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与体质(糖尿病与体质有什么关系)
糖尿病不是一种病,是“不同体质”代谢失衡!中医调理,别再靠猜
为啥吃药了,血糖还是不听话?王大爷今年62岁,得糖尿病已经五年了。他可听话了,按时吃药,吃饭也特别小心,就怕血糖高。可怪就怪在,这血糖啊,跟坐过山车似的,一会儿高得吓人,一会儿又低得直冒冷汗,人也晕乎乎的。他心里犯嘀咕:“我是不是药吃错了?还是这病就没法治好?”
有一次来复查,王大爷愁眉苦脸地问医生。中医师给他把了脉,看了舌头,心里大概有了数。跟他说:“王大爷,药没问题,但您这情况,光靠吃药还真不够。您这是典型的‘气阴两虚’,不把身体的‘底子’调好,血糖就像浮萍,哪里能稳得住?”王大爷一听就懵了:“啥是气阴两虚?我这糖尿病,难道还有好多种?”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了,吃药降下来就完事儿了。其实啊,这想法有点儿片面!在咱们中医看来,糖尿病有个老名字叫“消渴”,但这个“消渴”可不是一种病,它能细分出好多种类型,每种都对应着不同的身体“底子”,也就是咱们说的体质。
就拿王大爷这种“气阴两虚型”来说,它在中老年糖尿病患者里特别常见。啥叫“气阴两虚”呢?简单说,就是身体里的“气”(动力)和“阴”(津液、水分)都不足了。
- 气虚了:身体没劲儿,脾胃运化功能差,吃进去的东西不能好好消化吸收,血糖自然也跟着乱跑。
- 阴虚了:身体里的津液就像机器的润滑油,少了就会“干烧”,代谢功能就会出问题,血糖调节也跟着失灵。
所以啊,如果您没搞清楚自己的体质就“胡补瞎清”,结果往往是越调越乱,血糖当然控制不好!
为啥“气阴两虚”的人,血糖总爱“上蹿下跳”?咱们打个比方,人体就像一个精密的机器。这个机器要正常运转,得有电(相当于“气”)提供动力,还得有润滑油(相当于“阴”)来减少磨损,保证顺畅。
“气阴两虚”的人,就是这台机器既没电又缺润滑油:
- 没电(气虚):身体的各个功能都“懒洋洋”的,糖的代谢自然也慢,该消耗的消耗不了,血糖就容易高。
- 缺润滑油(阴虚):身体内部“干渴”,津液不足,就好比机器零件干磨,功能受损,血糖调节的“开关”就不灵敏了,一会儿高一会儿低,非常不稳定。
您可能会发现自己有这些表现:
- 白天总觉得累,提不起精神,稍微一动就出汗。
- 嘴巴、嗓子老是发干,但又不想多喝水。
- 心烦气躁,晚上睡觉不安稳,容易醒。
- 饭量不好,大便有时候稀,有时候又干。
这时候,光盯着血糖数字降,就像治标不治本,要想真把血糖稳住,就得从“扶正培本”——也就是调理体质入手。
高血糖别怕!中医调体质 西药控血糖,这才是正道!中医调体质,西药控血糖,两者配合,效果才好!
- 中医怎么调体质?(请务必咨询专业中医师!)
对“气阴两虚”型糖尿病,我们常用一个经典组合方——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
生脉散(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就像给身体“充电”又“补水”,能益气生津,让身体有劲儿,津液也足,有助于稳定血糖。
六味地黄丸(由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丹皮、茯苓组成):这个方子主要是滋补肾阴,调和肝肾功能。身体的“根本”强健了,血糖的调节能力自然也会提高。
有时候,中医师还会根据您具体的情况,再加一些像葛根(帮助生津液)、黄芪(补气)、玉竹(滋养身体)之类的药。这些药搭配起来,能益气养阴,扶正固本,帮助您的身体恢复平衡,从而辅助血糖平稳。
切记!这些中药方子一定要找专业中医师辨证后开具,千万不能自己随便买来吃!
糖尿病真没那么简单,它不是一种“高血糖病”,而是身体多种代谢功能失衡的表现。您的体质,才是控制血糖的关键!
你是不是也像王大爷一样,总觉得累?嘴巴老干?血糖反反复复,控制不好?
快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症状,我来帮你辨辨体质,找找合适的调理方向!
⚠️风险提示: 本文内容为健康科普,仅供参考,不作为具体诊疗依据。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具体用药和调理方案请务必咨询专业医师,并在其指导下进行。中药方剂必须由专业医生辨证论治后开具,切勿自行试药。
中医调理糖尿病还分体质?张颖医生告诉你差别在哪里!
上个月,有个患者跟我说:在病友群里看到有人分享一个“祖传降糖秘方”,是用黄芪、党参煮水喝,坚持一段时间,血糖就能稳稳下降。他想着自己最近血糖波动大,没多犹豫,立马照着抓了药材煮水,每天当茶喝。可谁能想到,才喝了一周,不仅血糖没降,还开始腹胀、便秘,整个人烦躁不安。
这下感觉不对了,才来就医,其实问题就出在没辨清体质,盲目喝药。
除了这位患者,也有不少其他糖尿病患者都有这样的疑惑:同样是糖尿病,为什么别人用的调理方法,自己用起来却效果不佳?
这是因为:中医调理糖尿病讲究“辨证论治”,根据不同体质制定个性化方案,才能事半功倍。
今天,就跟着张颖医生一起了解如何判断自身体质,以及不同体质该如何调理。
中医眼中的糖尿病与体质关系中医将糖尿病归为“消渴病” 范畴,认为其发病与体质密切相关。不同体质的人,患病后的症状表现、病情发展和调理重点都有所差异。就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有找准体质,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调理方法。
常见糖尿病体质类型及判断方法:
1. 阴虚体质典型表现:
口干舌燥,总想喝水;
手脚心发热,胸口也常有燥热感;
夜间睡眠时容易盗汗;
大便干结,小便短黄;
舌红少苔,舌头看起来比较红,舌苔很少甚至没有。
如果你经常感觉口渴难耐,喝很多水也缓解不了,还伴有上述症状,很可能就是阴虚体质。
2. 气虚体质典型表现:
神疲乏力,稍微活动就气喘吁吁;
说话有气无力,声音低微;
容易感冒,抵抗力较差;
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舌淡苔白,舌体胖大,边缘有齿痕。
这类人常常感觉身体沉重、没精神,工作和生活都提不起劲。
3. 痰湿体质典型表现:
形体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明显;
身体困重,像被重物压着一样,懒得活动;
胸闷腹胀,食欲不佳;
口中黏腻,舌苔厚腻发白;
大便黏腻不成形,冲厕所时不易冲干净。
痰湿体质的糖尿病患者,往往血糖控制难度较大。
4. 血瘀体质典型表现:
身体某些部位刺痛,疼痛位置固定,夜间疼痛加剧;
面色晦暗,口唇发紫;
皮肤干燥,容易出现瘀斑;
舌紫暗或有瘀斑,舌下络脉曲张。
血瘀体质的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心脑血管等并发症。
不同体质有不同的调理方案1. 阴虚体质
中药调理: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等药材搭配,滋阴补肾。具体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饮食建议:多吃百合、银耳、梨、鸭肉等滋阴润燥的食物,少吃辛辣、温热性食物,如辣椒、羊肉等。可以常喝百合银耳羹,将百合、银耳泡发后炖煮,加入适量冰糖调味。
2. 气虚体质
中药调理:补中益气汤是不错的选择,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陈皮等药材能补气健脾。但要注意,需根据个人情况调整药方和剂量。
饮食建议:多吃山药、芡实、小米、鸡肉等健脾益气的食物,可制作山药芡实粥,将山药、芡实与小米一起煮粥食用。
3. 痰湿体质
中药调理: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法半夏、陈皮、茯苓、苍术等药材能燥湿化痰、健脾和胃。不过,自行用药前一定要咨询专业中医师。
饮食建议:多吃冬瓜、薏米、荷叶、白萝卜等祛湿化痰的食物,冬瓜薏米汤就是很好的选择,将冬瓜和薏米煮汤饮用。
4. 血瘀体质
中药调理: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药材可活血化瘀。但药方的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随意服用。
饮食建议:适量食用山楂、黑木耳、玫瑰花等活血化瘀的食物,玫瑰花茶就很适合,用干玫瑰花泡水代茶饮。
糖尿病的中医调理是一个长期过程,找准自身体质是关键第一步。如果你对自己的体质判断仍有疑惑,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制定专属调理方案。同时,调理过程中要保持耐心,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相信通过科学调理,一定能更好地控制血糖,改善身体状况。
本文只为科普,患者不要自行开药、服药!
#糖尿病##张颖##控糖##中医##体质#
人不会无缘无故得糖尿病,医生说出了实情:背后有3个原因(二)
书接上文,咱们继续来讲解血糖失控的3大原因。 03前面我说了,”如果由于某些原因,肝细胞和肌肉细胞膜上的“门”出了问题,不能正常开启,肝脏和肌肉对葡萄糖的转化能力就会下降,葡萄糖会逐渐堆积在血液中,血糖就会升高。“
这里的”某些原因“是指什么呢?
对于不同的糖尿病人,”某些原因“的具体所指并不完全相同。
原因在于,2型糖尿病是一种“异质性”疾病。
“异质性”的意思,用大白话说,就是同样的疾病,不同的病因。
最常见的原因有3种,在不同的糖尿病人身上,3种原因的影响力并不相同。
①遗传易感性
我们经常说,糖尿病与遗传有关。
但是这句话经常被糖尿病人误解,认为糖尿病会遗传。
其实,糖尿病遗传的是其“易感性”,而非疾病本身。
什么是“易感性”?
说白了,就是更容易得这种病的意思。
也就是说,你遗传的是一种更容易得糖尿病的“体质”。
如果你的父亲或者母亲有糖尿病,你有一定概率遗传他们的“体质”,比别人更容易得糖尿病。
你的子女将来也可能遗传你的“体质”,比别人更容易得糖尿病。
至于你们将来是否一定会得糖尿病,还要看后天因素的影响。
这是糖尿病与“遗传病”最大的不同。
遗传病是完全由遗传基因决定,不受后天因素影响。
如果你获得了某种遗传病的显化基因,就一定会得这个病,反之则一定不会得。
而对于2型糖尿病来说,即便你有“易感体质”,但是后天如果一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大大降低患病概率。
并不会像遗传病那样,生下来就决定了是否会患病。
这对直系亲属有糖尿病的人来说,无疑是个好事:你仍然有机会决定自己将来是否会患病。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体质指数”保持正常的人,即便有糖尿病家族史,患病风险仍可降低80%!
②不良生活方式
第一条说了,遗传易感性是内因,是否一定会患病,还取决于外因,也就是生活方式。
与糖尿病有关的不良生活方式有4点:不健康饮食、久坐不动的习惯、吸烟饮酒、睡眠不足。
- 不健康饮食
在所有的食品中,含糖饮料和超加工食品对糖尿病的发病影响最大。
前者增加了饮食的高血糖负荷,加重胰岛β细胞负担,促进了胰岛β细胞的“凋亡”;后者含大量的反式脂肪酸,会在体内产生大量“自由基”,加速了病情发展。
- 身体活动不足
在中国,身体活动不足是导致糖尿病的第三大个人因素,仅次于高体重指数和不良饮食。
据调查,2010~2018年,超过五分之一的中国成年人未能达到推荐的身体活动水平(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活动或同等强度活动)。
有研究预计,到2031年,与身体活动不足相关的糖尿病病例数量将上升至4240万。
- 睡眠不足
睡眠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发病原因。
研究发现,睡眠不足与糖尿病的发病有重要关系。主要原因在于,睡眠不足会引起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从而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
- 吸烟和饮酒
研究显示,吸烟会使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约45%,偶尔大量饮酒(摄入>60克的酒精)则会使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23%。
③营养不良历史
注意,我说的是营养不良“历史”,而不是营养不良。
就是说,小时候曾经经历过严重营养不良的人群,长大后更容易发生糖尿病。
这是中国糖尿病人一个独特的风险因素。
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也只有40年的历史,尤其是近20年。
而对于那些经历过饥饿年代的老人来说,胎儿和儿童时期的营养不良,会使他们晚年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约20%。
如果这些人成年后再有不良的饮食习惯和肥胖,患病的风险会更高。
不过,随着新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于新时代的中国人来说,这个因素的影响已经逐渐消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