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饮食及注意事项(糖尿病的饮食及护理措施)

老徐医学科普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高发!很多人饮食不注意!医生:日常饮食坚持\u0026#34;5不碰\u0026#34;原则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礼物]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刘医生,我爸血糖有点高,我妈做饭还是照以前那样做,天天大米饭、炒菜放糖油都不少,我说了她也不听,她说人老了吃点有味道的没事。我是不是太紧张了?”

说这话的是一个刚毕业的男生,穿得很干净,胳膊上挂着病历袋,手指一直在摩挲着拉链。

他说父亲体检血糖偏高,医生让控制饮食,但母亲不觉得有问题,觉得“没糖尿病,吃点怕啥”。

大部分家庭里,控糖这事就是从这里开始失控的。

不是没提醒,而是提醒了没人听。不是没意识到危险,而是总有人觉得“没到那一步”。

可等到真正确诊的时候,一切早就不是“吃点没事”那么简单了。

糖尿病的高发,不是靠突发感染引起的,也不是遗传决定的,而是靠一点一点、每天一点、每顿饭一点养出来的。

中国的糖尿病发病率已经超过11.2%,其中大量属于2型糖尿病,是后天生活方式堆出来的病。

问题不在医生讲了多少,而在日常吃饭的方式完全没改。

有一种很常见的误解,觉得只要不吃糖就是控制血糖。

但真正升血糖的,不是白糖,是所有高碳水、高油脂、加工重、精细化的食物。

升糖速度、吸收效率、胰岛负担,这三者合在一起,才是高风险因素。

比如米饭、面条、白面包,这些都是高升糖指数的主食,远比一口糖更容易拉高血糖。

一碗300克的白米饭,能让健康人的血糖在餐后30分钟上升2.2 mmol/L,如果是糖耐量异常的人,可能升到3.5 mmol/L以上。

这不叫“吃点”,这是在透支。

一些家庭觉得只要饭菜不加糖就安全,忽视了油炸、红烧、甜口酱料这些加工方式。

很多菜虽然没放白糖,但放了很多淀粉、调料、酱油,其中很多含糖量并不低。

再加上食材经过油炸或焖煮,本身会提高吸收效率,血糖反应远比清蒸水煮高。

研究发现,同样是200克的土豆,油炸后GI值(升糖指数)从69提高到85以上。

血糖波动不是静态的,是被吃进去的组合推动的。另外一个被低估的问题是饮品。

含糖饮料当然是高危,但很多人以为鲜榨果汁、蜂蜜水、藕粉、银耳羹这些“健康饮品”是可以喝的。

这种判断是错的。果糖一样升糖,甚至对胰岛反应更敏感。鲜榨果汁中纤维被破坏,果糖更快吸收。

200ml的橙汁含糖量在15~20克之间,相当于五六块方糖。很多人一杯橙汁下去,不亚于喝了瓶碳酸饮料。

再说蜂蜜,虽然有“天然”这个词,但它的主要成分就是果糖和葡萄糖,对胰岛素同样有强烈刺激。

糖尿病人喝这些,等于是主动增加治疗难度。

不少人会觉得主食控制了,吃点水果应该可以,但这又是另一个误区。

水果并不是血糖控制的缓冲区,尤其是高糖度的香蕉、榴莲、葡萄、荔枝、哈密瓜等,都是升糖快、负担重的类型。

数据显示,100克葡萄的升糖负荷为5-9。

长期吃高糖度水果,不控制时间和量,血糖控制很容易失败。

有些人把水果当零食,每天吃三四次,认为补充维生素,实际上一直在给胰岛增加工作量。

再往下说一个更不被当回事的点——零食习惯。

很多糖尿病人有晚间吃点东西的习惯,尤其喜欢来点饼干、蛋糕、面包、米饼、膨化食品。

这类食物加工精细,添加糖脂多,是典型的高GI食品。

看起来不咸不甜,但对血糖刺激极大。晚间摄入这类食物,会破坏夜间胰岛素分泌节律,增加清晨血糖值。

有研究追踪60名糖尿病患者饮食记录发现,夜间零食频率越高,清晨空腹血糖水平越不稳定,波动幅度最大达到2.6 mmol/L。

另一个角度是用药干扰。

有些糖尿病人开始吃药或打胰岛素后就放松饮食控制,觉得反正药物在降糖,吃得好点无所谓。

这种思路非常危险。药物降糖能力是有限的,不等于可以无限制吃。

尤其是胰岛素使用者,如果饮食不稳定,容易导致低血糖或血糖反弹,长期下来更容易引发并发症。

合理饮食是基础,药物只是辅助。不改饮食,等于在沙滩上建房。

很多人不把饮食当作治疗的一部分,只当成“注意一下”的建议。

但其实,饮食控制比吃药更复杂。

它涉及摄入时间、种类、量、烹饪方式、食物组合,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血糖都可能失控。

比如有些人把粗粮煮得过烂,把粥煮得黏稠度高,表面上是低GI食物,但加工方式让它变成了高吸收效率的糖源。

这些细节,很少有人会注意,也很少医生能一一说明白。

再回到“吃得有味道”这个说法。

有味道的饮食,并不等于要用高油高盐高糖来堆。

真正能坚持下去的控糖饮食,是把食物的原味作为主角,用简单烹调方式减少额外负担。

很多人受不了清淡,是因为舌头被重口味长期刺激,味觉已经适应了高刺激状态。

把饮食口味调整回来,是个过程,不是靠一顿两顿就能完成的。

这里还涉及一个被严重忽视的现象:代谢记忆。

人体的代谢反应有记忆机制,长期高糖摄入后,哪怕短期控制了血糖,身体的内分泌反应依然会延迟恢复。

研究发现,有糖尿病病史超过五年的患者,在饮食控制后至少需要6~8周,才能重新建立较为稳定的胰岛反应。

这也解释了很多人前期控制血糖没效果,是身体还没从“高糖生活”中缓过来。

到这里就引出一个更深的问题:如果饮食控制这么重要,为什么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做不到长期坚持?

答案在于饮食并不是一件孤立的行为,它跟家庭习惯、文化认同、情绪状态密切相关。

控制饮食不是一个人能做的决定,而是整个生活方式的调整。

当家庭成员不支持、环境诱惑过多、心理抗拒太强时,所谓的饮食方案就变成一纸空谈。

治疗效果往往取决于生活场景中是否有一致性支持,而不是食谱本身的设计。

也就是说,如果不能从生活结构上去调整,饮食控制永远只是“知道做不到”的空话。

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核心。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李想.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研究进展[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2,37(10):19-21.

糖尿病患者如何科学饮食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安排需兼顾控糖与营养均衡,关键在“合理”二字。

首先,主食要“粗细搭配”。精米白面升糖快,可掺入玉米、燕麦、荞麦等粗粮,占主食的1/3到1/2,既能延缓血糖上升,又能增加饱腹感,比如用杂粮饭替代白米饭。

其次,蛋白质和蔬菜不能少。每天保证鸡蛋、瘦肉、鱼虾、豆制品等优质蛋白摄入,像清蒸鱼、水煮蛋都是不错的选择;绿叶蔬菜(如菠菜、芹菜)、菌菇类等低升糖指数蔬菜可多吃,烹饪时少放油盐。

还要注意控量与。每餐七八分饱,避免暴饮暴食,可采用“少食多餐”,两餐间加一小把坚果或半块低糖水果(如苹果、草莓);远离高糖食物(如糖果、甜饮料)和高油高脂食品(如油炸食品)。

简单来说,饮食遵循“粗细搭配、荤素平衡、控量少油”,就能在控糖的同时,吃出健康。

你平时对饮食有标准吗?是如何合理安排的呢?

高温已至!建议糖尿病患者,吃饭记住“3不吃”、“2多吃”

本文1921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王阿姨今年62岁,已经和糖尿病“打交道”十几年了。每年一到夏天,她的血糖就跟坐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吃得少了血糖也高,吃得清淡了也没用。前几天气温突破38℃,她突然头晕出冷汗,测血糖居然飙到了16.8mmol/L!

高温天,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就像一台老旧空调,调温系统出了问题。控糖,变得更难了。

很多人以为夏天吃得少,血糖自然就会低。其实不然。炎热天气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脱水、内分泌紊乱,加上饮食不当,血糖反而更容易“失控”。

所以在高温季节,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管住嘴”,尤其吃饭这件事,记住“3不吃”“2多吃”,或许能帮你稳住血糖,避开危险。

一、高温季节,糖尿病患者的身体更“脆”

别小看天气的威力。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高温天气下糖尿病患者住院风险上升了近30%。不仅如此,高温还可能诱发多种并发症,比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昏迷,甚至心脑血管事件。

为什么会这样?

1. 出汗多,血糖容易浓缩。夏天出汗多,体内水分流失快,血液浓度增加,血糖也跟着升。很多患者只感觉口渴,却没意识到血糖已经“爆表”。

2. 食欲波动大,饮食节奏被打乱。天气炎热让人没胃口,有时吃得太少,有时又忍不住吃点冷饮,血糖上下波动,就像开了失控的水龙头。

3. 药物代谢变慢,控糖效果受影响。高温会影响胰岛素的稳定性和药物代谢速度,不同人反应不同,很容易导致控糖难度加大。

所以,高温 糖尿病=危险双杀。此时更要在饮食上多下功夫,才能稳住血糖,守住健康。

二、医生提醒:“吃饭”是控糖核心,记住“3不吃”

不吃高糖水果

不少人认为水果是“健康食品”,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有些水果就是“甜蜜陷阱”。榴莲、荔枝、芒果、香蕉这些高糖水果,其实升糖速度非常快。

比如,100克榴莲的糖分含量高达27克,几口下去,血糖就蹭蹭往上飙。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天水果摄入不超过200克,而且要选择低糖水果,比如黄瓜、番茄、火龙果。

不吃高脂、高升糖指数主食

夏天胃口不好,有些人索性吃点方便面、粥、白馒头应付一顿。但这些主食升糖指数极高,尤其是白米粥,几乎没有纤维,吸收快,血糖说涨就涨。

建议选择粗粮替代精米白面,比如小米、燕麦、糙米。它们富含膳食纤维,升糖慢。而且在煮饭时可以搭配豆类,增加蛋白质摄入,帮助稳定血糖。

不吃冷饮、冰淇淋等“清凉杀手”

大热天来根冰棍,看起来爽快,其实对糖尿病人极其“致命”。这些冷饮往往含有大量精制糖和脂肪,一杯奶茶的含糖量可能高达50克,远超每日推荐摄入量。

而且这些食物不但升糖快,还容易增加胰岛素抵抗,让控糖变得更难。

三、医生建议,“2多吃”帮你控糖稳得住

多吃高纤维蔬菜

膳食纤维是糖尿病人的“天然控糖剂”。它能减缓糖分吸收速度,帮助延缓餐后血糖升高。

推荐的蔬菜有:洋葱、西兰花、菠菜、莴苣等,这些蔬菜升糖指数低,营养密度高,还能促进肠道蠕动

多吃优质蛋白

很多糖尿病人怕“吃肉升血糖”,其实适当摄入瘦肉、鱼类、鸡蛋等优质蛋白,对维持血糖稳定非常关键。

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体能下降、代谢紊乱,反而更容易引发高血糖。而且蛋白质有一定的饱腹感,有助于控制总热量。

建议优先选择:鸡蛋、豆腐、鸡胸肉、鲈鱼、牛奶等低脂肪、高蛋白的食材。

四、吃饭之外,糖尿病人高温天还得注意这3件事

1. 多喝水,但别乱喝饮料。脱水是夏天大敌,糖尿病患者每天至少喝1500~2000毫升白开水。不要用果汁、汽水代替水,那只会让血糖更乱。

2. 饭后别马上躺着。夏天容易犯懒,但饭后一动不动,血糖更容易升高。建议吃完饭后,慢走20~30分钟,有利于血糖控制。

3. 胰岛素储存要注意温度。高温会影响胰岛素活性,超过30℃就可能失效。应将胰岛素放在避光、阴凉处,必要时用专用冷藏盒。

五、长期控糖,其实拼的是“细节稳定”

中国糖尿病医学会曾指出:糖尿病并不可怕,怕的是忽视管理。

高温天,更考验糖尿病患者对饮食、生活规律的把控能力。我们常说“管住嘴、迈开腿”,但真正能坚持做好的,往往不多。吃饭这件事,是糖尿病患者每天都要面对的“战场”。管好了饮食,相当于控糖赢了一半。

所以,请记住:

高温天不等于血糖低,反而要更小心;

饭不能随便吃,3不吃、2多吃是控糖底线;

每一顿饭,都是守护血糖的机会。

别让一顿饭,毁了整个夏天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糖尿病患者夏季健康管理手册》, 2023年6月发布.

[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医学杂志, 2021.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