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预防与护理(糖尿病的预防与健康管理的关键内容有)

泌尿一枝花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最怕4个并发症!医生忠告:若不想进医院,请坚持5个习惯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不疼不痒,很多人以为它就是血糖高点,没什么大不了的。其实它就像定时炸弹,表面安安静静,背地里却可能搞出大动静。

一旦糖尿病盯上你,真正让人头疼的不是血糖本身,而是它背后那一串尾随而来的“亲戚”——并发症。别以为这是吓唬人,真进了医院才知道,糖尿病的“后劲”才是最猛的。

说白了,糖尿病就像是身体里的“熊孩子”,你不管它,它就开始拆家。拆哪里?拆眼睛、拆肾、拆脚、拆心脏。你要是还放任不管,那最后可能连床都下不了了。糖尿病的四大并发症,每一个都能让人生活质量大跳水。

首先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糖尿病来搅局,窗户就模糊了。它会损伤眼底血管,眼前一片雾,严重了甚至会失明。很多人一开始只是觉得晚上看东西模糊,以为是老花眼,拖着拖着就进了眼科病房

然后是糖尿病肾病。肾脏是身体的过滤器,糖尿病一来,这过滤器就慢慢失灵。它像是水龙头里的滤芯,被糖“堵”得死死的。早期可能只是尿蛋白超标,后期可就是洗肾走起,一周三次,时间、金钱都搭进去

再来是糖尿病足。这不是普通的脚气或者脚底裂口,而是脚部血管和神经一起受损。血流不好、知觉迟钝,一点小伤口都能发展成大溃疡,甚至需要截肢。很多人袜子穿着穿着就粘住了脚,一脱下来全是血和脓,才发现早就烂了

最后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让血管老得特别快,像是把20岁的血管用成了60岁的。高血糖会加速动脉硬化,这时候心梗、脑梗接踵而来,很多人连个预兆都没有,哪天早上胸口一闷,就直接倒下去了

听起来够吓人?确实如此,但也不是没办法自保。关键是你得养成几个好习惯。不是说非得跑马拉松、练瑜伽,只要日常生活里多注意点,就能大大降低这些并发症找上门的几率。

第一,坚持规律运动。不是要你去健身房撸铁,哪怕每天快走30分钟,血糖也能稳稳当当。运动就像是血糖的“清道夫”,它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让身体更高效地处理糖分。哪怕是跳广场舞、遛狗、上楼梯,都比坐着不动强

第二,饮食别放飞自我。糖尿病不是就不能吃东西了,而是要吃得聪明。少吃高糖高脂的食物,多吃粗粮、蔬菜、优质蛋白。像米饭、面条就是“快车糖”,一下子把血糖送上天;而燕麦、红薯就是“慢车糖”,稳稳走,不翻车

第三,睡觉要有规律。熬夜是血糖的大敌。睡眠不足会让身体更抗拒胰岛素,一夜没睡好,第二天血糖飙升。睡眠就像是身体的“维修工”,你不给它时间修,机器当然越来越糟。很多人血糖怎么也控不下来,结果一看,晚上三点还在刷手机

第四,要控制情绪。情绪波动大,血糖也跟着坐过山车。长期压力会刺激激素分泌,影响血糖代谢。你越焦虑,血糖越不听话。就像开车的时候情绪不好,一脚油门一脚刹车,车也跟着乱了套

第五,定期检查身体。别等问题冒出来才看医生。早期发现并发症,处理起来更容易。眼底检查、尿蛋白检测、足部检查、心电图,每年查一查,不花太多钱,却能提前避坑。很多人以为自己没事,结果一查才知道,问题早就潜伏着了

这些习惯看起来简单,但坚持下来才是硬道理。糖尿病说到底就是个“管理病”,你管得住它,它就安分点。你放任它,它就翻天。血糖控制得好,并发症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这不是医生吓唬你,是无数病例告诉我们的现实。

很多人一听“终身疾病”就泄气了。其实糖尿病不是绝症,它更像是一个长期合租的“室友”。你要是管好了规矩,大家相安无事。你要是天天纵容它,它就把你家搅得鸡飞狗跳。关键是你有没有把生活习惯当回事

有的人血糖刚刚超标,就像发现水龙头漏水一样,赶紧找人修,生活照过不误;有的人等到屋里水漫金山,才想起来关阀门,那时候代价就大了。养成好习惯不难,难的是坚持。但只要你开始做,身体一定会回报你

别小看这些生活方式的变化,它们就像是给身体装上了防护罩。糖尿病像是个爱搞破坏的小孩,你得天天看着它,设好规矩,划好界限,别让它越界。哪怕是多喝一杯水、少吃一口甜点,身体都能感受到你的努力

有研究发现,坚持规律生活的人,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能下降30%以上。别以为这是鸡汤,这是实打实的数据。你不在意的那一口油腻,那一晚熬夜,可能就是身体崩盘的信号

说到底,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把它当回事。真正吓人的不是血糖高,而是它背后那一串“跟班”,一个比一个狠。你不想进医院,就得从现在开始,给生活上把锁。别等身体敲响警钟才后悔,早点行动,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

参考文献:
[1]王丽,刘志刚,李霞,等.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预警及干预措施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10):803-807.
[2]陈海燕,张斐,赵静.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效果分析[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5,13(02):115-119.
[3]李明,赵红,孙强.糖尿病足的预防与护理策略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3,39(18):1425-1429.

专家探讨如何有效推进糖尿病及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7月5日,广东省医院协会糖尿病管理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广州举行,与会者围绕体重管理和生活方式重塑,探讨如何有效推进糖尿病及慢性病防治的“关口前移”工作。

广东省医院协会糖尿病管理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传统观念认为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患者需要终身服药。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糖胖病逆转中心主任徐谷根表示,糖尿病是可防、可控、可逆转的,患者采用“2 N”系统治疗方法,可以实现减少用药甚至停药的治疗效果。“2 N”系统治疗方法中的“2”是指中西医结合,药物与非药物相结合;“N”是指综合措施干预,如调整生活方式、营养干预、运动疗法和心理健康支持等。

“需要强调的是,逆转不等于根治。”徐谷根说,糖尿病逆转是一种治疗手段,患者通过3个月的“2 N”综合性干预,恢复人体自然调节血糖的能力,使血糖水平保持稳定,从而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达2.33亿,防治形势严峻。会议围绕当前糖尿病防治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展开讨论,包括庞大的患病人群、沉重的并发症负担,以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显著下降等问题。研究表明,通过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等手段,特定类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可获显著改善,部分患者甚至能长期摆脱药物依赖。

此外,与会多位专家分享了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如AI模型在糖尿病体重管理门诊建设中,通过大数据预测风险、优化干预方案,实现高效精准管理;骨搬运手术治疗糖尿病足,为以往可能面临截肢的患者带来了保肢新希望;菌群移植技术为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干预糖尿病提供了崭新视角等。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医生提醒:三伏天,糖尿病患者千万别做这六件事,牢记!

一到三伏天,天气闷热得像蒸笼,连呼吸都带着一股湿黏的疲惫感。对于普通人来说,只是出汗多、心烦气躁;可对糖尿病人来说,这可不只是“热”那么简单。

血糖忽高忽低,脚底发麻,哪怕吃得少、动得多,血糖还是不听话?是不是一晒太阳就心慌气短、头昏眼花?是不是喝再多水也觉得口干舌燥、尿多不止?这些,可能都和高温天的糖代谢紊乱脱不了干系。

那到底,三伏天糖尿病人到底不能做哪六件事?千万别小瞧这些“小动作”,有时候,一个不当的生活习惯,就可能成为压垮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一:不能随便停药或减药

高温天出汗多,很多老年糖友误以为“水分流失,血糖就低”,于是自作主张把药量减了,甚至干脆不吃药。

还有人觉得“我最近吃得少,血糖自然就稳”,便擅自停药。这种做法,等于把身体交给命运去“碰运气”。

高温会加速体内代谢,肝脏对葡萄糖的释放可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反而下降。如果贸然停药,血糖可能立刻飙升,甚至导致高血糖高渗性昏迷,这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中最危险的一种类型,死亡率高达30%以上。

第二:不能暴晒或长时间在高温下运动

“出汗排毒”、“晒晒太阳补钙”,这些说法听起来挺有道理,但对糖尿病人来说,晒多了、动猛了,反而可能诱发低血糖或热射病

三伏天动辄35℃以上,人体水分和电解质流失加快,糖尿病人本身就存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调节体温能力差,容易出现乏力、恶心、头晕,严重时甚至意识丧失。

过度运动会加速葡萄糖的消耗,如果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剂量没调整好,极易诱发低血糖昏迷。一旦倒在路边,没人意识到这是“低血糖”,很可能错过最佳抢救时间。

第三:不能忽视脚部护理

别以为脚只是走路的工具,对糖尿病人来说,脚,是“命门”。三伏天穿凉鞋、拖鞋的多了,脚趾裸露在外,一点小擦伤、小水泡,都可能成为糖尿病足的诱因。

糖尿病人往往存在末梢神经病变,对疼痛不敏感,等发现脚部感染时,已经是溃疡、化脓,甚至需要截肢。更严重的是,很多人脚上长了小伤口还继续穿不透气的鞋,湿热环境成了细菌的天堂,加速伤口恶化。

第四:不能乱喝冷饮或吃冰镇水果

热天谁不想来口冰镇西瓜?但糖尿病人可得小心那一口“爽”。很多冷饮、果汁、冰棍,含糖量惊人,喝起来清凉,血糖却在背后“悄悄作怪”。

即便是看起来“天然健康”的水果,如果不控制量,也可能让血糖飙升。像荔枝、榴莲、芒果、葡萄,这些都是高GI值水果,吃多了不仅血糖上升快,还可能诱发高血糖危象

第五:不能通宵吹空调

三伏天不开空调实在太难了,但糖尿病人要特别注意:通宵吹空调,尤其是直吹,容易引发感冒或关节冷痛,这是诱发血糖波动的常见“隐形杀手”。

而且很多人晚上吹空调,盖得少,睡眠质量下降、血糖调节能力也会受影响。有研究发现,睡眠紊乱与空调环境下的血糖波动密切相关,一些糖友早上起床后血糖异常,就是“空调综合征”惹的祸。

第六:不能忽视心理情绪管理

别小看情绪波动,尤其是在炎热季节,人容易烦躁、焦虑、易怒,这些情绪反应会通过神经系统影响激素分泌,进而影响血糖。

有研究指出,持续焦虑可导致皮质醇、肾上腺素升高,从而刺激肝糖输出,造成血糖升高。而情绪低落还会让人懒于自律,饮食、运动、用药都乱了套,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情绪一乱,血糖跟着翻车,这在临床上太常见了,特别是独居老人或慢性病缠身的“空巢糖友”,更容易陷入这种状态。

你可能会问,那我该怎么办?糖尿病管理从来都不是靠“药物”一招制敌,而是靠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坚持,尤其是在酷暑难耐的三伏天,更要懂得避开这些雷区,守住健康的“护城河”。

医生们常说,“糖尿病不是绝症,但它怕认真。”认真吃药、认真控糖、认真生活,才是糖尿病人活得久、活得好、活得有底气的根本。

三伏天,是对身体的考验,更是对意志的磨砺。糖尿病人要学会和身体做朋友,多一点关注,多一点留心,别让生活的小细节,变成健康的大漏洞。

这六件事,事关血糖稳定、事关生命质量,糖友们一定要牢记于心,身体自己最知道,健康可容不得半点任性!

参考文献:

1. 《糖尿病基础与临床》主编:贾伟平,人民卫生出版社

2.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3. 《高温环境下糖尿病人群健康管理策略研究》中国公共卫生期刊

4. 《糖尿病足的预防与护理》中华护理杂志

5. 《炎热天气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机制与防控》现代医学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