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活几年(糖尿病活多大)

仁心科普 0
文章目录:

调查发现:能活过75岁的糖尿病患者,一般在确诊后,做了这6件事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真正让糖尿病人走向并发症的,不是血糖,而是不当的“自以为是”管理方式。很多人一听到“糖尿病”,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截肢、失明、肾衰竭这些可怕的词。可你知道吗?

在中国,活过75岁的糖尿病患者,并不少见。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我们追踪分析了一些关键资料,发现他们大多在确诊后,悄悄做对了6件事。

而真正颠覆常识的是:不是控糖最狠的人活得久,而是那些“最稳”的人,活得最久。

坚持控糖,但不极端控糖

很多人一查出糖尿病,就立刻开始“戒糖”“断碳”“吃素”。短期血糖是下来了,但身体却垮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明确指出,控糖目标应个体化,不能“一刀切”。

年纪大的患者,若一味追求正常血糖,反而容易低血糖,伤心脏、伤脑子。活得久的那一群人,懂得把控“度”:不是最严格的控糖,而是最合适的控糖。

他们不是天天测血糖,而是定期评估,知道血糖的波动范围。控糖的目标不是数值完美,而是身体稳定。

每天动一动,但绝不盲目“拼命运动”听说运动能降糖,就开始“暴走”“跳操”“撸铁”?错,过度运动反而可能诱发低血糖,增加心脑负担。长期坚持适度运动的糖友,身体才会给出稳定的反馈。

比如:每天快走30分钟、一周5天、坚持10年以上,远比偶尔猛运动更有效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中等强度运动是糖尿病患者首选,避免剧烈运动带来的血糖波动

活得久的糖友,不是最能跑的那一个,而是最规律、最持续的那一个。

吃得清淡但不清苦,吃得有节但不极端

“糖尿病不能吃米饭”“水果等于糖”“全靠苦瓜降糖”?这些说法误导了无数人。真正活得久的糖尿病人,吃得科学、吃得开心。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早就明确了——糖尿病人可以吃主食,但要“粗细搭配、控制总量”。水果也能吃,但要选低升糖指数、定时定量。

他们把饮食当成长期工程,而不是短期“苦撑”。不是吃的最少,而是吃得最对。不极端、不偏食、不盲信偏方,三餐吃出规律,比一味断碳靠谱得多。

定期监测三高,不只盯紧血糖一个点。很多人只关注空腹血糖,忽视了血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结果血糖是稳住了,血管却悄悄堵了。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指出:80%的糖尿病并发症,都与“血糖 血压 血脂”三高失控有关。

真正活得久的糖尿病人,从来不单看血糖报告。他们关注的是“整体代谢状态”。每3个月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每半年查一次血脂、血压每日自测。他们不是做“血糖战士”,而是做“代谢管家”。

用药不拖延,也不轻信“能停药”

你是不是也听说过:“吃药会上瘾”“吃中药能根治”“血糖稳了就能停药”?这些想法害了不少人。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病,不是感冒,不能靠“熬”过去。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指南中明确指出:药物治疗是糖尿病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不能随意停药、减药。活得久的人,绝不会随便换药、断药、信偏方。

他们尊重医生,定期复诊,科学用药不是怕吃药,而是怕错过最佳控糖窗口。他们都做好了这件最被忽视的事:心理建设。

糖尿病不只是生理病,更是“情绪病”。焦虑、恐惧、否认、愤怒……很多人在得知确诊那一刻起,心态就崩了,开始“放烂式”生活但那些能走到75岁以后的人,都在确诊后完成了一次心理重建

他们不再把糖尿病当敌人,而是当作“健康提醒器”。他们不急于求成,而是建立起对生活的掌控感。越快接受,越能稳定。心态到位,是一切好转的前提

糖尿病不是“放弃人生”的开始,而是“重新接管身体”的机会

活过75岁的糖友,并不是天赋异禀,而是做对了普通人容易忽视的几件小事。他们没有奇迹,有的只是持续、稳定、不折腾

别再幻想一夜逆转血糖,也别再执着偏方速效从确诊那天起,做好这6件事,你与并发症之间的距离,可能就会被拉远几十年。

参考文献:

①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②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

200个糖尿病患者中,最后有几个能长寿?医生:能长寿的都有4习惯

“糖尿病”这三个字,一旦贴在身上,就像背了个“甜蜜的负担”。不少人一听诊断报告,脑子里便开始演电影:是不是得天天打针?会不会失明?脚是不是保不住了?

更惨的,还没等病情发展,心思就先“病”了。可你知道吗?在200个糖尿病患者里,真正能活到老年、甚至健康长寿的,并不少。关键,就在于有没有养成那几个看似简单,实则“逆天改命”的习惯。

一碗米饭的“甜蜜陷阱”

张阿姨70岁,糖尿病十多年。邻居都说她是“活广告”——没打胰岛素,没住过院,气色比年轻人还好。

有次我问她:“您是咋管住这糖的?”

她笑眯眯地说:“就从一碗饭开始。”原来,她吃饭前先喝一小碗菜汤,饭里掺一半糙米,吃着慢,嚼得细。她说:“我不怕米饭甜,就怕我嘴快。”这话听着像玩笑,背后却是血糖管理的大智慧

研究早就发现,进食顺序和速度会显著影响餐后血糖。《中华糖尿病杂志》曾指出,先吃蔬菜再吃主食,可以降低餐后血糖峰值达30%以上。张阿姨的做法,正合了这个理儿。

长寿的糖友都有点“轴”

你会发现,那些糖尿病还活得自在的老人,性格都有点“轴”——定点吃饭、定点睡觉、每顿饭都装个小电子秤,连一颗葡萄都不马虎。

你笑他们较真,他们却笑你糊涂。

规律生活节奏,正是稳住血糖的“定海神针”。美国糖尿病协会(ADA)2024年更新的指南里明确提出,稳定的作息和饮食时间,对胰岛素敏感性有显著影响。说白了,就是身体就像个老机器,按点加油,不容易出毛病。

胰岛素不是“终点”,而是转折点

有些人一听说要打胰岛素,脸都绿了,觉得那是“末日审判”。其实啊,这完全是个大误解。

胰岛素不是失败的证明,而是你身体的“助攻”。就像拐杖,不是说明你没用,而是帮你走得更稳。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2023年的一篇研究指出,早期规范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心血管并发症风险明显低于长期血糖控制差的患者。也就是说,你不怕打胰岛素,就怕错过最佳时机

糖尿病的治疗,就像下棋——不是一步定胜负,而是每一步都得谨慎。能活得久的糖友,往往不是最幸运的,而是最能“见招拆招”的

为什么有的糖人,越养越瘦,反而更危险?

糖尿病≠肥胖。很多人看着自己瘦了,以为病好了,结果却是个陷阱。

有一种情况叫“肌少症型糖尿病”。人看着瘦,其实肌肉流失严重,代谢能力下降,血糖反而更难控制

我有个病人老赵,70岁了,糖尿病史15年。他瘦得像根竹竿,腰围不到60cm。结果一查,糖化血红蛋白8.9%,肝肾功能也开始亮红灯。原来,他一味节食,结果把肌肉也“饿”没了。

肌肉是人体最大的“糖分仓库”,没有肌肉,糖都在血里打转儿,不升才怪。《中国糖尿病杂志》2024年研究显示,老年糖尿病患者中,肌少症的患病率超过30%,而且与死亡率成正相关。

那些能长寿的糖友,饭不一定少吃,但一定吃得“巧”、练得“勤”。

血糖不怕高,最怕“坐过山车”

糖尿病,不怕你高得稳定,就怕你一会儿上天,一会儿下地。医学上称为“血糖波动”。

长期血糖波动大,会大大增加心血管事件、视网膜病变、肾功能损伤的风险。就像气压忽上忽下,身体也跟着崩溃。

我有个病人,血糖平均值看起来还过得去,可一查血糖曲线,跟股市一样起伏不定。结果视网膜出血、肾功能开始下降。

能活得久的糖尿病患者,往往不是“血糖最低”的,而是“最平稳”的

他们看似普通,但每天都做着“微操”:早餐少糖,午饭后散步,夜里不熬夜,定期监测,甚至连感冒都不敢马虎。身体嘛,最怕“惊喜”,最喜欢“稳定”。

糖尿病不是“富贵病”,更不是“绝症”

过去常说糖尿病是“富贵病”,其实这话已经过时。现在的糖尿病,男女老幼、工农兵学商,都能中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甚至儿童也开始患病

但它也不是啥“绝症”。世界卫生组织2024年最新报告显示,如果血糖控制得当,糖尿病患者的预期寿命可以接近常人。关键是——你是“控糖”,还是“控不住糖”?

那些能长寿的糖人,到底做对了啥?

说白了,就四个字:稳、慢、练、量

“稳”,是血糖要稳;“慢”,是吃饭要慢,生活节奏要慢;“练”,是身体要练,肌肉不能少;“量”,是凡事讲量,吃得有量,睡得有量,心里也有数。

那些活得久的糖友,从不和自己较劲。他们知道,糖尿病是个慢性“陪伴型选手”,你要和它和平共处,而不是天天想着“打败”它。

医生最怕听的三句话

“我这糖,靠祖传秘方压下来了。”

“我最近瘦了好多,血糖也不高了。”

“我血糖正常了,就把药停了。”

听到这些话,医生的脑袋都快炸了。

长寿的糖友,从来不迷信、不侥幸、不鲁莽。他们不盲信偏方,不随意停药,定期复查,像管账一样管血糖。

糖尿病不是比谁跑得快,而是看谁走得稳。

活到90岁的糖友,原来都默默做着这些事

有人说,糖尿病患者活不过多少年,但现实总爱打脸。我有个病人,92岁,糖尿病30年。问他秘诀,他说:

“我不贪嘴、不贪杯、不贪床。”

这“三不贪”,说来简单,做起来难。可他做到了。他吃饭有节制,晚上10点一定睡觉,早上6点起来遛弯,还练太极。连孙子都说:“爷爷比我还自律。”

有时候,长寿不是靠药,而是靠“拎得清”。

结尾一句话送给每位糖友

糖尿病,就像一位沉默的室友,你对他好一点,他就不闹腾;你若忽视他,他就砸锅砸碗。

愿你每天和它“和平共处”,直到白发苍苍、子孙满堂。

参考文献:

[1]王丽,张建新.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并发症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3):200-204.

[2]陈彬,刘燕.糖尿病老年患者肌少症的诊疗管理[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5,45(2):193-196.

[3]中国医师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J].中华医学杂志,2024,104(10):781-800.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医生坦言:能活过80岁的糖尿病人,身上会有这7个特点

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所说,在我国大约有1.5亿人存在糖尿病高患病的风险,近几年也逐渐成为了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和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可怕的不是糖尿病,而是患上糖尿病后的并发症,当多个并发症找上门,损害是不可估量的。

糖尿病的3大误区

1、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导致的

1型糖尿病有遗传倾向,但90%的2型糖尿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哈佛大学研究显示,有家族史者通过减重10%、每周150分钟运动,可以使患病风险降低60%。遗传只是“种子”,环境才是“土壤”。

2、糖尿病是因为糖吃的多了

这是最大的认知“陷阱”,糖尿病的核心是胰岛素抵抗或分泌不足,糖的摄入并非直接病因,但过量摄入精制糖会通过诱发肥胖等因素间接提升患病风险。

3、得了糖尿病的人寿命不长

“得了糖尿病的人寿命不长”,这是一个相当普遍且极具杀伤力的误区。许多人一旦被诊断为糖尿病,便陷入深深的忧虑,认为自己的寿命已被打上折扣。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绝对。日本糖尿病学会曾开展过相关跟踪调查,在《Diabetes and life expectancy among Japanese –NIPPON DATA80》研究中,对大量糖尿病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

结果显示,经过严格管理的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人的寿命差距仅在3-5年。部分高寿糖友甚至比同龄人更健康,关键在于能否避开并发症这个“隐形杀手”。

事实上,部分糖友通过科学管理实现了长寿,他们身上往往具备以下特点:

高寿“糖友”7个特点

1、血糖控制相对平稳

尽管这类“糖友”患有糖尿病,但长期血糖水平波动较,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能维持在相对合理的范围。

2、并发症发生较晚或程度较轻

这类“糖友”相较于其他“糖友”,一般在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时间上较,且严重程度较

3、生活方式健康规律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对糖尿病患者的建议,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应占总热量的45%-60%,脂肪供能比20%-30%,蛋白质供能比15%-20%。

这类“糖友”会注重饮食均衡,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少食多餐,日常会避免高糖、高脂、高盐食物;

日常还会保持适度的身体活动(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以此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平时的作息规律,会保证每日的睡眠充足,避免熬夜的发生,维持身体的内分泌稳定。

4、自我管理能力较强

这类“糖友”平时会主动学习或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能自觉遵守医嘱,按时服药或注射胰岛素,定期进行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并记录数据以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5、心理状态良好

这类“糖友”面对糖尿病不会焦虑和恐慌,会以平和的心态应对疾病,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助于调节免疫系统,减少应激对血糖的影响。

此外,他们的家人也会关心和照顾他们,帮助其更好地管理疾病,提升生活质量。

6、身体综合素质较好

这类“糖友”尽管年龄较大,但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相对较好,能够耐受糖尿病及其治疗带来的负担,免疫系统功能也没有显著衰退,感染等疾病的发生率较低。

7、定期医疗

这类“糖友”他们自己本身就很重视医疗,会和医生保持密切的联系沟通,定期地进行体检和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筛查,一旦发现问题会及时处理,避免病情恶化。

对于“糖友”来说,可以借鉴以上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你们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