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肝与糖尿病的关系(糖尿病与肝有关系吗?)

科学护健康 0
文章目录:

什么是肝源性糖尿病?为什么多肝不好的人,通常血糖也很高?

人到中年,身子像旧机器,哪儿松了点、锈了点,很快就能感受到。最近门诊上碰到好几个病人,肝功能不好,血糖也跟着飙上去了。有人纳闷:我又不是老吃甜的,咋血糖还这么高?其实,问题就藏在肝脏这个“沉默的老实人”身上。

肝脏在身体里不像胃有声音,不像关节有响动,它没啥“存在感”。但它一旦出问题,血糖就可能跟着“闹情绪”。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肝源性糖尿病

说白了,这种糖尿病不是从胰腺“发家”的,而是肝脏“惹的祸”。尤其是对中老年人来说,肝脏一旦积劳成疾,身体里的“糖分账本”就会失控,血糖就像水管破了口,怎么堵也堵不住。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吃得多、胖得快、胰岛素不够用。其实不全是。门诊上有些病人又不胖,饭量也一般,结果肝功能一查,“脂肪肝”“肝硬化”一串冒出来,血糖也早就过了线。

这类病人有个共性:肝功能不正常,血糖又高,胰岛素用着也不灵。医生一看,就知道不是普通的2型糖尿病,这是肝脏在“倒账”——身体里储存糖、放糖、控糖的“总管家”失职了。

要说肝脏,它是个大忙人——白天合成糖,晚上分解糖,像个账房先生,把一天的收入支出记得明明白白。但一旦它出问题,比如被脂肪“包围”、被病毒“折腾”、被酒精“泡坏”,它的“算盘”就打不准了。

正常的肝脏能把吃进去的糖分“存起来”,等饿的时候慢慢释放。可肝脏一出毛病,它不是乱存,就是乱撒糖。身体明明不缺糖,它偏偏“撒手放糖”,血糖一高就是几个小时下不来。

特别是脂肪肝,就像肝脏里塞了层厚厚的油纸,糖分进不去,胰岛素也进不来,胰岛素就像拿着钥匙却开不了门,糖只能在血液里“打转转”,血糖越转越高。

肝硬化更麻烦,它让肝脏“缩水变硬”,功能大打折扣。糖代谢这事儿,就像让一位八十岁老爷爷去搬砖,心有余而力不足。糖分扔回血液,胰岛素也不听使唤,整套系统就崩了

很多人以为,控制糖就是少吃甜、少吃饭。但肝源性糖尿病不是这么简单。它的“元凶”是肝脏,肝要是不好,再怎么节食也难管住血糖。这就是为啥很多肝病患者,血糖控制特别吃力

还有人一看血糖高,就赶紧吃降糖药。可要知道,有些降糖药是靠肝脏代谢的,肝功能不好的人一用,反而容易出问题。就像让一个已经病倒的工人去搬重物,非但干不了活,还容易出事故。

那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判断自己是不是“肝源性糖尿病”?有一些线索可以参考:比如以前血糖正常,突然升高,同时伴有转氨酶升高、脂肪肝、肝区不适;或者胰岛素用了不少,血糖还是降不下来。

这时候,不能光盯着血糖看,得回头查一查肝功能、肝脏影像,看看“幕后黑手”是不是肝脏出了问题。很多时候,一查吓一跳——原来不是糖的问题,是肝先坏了

不少人一听肝不好,就开始“进补”、“护肝片”上桌,其实大可不必。关键是调整生活方式,别再给肝脏添乱。肝是个“怕热闹”的器官,越清静它越好

饮食方面,要清淡、均衡。少油、少糖、少酒是底线。特别是酒,哪怕一小口,对肝脏都是“火上浇油”。脂肪肝的人,别拿无糖饮料当挡箭牌,太多添加剂照样伤肝

运动方面,动作不求猛,但要规律。每天三十分钟快走、慢跑、太极、广场舞都可以。动起来,肝脏才有“动力”代谢脂肪,血糖也不会“卡壳”

心理上也要放松,不焦虑、不熬夜、不生闷气。肝是“情绪的晴雨表”,心里堵得慌,肝脏就“火气上头”,糖代谢也会紊乱。

还有一点要记住:不要迷信“保肝药”“排毒茶”,很多所谓“养肝”的东西,反而增加肝脏负担。肝脏修复靠的是时间和生活方式,不是速成药

很多中老年人有个误区:一看到血糖高就吓坏了,天天扎手指、猛控饮食,结果越控越低,整天头晕眼花。其实肝源性糖尿病不适合“一刀切”的控制法,需要个性化管理,不能盲从。

正确的做法是,定期查血糖和肝功能,听医生建议,科学安排饮食和运动,逐步调整,不急不躁。就像养一盆花,不能猛浇水,也不能断水断光,要慢慢调理,才能长久。

肝脏是“身体的大仓库”,血糖是每天的“粮票账单”。仓库坏了,账单自然乱套。要想血糖平稳,必须先把仓库修好。这才是从根上解决问题。

说到底,肝源性糖尿病不是“糖”的问题,而是“肝”的信号。它提醒我们,是时候换一种方式对待自己的身体了。别等肝脏“罢工”了,才想起它的重要。

照顾好肝脏,就是给血糖多一层保障。养肝护糖,双管齐下,身体才稳如老树根,扎得深,站得稳。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王晓云, 胡大一.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研究进展[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4,16(05):321-325.
[2]刘建军, 王文君. 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征与管理策略[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3,43(09):711-715.
[3]张丽, 陈志刚. 肝硬化患者糖代谢异常的机制研究[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4,32(04):245-249.

肝血,糖尿病人最好的营养液,1个方子补足肝血,身体越来越好

人到了一定年纪,身体就开始变得像一台用了多年的老电视机,该糊的糊,该卡的卡。尤其是糖尿病人,身上那点“油水”总是藏不住,容易出毛病的地方一个接一个。

很多人知道要控制血糖,知道不该吃甜的,但其实身体里还有一个地方默默承受着糖尿病的“折腾”——那就是肝。肝血的充足与否,跟糖尿病的好坏,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紧。

肝,是个很沉默的器官,不吭声的时候你根本察觉不到它的存在。一旦撑不住了,问题就接二连三地来了。

糖尿病人常常会觉得疲惫、眼花、失眠、情绪低落,这些其实很多时候都跟肝血不足脱不开干系。肝血说白了,就是肝脏里那点“养分”——它不光滋养全身,还管着眼睛、筋骨、情绪甚至是月经。

有的人说:“我血糖高,跟肝有什么关系?”其实关系大着呢。糖尿病说到底是个代谢病,身体对糖的处理出了问题,而这个过程中,肝脏是个大管家。肝负责储存糖、释放糖、调节糖的来去,肝一旦虚了,血糖的管理就像交给了个糊涂账房先生,能不乱吗?

糖尿病人用药多、情绪波动大、睡眠也不好,这些都会消耗肝血。有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中,肝功能轻度异常的比例高得惊人,有的甚至在早期就开始出现了肝细胞受损。但偏偏大多数人还以为只是吃多了油腻,根本没往肝上想。

那肝血不足,到底会有哪些表现?最常见的就是眼睛干涩、视力模糊,尤其是到了晚上,看东西更费劲。有时候还会耳鸣、头晕,甚至突然觉得“心口发慌”。有些糖尿病人总觉得睡不踏实,一躺下脑子就乱想,白天又昏昏沉沉,这其实也是肝血供不上,脑子没“营养”了。

还有一种情况特别典型:指甲又脆又黄,动不动就裂。这不是缺钙,是肝血亏了。肝主筋,筋养得不好,手脚自然就没劲,容易抽筋、麻木。有些女性糖尿病人月经量少、颜色淡,也是肝血被拖空了。

说到这儿,大家可能会问:那怎么补肝血呢?有个方子,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但效果却很实在,而且特别适合糖尿病人。这个方子就是——黑芝麻 枸杞 桑葚。

黑芝麻是肝血的“加油站”。它富含维生素E、亚油酸和植物蛋白,对肝脏细胞的修复特别有帮助。研究显示,黑芝麻能提高抗氧化能力,减轻肝脏的自由基损伤,对糖尿病人来说是一种温和、持久的支持。

枸杞就不用多说了,几乎是家家户户的“保健标配”。但很多人泡水喝其实方法不对,枸杞要吃进去才有用,光泡着喝水,你只是喝了个味道。它能补肝肾、明眼睛,长期吃下来,人会觉得精神头儿特别足。

桑葚是个被低估的宝贝。它不光补肝血,还能帮糖尿病人稳定情绪、改善便秘。桑葚含有丰富的花青素和多种微量元素,对肝细胞的修复有促进作用,而且它的天然甜味不会引起血糖波动,是糖尿病人少有的“甜蜜补品”。

这三样东西,可以煮粥,也可以打成糊,一天吃一小碗,不求立竿见影,但日积月累下来,肝血就像被慢慢注满了一样。人不容易疲惫了,眼睛亮了,皮肤也润了,整个人的状态不一样了。

光靠吃是不够的。肝血就像是田里的水,要想水流得顺,光靠下雨不行,还得疏通渠道。糖尿病人特别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能熬夜。肝血是在晚上“炼”的,夜里11点到凌晨3点,是肝最忙的时候,你不睡觉,它就没法好好干活。

还有一点大家容易忽略,那就是情绪。肝最怕的就是“憋屈”。你越是压抑、生闷气,肝血流通就越差。

糖尿病人本来身体就敏感,情绪一上来,血糖跟着飙升,肝也跟着受累。所以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找人聊聊,哪怕骂两句,也比憋在心里强。

有个老专家说过一句话特别实在:“糖尿病不是光治血糖,要看人整个的精气神。”而肝血,就是这个“精气神”的源头。你会发现,有的人血糖控制得不错,但人还是蔫儿蔫儿的,一点劲头都没有,那多半就是肝血亏了。

最新的一些医学研究也开始关注肝脏在糖尿病中的角色。有研究发现,糖尿病人肝脏内脂肪堆积的情况比常人更严重,长期下来会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甚至进展为肝纤维化。而这些变化,在早期几乎没有症状,只能靠细心去观察、调养。

所以说,养肝补肝血,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是糖尿病人日常保养的“根”。你把这个根护好了,其他的枝叶才有可能长得好。你会发现,睡得好了,血糖也稳了;眼睛不干了,情绪也平了;手脚有劲了,人也开始有了生活的热情。

很多老年人总是说“我这年纪了,调啥调”,但其实越是年纪大,越要调。肝血不像年轻时候那么充足了,光靠吃饭是补不回来的,得有意识地去调、去养,把那些看不见的“气色”,一点一点找回来。

所以说,肝血对糖尿病人来说,是最好的“营养液”。它不像药那么猛,也不像保健品那样虚头巴脑,但它默默地撑着你身体的每一个角落。你要是真把它补好了,你自己都能感觉到:身体在慢慢变好,整个人都亮堂了。

参考文献:

[1]陈洁,李慧,刘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医学,2024,31(4):567-572.

[2]王晓明,李春.枸杞多糖对糖尿病大鼠肝脏保护作用的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3,29(12):155-160.

[3]张翠兰,高志军.黑芝麻对糖尿病小鼠肝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2,34(6):879-884.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糖尿病不是偶然患上的,内分泌科医生揭示:背后三个关键原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这三个字,说熟也熟,说怕也怕。熟,是因为身边总有人在打胰岛素、吃药、查血糖;怕,是因为一旦沾上,就像和它签了长期合同,很难说“再见”。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是突然来的,说不清楚哪天就“中奖了”。但真不是突发事件,它绝对不是从天而降的霹雳,而是悄咪咪地在你身上布局多年,直到有一天,“啪”的一下,爆雷。

那问题来了:这“布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是不是我少吃几块蛋糕、饭后多走两步,就能避开糖尿病这条“老路”?说实话,真没那么简单。

内分泌科医生常年面对这些病人,眼看着一个个从“血糖正常”走到“餐后飙车”,其中有三个关键原因,几乎是所有糖尿病患者绕不过去的坎。

今天我们就唠唠这仨罪魁祸首,戳中再多人的痛点,也得说清楚讲明白。

胰岛素抵抗是头号嫌疑人。听着挺专业对吧?但其实说白了,就是胰岛素出了力,身体却装聋作哑。正常人吃完饭,胰岛素就像“快递员”,把血糖运到细胞里去“上班”,让它们有能量干活。

但胰岛素抵抗的人,细胞就像懒政单位,门都不让进。结果血糖在血管里越积越多,胰岛素也急得团团转。

这种情况其实在胖人身上特别常见。肥胖尤其是内脏脂肪堆积,跟胰岛素抵抗关系密切。你看那些肚子圆得像西瓜一样的人,很多都是“高危选手”。

脂肪不是白花花的摆设,它会释放各种促炎因子,干扰胰岛素的工作。脂肪多了,身体变成了“反胰岛素联盟”。

第二个关键原因,是β细胞功能减退。胰岛β细胞就是制造胰岛素的“车间”,你可以把它们想象成一个糖厂的工人。

年轻的时候,这些工人一个个干劲十足,血糖一高,立刻加班加点出胰岛素。但年纪一大、压力一多,或者身体环境一差,这些工人就开始“摸鱼”了。

尤其是吃得多、动得少、长期熬夜的人,血糖老是高,β细胞被逼着连轴转。时间一长,它们不是罢工就是下岗。胰岛素产量跟不上,血糖自然就控制不住。

第三个原因,说出来可能扎心——慢性炎症状态。很多人以为自己没发烧、没红肿,就没炎症。其实不然,身体里的“低度慢性炎症”才是糖尿病的温床。

它不像感冒那样来得猛,而是像个天天在加班的“内鬼”,悄悄破坏你身体的代谢系统。

这时候,很多人又犯迷糊了:我这炎症是从哪儿来的?答案其实很接地气。吃得太油腻、缺乏运动、睡眠紊乱、抽烟喝酒,全是“火上浇油”的操作。

尤其是肠道菌群失调、口腔卫生差这些看似无关的小事,都会促使身体处于炎症状态。久而久之,胰岛素的功能被干扰,糖尿病就悄悄埋下了伏笔。

你会发现,糖尿病真的不是“突然来的霉运”,而是日积月累的“生活账单”。这账单里写满了你的饮食习惯作息规律运动情况,甚至还有你是不是整天在为琐事焦虑。

焦虑本身也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使得皮质醇升高,进一步影响血糖代谢。

说到吃,很多人都只盯着糖不放,其实糖只是冰山一角。真正让血糖“上天”的,是高碳水饮食 高脂肪饮食。尤其是那种“炸串就可乐、火锅配奶茶”的搭配,简直是糖尿病的“催化剂”。

而且很多人有个误区,以为不吃主食就能降血糖。结果呢?主食没吃,蛋白质和脂肪吃得猛,反而负担更重。长期不吃主食,还可能导致肌肉流失,基础代谢率下降,血糖反而更难控。

控制饮食不是“偏门操作”,而是平衡为主,适量为要。

再说运动。别一提运动就以为是跑马拉松。其实每天快走30分钟,或是饭后遛弯20分钟,都是非常有效的方式。运动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还能减轻炎症反应,对预防糖尿病是实打实的帮助。

还有一点常被忽略,那就是睡眠质量。睡不够、睡不好,都会让血糖一团糟。研究发现,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胰岛素分泌功能下降明显。

你以为你是在熬夜打游戏,其实你是在给糖尿病留位置。

说到底,糖尿病不是“天意”,而是“人造”。它是你生活方式的镜子,是你日常小习惯的集合。不是一顿炸鸡或者一瓶奶茶害了你,而是每天都在重复这些小动作,才让血糖逐渐失控。

那怎么做才能把糖尿病挡在门外?其实答案早就写在生活里:吃要有节制,睡要有规律,动要有计划,情绪要放松。看起来是废话,但做到的人真不多。

如果你已经被查出空腹血糖偏高,或者家里有糖尿病史,那更要警惕。不能再想着“等以后再说”,身体不会等你。定期体检、关注糖化血红蛋白、监测血糖波动,这些都不能忽视。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很多人忽略了——肝脏代谢功能。肝脏是控制血糖的重要器官,它不仅能储存糖,还能制造糖。如果肝功能不好,比如有脂肪肝,就容易让血糖“失控”。

不能只盯着血糖,肝也是糖尿病的“合伙人”。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糖尿病这事儿,其实早就埋下伏笔了?问题不是“我为什么得了糖尿病”,而是“我为什么还没得”。这病不是“天选之人”才有,很多时候,是你自己把路走窄了。

那你现在呢?是继续拿奶茶当水喝,拿炸鸡当正餐?还是开始慢慢调整,给未来的自己省点麻烦?别等糖尿病来敲门,才想起找钥匙。

很多人问我一句话:“医生,我现在还能逆转吗?”我总说:只要你还活着,还能走路吃饭睡觉,就还有机会。糖尿病不是绝症,但它绝对不是可以“躺平”的病。

你有没有查过自己的空腹血糖?你的腰围有没有超过90厘米?你平时睡得够不够?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平时的生活习惯,看看到底谁才是最容易“踩雷”的人。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