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与糖尿病(消化不良糖尿病吃药应该饭前吃还是饭后吃)
经常胃胀、消化不良的人小心了!你们或已被糖尿病 “瞄上” 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经常胃胀、消化不良的人,大多数时候都不会把这些事往“糖尿病”这三个字上联系。
胃不舒服、饭吃不下、老打嗝、总觉得胀气,多半会觉得就是肠胃不好,吃点助消化的药顶一顶就行。
但如果这些症状长时间存在,情况也越来越频繁,那可能就不是单纯的胃肠问题,而是身体在发出另一种信号,只不过被很多人忽略了。
糖尿病是一种长期进展的代谢病,它不会像感冒发烧那样来得快去得也快。
它藏得深,也藏得久。
现代研究越来越多地发现,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很多并不发生在血糖上,而是在胃肠功能上。
尤其是那些总感觉“肚子不对劲”的人,消化不良、饭后胀气、肚子一圈老是绷着不舒服,这些表面上看是消化系统问题,但背后的原因,往往和胰岛素的功能减退、胃排空延迟、胃肠神经的损伤等过程密切相关。
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很多人对糖尿病的理解还停留在“血糖高”的层面,觉得只要血糖在正常范围里就没问题。
但现实不是这么简单。血糖正常并不代表胰岛功能没受损。
很多人处于胰岛素抵抗的状态,身体为了维持正常血糖,不得不大量分泌胰岛素。
这个阶段叫做“代偿期”,它可能持续几年,甚至十几年,期间血糖值可能都很漂亮,但身体内部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
这时候,胃肠系统往往就是最早被波及的区域之一。
长期胰岛素抵抗不仅影响血糖调控,也会干扰迷走神经的功能,这条神经控制着胃的运动节律。
一旦节律变慢,食物在胃里待的时间变长,就容易出现饭后胃胀、打嗝、反酸的情况。
这些表现如果经常发生,而且没有明显诱因,很可能就已经和胰岛素功能失衡有关。
一项2022年在北京大学医学部进行的研究发现,在确诊糖尿病之前5年内,有消化不良表现的人群中,超过38%在之后确诊为2型糖尿病,而同期无任何胃肠不适的人群,这个比例不到12%。
这个数据说明了一个问题:胃的问题,有时候是糖尿病“踩点路过”的迹象,而不是终点。
再往深一点看,胰岛素抵抗和胃肠症状之间的关系不止是迷走神经,还有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对糖代谢有重要影响,它可以调节肠道屏障、影响短链脂肪酸的合成,参与炎症反应调控。
而肠道菌群失调的人,常常也会表现出胃胀、肠鸣、腹泻、便秘交替等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出现在一个体重偏高、腰围超标、经常熬夜、压力大的中年人身上,那糖尿病的风险就不是可能,而是正在进行时。
还有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点是,消化不良本身也可能加重糖代谢的问题。
怎么讲?当一个人胃排空变慢,食物在胃里停留时间长,餐后高血糖的时间也会拉长。
胰岛素分泌节律被打乱,久而久之胰岛β细胞就会疲劳。
这就像一辆老旧的车,本来就不好开,还非得天天跑山路,早晚出毛病。
另外,那些习惯性用胃药缓解不适的人,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掩盖了糖尿病的预警信号。
像奥美拉唑、雷贝拉唑这类质子泵抑制剂,虽然短期内能缓解胃酸过多导致的不适感,但长期使用会改变胃酸分泌状态,影响食物消化速度,也可能对肠道菌群产生干扰。
结果就是症状暂时缓解,但病因还在进展,而真正的问题始终没被发现。
很多医生其实都遇到过这样的病例:一个中年人,总是说胃不舒服,消化不良,吃了好几年助消化药,换了三四家医院,胃镜做了三次,说是没什么大问题。
但血糖一查,空腹正常,餐后稍高,再一查糖化血红蛋白,已经接近糖尿病的临界值。
这个时候再去处理胰岛功能,已经晚了一步。
胃的问题如果真的只是胃的问题,那往往处理起来没那么难。
真正麻烦的是,那些表面是胃病,其实是代谢异常、神经失调、内分泌功能紊乱引起的胃肠综合症。这类情况在糖尿病前期最为常见。
特别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早期,很多患者就是以胃胀、便秘、腹泻交替这些非典型症状为表现。
医生不查血糖、患者不主动体检,就很容易错过。
还有一点值得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出现消化系统不适,有些人年纪不大就已经长期依赖乳酸菌、益生菌类产品,一天不吃就感觉胃不舒服。
其实很多时候,这不是单纯的菌群失调,而是年轻人生活方式改变引起的代谢异常。
高碳水饮食、频繁外卖、久坐少动、作息混乱,这些看起来和血糖没什么关系的生活方式,正是糖尿病早发的诱因。
所以,真正值得注意的不是“胃胀是不是胃病”,而是“胃胀是不是身体另一个系统在崩的信号”。
如果一个人明明没有幽门螺旋杆菌,胃镜也没啥异常,却常年饭后不适、打嗝、腹胀、便秘不规律,这时候就不能只看胃了,得看看胰岛素、看看糖化血红蛋白,看看胰岛β细胞的储备能力。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1]曾叙森,肖国辉.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寒热错杂证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25
超七成糖友有消化问题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不仅影响血糖水平,还可能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尤其是消化系统。糖尿病患者中,高达75%会出现消化系统症状,这些症状往往与周围和自主神经损伤有关,导致胃肠收缩的振幅、频率和类型发生改变。当糖友出现如下症状时需考虑完善相关检查。
01 食管运动失调与吞咽困难
糖尿病患者中,食管运动失调较为常见,表现为食道呈低张状态,原发性蠕动减弱或消失,排空延迟,收缩力减退。虽然早期可能无临床症状,但严重时可出现吞咽困难、锁骨后不适感和胃灼热(烧心)。当出现这些症状时,建议进行食管压力测定和食管钡餐造影,以评估食管动力功能。
02 胃轻瘫与消化不良
糖尿病性胃轻瘫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胃动力低下、胃扩张及胃蠕动减弱。多数患者可能无症状,但少数病人会出现上腹不适、食欲减退、食后腹胀,甚至恶心呕吐。这些症状提示可能存在胃排空障碍,需进行胃排空试验(如核素胃排空试验)以明确诊断。
03 胆囊收缩减弱与胆石症
糖尿病患者中,胆囊收缩减弱较为常见,有时可见胆囊扩大,尤其在脂肪餐后胆囊收缩减弱。由于胆汁释放不畅,糖尿病患者罹患胆石症的概率比一般人群高2~3倍。因此,当出现上腹部疼痛、黄疸等症状时,应考虑进行腹部B超或胆囊造影,以评估胆囊功能和是否存在胆石症。
04 便秘与腹泻
糖尿病患者的便秘与腹泻常交替出现,与代谢紊乱、自主神经功能损害有关。便秘的发生与糖尿病的发病基本同步,且血糖越高便秘越严重。而腹泻则多表现为水样泻或脂肪泻,无脓无血,大便细菌培养往往阴性。当出现这些症状时,除了进行大便常规检查外,还需考虑进行肠镜检查,以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
05 大便失禁
大便失禁是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的一种表现,可能与糖尿病性腹泻有关,但也可独立存在。大便失禁的患者需进行直肠感觉障碍评估和肛门内括约肌功能检测,以明确病因。
此外,当糖友出现持续且进行性加重的腹痛、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体重显著变化、黄疸及肝功能持续异常、腹部及淋巴结肿块等症状时,需要高度警惕是否存在消化系统器质性疾病。
存在消化系统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在选用降糖药物时,需要特别谨慎,以避免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或引发不良反应。
06 合并消化性溃疡的糖友
糖尿病与消化性溃疡是两种常见且可能相互影响的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往往伴随微血管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这些变化可能增加消化性溃疡的发生风险。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在临床表现上除了典型的上腹痛、反酸、腹胀及食欲减退等症状外,还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胃溃疡多见,二是无症状溃疡较多。那么在降糖药物的选择上首先避免加重消化道负担,优先考虑对胃肠道刺激小的药物,阿卡波糖、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DPP-4抑制剂及GLP-1都是适宜的选择。但在消化性溃疡合并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情况下,禁食水全肠外营养时需密切监测血糖,胰岛素是更为适宜的选择。
07 合并恶性肿瘤的糖友
近年来研究表明,糖友在肝癌、胰腺癌、结直肠癌、食管癌等多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存在较高的发病风险。对于合并恶性肿瘤的糖友而言,合理的降糖药物选择不仅关乎血糖的控制,更直接影响到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对于早期肿瘤患者,若患者体重超标但体能状态良好,可考虑使用二甲双胍搭配阿卡波糖等口服降糖药物。多项研究表明,二甲双胍能增强化疗药物敏感性,降低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但需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对于中晚期肿瘤患者,建议补充外源性胰岛素,有助于患者体能状态恢复和肿瘤治疗。抗肿瘤治疗期间,如血糖波动明显,可采用短效胰岛素补充或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于晚期肿瘤合并心衰的糖尿病患者,首选SGLT-2抑制剂治疗,如卡格列净和达格列净,有助于减轻心脏负荷,缓解心衰症状;避免使用可能增加心衰风险的药物,如噻唑烷二酮类。
08 合并肝胆疾病的糖友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或胆道系统疾病,如脂肪肝、肝炎、肝硬化、胆囊炎等。这些肝胆疾病不仅会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还可能加重糖尿病的并发症。因此,在选择降糖药物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肝功能状态、胆道通畅情况及药物的肝毒性。其中,胰岛素及其类似物不经肝脏代谢,直接作用于外周组织,对肝功能影响较小。此外,胰岛素治疗能有效控制血糖,减少高血糖对肝细胞的损害,可作为合并肝损伤的糖友的首选降糖治疗。对于合并严重肝胆疾病的糖友,应谨慎使用或避免使用二甲双胍、磺脲类和格列奈类降糖药。
总之,合并器质性消化系统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在选择降糖药物时面临诸多挑战。胰岛素及其类似物因其对消化系统影响较小且降糖效果显著而成为首选。然而,具体选择哪种降糖药物,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药物特性进行综合评估。通过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以及综合治疗措施的应用,可以实现血糖的有效控制并减轻对消化系统的负担。同时,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密切沟通和合作也是确保治疗效果的关键。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作者 || 中日友好医院消化科 李可敏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日友好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 杜时雨
编辑 || 颜红波
超六成消化不良与这个有关!很多人都忽略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如今,不少年轻人畅享火锅奶茶的“吃货自由”,可肠胃却不堪重负,频繁“抗议”。外卖软件里满是美食收藏,办公桌抽屉中胃药却也囤了十几种 ,“舌尖狂欢”与“消化警报”并存,成为当代人饮食的奇特写照。
临床数据显示,我国消化不良问题不容小觑,每五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人受此困扰。在国内,以消化不良为主诉的患者在普通内科门诊占比达11.05%,在消化专科门诊更是高达52.85%。生活节奏快、饮食习惯紊乱的人群首当其冲,年轻人的胃部健康状况尤其堪忧。4月9日是国际护胃日,专家提醒,年轻人切勿让无节制的饮食,过度消耗胃部健康。
// 不良饮食催生“隐形胃伤” //
26岁的晓妍是广告公司的策划专员,高强度工作让她的生活节奏被打乱。早上若起晚了,早餐便直接略过,到公司后靠咖啡强打精神;中午常点高油高盐、口味浓重的外卖;晚上因加班,晚餐时间毫无规律,忙完工作到八九点才匆匆吃点东西。不仅如此,忙碌一天后,晓妍还热衷于在夜晚点炸鸡、烧烤,配上碳酸饮料当作放松方式。
起初,晓妍只是偶尔胃胀、消化不良,她没当回事,难受时就吃点健胃消食片缓解。但近几个月,胃部不适愈发频繁,胃痛时常发作,吃药也收效甚微,体重下降的同时,工作精力也难以集中。晓妍这才意识到问题严重,前往医院做胃镜检查,结果确诊为慢性胃炎。医生严肃告诫她,必须调整生活方式、规律饮食,否则病情可能恶化。晓妍懊悔不已,决心改正不良生活习惯,好好养护自己的胃。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陈胜良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胃在整个消化系统中扮演着‘火车头’的关键角色,消化不良引发的连锁反应,往往超出消化系统范畴。消化不良不仅伤胃,还会打破肠道菌群平衡,致使有害菌大量滋生,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液,引发全身性慢性炎症。”这些炎症因子随血液流至全身,对大脑、肌肉、关节、甲状腺等血供丰富的部位影响显著,可能导致情绪波动、认知能力下降、关节疼痛、内分泌紊乱等问题。
“消化不良病因繁杂,消化酶分泌不足或缺乏是重要发病因素。消化酶在消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缺乏消化酶,食物无法被有效分解吸收,不但不能为身体提供营养,反而可能转化成有害物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科主任邹多武教授告诉记者。
// 年轻人的护胃攻略 //
我国63.1%的消化不良症状与进餐相关,主要源于饮食结构和习惯的改变。快节奏生活致使饮食不规律,影响消化酶分泌;高脂、高糖、高蛋白饮食加重消化负担;进食过快、咀嚼不充分也降低了消化效率。
医生提醒,应对消化不良,调整生活方式极为关键。细嚼慢咽能减轻胃部负担,对胃排空障碍患者尤为重要;餐后适当站立或散步,有助于消化,应避免饭后久坐或躺卧。
饮食管理方面,需避免生冷硬辣、腌制烧烤等高刺激食物,减少咖啡浓茶摄入,注意食物温度适宜。当自身消化酶分泌不足时,适当补充消化酶制剂是有效的辅助手段。目前市面上消化酶非处方药和处方药制剂种类繁多,成分和适应证各异,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选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邹大进教授还提到,约3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消化不良症状。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保护消化功能是疾病管理的重要环节,关乎血糖控制、营养代谢等多个方面。在生活方式上,需避免“胡吃海喝、缺乏运动、肥胖、熬夜、压力过大”。
// 护胃还能减重,告别情绪性进食 //
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年轻人胃部疾病的出现与减重关联密切。
23岁的小悠对身材很在意,看到身边朋友苗条的身材,她决心在夏天到来前减重10斤。小悠开启了自己的“激进减重计划”,早餐只吃一根香蕉,午餐是水煮青菜加少量糙米饭,晚餐就喝一杯代餐粉。有时候实在饿得受不了,她也会强忍着,觉得这样就能更快瘦下来。不仅如此,小悠还会在网上搜索各种极端的节食方法,严格控制每天的热量摄入,连喝水都要计算量。
一开始,体重确实下降得很明显,小悠很是得意。可没过多久,她就常常感到胃里隐隐作痛,还总是反酸、嗳气。但想着体重还没减到目标,她没有停下节食的脚步,只是随便吃点胃药缓解一下。随着时间推移,小悠的胃部不适愈发严重,常常疼得直冒冷汗,吃什么吐什么,连正常工作和生活都受到了影响。在医院经过一系列检查,被诊断为胃溃疡。
事实上,规律作息对胃部健康和体重管理都十分重要。胃有自身生物钟,规律饮食和作息有助于胃肠道形成良好消化节律,提高消化效率;反之,不按时就餐、频繁熬夜等不规律作息,会扰乱胃肠道生物钟,导致胃酸分泌紊乱,增加胃部疾病发生风险。此外,熬夜会使身体分泌更多皮质醇激素,刺激食欲,让人更易在夜间摄入高能量零食,进而导致体重上升。因此,保持规律作息,每天保证7小时左右高质量睡眠,既能护胃又能控制体重。
情绪性进食是减肥和胃部健康的“双重阻碍”。不少年轻人在压力大、焦虑、抑郁时,常通过进食缓解情绪。但是专家指出,这种行为不仅会让人摄入过多高能量食物,增加体重,还会加重胃部负担,引发胃部疾病。学会调节情绪、避免情绪性进食,对保护胃部健康和控制体重至关重要。比如,感到压力大时,可通过深呼吸、适度运动等方式缓解情绪,而非暴饮暴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