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糖尿病主题(2020年11月14日糖尿病宣传主题)
2021“健康中国E起来”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直播活动在京举办
为响应健康中国行动号召,助力糖尿病防治行动落地实施,在“联合国糖尿病日”来临之际,由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文秘宣传组指导,中国家庭报社主办,中华护理学会糖尿病护理专委会、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改变糖尿病专项基金协办,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公益支持的 “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2021“健康中国E起来”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直播活动于近日在北京举办。
图为“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2021“健康中国E起来”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直播活动圆桌论坛环节。(从左至右依次为:主持人丁一玲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 诺和诺德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周霞萍)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介绍,我国是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特别提出以健康促进和疾病防控为重点,促进“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为保障人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
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宣传主题为“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这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理念不谋而合。助力“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这一理念落地落实,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是重点。
一方面,糖尿病健康管理需要在健康教育层面持续发力。想要收获全民健康的硕果,播撒健康知识的种子尤为关键。要做到:受众在哪里,宣传教育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放在哪里。在传播方式上,应着重以大众视角转换健康内容,树立正确糖尿病防治理念、鼓励大众主动学习健康知识、倡导大众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推进健康知识“人人知晓、家家受益”,筑牢糖尿病健康管理的科普防线。
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互联网 医疗健康”服务落地基层。在以往的健康服务管理中,我们发现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让糖尿病健康管理难以精准化、长效化。互联网技术具有打破时空限制、信息互联互通的便捷特点,对优化糖尿病健康管理有重要作用。各组织、单位应推动“互联网 医疗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延长健康照护行为、提升健康服务效率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强化基层服务能力,从根本上预防各类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郭立新表示,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的以糖代谢为主的糖代谢异常疾病。在糖尿病的认知上,人们常有误区。
例如经常有人说“别吃太多糖,小心得糖尿病”。其实,这种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吃糖与糖尿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如果长期摄入过甜的食物或是含糖饮料等,会导致超重、肥胖,增加代谢疾病发生的风险。糖尿病与肥胖以及超重有一定的相关性,长期摄入过多的糖分,患有糖尿病的概率会明显高于健康饮食的人群,因此要做到吃糖有度。
另一个误区是,在同等条件下,有家族病史的人患糖尿病的概率比没有家族病史的人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会患糖尿病。除遗传因素外,我国每年约有5%-1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会进展为糖尿病,如果他们能够在潜在风险期就进行健康饮食,加强锻炼,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正确、科学地干预,完全有可能延缓甚至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对已经患有糖尿病的病人来说,合理膳食,配合科学运动,遵医嘱管理血糖,同时关注血脂、血压,控制多种代谢异常,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有糖尿病潜在风险的人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几点:1.从40岁开始每年至少检测1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2.饮食上尽量规避重油、重盐、重糖的不良习惯。3.要注重锻炼,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有一定强度的运动。4.控制体重,BMI在24或以下。5.避免过大的精神压力, 保持愉快的心情。6.避免熬夜,睡眠充足。7.戒烟,严格限酒。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表示,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城市化进程,糖尿病发病率持续增长,中国有1.29亿人患有糖尿病。尽管糖尿病的管理还面临很多挑战,但从临床医生的角度,糖尿病是可防、可治、可控的疾病。家庭是预防和管理糖尿病的核心单位。
有效地防范糖尿病的发生并做好糖尿病管理,一定要贯彻“三级预防”的方针。其中,一级预防是指在一般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群对糖尿病防治的知晓度和参与度,提高社区人群整体的糖尿病防治意识;二级预防是在高危人群中筛查出糖尿病患者,及时进行健康干预等,并加以规范化管理,使他们的病情得以控制;三级预防是全面控制2型糖尿病,预防其并发症导致的残废或早亡,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
作为内分泌的医生,要做好几件事情:第一,加强对于大众的糖尿病科普,让更多人提升对于糖尿病的认知。第二,对于患者要给予正确的糖尿病教育,提升糖尿病的综合管理,让糖尿病患者减少或不发生并发症。第三,响应慢病防治基层下沉战略,加强基层的培训,提升基层医院医生,包括社区医生和家庭医生的糖尿病诊疗能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专业的慢病管理。(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
来源:中国日报网
全国80万糖尿病患者珍贵数据披露,上海医生发起慢病管理模式成效显著
为慢病管理按下“加速键”,今天(2月26日),MMC首届智慧慢病管理院长高峰论坛”在上海开幕,主题为“智慧医疗,健康中国”,来自全国多地的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5名院士、百名医院院长,共同探讨我国慢病医疗管理的新模式。
中国正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慢性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上涨。常见的慢性病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病死亡率已占总死亡率的88%,呈上升趋势。
以糖尿病为例,在我国,约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位糖尿病患者,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目前的糖尿病及并发症诊疗管理存在严重不足,每年超过80万人死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致死率达到7‰。
糖尿病血糖管理不好,将面临致盲、致残乃至性命的严重代价。那么,为什么就是管不好这些波动的血糖?这个问题困扰着医生,也是大量患者的就医“痛点”。
基于此,对慢性病进行健康管理已成为健康管理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早在2016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内分泌专家、上海瑞金医院院长宁光发起MMC项目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并推广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简称MMC)。这一举措,为糖尿病管理提供了“国家标准”。
突破原有治疗模式,MMC以“一个中心、一站服务、一个标准”为理念,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同时连接起医院、社区、家庭等事关糖尿病管理的三个重要场景,推行标准化、一站式解决方案。简言之,患者在MMC中心就能解决糖尿病管理的所有相关问题,告别以往在多科室、多楼层“折返跑”的经历。
这个方案也被称为“智慧型”慢病管理。在MMC中心,配备了完整诊疗设备,通过物联网技术,形成多场景综合管理工具,借助云端整合,医生基于院内、院外数据,实现患者的精准随访和管理。
今年,全国已有近1500家医院加入MMC行列,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管理近80万糖尿病患者。
随着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项目在全国推广,这种慢病管理模式的效果已在显现。瑞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王卫庆公布MMC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国MMC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控制。
其中,糖化达标率 (HbA1c<7%) 从基线 18.65% 显著提升至 45.46%,代谢指标的综合达标率从基线 6.20% 显著提升至 17.94%(欧美14%),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代谢综合达标率的提升意味着由糖尿病导致的血管、眼、肾、足等多个器官的并发症将大幅减少,相应的致残、致死率也会降低。
“我们欣喜看到,借助智慧医学手段、后台强大的算法支撑,达到一个标准、一个管理方式,见证了达标治疗有效率显著提升。”宁光院士称,跟踪研究已发现,通过这个管理方式的推进,对糖尿病和其他代谢疾病的改善都有效,MMC不是单纯管理糖尿病,而是实现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这一类疾病组的管理。
他同时谈到,对这类代谢疾病的管理不仅限于药物,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医生们发现,从生活方式改变起,对糖尿病等代谢病的控制是非常有效的。
2022全国“1 X”(一家医院 社区、家庭等多场景)工作同步启动,旨在将MMC的经验扩展到国内的每个市、每个县,进一步“下沉”广大基层,联动体检,打造慢病智慧管理综合防控网络。
代谢性疾病愈来愈高发,也引发越来越多医学专家的注意。
眼科疾病与内分泌疾病息息相关。内分泌疾病可以通过影响全身循环、代谢及眼局部微循环等导致眼科疾病的发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阐述了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及垂体-下丘脑疾病等较常见内分泌疾病的相关眼科疾病的特殊表现、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法。他谈到,人工智能与医疗决策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眼科领域也展现出独特优势,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可构建内分泌相关眼病筛检流程,并通过互联网远程管理,可进一步完善内分泌相关眼病的管理。
糖尿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从发育起源和表观遗传角度探讨其发病为该领域开辟了崭新方向。妊娠期糖尿病(GDM)使胎儿发育暴露于宫内高糖环境。“我们利用动物模型首次发现GDM血糖控制显著改善子代代谢紊乱,但高脂饮食喂养后,治疗带来的保护作用消除。一系列研究提示,GDM预警比诊断更重要,临床筛查和干预时间应前移!”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荷凤领衔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配子-胚胎源性疾病学说,受到世卫组织采纳和支持,牵头在全球开展“健康生命轨迹计划”研究,探索源头防控慢病提高出生人口质量新路径。糖尿病防控任重道远,从生命早期预防技术路线已开启。
中国科学院院士滕皋军就介入治疗相关话题作了报告。滕皋军院士指出,介入治疗伴随着医学的发展应运而生,是介于内、外科治疗之间的第三种治疗方法。历经40多年的发展,中国介入治疗在肿瘤、神经、泛血管等疾病的诊治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滕皋军院士引领的介入手术在代谢病治疗中开启了新的篇章。
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就数字医疗、智慧医院相关话题作了报告。宁光院士指出,发展数字医学,推动数字化转型,打造未来智慧医院,已成为瑞金医院“高质量发展”体系中的重要建设内容。围绕如何以“数字医疗服务”提高患者体验度、以“数字医学技术”提高医者感受度、以“数字医院管理”提高管理者的掌控度,瑞金医院重点布局走出了一条从数字化医院到智慧医院的新发展道路。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图源:受访方
联合国糖尿病日——教育保护明天
2022联合国糖尿病日
- 科学管理,平稳控糖
今年是第16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教育保护明天(Diabetes: education to protect tomorrow)”。旨在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和糖尿病患者需要更好地获得优质的糖尿病教育。
联合国糖尿病日宣传海报
2022.11.14
糖尿病科普宣传内容
2022.11.14
一、
糖尿病高危人群
具备一下因素之一,即为糖尿病高危人群
1年龄≥40岁;
2超重与肥胖;
3高血压;
4血脂异常;
5静坐生活方式;
6糖尿病家族史;
7妊娠糖尿病史;
8巨大儿(出生体重≥ 4Kg) 生育史。
6.1mmol/L≤空腹血糖(FBG)<7.0mmol/L,或7.8mmol/L≤糖负荷2小时血糖(2hPG)< 11.1mmol/L , 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病前期,属于糖尿病的极高危人群。
二、糖尿病定义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出现糖尿病典型症状并符合以下任何一个条件的人,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1一天中任一时间血糖≥11. lmmol/L(200mg/dl);
2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126mg/dl);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200mg/dl)。
三、糖尿病控制不良将产生严重危害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疾或者过早死亡。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包括卒中、心肌梗死、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
1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较同龄、性别的非糖尿病人群高出2-4倍,并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年龄提前,病情更严重;
2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年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
4糖尿病肾病是造成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
5糖尿病足严重者可导致截肢。
四、糖尿病的预防
1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
2保持合理膳食、经常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
3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
4及早干预糖尿病前期人群;
5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使超重肥胖者体重指数达到或接近24,或体重至少下降7%,可使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下降35-58%。
五、糖尿病高危人群
1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的五项综合治疗措施;
2糖尿病患者采取措施降糖、降压、调整血脂和控制体重,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控油、减盐和增加体力活动,可明显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3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是控制糖尿病病情的有效方法,自我血糖监测应在专业医生和/或护士的指导下开展;
4积极治疗糖尿病,平稳控制病情,延缓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可同正常人一样享受生活。
六、糖尿病健康管理的基本要素
1健康饮食;
2适量运动;
3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
4血糖自我监测;
5药物治疗(包括胰岛素治疗)。
2022年11月份宣传栏
历年联合国糖尿病日宣传主题
2022.11.14
1992年:糖尿病是一个与所有国家所有人有关的健康问题
1993年:糖尿病儿童与成长
1994年:糖尿病与老年
1995年;糖尿病教育降低无知的代价
1996年:胰岛素与生命
1997年:全球的觉醒是改善生命的关键
1998年:糖尿病人的权利
1999年:糖尿病的代价
2000年:新千年糖尿病和生活方式
2001年: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与社会负担
2002年:糖尿病与您的眼睛: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
2003年:糖尿病损害肾脏
2004年:糖尿病与肥胖
2005年:糖尿病与足部护理
2006年:糖尿病与脆弱人群
2007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
2008年:糖尿病和儿童青少年
2009年一2013年;糖尿病预防与教育
2014年一2016年:健康生活与糖尿病
2017年:女性与糖尿病:我们拥有健康未来的权利
2018年:家庭与糖尿病
2019年:防控糖尿病保护你的家庭
2020年:护士与糖尿病
2021-2023年: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
来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