿病最危险?医生提醒:这7种血糖情况要留意
“医生,我每天早上空腹血糖都在5.8,吃完饭也不高,我是不是就没事了?”“情况可能没你想的那么简单。你有没有查过糖化血红蛋白?有没有注意过夜间低血糖?”
这段门诊对话,几乎每天都在各大医院的内分泌科重复。很多人认为,只要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不高,就代表血糖控制良好。但事实远比你以为的复杂——糖尿病的危险,并不只藏在血糖升高里,而是藏在你“以为没事”的每个角落里。
我们常说“糖尿病不是病,控制好就不怕。”但你知道吗?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一刀切”地控糖,更不是所有血糖波动都“可以忍”。本文就来揭开这层误解的面纱,告诉你7种最容易被忽视、但极具风险的血糖状态,以及那些“看似健康”的控糖方式,背后可能正悄悄危害你的身体。
第一种危险血糖:波动幅度大,却总在“正常值”内
很多人误以为,只要血糖在标准范围内就没事。但研究早就揭示:血糖波动比持续高血糖对血管损伤更大。就像一条河流,水位不高但时涨时落,堤坝早晚也被冲垮。
现实生活中,一位北京的中年男性在单位体检中血糖正常,平时爱喝饮料、吃甜点,睡前也常吃夜宵。直到突发视网膜病变才意识到,问题早在反复起伏的血糖中埋下了伏笔。高低之间反复横跳的血糖,是“隐形杀手”。
第二种危险血糖:夜间低血糖
你是否经历过凌晨惊醒、心慌冒汗?很多人不知道,这可能是夜间低血糖的表现。尤其对于服用降糖药或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睡梦中的低血糖可能悄无声息地威胁生命。
根据《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一项研究,夜间低血糖是诱发糖尿病猝死的主要风险之一。它不像白天低血糖那样容易被察觉,往往发生在凌晨2-4点,甚至在第二天早上醒来时已经造成神经功能损害。
第三种危险血糖:饭后血糖飙升
很多人只看空腹血糖,而忽略了餐后两小时的波动。餐后血糖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第一推动力”。它不但加速心血管病变,还与癌症风险相关。
有研究证实:糖尿病患者中,餐后高血糖与脑卒中、冠心病的关联度远高于空腹血糖。
饭后一杯奶茶、一碗米饭,血糖从6跳到13,你却浑然不觉。长期如此,血管就像高压锅,迟早会出问题。
第四种危险血糖:早晨“反弹高血糖”
清晨血糖高,不一定是昨晚吃多了,而可能是黎明现象或苏木杰效应。这两种现象都属于“早晨血糖异常升高”,但成因不同。
黎明现象是由于清晨皮质醇分泌升高,自然让血糖轻微上升;而苏木杰效应则是夜间低血糖后的反弹性升高。两者结果相似,但处理方式大不相同。
如果不加甄别,有些人会误以为血糖控制不佳而加量胰岛素,反而导致夜间低血糖,形成恶性循环。
第五种危险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正常”,但血糖波动大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但它是“平均数”,并不代表血糖平稳。就像一个学生的总分是80分,但他一门考了100,一门考了60,这种不均衡的成绩也不值得高兴。糖尿病患者的目标,不仅是控制平均血糖,更要控制波动范围。
尤其是老年人、心血管病患者,如果只看糖化水平,忽略波动,可能错过关键干预时机。
第六种危险血糖:应激性高血糖
手术、感染、重大情绪波动等应激状态下,即使没有糖尿病,血糖也可能急剧升高。
这类短期升高常被忽视,但研究发现,应激性高血糖与住院死亡率关系密切。尤其在重症监护病房中,许多原本无糖尿病史的患者,因应激性高血糖而增加并发症风险。
一次感冒、一次手术,可能就是血糖失控的起点。
第七种危险血糖:长期“隐性高血糖”
一些人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都正常,但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发现餐后血糖异常。这类人属于糖调节受损或“隐性糖尿病”状态。
根据中国糖尿病前期流行病学数据,每年有高达10%-15%的糖耐量异常者发展为糖尿病。这类人群若不及时干预,只是时间问题。哪些人不适合“一刀切”控糖?
首先是老年人。他们的神经系统对低血糖敏感度下降,容易在无症状下发生严重低血糖。过度控制血糖反而增加死亡率。
其次是心血管病患者。他们的血压和血糖调节机制脆弱,血糖波动比血糖偏高更危险。控制血糖应以平稳为主,而非一味追求低值。
还有患有慢性肾病的人群。肾病影响胰岛素代谢,使用降糖药风险更高。此类人群应在专业指导下谨慎控糖。个体差异决定控糖方案,不能盲从“控糖标准”。
在2022年《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的一项研究中发现,血糖控制目标应根据年龄、并发症、生活质量等多因素综合判断,而不是“一个数值适用于所有人”。
这一理念也越来越被生活方式医学所采纳。饮食、运动、心理、睡眠等因素的综合干预,才是慢病管理的未来方向。
我们要做的,不是盲目控糖,而是科学识别血糖异常模式,针对性调整生活方式。不只是血糖高才危险,忽视血糖模式的多样化,更是一种慢性自伤。
从预防医学的角度看,早期识别异常血糖波动,比治疗糖尿病本身更重要。
你以为的“没事”,也许正是疾病的温床。你以为的“控好了”,可能只是暂时的假象。
真正的健康,从来不是数据好看,而是身体在不同状态下都能保持稳定。
糖尿病患者不是不能活得精彩,而是不该活得冒险。
参考文献:
1.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年第37卷,“夜间低血糖与糖尿病并发症关系的研究”
2.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2022年第4期,“个体化血糖控制策略”研究综述
3.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的《中国居民糖尿病流行趋势报告(2020)》
4.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官方公众号文章,《你真的控糖控对了吗?》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贾伟平院士40年糖尿病研究,提炼5条控糖铁律,简单却管用
贾伟平院士研究糖尿病整整40年,经历过国内糖尿病从“少见病”变成“全民病”的全过程。她不是靠说教博关注,而是靠一条条在临床上验证有效的经验法则,把控糖这件事,落到了实处。
她提炼出的5条控糖铁律,不是玄而又玄的理论,而是一看就懂、一做就见效的实用办法。确实简单,但也确实管用。
下面这5条,不是“建议”,是经验,是无数糖友用脚走出来的路。
很多人习惯空腹查血糖,看着数字不高,就放心了。但贾伟平院士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指出,仅靠空腹血糖,根本抓不住早期糖尿病。
真正揭示胰岛功能变化的,是饭后两小时的血糖。这是身体在接受食物挑战后,胰岛素是否“顶得上”的一次考试。
而她主持的上海市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异常的“隐性糖尿病”人群,占比接近40%。也就是说,你以为你没问题,其实血糖早已悄悄失控。
体检别只看空腹血糖,饭后两小时的血糖,更有参考价值。超过11.1毫摩尔/升,基本就能确诊糖尿病;在7.8~11.1之间,是糖耐量异常,也得引起警觉。
很多人一得糖尿病,就开始“节食”,或者一日三餐吃得乱七八糟,饿一顿饱一顿。这种做法,反而更容易让血糖忽高忽低。
贾伟平院士在长期观察中发现,控制饮食结构和进食节奏,比一味减少总热量更重要。尤其是早餐,一定不能省。
她曾详细分析过中国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模式,发现不吃早饭的人,午餐时胰岛素反应滞后,血糖波动更大。而晚餐吃得太晚、太油,也会导致夜间胰岛素分泌异常。
她强调一个原则:每餐定时、定量,尤其是晚餐不超过晚上七点,睡前别吃夜宵。血糖在夜间的稳定性,决定了第二天的胰岛功能表现。不是少吃,而是该吃的时候吃,不该吃的时候别碰。
这话听起来夸张,但数据不会说谎。贾伟平院士曾带领团队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同样服药的糖尿病患者中,肌肉量越高的人,血糖控制越理想。特别是中老年人,肌肉流失是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的重要因素。
肌肉是“用糖”的大户,占全身葡萄糖消耗的70%以上。你不动,肌肉不工作,血糖就像堵住的水管,越积越高。光靠药物压血糖,是远远不够的。
贾院士一再强调:“对糖尿病人来说,锻炼不是可选项,而是治疗手段。”快走、抗阻训练、下蹲,这些都能有效激活肌肉。尤其是大腿肌肉,强度不需要太大,但要持之以恒。每周至少五天,每次30分钟以上。
不怕甜,怕的是“隐藏的糖”很多糖友一听到“糖”字,就谈虎色变,戒掉所有甜食,却忽略了饮食中那些“看不见”的糖分。比如米饭、面条、白面包、果汁、奶茶,甚至是咸味饼干、低脂酸奶,这些食物在体内转化成葡萄糖的速度极快。
贾伟平院士在《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编写过程中,特别强调“血糖生成指数(GI值)”的概念。不是所有碳水都一样,血糖升得快慢,才是关键。
她建议,主食要换成粗粮,比如燕麦、荞麦、糙米;精制米面尽量少吃;水果选低糖高纤维的,比如番石榴、柚子、蓝莓,别拿西瓜当水喝。吃东西前,不问“甜不甜”,而是看“升糖快不快”。
很多人以为血糖控制住了,就没事了。但真正恐怖的不是血糖高,而是高血糖带来的并发症。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下肢坏疽、心梗、脑梗……这些才是最致命的。
贾伟平院士在2011年主持的“上海市糖尿病眼病筛查项目”中发现,糖尿病患者中有超过25%的人已经出现眼底病变,但多数人毫无症状。等到看东西模糊、视力下降,往往已经来不及了。
她提出一个理念:控糖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拖住”并发症的进程。血糖控制得好,可以把肾病、眼病、心血管问题延后10年甚至更久,生活质量完全不一样。糖尿病治疗的核心,不是糖本身,是血管,是神经,是器官的保命工程。
以上5条控糖铁律,不是理论推演,而是贾伟平院士40年一线经验的结晶。她不是坐在办公室里说出来的,而是在病房、在社区、在体检车上、在患者家里,一点点摸索出来的。
控糖不能靠想象,也不能靠“听说”。真正有效的办法,往往很简单,但也很难坚持。血糖控制是一场持久战,靠的是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而不是一招制胜的“偏方”。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贾伟平,陆菊明,李光伟,等.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贾伟平,许樟荣,陈烨,等.上海社区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02,41(11):753-756.
[3]王晓燕,贾伟平.糖尿病患者血糖变异与慢性并发症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10(6):361-365.
纪实:宁光院士研究糖尿病35年,总结出7条控糖铁律,简单且有效
如果你站在超市结账台前,留意一下货架上那些零食、饮料和速食品的标签,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几乎每一样东西都含有糖。
不只是甜食,连酱油、方便面调料,甚至是某些低脂酸奶里,也能找到“糖”的踪迹。它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糖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误解。不少人以为糖尿病就是“吃糖太多”的结果,觉得只要不吃糖,问题就不会找上门。
还有人觉得糖尿病就是血糖高,没啥大不了的,顶多少吃点甜的。甚至有人以为糖尿病是老年病,年轻人压根儿不用担心。
这些想法听起来有理,其实都差得远。
糖尿病并不是简单的“糖吃多了”,而是一种影响身体调节血糖能力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它的本质是胰岛素功能紊乱,要么分泌不足,要么作用失效,导致身体无法把血糖转化为能量,血糖就会像水龙头坏了一样,一直往外流。
血糖高并不是唯一的问题。长期高血糖就像水管漏水,不只是漏一点,而是“泡”着全身,泡着眼睛、肾脏、神经、心脏和血管。
最严重的,可以导致失明、肾衰竭、心梗、中风,甚至要截肢。糖尿病不是“甜蜜的负担”,而是“沉默的杀手”。
而最让人揪心的是,它来得悄无声息。很多人等到有症状了,比如口渴、尿多、视力模糊、体重下降,甚至脚发麻、伤口久不愈,才发现已经是糖尿病晚期,或者已经并发了其他问题。
有一次门诊,我接待了一个50岁的男士,当时他因为眼睛模糊来看视力问题。
他说自己这两年工作忙,常常熬夜应酬,饭也不规律,体检报告里血糖高一点他也没放心上,觉得人不瘦、不渴、不乏力就没事。
直到这次眼前发黑,才紧张了。
一查,空腹血糖超过正常值一倍多,糖化血红蛋白飙到了9%以上,说明血糖已经失控了很久。
如此,眼底检查发现已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功能也开始异常。这个时候再想“好好控制”,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时机。
这不是个例。类似的病人在门诊上屡见不鲜。很多人不是没有意识,而是对糖尿病的“认知”太模糊,误以为不吃糖、不胖就没事。
而糖尿病的风险因素远比“吃糖”复杂得多。
宁光院士是我国内分泌代谢领域的权威,他用三十多年的研究经验,提出了七条控糖的“铁律”,听起来朴实无华,但每一条都击中了糖尿病防控的关键。
第一条,控制体重是控糖的第一步。
很多人以为只有胖人才会得糖尿病,其实“瘦胖子”更危险。内脏脂肪堆积,即便体型不胖,肚子圆鼓鼓的,那也是糖尿病的高危信号。
体重每增加一公斤,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就会下降,血糖调控负担就更重。
第二条,规律作息比节食更重要。
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都会扰乱生物节律,让胰岛素的分泌变得混乱。很多人追求快速减肥,结果血糖忽高忽低,反而加重胰岛负担。真正有效的是稳定的生活节奏。
第三条,控制饭后血糖才是关键。
有些人空腹血糖正常,就掉以轻心。其实饭后血糖升高更容易被忽视,但它对血管的伤害更大。
饭后2小时血糖如果超过7.8毫摩尔/升,就值得警惕。特别是中老年人、尤其是女性,饭后血糖异常更常见。
第四条,别忽视隐性糖尿病。
有些人每次体检都正常,但一查糖耐量测试就发现异常了。这类人被称为“糖调异常”,是糖尿病的前期状态,属于“灰色地带”。如果不干预,很可能几年内发展成糖尿病。
第五条,管住嘴,不只是少吃糖。
很多人以为控糖就是不吃甜食,其实主食中的“淀粉”才是血糖飙升的主要来源。
白米饭、馒头、面条这些高升糖食物,吃多了照样让血糖上天。更别说水果汁、含糖饮料这些“隐性糖源”。
第六条,运动不是减肥,是唤醒胰岛素。
运动的好处不只是“消耗热量”,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坚持运动,就像给身体装了一个“燃糖发动机”,让胰岛素更有效率地工作。哪怕不减重,血糖也能稳。
第七条,定期监测是防病的底线。
很多人怕查出问题,干脆不查。其实早发现,早干预,能避免很多后续的并发症。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肾功能、眼底检查,这些都不能忽视。尤其是家里有糖尿病史的人,更应该每年检查。
我曾有位女病人,年近四十,公司白领,身材苗条,平时也自律。
一次她因为计划怀孕来检查,结果发现糖化血红蛋白高达7.2%,已经是糖尿病状态。她完全不能接受,说自己不吃甜食、不喝饮料,怎么会得糖尿病?
其实她的父亲就是糖尿病患者,而她长期加班、饮食不规律、应酬不断,虽然不胖,但长期处在高压状态,加上有遗传背景,糖尿病悄悄找上门也不奇怪。
糖尿病不是“命不好”,而是很多生活细节的积累。很多人以为控制血糖就是医生的事,糖尿病的关键在于“自我管理”。它不像感冒发烧,一颗药就好,而是要你用一辈子的耐心去调养。
就像宁光院士说的,糖尿病管理的核心不是“治”,而是“控”。这“控”,不是死板的节食和禁忌,而是对身体的了解、生活的自律,和对健康的尊重。
糖尿病不会一夜之间发生,也不会一夜之间好转。
但只要你愿意从现在开始,哪怕是一点点的改变,比如每天走三千步、晚饭提前半小时、少喝一杯饮料、晚上一小时不刷手机早点睡,都是在给身体松绑。
控制血糖,不靠奇迹,靠的是一点一滴的坚持。
人生不怕慢,就怕站。糖尿病也一样,怕的不是它来了,而是我们放任它来。
参考文献:
[1]宁光,田慧芳.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解读[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03):161-168.
[2]王建华,刘丽,陈晓.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研究进展[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4,58(12):1041-1045.
[3]张春芳,杨红,李婧.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状况及变化趋势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5,46(01):12-17.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