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脚症状(糖尿病足什么症状和表现)
下肢出现这5个症状,可能是血糖超标!
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性慢性疾病,已成为危害国民健康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仍在不断上升。还有一部分人,虽然没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血糖已经超标而不自知。
医生说,腿脚就像人体自带的“血糖仪”,这个部位出现变化,可能是在提醒你——血糖失控了。为什么说下肢是人体“血糖仪”?血糖异常它有哪些信号?
01
为什么血糖高 腿脚容易释放信号?
血糖超标时,运输糖的“血管”往往最先受到损伤,其中,小血管受损导致的症状通常先于大血管出现。在糖基化终末产物的不断攻击下,小血管的管壁内层被破坏,糖蛋白沉积在里面,让血管壁的厚度远远高于普通人。
而腿脚离心脏较远,血液循环会差一些,当高血糖导致血管管腔变小、病变较重时,缺血症状就会较明显,因此,腿脚容易释放信号。
另外,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足部溃烂坏死”是常见致残原因,也是花费较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除了双足血液循环差外,足部承重大、易滋生微生物,鞋子不合适造成摩擦,都会增加烂脚风险。
02
注意这5个症状 可能提示血糖失控
长期高血糖,如同“把内脏泡在了糖水里”。当腿脚出现以下迹象时,记得查查血糖水平。
■ 伤口不易愈合
高血糖会使伤口得不到充足的营养,皮肤自我修复能力降低,一旦出现皮损,往往迁延不愈。
血糖失控时,还可能出现无痛性水泡。这种水泡好发于双腿及足部,外壁薄,含有浆液,一般2~6周内会自行消退,注意不能抓挠。
■ 瘙痒
血糖升高刺激皮肤末梢神经,就会导致瘙痒。这种痒主要发生在手脚部位,会有“蚁走感”,像是有蚂蚁在皮肤爬行,到了夜间往往更明显。
■ 腿脚麻木
长期血糖超标,会对血管内壁产生不良刺激,出现“僵硬”的情况,阻碍正常的血液循环,引起腿脚麻木。
■ 出现“糖斑”
也叫胫前糖斑,表现为小腿前侧出现边界清晰的褐色斑块,不痛不痒,是糖尿病比较特异的皮肤病变。
■ 皮肤皴裂
高血糖会损害自主神经,使皮肤因出汗减少而异常干燥。长期血糖超标还会使部分体液从皮肤流失,引起皮肤脱水,导致干燥。
03
控糖关键词:“降”“稳”
控制血糖,不仅要“降”低血糖水平,还要注意保持血糖的“稳”定。
因为血糖波动大,会导致并发症加速出现,包括心梗、脑梗等大血管病变,以及眼底出血、肾功能损害等小血管病变。
一个简单的评测方法是:用一天内测得的最高血糖值减去最低血糖值,差值大于4.4毫摩尔/升,就说明今天的血糖波动过大。
当然,血糖也不是越低越好,成年2型糖友的空腹血糖控制在4.4~7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毫摩尔/升以下,就能大大降低危害。
控糖重在坚持,以下方法有助降低并稳住血糖水平。
■ 主食增加粗粮
将部分精制米面换成粗粮,有助延缓餐后血糖升高,比如薯类、玉米、山药、糙米等。
■ 吃“硬”不吃“软”
食物越精细、越软烂,升糖越快;而那些不够软烂、需要细细咀嚼的食物,更有利于稳定血糖。
■ 放慢吃饭速度
吃饭细嚼慢咽,一餐饭吃30分钟以上,有利于增加饱腹感,避免餐后血糖波动过大。
■ 调整吃饭顺序
我国《中国2型糖尿病膳食指南》中提到:糖尿患者要调整进餐顺序,养成先吃蔬菜、最后吃主食的习惯,按照蔬菜-肉类-主食的顺序进餐,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短期和长期血糖控制。
■ 健康吃水果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需要关注GI和GL两个值——
-
血糖生成指数GI:GI越高,血糖升高越快,消化吸收越快,饿得越快。
-
血糖负荷GL:GL值越高,对血糖影响越大,越不利于糖尿病人。
常见的高GI/GL水果有鲜枣、荔枝、葡萄,相比来说,苹果、桃等水果升糖较慢。
■ 烹调方式简单一点
比如,土豆做成泥,就比单纯煮土豆的升糖指数高;白米粥煮开花后,就比不煮开花时更易升高血糖。
■ 将运动培养成一种习惯
运动不仅能降血糖,还可以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反应,推荐有氧和抗阻运动联合进行。
号(ID:cctvnewscenter)综合生命时报、科普中国
监制丨李浙
主编丨张志达
编辑丨余甜甜
丨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尹惠仙
体内糖高,脚部遭殃,双脚出现4个迹象,警惕糖尿病足
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糖尿病和脚的关系。很多人觉得糖尿病就是血糖高点,没啥大不了的 但你知道吗? 糖尿病最可怕的不是血糖高,而是它带来的并发症,我们脚部是比较敏感的部位,因为足部有较多的神经末梢,长期高血糖状态可以让这些神经末梢受损,出现感觉功能障碍,让身体对疼痛、冷热等刺激的感知变得迟钝。当出现以下4种症状,一定不能忽视。
1. 脚部麻木
双脚偶尔发麻是正常现象,但糖尿病人千万不能这样想,如果你经常感觉脚麻,像是有蚂蚁在爬,或者穿袜子都感觉不到触感,这可能是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信号,除此以外,双下肢还会出现烧灼感,冰冷感;如果脚麻持续不缓解,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尽快查血糖;别拖到神经严重受损!
2. 脚部疼痛
如果糖尿病人脚部出现疼痛,尤其是夜间加重,像火烧一样,无法长时间行走,这可能是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典型表现,这种疼痛往往难以缓解,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临床上称之为间歇性跛行。
3. 脚部溃疡
血糖长期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往往下肢血液循环会变差,导致皮肤破损或外伤愈合变慢,出现伤口后很容易出现感染和溃疡。甚至一个小小的伤口,可能因为没及时处理,最终发展成严重感染;
4. 颜色改变
糖尿病不仅伤神经,还会导致血管病变。下肢血管硬化、狭窄后,足部供血不足,皮肤和组织的营养供给受阻。具体表现在皮肤上是足部皮肤干燥、脱屑、弹性差,甚至出现皲裂;肤色可能苍白、发紫或暗红,提示局部缺氧或淤血。 高危信号是足部汗毛脱落、趾甲增厚变形,或趾端冰凉,都是末梢循环严重受损。
出现以上症状,并不一定是血糖超标,但如果糖尿病人脚部出现这些表现,一定要注意监测血糖,尽早的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免造成靶器官的损害,诱发一系列并发症
人有没有糖尿病,看脚就知道?提醒:糖尿病患者,脚背或有3症状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有时候,我的脚背麻木,感觉像是被针刺过一样,尤其是走路多了以后,痛感和灼热感愈加明显。”
这句话并非个别人的感受,很多人可能在某一时刻经历过类似的症状,甚至会认为是因为劳累过度,或是天气变换导致的“偶发性不适”。
这些脚部的不适症状,却很可能是糖尿病的前兆,糖尿病,尤其是当血糖控制不当时,往往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可能在身体最不显眼的部位——脚部,最先显现出来。
糖尿病,作为现代社会的常见疾病,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血糖问题,当血糖长期处于高位时,影响的范围远远超出了内分泌系统,它会损伤神经、血管等多个重要系统。
尤其是在足部,糖尿病常常通过“麻木、灼热和溃疡”这三大症状来悄悄告诉患者,血糖问题已经开始影响到自己的身体。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症状,更是糖尿病对身体健康的严重警告,标志着患者的糖尿病可能已经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或是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
麻木感是糖尿病患者最常遇到的一种症状,由于长期高血糖对神经的损害,患者会出现四肢特别是脚部的感觉异常,初期可能只是间歇性的麻木,尤其在早晨或是长时间站立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麻木的程度加重,甚至可能影响到走路和站立的能力,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早期症状往往被忽视,很多人认为只是因为“血液循环不好”或“天气寒冷”等外部因素,未及时就医。
实际上,麻木的根源来自于神经的损伤,特别是足部的远端神经,糖尿病引起的高血糖会导致神经的功能逐渐下降,神经对外界的感知能力也逐渐丧失。
此时,患者的脚部可能会出现触觉丧失,甚至无法感觉到温度的变化或轻微的伤害,若此时没有得到及时处理,患者可能会忽视伤口或感染,导致更为严重的并发症。
灼热感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另一个症状,这种感觉通常表现为脚背、脚掌或者脚趾处的烧灼感,尤其是在晚上更加明显。
灼热感不仅影响患者的正常活动,也会对睡眠产生严重影响。患者常常因为脚部的灼热感而无法入睡或是频繁醒来。
根据调查,糖尿病患者在夜间的灼热感会加剧,从而导致情绪低落、易怒、焦虑等心理症状的发生,这些问题反过来又会加重糖尿病的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灼热感的发生也警示着血糖水平失控的危险,高血糖所导致的血液流动受限,逐渐加剧神经的损害,此时,患者若不控制血糖,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并发症,如溃疡、坏死甚至截肢。
糖尿病患者的脚部溃疡,通常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和血液循环不良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于神经损伤,患者可能不会感觉到脚部的疼痛或不适,导致轻微的伤口、擦伤或压迫没有得到及时处理。
溃疡初期可能只是局部皮肤的破损,随着时间的推移,伤口可能逐渐加深,并伴随有感染,进一步影响周围组织,甚至波及到骨骼。
糖尿病足的溃疡若未得到及时处理,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并发症,如败血症、坏疽等,最终甚至可能导致截肢。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定期检查足部,及时发现并处理溃疡,已经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护理问题,而是保持生活质量和防止严重后果的关键。
脚部症状背后隐藏的是糖尿病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如果忽视这些信号,最终可能会为健康付出巨大的代价,那么,如何更好地应对这些脚部问题,减少其带来的危害呢?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及早发现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是预防糖尿病足症状恶化的关键,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至关重要。
糖尿病患者还应养成良好的足部护理习惯,每天检查自己的脚部,及时发现任何不适症状,如红肿、擦伤、泡疹等,避免因小伤口而引发感染。
保持脚部清洁干燥,选择合适的鞋子,避免穿过紧或过松的鞋子,以减轻脚部压力和摩擦,尤其在冬季,要注意脚部的保暖,避免因寒冷引起血液循环不良。
若出现麻木、灼热或溃疡等症状,糖尿病患者应及时就医,不要拖延,治疗这些症状不仅仅是缓解不适,更是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的关键。
糖尿病患者的足部容易干燥,因此保持脚部清洁和适当的保湿非常重要,洗脚时使用温水,并避免使用过热的水,以免损伤脚部皮肤。
洗后,可以涂抹一些温和的保湿霜,保持脚部皮肤的湿润,避免裂口产生,但要特别小心,避免保湿霜直接涂抹在脚趾间,以防滋生细菌和真菌。
选择适合自己脚型的鞋子和袜子,避免过紧或过松的鞋子,以减轻脚部的压力,鞋子应该有足够的透气性,避免脚部闷热,也要确保鞋子不摩擦脚部皮肤,防止擦伤。
保持适当的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规律的锻炼能够帮助调节血糖,改善血液循环,增强足部的血液供应,减少神经损伤的风险。
运动前可以进行简单的热身活动,避免过度的剧烈运动,同时注意运动后及时检查脚部,确保没有出现损伤或异常症状。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尤其是当面临脚部并发症时,患者的心理负担加重,此时,心理疏导显得尤为重要。
家人、朋友和专业心理医生的支持,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面对治疗,减轻精神压力,避免因情绪不佳而导致病情加重。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重视脚部的三大信号——麻木、灼热和溃疡,它们是糖尿病对身体健康的早期警告。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蔡春娇,谢翠华,刘荣珍,等.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循证护理,2025,11(04):670-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