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是尿多少次(糖尿病一般尿多少次)

何医生健康百科 0
文章目录:

著名院士贾伟平提醒:糖尿病给过5次控制机会,需抓住机会!

夜已深,王阿姨又起身去了卫生间。这是今晚第三次了。她揉了揉酸痛的腰,叹了口气。"这尿怎么越来越勤了?是不是上了年纪的正常现象?"类似王阿姨这样的困惑,在我国五六千万糖尿病患者中并不少见,而更令人担忧的是,还有近三倍于此的人正处于"糖尿病前期",却浑然不知。

根据中国国家疾控局2024年最新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攀升至13.8%,而世界卫生组织(WHO)2023年报告则警告,全球约有5.37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其中超过95%为2型糖尿病。

更令人担忧的是,糖尿病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相关死亡人数超过80万。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贾伟平教授近期在全国糖尿病防治研讨会上发出警示:"糖尿病在发展过程中会给我们至少5次明显的控制机会

但大多数人都错过了。"这个疾病就像一个悄然生长的定时炸弹,如果我们能识别这些信号,就有机会将它扼杀在摇篮里。

很多人认为糖尿病是"老年病",等出现明显症状再治疗也不迟。这种想法大错特错!2型糖尿病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过程,从正常血糖到临床诊断为糖尿病,通常需要5-10年时间

在这段"沉默期",我们的身体其实一直在发出各种警告信号,只是很多人没有留意。贾伟平院士指出的"5次控制机会",分别对应糖尿病发展的不同阶段。

第一次机会出现在血糖刚开始波动的阶段,此时空腹血糖可能略高于正常值(5.6-6.0mmol/L),但还未达到糖尿病前期的标准。研究表明,这个阶段如果积极干预,有高达78%的概率避免发展为糖尿病!就像汽车发动机刚开始出现异响,此时修理最简单。

许多人对"糖尿病前期"的概念存在误解,认为这只是一个"亚健康"状态,并不需要特别关注。这种想法十分危险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24年发布的最新指南明确指出,糖尿病前期患者如不干预,5年内约有70%会发展为糖尿病。而在这个阶段,身体往往会出现一些微妙变化——这就是贾院士所说的第二次控制机会

当空腹血糖达到6.1-6.9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7.8-11.0mmol/L时,意味着已进入糖尿病前期。此时,身体可能会出现难以察觉的微妙变化:容易疲劳、皮肤瘙痒、视力波动、伤口愈合变慢。

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23年研究,这个阶段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减重5-7%体重),可将糖尿病发生风险降低58%以上!这相当于在房屋出现小裂缝时及时修补,避免整栋楼倒塌。

糖尿病的第三次控制机会出现在诊断初期。此时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但尚未出现明显并发症。很多患者在此阶段仍心存侥幸,认为"没感觉有什么不舒服"而拒绝规范治疗。

殊不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22年研究表明,糖尿病确诊后及早干预,可减少心血管并发症风险25%-40%,相当于给一辆失控的车及时踩下刹车,避免严重事故。

当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症状时,标志着第四次控制机会的到来。此时血糖已明显升高,胰岛β细胞功能已损伤50%以上

令人担忧的是,调查显示有67.3%的患者即使在这个阶段也未引起足够重视!贾伟平院士强调:"这就像房子已经起火,却还在犹豫是否该报警,极其危险!"当糖尿病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肾病等开始出现时,患者迎来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控制机会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24年研究数据显示,糖尿病确诊10年后,约有35%的患者会出现微血管并发症,23%的患者会出现大血管并发症。这时如不积极控制,5年死亡率将提高3-4倍!这相当于身体这台精密机器已经出现多处故障,修复难度大增。

让人欣慰的是,即使到了这个阶段,积极干预仍能显著改善预后。中国心血管病预防与控制研究2023年数据表明,即使是并发症初期患者,通过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配合合理运动,仍能将严重并发症风险降低32%-47%

关于糖尿病的防控,普通人往往存在误区。很多人认为控制糖尿病就是不吃糖、不吃主食。这种想法过于简化了问题!贾伟平院士指出:"碳水化合物确实需要控制,但完全不吃主食会导致营养不良,甚至可能引发低血糖危险。"正确做法是遵循"四定原则"——定时、定量、定质、定餐。

许多患者纠结于"药物依赖"问题,害怕一旦开始服药就无法停止。这种担忧其实是对疾病认识不足导致的。国际糖尿病联盟2024年共识明确指出,早期规范用药不仅不会加速胰岛功能衰退

反而能通过减轻胰岛负担而"保胰护胰",药物的最终目标是帮助患者实现血糖稳定。就像戴眼镜纠正视力一样,药物是帮助身体恢复正常功能的工具。

面对糖尿病这个"沉默杀手",贾伟平院士建议公众牢记三点预防策略:

45岁以上人群,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超重或肥胖者,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查。研究显示,通过常规筛查,早期发现并干预可使糖尿病并发症风险降低53%以上!这就像定期给汽车做保养,提前发现隐患。

健康生活方式是基础。控制体重(减轻5%-7%体重)、坚持中等强度运动(每周150分钟以上)、合理膳食(控制总热量,增加膳食纤维)是防控糖尿病的"三大法宝"。《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版)》数据显示,这三项措施联合使用,可使糖尿病风险降低58%-71%

一旦确诊,规范治疗不可松懈。血糖控制目标应个体化,一般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贾院士特别强调:"糖尿病治疗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

"坚持规范用药、定期随访、自我监测是长期战"糖"的关键。研究表明,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使糖尿病并发症风险降低25%-76%

"糖尿病给了我们5次机会,但生活只给我们一次机会!"贾伟平院士这句话值得每个人深思。糖尿病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忽视。希望每位读者都能从这篇文章中获得警醒,珍惜身体给予的每一次机会,积极预防和控制糖尿病,享受健康美好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版)》
《国际糖尿病联盟全球糖尿病概览(第10版)》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早期强化血糖控制与糖尿病并发症相关性研究》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与控制研究报告2023》

糖尿病夜尿多原因找到了!夜尿超过这个数,小心出问题!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夜里起来上厕所几次才算正常?”

如果你半夜总是被尿意叫醒,可能会觉得只是喝水多了点。但假如每晚起来两次、三次甚至更多次,你有没有想过,这背后或许藏着一个“健康炸弹”?

今天,我们就带你展开一场关于“夜尿”的探秘之旅,揭开糖尿病患者夜尿频繁的真相。不只是糖尿病患者,这篇文章对每个人都适用,毕竟,谁没在夜里摸黑去过厕所呢?

细胞的夜间吐槽大会:肾脏细胞的抱怨

话说肾脏细胞夜里也没闲着,大家正开着一场“吐槽大会”。

“我快累死了!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这么高,我们过滤得都快秃了!”一个肾单位细胞抱怨着。旁边的红细胞翻了个白眼:“你倒是辛苦,可我们也不好过啊,血液里糖分多得像泡了蜜罐,我都快‘卡住’了!”

一旁的神经细胞忍不住插嘴:“还有我呢!高血糖还影响膀胱神经,老是催着尿,搞得人一晚上不得安宁。”

听到这儿,负责“尿液出口管理”的膀胱细胞终于忍不住了:“别吵了别吵了,夜尿多不是我们的错!人类不懂,问题根本在高血糖!”

夜尿多:糖尿病的隐形信号?

夜尿多,顾名思义,就是夜里排尿次数增加。根据医学统计,正常人夜间排尿不超过1次。如果你每晚起来两次以上,甚至达到了3次或更多,就需要引起警惕了。

糖尿病患者夜尿多的原因,背后其实是一场“肾脏大战”。当血糖过高时,肾脏为了帮身体排除多余的糖分,会不断“加班”,通过尿液把糖带走。

结果就是,排尿量增加了,身体水分也被“顺带带走”,于是,口渴、尿频这些症状就接踵而至。而夜里睡觉时,这种现象也不会停止,导致患者频繁起夜。

真相揭晓:糖尿病夜尿多,是肾脏在“超负荷运转”!

夜尿超过这个数,小心出问题!

那么,夜尿频繁到底有多危险?先来看几个让人细思极恐的事实:

  1. 夜尿多会影响睡眠质量
    每晚频繁起夜,不仅打断深度睡眠,还可能导致白天精神萎靡、记忆力下降,甚至引发抑郁症。
  1. 可能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信号
    糖尿病长期控制不佳,会损害肾脏功能,引发糖尿病肾病。夜尿多可能就是肾病的早期预警信号——这个信号,你绝不能忽视!
  2. 心脏病风险增加
    研究表明,夜尿频繁与心脏病风险有关。如果夜尿频繁且伴随腿部水肿、气短等症状,可能是心功能异常的表现。

警惕:如果夜尿次数超过2次,且伴随口渴、尿多、体重明显变化等症状,建议尽快去医院检查血糖和肾功能!

冷知识:尿液的秘密档案

在探讨夜尿之前,先来了解一下尿液背后的“冷知识”:

  • 尿液的成分:尿液99%是水,剩下的1%是尿素、电解质等废物。健康人的尿液几乎不含葡萄糖,但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可能含有高浓度的葡萄糖。
  • 尿量标准正常人每天的尿量约为800-2000毫升。糖尿病患者尿量往往会突破上限,甚至达到3000毫升以上!
  • 尿液的颜色密码:尿液颜色可以反映健康状况,比如深黄色可能是脱水,而泡沫尿可能是蛋白尿的表现,提示肾脏问题。
糖尿病患者夜尿多的三大原因

糖尿病患者夜尿多的原因,并不止高血糖这么简单。让我们再深入一点,从以下三方面来解读:

  1. 肾脏“超负荷过滤”
    高血糖让肾小球的过滤功能加倍工作,尿液量自然增加。长期下去,肾脏可能因过度“劳损”而受伤,发展为糖尿病肾病。
  2. 膀胱神经受损
    高血糖会损害神经系统,包括控制膀胱的神经。膀胱神经异常会导致尿意控制失调,夜间排尿频率增加。
  3. 激素分泌紊乱
    糖尿病患者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导致肾脏无法有效回收水分,尿液增多。
如何缓解夜尿问题?

夜尿多虽然令人烦恼,但通过科学的管理和生活习惯的调整,是可以改善的。以下几点建议,尤其适合糖尿病患者:

  1. 控制血糖
    这是最核心的一点!通过饮食管理、规律运动和药物治疗,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才能从根源上减少夜尿。
  2. 减少睡前饮水量
    睡前两小时尽量避免大量饮水或摄入含咖啡因的饮料,以减少夜间尿量。
  3. 定期检查肾功能
    糖尿病患者应每年进行尿微量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等检查,监测肾脏健康状况。
  4. 饮食调节
    控制盐分摄入,避免高钠饮食导致水肿和排尿增多。
  5. 注意睡眠环境
    优化睡眠环境,减轻因起夜导致的睡眠中断对身体的影响。
结语:夜尿多,别轻视!

夜尿频繁看似小事,却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夜尿多不仅影响生活质量,更可能是肾病的早期信号。通过科学管理、早期干预,完全可以让肾脏和膀胱重新进入“正常工作模式”。

最后,记住这句话:**夜尿超过两次,别只怪水喝多,可能是健康在拉响警报!**及时关注身体变化,别让健康的陷阱悄悄“埋伏”在生活中。


参考资料

《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与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夜尿症的病因与诊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糖尿病与睡眠障碍》,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官方指南

糖尿病人24小时排尿量超过多少,要警惕糖尿病肾病

“三多一少”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但许多糖友却忽视了“多尿”背后的致命隐患——糖尿病肾病!

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如果我们24小时排尿量超过2500,肾脏可能已“拉响警报”。

如何自测?如何逆转危机?一文说清!

一、糖尿病与尿量的“危险信号”

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浓度过高,肾脏过滤负担加重,初期会通过多排尿排出多余糖分(渗透性利尿)。

若24小时总尿量持续>2500毫升(约矿泉水5瓶),尤其伴随尿液泡沫增多、夜尿频繁(>2次/晚),需高度警惕肾功能损伤!

糖尿病肾病发展隐匿:

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若不干预,5-10年可进展至肾衰竭。

我国约30%-4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并发肾病,但80%的患者因忽视早期信号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二、如何科学监测24小时尿量?

1. 测量方法

晨起第一次排尿后开始计时,将所有尿液收集至固定容器(如带刻度的尿壶);

次日同一时间结束收集,记录总尿量;

连续测量3天,取平均值更准确。

2. 危险临界值

正常成人24小时尿量:1000-2000ml;

糖尿病警戒线:>2500ml(排除饮水过量、利尿剂等干扰因素)。

三、3项检查揪出“沉默杀手”

1.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糖尿病肾病早期筛查金标准,建议每3-6个月检测一次;

2. 肾功能检查:重点关注血肌酐、尿素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

3. 肾脏超声:评估肾脏结构是否异常。

若发现微量白蛋白尿(30-300mg/天),通过控糖、护肾治疗,60%患者可逆转病变!

四、3步饮食法守住肾脏防线

1. 控蛋白:

早期肾病:每日蛋白质摄入量=0.8g/kg体重(选优质蛋白:鱼、蛋清、豆腐);

晚期肾病:降至0.6g/kg体重,避免加重肾脏负担。

2. 限盐护肾:

每日盐量<5g,警惕隐形盐(酱油、腌制品);

推荐“低钠高钾”食材:冬瓜、黄瓜、芹菜。

3. 护肾营养素:

维生素B族:糙米、燕麦(改善糖代谢);

Omega-3脂肪酸:三文鱼、亚麻籽(抗炎护肾);

黄酮类物质:蓝莓、紫甘蓝(清除自由基)。

五、逆转危机:抓住4大“保肾开关”

1. 血糖:空腹<7mmol/L,餐后2小时<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

2. 血压:目标值<130/80mmHg(优选ARB/ACEI类降压药,兼具护肾作用);

3. 血脂:LDL-C<2.6mmol/L,甘油三酯<1.7mmol/L;

4. 体重:BMI控制在18.5-24,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结语

糖尿病肾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发现即晚期”!

从今天起,记录尿量、定期筛查、科学控糖,别让肾脏为你的疏忽“买单”。

觉得有用可以发给身边糖友,早一步行动,多一份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