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 33(糖尿病33以上怎么办)

水沝淼健康 0
文章目录:

7月20入伏,医生叮嘱糖尿病患者,吃饭牢记“3不吃、2多吃”

本文2003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小李,天气这么热,你这血糖怎么又高了?”

每年一入伏,医院的内分泌科就会迎来一波“高峰期”——不少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明显,甚至住院治疗。医生说得直白:“糖尿病最大的‘敌人’,不是天气,而是餐桌。”

今年的入伏时间是7月20日,三伏天是一年中最湿热难熬的时节,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更是一个“危险时期”。

这一阶段,很多人食欲变得旺盛,饮食也容易放纵,稍不注意就会导致血糖失控。医生提醒:糖尿病人入伏后吃饭要格外注意,牢记“3不吃、2多吃”原则,不仅稳血糖,还能避开并发症。

一、入伏后糖尿病为何更容易“失控”?

中医讲“伏天湿热交蒸,脾胃受困”,而现代医学也有解释:高温会加快人体新陈代谢,促使胰岛素消耗加快,导致血糖波动。此外,出汗多、饮水少、运动减少,也会让血糖管理难上加难。

据《中国糖尿病医学杂志》2024年发布的数据,超过49%的糖尿病患者在夏季出现血糖波动,其中三伏天症状最明显。

这不是个例,是规律。尤其是老年糖友,本身胰岛功能就差,汗腺功能退化,热天还不爱动,血糖更容易“失控”。

二、“3不吃”:这些食物是糖尿病人的“隐形杀手”

1、不吃“清凉”饮料

天一热,很多糖友贪凉,冰镇饮料成了标配,但多数饮料含糖量惊人

比如一瓶500ml的普通汽水,含糖量高达52克,差不多是13块方糖。糖尿病患者喝一瓶,相当于血糖“炸锅”。

即使是所谓的“无糖饮料”,也不能放心喝。很多“无糖”其实是用代糖替代,长期大量摄入会扰乱肠道菌群,反而可能诱发胰岛素抵抗,让血糖更难控。

2、不吃“高油高脂”的烧烤

入伏后,夜市烧烤摊火爆,不少糖友也忍不住“撸几串”。但烧烤类食物不仅油脂高,还容易产生杂环胺类致癌物,对糖尿病人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

高脂饮食会加重胰岛β细胞负担,影响胰岛素敏感性。而糖尿病本就是代谢性疾病,高脂饮食还可能诱发脂肪肝、动脉硬化等并发症。

3、不吃“精制主食”

很多人以为白米饭、白馒头是“健康主食”,但对于糖尿病人来说,这些升糖速度快、营养密度低,吃完后血糖“蹭蹭上涨”。

尤其是白粥、面包、米粉等“易消化”类主食,升糖指数(GI)普遍在80以上,吃一碗,血糖上升像坐过山车。

三、“2多吃”:这类食物,糖友越吃越稳

1、多吃“高纤维粗粮”

粗粮不是让你只吃红薯玉米,而是要学会“有比例地替代”。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糖尿病人每日膳食纤维摄入应为25克以上。而粗粮恰好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能够延缓碳水吸收,稳定餐后血糖。

比如小米、燕麦、荞麦、糙米、藜麦,这些都属于血糖友好的主食替代物,建议每天用一半主食换成粗粮,对控糖效果显著。

此外,还可以尝试“低GI饮食”,即选择升糖指数低的食物,如绿豆、山药、紫薯等,帮助降低餐后血糖峰值。

2、多吃“高蛋白食物”

很多糖尿病患者控制主食没问题,但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结果肌肉减少,基础代谢下降,反而让血糖更容易波动。

权威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每日摄入蛋白质为每公斤体重1.0—1.2克,优先选择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豆腐、牛奶、瘦肉等。

蛋白质不仅可以延缓胃排空速度,减少餐后血糖飙升,还能帮助修复胰岛细胞,增强免疫力,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四、医生叮嘱:糖尿病人入伏还应该注意这几件事

入伏只是一个时间节点,但对糖尿病人来说,是一个身体和生活方式的“大考”。

1. 控温比控糖更重要

高温容易引起脱水,血液浓缩后血糖读数可能“假性偏高”。此时不能盲目加药,应该先补水,再复测。

2. 别把水果当“零食”吃

夏季水果种类多、糖分高,如西瓜、荔枝、龙眼、芒果都属于“高糖水果”,建议选择升糖指数低的水果,如苹果、蓝莓、圣女果,并控制在每日200克以内

3. 每天至少活动30分钟

天气热不是不动的理由,糖尿病人不运动,胰岛素敏感性会下降。建议清晨或傍晚,适度快走、太极、慢跑,避免高温时段出门

五、一个真实案例:血糖失控只因一碗粥

老王60岁,糖尿病十年,平时控制得不错。入伏后胃口不好,他每天喝白粥配咸菜,结果一个月后体重下降5斤,血糖飙到16mmol/L。

医生检查后发现,白粥升糖快,咸菜钠含量高,导致胃肠负担加重,营养不良、血糖波动,最后住院调整。

医生总结:“别看粥清淡,它升糖的速度比你想象的快。”

六、总结:糖尿病人吃得对,比吃得少更重要

入伏的饮食,不是追求“少吃”,而是吃对、吃稳、吃有营养

记住“3不吃”:不喝甜饮料、不吃烧烤、不碰精米白面;坚持“2多吃”:粗粮 蛋白质,稳住血糖不过山车。

三伏天是糖尿病的高风险期,更是一次“饮食考试”,希望糖友们都能交出一份“稳稳的答卷”。

参考文献:

[1]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24)》
[2] 《中国糖尿病医学杂志》. 2024年第6期
[3] 国家健康委员会.《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指南》2023年版
[4] 健康时报.《进入三伏天,糖尿病人饮食要特别当心》2024-07-10

糖尿病牢记3味搭配,一生津、一健脾、一补肝肾,血糖稳稳降!

中医认为,糖尿病发病与体内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阴虚燥热、脾肾亏虚等都是常见病因。这些因素相互影响,使得血糖难以平稳控制;今天分享3味:葛根、山药、枸杞。这三味搭配使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帮你调理血糖问题;

第1味:葛根

葛根性凉,味甘、辛,可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糖尿病患者往往脾胃功能不太好,清阳不升就容易出现各种不适。葛根让脾胃运转更顺畅,也有助于血糖的调节。而且还有生津止渴的功效,能缓解糖尿病患者口渴多饮的症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葛根具有改善心脑等重要脏器血液循环以及降血糖、降血脂、

第2味:山药

山药性平,味甘,归脾、肺、肾经。山药可以补脾养胃、生津益肺、益精固肾等,是药食两用的滋补食物。糖尿病患者经常控制不住饮食,而病程久了又容易消瘦没力气。如果经常适量吃山药补脾胃,再搭配蔬菜、鸡蛋、鱼肉等食物,既吃得饱,血糖还能控制得好。同时山药中的黏液蛋白可以降低血糖,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种理想的食品。

第3味:枸杞

枸杞性平味甘,有很好的滋补作用。尤其是对肝肾不足、视力模糊、腰膝酸软的人,特别适合。它还能提高身体的耐力,改善眼干眼花的问题。同时辅助调节血糖。而且还有抗氧化作用,能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不过要提醒大家,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不一样。也要辨证论治,一人一方,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7月20入伏,医生叮嘱糖尿病患者,吃饭牢记“3不吃、3多吃”

明日入伏,全国多地就开启了“蒸煮模式”,热得让人连呼吸都觉得沉重,而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这个阶段更像是一年中最难熬的考试期,饮食习惯稍有疏忽,血糖就可能“上天”。

糖尿病不是感冒咳嗽,不是今天吃错了明天就能好,它是一场身体与意志的持久战,尤其在三伏天这种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控糖的难度翻倍增加,饮食管理必须更加精准。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只是不能吃甜的,其实远远没这么简单,医生常说:“吃得对,胜过吃得少”,尤其是在入伏后,饮食中的一些隐形“地雷”,不爆发则已,一旦出问题后果很严重。

那在三伏天里,糖尿病人的饮食要点是什么,如何稳住血糖,不留隐患呢?

第一不吃,重油重盐的菜肴,这类食物不仅刺激食欲,还会让血糖波动幅度加大,尤其是常见的红烧、爆炒、干锅菜,油多、盐重,看着香,其实对糖尿病人来说简直是“隐形炸弹”。

过咸的食物容易引起高血压,而糖尿病与高血压往往并肩作战,一旦血压也上来了,那就相当于“双重打击”,对心脑血管的伤害是成倍增加。

第二不吃,精制碳水做的谷物制品,像油条、白馒头、普通面包等等,这些看着“干净”,其实升糖速度极快,吃下去没多久,血糖就“噌”地往上飙。

相比之下,全谷类、杂粮类的主食升糖慢,饱腹感强,更适合糖尿病人稳定血糖,不少人一开始换不惯,但坚持几天后,身体状态会越来越轻松。

第三不吃,冷饮、甜点、冰淇淋,天热了,总有人忍不住给自己来点“清凉慰藉”,但这些东西里糖分高、热量高、脂肪高,堪称“血糖三杀手”。

很多人以为“无糖”冰淇淋就可以放心吃,其实“无糖”≠“无碳水”,有的甚至糖醇含量更高,吃完照样让血糖“坐过山车”,对身体刺激更大。

第一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比如芹菜、苦瓜、秋葵、菠菜等,这些蔬菜不仅升糖指数低,还能延缓糖分吸收,帮助你把血糖控制得更稳。

蔬菜既能饱腹,又不增加多余热量,还能补充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三伏天出汗多,正需要这些营养来维持身体平衡。

第二多吃,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像鸡蛋、豆腐、鱼肉、瘦肉等,这些食物能帮助维持肌肉量,避免因为饮食控制过度导致营养不良或体重骤降。

有研究显示,适量摄入蛋白质能改善糖耐量,增强身体代谢能力,对糖尿病管理是大有帮助,但注意烹调方式,避免煎炸,清蒸或炖煮更好。

第三多吃,富含镁、钾的水果,比如番石榴、蓝莓、柚子、胡萝卜、苹果等,这些水果虽然有甜味,但属于低升糖指数的种类,适量食用反而有益健康。

注意时间点也很关键,建议在两餐之间少量摄入水果,避免空腹或饭后立刻吃,能更好地控制血糖波动,不给身体添负担。

除了饮食本身,入伏后糖尿病患者还要特别注意水分补充,天气热,出汗多,体内电解质容易失衡,血糖也更容易飙高或骤降。

水分摄入不足,会让血液变得更粘稠,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建议日常饮水以温开水为主,避免喝含糖饮料或凉茶,后者虽然解渴,却极易引发并发症。

很多人以为伏天“喝点酒活血”,殊不知酒精会干扰胰岛素作用,让血糖控制变得更难,而且酒后容易低血糖,尤其在空腹状态下,风险极高。

即便是社交场合,也应慎之又慎,能不喝就不喝,实在推不开,也要控制量,别为了面子赔上健康,得不偿失。

三伏天还有一个“隐形杀手”——睡不好,天气闷热、心烦气躁,很多人晚上辗转反侧,睡眠质量差,第二天起床后血糖波动更严重。

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也就是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不够灵敏,导致血糖更难控制,形成恶性循环。

建议糖尿病患者在入伏期间,作息规律优先,晚上尽量10点前休息,白天适度午休,避免熬夜追剧、打牌等行为,别让好习惯被热天带跑偏。

除了吃和睡,运动也是控糖的重要一环,但三伏天高温高湿,运动时间要选对,早晨或傍晚为宜,避免中午高温时段出门锻炼,以防中暑或低血糖晕倒。

如果出门不方便,也可以在室内做一些简单的拉伸、踩单车或太极,关键是保持身体活力,不要因为天气热就“躺平”。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夏天习惯“饭后吹空调”,其实这样容易造成血管突然收缩,对心脑血管极不友好,尤其老年糖友要格外注意温差管理。

建议空调温度控制在26度左右,避免长时间直吹,室内外温差不宜超过8度,避免因为贪凉而导致血压升高、血糖波动。

三伏天还容易出现食欲下降,糖尿病患者更要警惕“只吃水果、不吃饭”的错误行为,长期摄入单一食物不仅不能降糖,还可能造成营养失衡

适量控制热量是对的,但不能盲目节食,应该做到营养均衡、种类丰富、定时定量,这样才是科学控糖的正确打开方式。

还有人三伏天爱喝粥,觉得好消化,但粥的升糖速度非常快,尤其是白米粥,几口下去血糖就飙上天,建议改成燕麦粥、糙米粥控制升糖速度。

糖尿病不是“饿出来”的病,而是养出来的病,饮食上不怕吃得少,只怕吃得乱,三伏天饮食更要精打细算,不给高血糖留一丝机会。

三伏天的饮食,不仅关乎血糖,也关乎整个夏季的健康状态,糖尿病患者要把“3不吃、3多吃”当作生活守则,落实到每一顿饭中。

健康的饮食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长期坚持的习惯,伏天是考验,也是机会,只要做得对,反而能让血糖更稳定,身体更轻盈。

任何饮食调整都应结合个人情况,定期监测血糖是关键,有变化及时调整,不要照搬别人的经验,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愿每一位糖尿病患者在这个三伏天里,吃得稳,动得好,睡得香,把血糖牢牢控制在手里,过一个健康、安全、轻松的夏天。

参考文献:

[1]王建华.糖尿病患者夏季饮食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7):568-571.
[2]李志强.糖尿病饮食控制中的误区与对策[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3):189-192.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