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与消渴症(糖尿病消渴症怎么治疗)
1周肾衰竭!医生详解:糖尿病患者夏季出现5个不适,立刻就医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谁说夏天只是空调和西瓜的季节?你以为糖尿病只是血糖高点?呵呵,夏天一到,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就像个老旧空调,运转一旦不顺,分分钟“烧机”。
肾衰竭?真不是吓唬你。有位60多岁的老爷子,上周三还在跳广场舞,这周一直接进了重症监护室,肾功能几乎报废,原因?他自己都懵了,就是“最近有点口渴、出汗多、吃不下饭”……
别以为这些小毛病不值一提,糖尿病患者在夏天,身体出点幺蛾子,那可真不是闹着玩的。
今天这篇文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糖尿病人在夏天,身体冒出这5个信号,那可得立刻扔下手里的蒲扇,赶紧奔医院去。
1. 一口气喝三壶水,还是觉得渴?可别只当是热的
夏天喝水多,这事儿谁都懂。可要是喝了水还口干舌燥,嘴里像撒了沙子一样干巴巴的,那就不是“热”这么简单了。
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状态,会让身体像个漏水的水桶——再怎么补水,也留不住。高渗透压会把水分从细胞里抽出去,肾脏拼命工作,结果就是:脱水 电解质紊乱 肾脏负担爆炸。很多中老年人因为觉得“口渴是正常的”,结果拖着拖着,就拖成了急性肾衰。
从中医角度看,这叫“虚火上炎,津液耗竭”。糖尿病在中医里被称为“消渴症”,《黄帝内经》里早就说了:“上消者,口干舌燥,饮水不解渴。”
夏季暑热夹湿,耗气伤津,正好是“消渴症”发作的良机——负面意义上的。
所以,要是你家里那位糖友突然开始“喝水像灌驴”,赶紧拉着去查血糖、查肾功能,别等着尿都变成米汤色再后悔。
2. 出汗像洗澡,汗后却乏力、头晕腿软?别再赖空调了
到底是天气太热,还是身体出问题了?别再拿“天太热”当挡箭牌。糖尿病患者本身自主神经系统容易受损,出汗功能紊乱其实是糖尿病的“老毛病”了。
夏天一热,很多人出汗多,但正常人是“出完就舒坦”。糖尿病人出完汗却容易脸色发白、头晕目眩、四肢无力。为啥?电解质流失 血糖波动 低血容量,每一样都能把肾脏逼疯。
西医研究发现,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最先受累的就是肾小球和神经系统。而中医则讲究“汗为心之液”,出汗太过,伤心又伤气。气虚不能摄津,津泄而不止——这不就是你家那位“汗汗汗”个不停的糖叔吗?
别笑。汗出过多,血压掉下来,肾脏灌注不足,肾小管一缺氧,短短几天就能搞出个急性肾损伤来。真不是危言耸听。
3. 胃口突然差到吃不下半碗饭?不是“天热没食欲”那么简单
你以为胃口差就是“热得吃不下”?天真。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食欲下降 恶心 吐酸水,很可能是糖尿病性胃轻瘫或者毒素水平上升了。
特别是肾功能开始出问题,尿毒症前兆之一就是食欲减退。因为体内的代谢废物排不出去,反过来刺激胃肠道,让你连最爱的红烧肉都看不下去。
中医在《金匮要略》里讲得明白:“肾主水,胃为水谷之海。”肾虚,则胃失濡养,脾胃一虚,运化失常,不思饮食。特别是夏季,暑湿困脾,糖尿病人脾胃本就虚弱,这下更是雪上加霜。
所以,如果你的糖友突然“饭也不想吃、肚子不舒服”,别忙着煮绿豆汤,赶紧去医院查个肾功能。可别等到“吃啥吐啥”再后悔。
4. 尿量变少、尿色发深,你以为是没喝水?可能肾早就抗议了
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本来就长期在高血糖环境下“超负荷工作”。夏天一脱水,肾脏灌注不足,尿量减少是第一个信号。
特别是尿液颜色发深,甚至有泡沫、异味,那可不是“热天尿黄”这么简单,很可能是蛋白尿 肾小管损伤。
西医研究清楚写了: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表现就是微量白蛋白尿,如果不及时控制,发展成肾小球硬化,最终走向尿毒症。
中医说,“肾为先天之本,司二便。”尿的异常,是肾气不足的重要表现。夏天又热又湿,湿邪困肾,肾阳受损,尿液就成了“报警器”。别等它变成“浓茶水”再慌。
5. 脚肿得像馒头,夜里腿抽筋?这不是老寒腿,是肾坏了
很多人误把糖尿病引起的脚肿、腿抽筋当成“天气热,水分多”。但真正的原因,往往是肾功能下降 电解质紊乱 低蛋白血症。
特别是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的人,肾脏早已“千疮百孔”,一旦进入肾病综合征阶段,蛋白大量流失,血管渗透压下降,液体就“跑”到组织里去了——脚肿、腿肿、眼皮肿,全来了。
中医讲“肾主骨、主水”,肾虚则筋骨不得濡养,腿抽筋、腰酸背痛就接踵而至。《素问》说:“肾虚则腰背不举,足膝酸软。”不是说着玩的。
你要是家里有糖尿病人,忽然脚踝像灌了水,甚至早上还好好的,晚上就肿一圈,别犹豫——背着也要送医院。
说到肾衰竭,不得不提的几个“坑”坑一:爱喝凉茶、绿豆汤,越喝越虚
很多糖尿病患者夏天“进补”方式很简单——凉茶、绿豆汤、冰啤酒。结果越喝越渴,越喝越没劲。这些“寒凉”之物,其实最伤脾胃、耗肾阳。《本草纲目》里早就说了:“绿豆,性寒,解热毒,非虚人所宜。”
糖尿病本就属“阴虚火旺”,再加寒凉一泻千里,肾阳一凉,直接凉透心肝脾肺肾”。
还有一些老年人,觉得开空调“伤风”,于是坚持不开,结果睡一晚上汗湿三床单,白天晕头转向,晚上尿少如油。过度出汗 缺水 电解质紊乱 血液粘稠,直接把肾“榨干”。
坑三:血糖高了懒得管,等出事再说别以为“血糖高就吃点药”这么简单。高血糖状态就像水管里的高压水流,日夜不停地冲刷肾小球,破坏微血管。你不管它,它可不会放过你。
小结?这不是总结,是一封“耳提面命”的警告信
糖尿病不是“甜蜜的负担”,是“慢性杀手”;夏天不是“养生季”,是“暴雷季”。别再迷信“多喝水、吃点清淡的就好”,糖尿病人在夏天,每一个小症状,都是身体的“求救信号”。
《黄帝内经》有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但阳不补虚,反伤阴气;阴不固本,反生湿邪。糖尿病之病,在“阴虚火旺”,肾病之根,在“精气不足”。若不早察早防,肾衰竭来得比你想象的还快。
所以,糖友们,甭管你在海南晒太阳,还是在东北吃西瓜,只要你突然出现口渴不止、出汗乏力、尿量变少、胃口下降、四肢水肿……别犹豫,赶紧去医院。
你不重视身体,身体也不会客气;你对健康态度敷衍,它就送你个ICU当警告。
如果你读到了这里,还不点个“赞”表示你心疼自己那颗被高血糖折腾的肾?欢迎评论留言,说不定你的一句经验之谈,能帮别人躲过一劫。转发给你身边的糖友们,别让他们在夏天“热”得太离谱了。
关注健康,关注自己,别等身体“罢工”才后悔莫及。
参考文献
[1] 陈文,王晓燕,朱健.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5):421-425.
[2] 李小明,张晓红.糖尿病性自主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2,38(3):215-220.
[3] 高志敏,刘芳.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24,30(2):45-49.
中医说了800遍,糖尿病人别过度管住嘴迈开腿,真相越早知道越好
令人震惊的是,我国糖尿病患者中有超过68%的人陷入了"极端管理"误区——要么过度节食至营养不良,要么盲目运动导致损伤。
中国疾控中心2023年的调查数据显示,这种极端做法不仅没能有效控制血糖,反而使42.3%的患者出现低血糖、营养不良等并发症。
深夜11点,李大爷再次被腿部抽筋惊醒,这已是本周第三次。作为一名坚持"管住嘴迈开腿"8年的糖尿病患者,他将自己的饮食限制得极其严格,每日步行一万步雷打不动。
他的血糖控制却始终不理想,还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不适症状。这背后隐藏的真相,正是我作为内分泌科医生天天在诊室看到的临床现实。
在我行医二十余年来,见过太多像李大爷这样的患者。他们对"管住嘴迈开腿"的理解过于极端,以为糖尿病管理就是越吃得少越好,运动越多越好。北京协和医院2022年发表的研究表明,过度节食和不科学运动不仅无益于糖尿病控制,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糖尿病管理的关键不在于简单地减少热量摄入和增加运动量,而在于建立个体化、科学化的平衡方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2版)》
为什么中医强调不要过度管住嘴迈开腿?这源于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理念。中医认为糖尿病(消渴症)多由阴虚燥热、气阴两虚等导致,过度节食可能进一步伤阴,过度运动则可能耗伤气血,使阴虚更甚,导致病情加重而非改善。
我曾接诊一位60岁的女性患者,她听信"糖尿病人不能吃主食"的说法,连续半年几乎不进食米面,结果出现了严重的营养不良和低血糖,最终因抵抗力下降引发肺部感染住院。
糖尿病患者需要的是合理饮食而非极端节食。中国营养学会2023年发布的研究显示,适量优质碳水化合物对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完全禁食主食反而会导致以下问题:
1. 营养素摄入不均衡,导致维生素B族等多种营养素缺乏
2. 肌肉流失加速,降低基础代谢率
3. 低血糖风险大幅增加,危及生命安全
4. 反弹性进食,导致血糖波动加剧
中医理论中强调"谷为养,肉为益,果为助,菜为充",提倡食物多样化,讲究五味调和。糖尿病患者应遵循食材多样、少量多餐的原则,而非盲目禁食。
运动误区:并非越多越好在我的诊室里,常见另一类极端情况:一些患者听说运动能降血糖,便不顾自身条件盲目增加运动量。一位58岁的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立即开始每天跑步10公里,结果两周后因急性冠脉综合征紧急入院。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23年刊登的研究指出,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过度运动可能带来严重风险:
1. 心血管意外风险增加,特别是有潜在心脏疾病的患者
2. 关节损伤加速,尤其是已有骨关节退变的患者
3. 足部损伤风险升高,可能诱发糖尿病足
4. 过度运动引起应激性高血糖
中医强调"动静结合",提倡适度运动,而非盲目追求运动量。《黄帝内经》中"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的论述,正是警示我们任何过度都可能导致身体失衡。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65岁的退休教师患者。他确诊糖尿病7年,但始终维持良好血糖控制,很少出现并发症。他的秘诀不是极端管理,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
· 饮食方面:遵循八分饱原则,保留适量全谷物主食,多样化蔬菜摄入
· 运动方面:每天太极拳45分钟,配合缓慢步行30分钟
· 心理方面:保持积极心态,参加社区糖友互助小组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23年发布的个体化治疗指南强调,糖尿病管理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合并症、血糖水平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而非千人一方。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被称为"消渴"。中医辨证施治讲究因人制宜,这一理念与现代医学强调的个体化治疗不谋而合。
中医辨证分型视角下的糖尿病管理:
1. 气阴两虚型:适合温和运动如太极、八段锦,饮食宜滋阴益气
2. 湿热蕴蒸型:可适当增加有氧运动强度,饮食宜清热利湿
3. 阴虚火旺型:运动宜轻柔缓和,饮食宜滋阴降火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糖尿病治疗不仅关注血糖数值,更要关注脏腑功能平衡。这种整体思维对现代糖尿病管理有重要启示意义。
基于中西医结合理念,我给糖尿病患者的建议是:
1. 饮食调整要循序渐进,切忌骤然大幅减食
2. 运动强度应与体质相匹配,量力而行
3. 监测不只看血糖,还要关注整体健康状态
4. 心理平衡同样重要,避免过度焦虑
中国医学科学院2023年的一项随访研究表明,采用平衡管理的糖尿病患者比极端管理者有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不是洪水猛兽,也不需要用极端方式对待。正如中医"中和"理念所强调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才是长期有效的管理之道。
希望每位糖尿病患者能在医生指导下,走出极端管理误区,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之道。生活质量和血糖控制同样重要,两者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2版)》《中医辨证论治糖尿病临床实践》《中国糖尿病饮食治疗专家共识》《中国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23)》《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临床研究进展》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必须马上住院!糖尿病人出现5种情况要警惕,否则生命可能有危险
糖尿病不是小病,但很多人却小看了它。
平时血糖高一点,偶尔脚麻、眼花、口干,忍一忍也就过去了。
但你不知道,有些看似“常见”的小毛病,其实是身体在发出最后的求救信号。
等到情况严重到必须马上住院,往往已经错过最佳时机。
糖尿病人一旦出现这5种情况,不能再犹豫——不是“该不该去医院”的问题,而是“还来不来得及”的问题。
糖尿病最可怕的,从来不是血糖高,而是它“悄无声息”的破坏力。它不像感冒咳嗽来得突然,更像一把慢慢收紧的绳索,一旦绷断,就是命悬一线。
我们今天就把话说透,告诉你:哪些情况糖尿病人一定要警惕,为什么要马上住院,这些背后的原理是什么,日常生活中又该怎么发现这些信号。
糖尿病看似稳定,其实稳中藏险。尤其当出现持续恶心呕吐时,很多人以为是吃坏了肚子,吃点止吐药就行。但糖尿病人的呕吐可能是酮症酸中毒的前兆,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代谢紊乱,进展快,严重者可在短时间内昏迷。
如果你发现自己血糖高的同时,还伴有腹痛、呼吸急促、口中有水果味气味,别再等了,赶紧去医院。这不是“忍一忍就好”的毛病。
还有一种情况,比疼更危险——意识模糊。有些糖尿病人突然说话含糊、走路不稳,家属以为是脑供血不足、疲劳、血压波动,但其实这很可能是低血糖昏迷或者高渗性昏迷的前兆。
糖尿病人的神经系统对血糖波动的反应本来就弱,一旦出现意识障碍,代表大脑已经“缺能”了。此时再用糖水硬灌,非但不安全,还可能延误抢救时机。
很多糖尿病人都有一个误区,以为脚肿脚痛是走路多了、年纪大了。“忍一忍、泡个脚”成了万能药方。但糖尿病人出现下肢感染或溃烂时,往往是血管和神经都出了问题,免疫力又差,很容易发展成糖尿病足。
你可能只是一个小破皮,结果几天后伤口黑了、发臭了,再看已经是坏疽。这个时候不但需要住院,有时甚至面临截肢风险。
如果你发现脚上伤口超过两天还红肿不退,出现分泌物、发热、伤口发黑,别再想“贴个创可贴”,必须马上就医。
糖尿病对肾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很多患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一旦出现尿量减少、疲乏、浮肿,可能已经是糖尿病肾病进展到肾衰竭阶段。
特别是早晨眼睑水肿、晚上脚踝水肿,这不是简单的“喝水多了”,而是肾脏功能开始出问题了。糖尿病人每年至少要查一次尿微量白蛋白,别等到肌酐飙升,才意识到问题严重。
有些糖尿病人突然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心慌,但心电图又没啥变化,就忽略了。但我们糖尿病人尤其容易出现无痛性心梗,因为自主神经病变让心脏的报警系统“失灵”了。
当心脏出问题时,不一定有剧烈胸痛,而是表现为乏力、气短、出汗这些“不像心脏病”的症状。错过抢救时间,后果不堪设想。
糖尿病的危险之处在于它“习惯让人误判”。你以为是小病,其实是大事;你以为能扛过去,其实扛的是命。它不吓人,但它隐藏得深。
很多人对糖尿病的认知,还停留在“饮食控制 降糖药”上,却忽略了它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紊乱,影响的不只是血糖,还有血管、神经、免疫、甚至心理状态。
糖尿病人容易脱水,尤其夏天,一旦出现频繁口渴、尿多、乏力,别只想着补水,还要关注是不是电解质紊乱、酮体升高了。水分流失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内环境失衡。
生活中,我们还会看到一些糖尿病人特别容易累、睡不醒、情绪低落。这些不仅仅是“血糖波动”的问题,还可能涉及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与甲状腺疾病关系密切,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自身免疫疾病。
很多人会问:是不是血糖一高就危险?其实不是。真正危险的是血糖剧烈波动。长期忽高忽低,比持续偏高更伤身。波动大,意味着身体每天都在经历“过山车”,压力极大,器官更容易受损。
在饮食方面,糖尿病人要注意避免高升糖指数食物,比如白面包、甜饮料、炸薯条。它们让血糖像被弹簧拉起一样迅速升高,再迅速回落,非常伤身。要学会选择低GI食物,比如燕麦、豆类、粗粮。
运动也是调节血糖的重要手段,但糖尿病人运动前后一定要监测血糖。空腹剧烈运动可能诱发低血糖,而餐后立即运动又可能影响消化。最稳妥的方式是饭后30~60分钟轻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
糖尿病人最怕“沉默”,不是身体不痛不痒,而是你忽略了它发出的求救信号。住院不是失败,而是身体告诉你:“我撑不住了”。
别等到最后一刻才跑医院,不是医院救不了你,是你自己走得太晚。
糖尿病不是不能好好生活,而是要学会“与它共舞”。要做主动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患者。每一次对身体信号的觉察,都是一次自救。
糖尿病人要学会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它比空腹血糖更能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情况,也是判断并发症风险的重要指标。很多人血糖看着正常,其实糖化偏高,就是“假象平稳,实则危险”。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下,糖尿病人如果不调整作息,长期熬夜、情绪紧张,也会让血糖控制越来越难。精神状态直接影响胰岛素敏感性,这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
最重要的是,糖尿病人要放下“我没事”的侥幸心理。很多并发症是“慢刀子割肉”,等到发现,已经晚了。我们要学会“系统看待身体”,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整体出发,预防才是最好的治疗。
如果你或者你身边的糖尿病人,出现了我们说的这5种情况——无论是恶心呕吐、意识模糊、脚部溃烂、水肿异常,还是胸闷气短——别犹豫,马上去医院。
不是为了“治病”,是为了“保命”。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晓蕙,陈丽君.糖尿病并发症早期识别与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41(2):136-140.
[2]李洪波.糖尿病患者住院风险评估与干预策略[J].中华医学管理杂志,2020,26(5):412-416.
[3]张莉,刘志杰.糖尿病患者院前识别关键症状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2,15(3):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