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高血压 糖尿病的预防(高血压糖尿病能吃什么水果)

营养处方笺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可预防!专家揭秘:这三招最有效,现在行动还不晚

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健康威胁。但你知道吗?它并非完全无法避免!最新研究揭示,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我们完全可以大幅降低患病风险。今天就来聊聊,如何科学预防2型糖尿病。

提到糖尿病,很多人觉得是“老年病”或者“富贵病”,离自己很远。但现实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都在快速上升。研究显示,其主要风险因素——肥胖和缺乏运动——与现代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好消息是,这恰恰意味着2型糖尿病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

关键风险:肥胖与久坐是“元凶”

  • 肥胖是头号敌人: 体重超标(尤其是腹部肥胖)会显著增加身体对胰岛素的需求。长此以往,负责生产胰岛素的胰腺细胞(β细胞)可能“累坏”或功能受损,最终导致血糖失控。研究证实,体重指数(BMI)越高,患糖尿病的风险就越大。
  • 缺乏运动雪上加霜: 运动能显著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肌肉更有效地利用血糖。即使是轻度的规律运动(比如快走),也能带来显著的预防效果。研究发现,每周运动1次的人比完全不运动的人风险低,而每周运动5次以上的人风险更低!美国推荐每周至少5天、每天30分钟的快走。
  • “强强联合”更危险: 肥胖加上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会极大地放大患糖尿病的风险。对于有家族史或本身肥胖的高风险人群,运动的保护作用尤其明显。

科学研究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调整饮食和增加运动是最有效的预防武器!

1.健康饮食: 选择营养均衡、热量适中的食物。减少高糖、高脂、精加工食品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质的比例。中国和瑞典的大型研究都发现,对于血糖调节能力已经开始下降(称为“糖耐量异常”)的人群,进行饮食干预能显著降低未来患糖尿病的风险(降低30%-50%)。

2.坚持运动: 如前所述,规律运动至关重要。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关键在于坚持和达到一定的能量消耗。研究甚至发现,对于预防糖尿病来说,只要消耗的能量相同,快走的效果和慢跑一样好!

3.控制体重: 对于超重或肥胖人群,即使只是减轻少量体重(如7%),也能显著改善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敏感性,从而大大降低糖尿病风险。

目前,还没有被正式批准用于预防2型糖尿病的药物。科学家们正在研究一些潜在药物(如二甲双胍、奥利司他),它们可能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或减少脂肪吸收来起作用。但大型研究的结果还在等待中。现阶段,生活方式干预仍是无可争议的首选和基石。

谁最需要预防2型糖尿病?

  • 超重或肥胖人群。
  • 缺乏规律运动、久坐不动的人。
  •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
  • 年龄较大的人群(风险随年龄增长)。
  • 已经被诊断为“糖耐量异常”的人(这是糖尿病前期的重要信号,风险最高,干预效果也最好!)。

预防2型糖尿病,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科学研究已经清晰地指明了道路:管住嘴、迈开腿、控制体重。 这些改变不仅能预防糖尿病,还能同时降低患心脏病、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病的风险,是一举多得的健康投资。

别再等了! 从今天开始,为自己制定一个健康计划,哪怕只是每天多走几步路,少吃一口高糖零食,都是在为未来的健康添砖加瓦。预防糖尿病,主动权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喜欢文章的话,可以关注、给个赞和帮忙转发。有什么观点和想法,欢迎留言一起讨论。谢谢大家![玫瑰][玫瑰][玫瑰]

糖尿病患者如何管理血压?高血压和低血压,哪个危害更大?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高血压和低血压,哪一个对糖尿病患者更危险?这个问题并不简单。两者看似对立,却都可能对糖尿病患者的身体造成严重影响。

从临床实践来看,对于糖尿病人群来说,高血压带来的健康风险整体高于低血压,但这并不意味着低血压可以被忽视。真正的重点并不在于哪一个“更可怕”,而在于如何科学识别、合理防控和日常管理。

这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让糖尿病患者更清晰地理解两种血压异常状态对自身健康的影响。

糖尿病患者本身就处于高心血管病风险人群中,再叠加高血压,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肾功能损害的概率会显著增加。

高血压对血管内皮的持续性损伤,会加速动脉硬化进程,使得本已脆弱的代谢系统雪上加霜。研究表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其心血管事件风险是单纯糖尿病患者的2到4倍。

这种复合病症的组合,在临床上被称为“致命搭档”。

这并不意味着低血压就安全无害。长期低血压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头晕、乏力,严重时甚至会诱发晕厥、跌倒,增加老年糖尿病患者骨折、创伤的风险。

特别是在服用降压药的糖尿病患者中,若控制血压过度,极易导致体位性低血压,这是一个容易被忽视却非常危险的现象。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高血压和低血压放在天平两端单纯比较孰轻孰重。正确的做法是,根据个体状况来判断风险。

糖尿病并不是一个孤立病,而是一种系统性代谢紊乱,它影响的是整个血管系统。当血压偏高,心脏负担加重,血管壁反复受到冲击,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而增加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的风险。

若血压过低,尤其是在原本就存在自主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中,还可能诱发严重的低灌注事件,造成意识障碍认知下降,甚至诱发心律失常。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容易陷入一些误区。有人误以为“低血压是福”,认为这是身体清净的表现,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

长期慢性低血压,特别是舒张压过低,会影响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导致慢性缺血状态。而另一些人则以为血压越低越好,主动追求“低血压目标”,这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尤为危险。

过度控制血压可能带来脑供血不足跌倒风险上升,甚至引起意识模糊等严重后果。

反观高血压,也常常被忽略早期信号。很多人在血压升高初期没有明显不适,容易掉以轻心,直到出现头痛视力模糊胸闷等症状才警觉,而此时往往已经对微血管系统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

尤其是糖尿病人群,本身神经系统敏感度下降,不容易察觉高血压带来的变化,这种“沉默的危机”更值得警惕。

判断血压的异常不仅仅是看一个数字,更关键的是看身体是否适应当前的血压水平,以及血压的波动是否稳定。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管弹性下降,常常存在昼夜血压节律紊乱的现象,比如“清晨高血压”或者“夜间血压不降”,这类隐匿性高血压极易被忽视,但却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

在饮食方面,糖尿病患者既要控制血糖,又要兼顾血压的稳定,这就要求饮食结构必须合理搭配。控制钠摄入是防控高血压的关键措施之一,尤其应减少加工食品、腌制食品的摄入。

对于低血压患者,则需避免空腹时间过长,保证每日三餐规律,适当增加含钠食物的摄入,以维持基本血压水平。

运动方面,不管是高血压还是低血压患者,规律适度的运动都具有积极意义。对于高血压患者,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游泳等有助于改善血管弹性,降低基础血压。

而低血压患者则更适合温和的拉伸、太极等活动,避免突然变换体位或剧烈运动,以减少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生活方式方面,戒烟限酒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原则。烟草中的尼古丁会使血管收缩,加重血压波动,而酒精则可能导致血管扩张,引发血压骤降

保持规律作息、充足睡眠,对维持神经系统稳定、调节血压节律也具有重要作用。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忽略个体差异

血压的“理想范围”并非一刀切的标准,而需要结合年龄、基础疾病、器官功能等综合考量。有些老年糖尿病患者,若强行将血压控制在过低水平,反而可能诱发低灌注性脑病等并发症。

这个时候,维持一个“相对安全的高血压”反而更有利于全身器官的灌注。

在实际管理中,更需要关注血压的“稳定性”而非单次测量值。波动剧烈的血压,尤其是早晚差异明显者,是引发心血管事件的重要诱因。

糖尿病患者应坚持每日规律测量血压,并记录变化趋势,这比偶尔一次的高压值更能反映血压控制状况。

药物使用方面,虽然本文不涉及具体药物内容,但糖尿病患者必须明白一点:不应自行调整降压药物,也不能因为一时血压偏低就擅自停药。

很多降压药具有持续作用,贸然停药可能引发反跳性高血压,造成严重后果。

在预防层面,健康教育和自我监测同等重要。糖尿病患者应定期开展血压监测血糖控制肾功能检查等综合性评估。

特别提醒,糖尿病肾病与高血压呈正相关,二者互为因果,必须同时管理。

综合来看,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高血压的总体危害更大,但低血压同样不可掉以轻心。

关键不在于分出“胜负”,而是要理解其背后的机制与管理策略。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守住血压稳定这条底线,构建一个平衡、可控的代谢环境

只有真正理解了血压变化与糖尿病的关系,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作出更主动、更科学的健康选择。

参考文献:
[1]杨文英,李立明.中国高血压患者现状与管理策略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52(5):423-428.
[2]邓颖,王建安.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23,62(11):857-862.
[3]刘红,张明.老年糖尿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识别与干预[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4,44(3):612-616.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有“四大支柱”,缺一不可!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

本文1983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大爷今年67岁,10年前查出2型糖尿病,一直靠吃药控制血糖。近半年,他走路开始不稳,晚上视力变差,有时还会胸闷气短。儿子带他去医院检查,结果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心肌缺血,全都中招了。

医生说,其实这些并发症早能预防,只是张大爷一直只盯着血糖,忽视了其他风险指标,也没系统管理。等出现症状,已经是“并发症缠身”的晚期。

糖尿病并发症不是命运,是管理不当的结果。只靠降糖远远不够,预防必须靠“四大支柱”,任意一个掉链子,糖尿病都会失控。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ADA(美国糖尿病协会)年度共识报告,长期控制好糖尿病并发症,需要围绕四大核心支柱展开:血糖、血压、血脂、生活方式。这不是口号,而是全球共识。

支柱一:血糖控制是基础,但不是全部

血糖升高会逐步破坏血管内皮,导致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空腹血糖控制在7.0 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10.0 mmol/L,是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的基础目标。

但很多人只测空腹血糖,这远远不够。HbA1c(糖化血红蛋白)才是关键指标,它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一般目标控制在7%以下。

忽视HbA1c,等于盲开车。很多患者空腹血糖正常,但HbA1c高,说明餐后血糖长期偏高,仍在慢性损害血管。

支柱二:血压管理,防住“沉默杀手”

2型糖尿病患者中,超过60%同时患有高血压。这种“双重打击”会大大提高心脑血管事件、肾衰竭、视网膜病变的风险。

国际指南建议,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的目标血压应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尤其是有肾病或心血管病史的患者,甚至可以更严格。

别只靠降糖药,联合降压治疗是标准方案。而且降压药不能随便停,很多人觉得血压降下来了就停药,很快又反弹,甚至引发中风。

支柱三:血脂控制,是保护血管的“防火墙”

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风险是普通人的2-4倍,这背后往往是血脂异常“在作怪”。

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重点,它是“坏胆固醇”,越高越容易堵住血管。多数糖尿病患者,LDL-C目标应低于2.6 mmol/L;已有心血管病变者,目标更低:1.8 mmol/L以下。

很多时候,即便血糖控制良好,没有控制好血脂,也可能心梗、脑梗突然发生。他汀类药物是推荐首选,但需个体化评估风险,不能自行停药。

支柱四:生活方式干预,是一切管理的起点

很多人一听“生活方式干预”,就以为是“少吃点糖、多走点路”这么简单。其实,这是医学上极具指导价值的干预方案。

1)饮食管理:控能、控糖、控脂,均衡饮食才是关键

不是不吃主食,而是优选低升糖指数的碳水,如糙米、燕麦;不是不吃油,而是换成橄榄油、菜籽油;不是不吃水果,而是选低糖水果,如蓝莓、番石榴。

每餐七分饱,不喝含糖饮料,控制每日总热量摄入,才是基础操作。不要轻信网红食谱,适合自己的是最重要的。

2)规律运动:不是走两步,而是“动得够”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是国际标准建议。快走、骑车、游泳都可,但要有计划、可坚持。

肌肉锻炼同样重要,每周2次抗阻训练(如哑铃、弹力带),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波动。

3)戒烟限酒:关键不是“少抽少喝”,而是“完全戒断”

烟草加剧血管损伤,酒精干扰血糖波动。糖尿病患者吸烟者,心梗风险几乎翻倍。即使每天只喝一杯酒,也可能增加低血糖风险和肝损伤。

并发症不是“突发”,而是“逐步蔓延”

糖尿病并发症种类多,进展慢,症状轻,容易忽略。很多人发现时已是肾病4期、视力下降、神经病变。这其实是管理缺位的后果

糖尿病肾病,早期唯一信号是尿微量白蛋白升高,几乎无症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也无明显变化,只有眼底检查才能发现;神经病变,初期只是脚麻、轻度刺痛。

等到症状明显,往往已不可逆。定期筛查极为关键:每年查一次尿微量白蛋白、眼底检查、足部感觉检查,是指南明确推荐。

糖尿病管理,不是靠“忍”,是靠“系统”

很多患者以为“我不吃糖了,就好了”。但糖尿病本质是代谢综合征表现之一,涉及血糖、血压、血脂、体重、炎症等多系统功能失衡。

控制血糖只是第一步。如果不同时管理好其他三个支柱,血管仍会一点点被侵蚀,最终爆发心梗、脑梗、肾衰。

一个指标不达标,整体风险就升高。这就像四条腿的桌子,任何一条断了,整张桌子都不稳。

早治早管,效果才好;全管全控,并发症才远离

糖尿病不是绝症,但它需要的是主动管理、长期坚持。每位糖尿病患者都应建立自己的慢病管理档案,定期复查、动态调整策略。

医生不只是“看血糖”,而是“管全局”;药物不是“吃一辈子”,而是“用得科学”;生活方式不是“说说而已”,而是“每天落实”。

预防并发症从来不是靠“运气”,而是靠这四大支柱的稳定支撑。

参考资料:①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