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盗汗(糖尿病患者盗汗)
糖尿病人异常出汗,小心病情加重!医生:可能是这3方面原因
糖尿病是血糖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血糖升高本身并没有什么可怕,可怕的是高血糖长期得不到调理控制,而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和健康危害,在这些并发症和健康危害发生时,往往会伴随一些列的外在表现和症状,比如有些糖尿病朋友,在多年的糖尿病病程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异常出汗的情况,面对各种不同情况的异常出汗,都有可能与糖尿病的加重或各种并发症有关,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下这方面的相关知识。
糖尿病人不但要控制高血糖的问题,同时也要警惕低血糖风险。糖尿病患者身体有胰岛素抵抗问题以及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情况,导致血糖无法得到有效利用,体现在血糖指标上,就是高血糖的问题,而由于血糖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当血糖被大量消耗降低时,肝糖元如果被耗竭或肝糖元的输出受阻,身体出现低血糖的风险也比健康人要大的多,特别是糖尿病病程时间长,血糖调节功能变弱的一些糖友,就更要注意低血糖的风险。
当身体出现低血糖时,伴随出现的症状首先就是出虚汗,乏力,眩晕,心悸,四肢震颤等症状,如果糖尿病患者,经常出现上述症状的话,不妨在出现症状时测量下血糖水平,如果发现低血糖问题,一定要及时的予以纠正,轻度的低血糖会出现上述症状,经过及时的补充糖分和能量,往往可以迅速纠正,而严重的低血糖可能会导致休克,而由于低血糖导致的心率加快,同样也有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低血糖风险的加大,往往是糖尿病病情变严重的重要标志,应该积极的进行调理控制。
对于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的问题,与其等出现的时候再去纠正,不如积极的做好调理预防。从生活方面来说,不要过度节食,保持规律饮食,不要空腹进行高强度运动,合理安排运动,不要空腹饮酒,尽量限制饮酒或戒酒,都是避免出现低血糖的重要方面;在用药方面,应当尽量的注意用药导致低血糖的风险,胰岛素促泌剂类药物,胰岛素制剂,或其他药物与这些药物联合应用时,用药不当或用药量过大,会导致低血糖的风险进一步加大,也要注意及时的调整用量。
皮肤异常出汗伴皮肤感觉异常,可能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的高血糖,不但会影响血管的健康,还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健康,糖尿病神经病变,包括周围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等多种情况,糖尿病长期控制不良,导致出现神经病变并发症,出现自主神经紊乱时,就会刺激影响汗腺分泌,如果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就会异常出汗多的情况,特别是容易出现盗汗的情况,而如果是副交感神经占据主导,则会导致少汗,该出汗的时候不出汗,皮肤干燥的情况。同时还可能版还有皮肤感觉异常,肢端刺痛感,麻木感等多种神经系统感觉异常的情况,如果是这样的情况,一定要警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问题。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与血糖是否得到积极控制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能够在血糖升高初期,甚至出现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异常的阶段就积极的加强血糖控制,在糖尿病初期的时候,能够严格的控制好血糖水平达标,出现糖尿病神经病变的风险几率就会大大降低,越早地控制血糖达标,稳定控制好血糖水平,就能够越好地减少糖尿病神经病变的风险。
出汗有臭味,伴恶心,呕吐,注意肾衰竭风险糖尿病患者的另一个重要的并发症风险,就是糖尿病肾病的问题。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病变之一,高血糖影响肾脏小血管健康,同时加重肾脏排泄负担,使肾脏长期处于高滤过状态,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肾功能出现逐渐受损,将是必然发生的并发症。
糖尿病人肾功能受损的过程是渐进性的,可能一开始并没有任何症状,后续可能会出现微量蛋白尿的症状,如果继续发展,尿蛋白的量可能会进一步增加,还会出现肌酐增高,肾小球的滤过率降低的明显的肾功能损伤症状,肾功能如果严重受损时,我们身体会变得虚弱,稍一活动就会出汗,而出来的汗液,往往伴有一种臭味,甚至可能在皮肤上形成结晶,这往往是由于肾功能严重受损,体内废弃物无法经过尿液排泄,而进入汗液的一种现象,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一定要特别警惕,积极的排查肾功能情况,有很多时候,可能都是需要透析的肾衰竭的情况了。
控制糖尿病肾病并发症,同样首先应该做好的还是血糖的尽早和积极控制,只有控制好了血糖水平,才能够更好地控制好高血糖带来肾功能损伤的风险,除了控制好高血糖以外,也要注意高血压的控制,高血压同样也会伤害肾脏健康,积极控制好血压水平,也是保护肾脏健康的重要方面,在生活上,注意合理的安排饮食,合理适量饮水,已经出现肾功能受损的糖友注意平衡适量的优质蛋白摄入,不要吃太多的蛋白质,戒烟限酒,这些方面,也都是保护好肾脏健康的生活调理注意事项,值得我们一直坚持。
谈到的这3个方面,是有些糖尿病人出现异常出汗但不自知的一些常见情况,对于糖尿病朋友们来说,可能还有因为其他病因导致的异常出汗的情况,并不要出现异常出汗,就认为是一定是糖尿病加重所引起,在积极排查糖尿病引起异常出汗病因的前提下,也要多方面综合考虑,积极的查找引起异常出汗的原因,针对原因进行改善调理,才能够更好的保证身体健康。
糖尿病人注意!5种异常出汗可能是并发症信号,第3种最危险
出汗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很多糖尿病人觉得出汗不是个事情,顶多就是个功能紊乱。其实,出汗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下面的五种异常出汗往往预示着糖尿病并发症的来袭。
一、上半身多汗
有的糖尿病人经常是上半身多汗,而下半身出汗很少,特别是在进餐时这种现象特别明显。具体表现为进餐过程中头部、颈部、胸部像“淋雨般”突发性出汗,与室温无关,而下半身却相对干燥。
很多糖尿病人把这种情况归结为“正常现象”,其实这是糖尿病自主神经性病变的表现。出现这种异常出汗的现象时,糖友们一定要好好控制血糖了,并可以用一些营养神经类药物如甲钴胺进行治疗。
二、午后盗汗
有的女性糖尿病人中午睡觉起来后满头大汗,这时她们往往用“更年期”来解释,这很可能让人错过治疗机会。
其实,午后盗汗需要考虑到结核病的可能。因为糖尿病人是肺结核的“重灾区”。出现肺结核时,除了有午后盗汗的症状外,还会有发热、咳嗽等症状。所以,当糖尿病人出现午后盗汗时,记得测测体温,并到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如胸部CT、结核菌素试验、痰培养等。
三、夜间冒冷汗
夜间冒冷汗可不是冷的表现,不能通过简单的“盖被子”来解决。夜间冒冷汗要考虑到低血糖的可能,因为凌晨三点左右是一天中血糖的最低值。如果晚上睡觉以前的血糖偏低(如低于5.6mmol/L),且又注射了长效胰岛素,很大可能是要出现夜间低血糖的。
所以,当糖尿病人出现夜间冒冷汗时,尽量起床测一下血糖,或者是佩戴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以全面观察血糖的情况。
四、突发出汗伴胸痛
如果糖尿病人的出汗是突然出现的,并且还伴有胸痛,那就要高度怀疑是急性心血管疾病发作了。糖尿病人往往死于心血管疾病,因而出现突发出汗伴胸痛时绝不可麻痹大意,必须马上到医院检查。
我们曾经遇见过数例突发出汗伴胸痛的糖尿病患者,他们都没有及时就医。等到突然栽倒才被家属匆匆送到医院,这时候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已经呼吸心跳骤停,非常遗憾的错过了抢救时机。
五、不对称出汗
有的糖尿病人出现身体一侧出汗,另一侧干燥,同时伴有肢体的麻木和疼痛,这种情况要考虑到周围神经性病变导致的局部汗腺功能异常的可能。
出现不对称出汗时要加强血糖的监测,并请神经科医生的评估,可以给予一些神经修复治疗。
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也会出现异常出汗,需要做出鉴别。
总之,糖尿病人出汗不能简单的认为是正常现象,上面的五个异常出汗往往预示着糖尿病的并发症或伴发病,一定要仔细辨别,并认真控制血糖。
日常控糖 中医有招
明明很小心了,怎么血糖还是一下子就高了?到底该怎么忌口才好?其实,糖尿病血糖升高并不可怕,要命的是可能累及心、脑、神经、肾等身体器官和组织,引发各种并发症。日常生活中到底该怎样控制血糖?
近日,由广东省中医药局指导,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岭南中医科普大讲坛”最新一期请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刘敏教授,为糖友讲解中医药对付糖尿病的妙招,并提出日常食疗、起居运动等方面的实用建议。
中医药控糖有“奇兵”
刘敏介绍,糖尿病的发病跟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吃多动少自然容易导致血糖升高,健康管理和良好的生活饮食方式显得尤其重要。
糖尿病早期十分隐蔽,往往发现时已经比较严重,不少人等到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发生才被确诊。实际上,糖尿病最普遍易识别的是“三多一少”的症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如果一段时间突然有“三多一少”症状出现,千万不要大意。
刘敏说,在降低血糖、逆转糖尿病并发症方面,中医药阵营里面不少“奇兵”都有制敌“杀器”,比如,黄连、忍冬藤、翻白草能够以苦制甘;石膏、知母、生地能以寒制热;人参、黄芪、熟附片能够以补制虚;四逆汤、附子理中汤则有以温祛寒的本领。这些中药针对不同体质人群能够各自发挥作用。需要留意的是,中医药的使用必须辨证施治,不能盲目自行服药,务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比如黄连以苦制甘,但性质苦寒败胃,体质虚寒脾胃虚弱的人就不一定合用了,一定不能自行服用。
血糖指标怎么看?记住“7和11”
糖尿病患者人数众多,当下我国大约每10人中就有一名糖尿病患者。普及糖尿病的防治知识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很多人都知道通过看血糖的指标可以诊断糖尿病和评估病情控制的效果,但这个指标的多个限定条件很多人其实一知半解。
糖尿病有什么样的诊断标准呢?刘敏介绍,医学上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是血糖指标:正常健康的血糖范围应该在3.0-6.1mmol/L之间,如果指标达到以下标准:空腹血糖≥7.0、餐后2小时血糖≥11.1、随机血糖≥11.1、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那就基本可以诊断为糖尿病了。这就是血糖的“7和11”标准。
需要提醒的是,空腹血糖在6.1-7.0之间还不能诊断为糖尿病,但也属于疾病的前期,需要拉响警铃;而“餐后2小时”指的是从用餐开始后的两个小时,而不是用餐结束后。
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糖指标的控制标准可以相对放宽——70岁放宽到7,80岁为8,90岁为9。
刘敏提醒,定期监控、记录血糖,做好“功课”,还可以提高就诊效率,让医生快速掌握情况。
另外,患者还需要每三个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指标。血糖指标的检测很容易受进食的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是医生诊断的另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生活中如何预防糖尿病?
饮食:
对于糖友和有糖尿病风险的人来讲,生活中吃什么不会升血糖?首先要先了解不吃什么。最显而易见的是太甜、含糖量高,一入嘴就感知甜的甜腻食品。其次是稀粥、米糊等,淀粉含量高,容易快速升高血糖,造成血糖大幅度波动,增加胰岛B细胞负担。需要提醒的是,进食不要过饱也很重要,过饱同样容易造成血糖升高;同时不要为了“节约”而经常进食残羹剩饭;也不要只图口感好吃,就只吃精制的大米。
同时避免吃与体质偏性相悖的食物,要多关注食物的偏性。比如体质虚寒者,少吃寒凉性食物,多吃温热食物。“天上飞的”禽类偏温热可以多吃,海底生存的虾蟹是寒性食物,可以少吃,免得拉肚子。食物偏性也可以帮助纠正人体体质的偏颇。虚寒体质还应该少吃花旗参。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刘敏提醒大家,不要神化“药膳”。中药材放太多,影响食物风味,不如直接喝中药,更不要盲目追随偏方验方。
建议多吃五谷杂粮,比如荞麦、燕麦、豆类、番薯(适量)、玉米、山药、粉葛、谷糠饼等,既解决饱腹感又不易升血糖。晨起常喝姜枣茶,生姜能散寒、开胃、解毒,大枣健脾养血、美颜。另外,葱、姜、蒜、花椒、芫荽都是糖友适宜的食物;动则气喘、汗多恶风寒者,可常喝人参黄芪水;心情烦躁、难以入眠者,不妨喝些莲子心水。
起居:
首先要坚持早睡早起、生活规律。辰时起,亥时眠,午未小憩心脑健。按照古人的经验,宜清晨6时闻鸡起舞,尽量晚上11时前入睡。不要熬夜,否则就会引来糖尿病、肿瘤、失眠、疲劳综合征、多汗、盗汗、小便失禁等问题。
日常还要注意适当运动,动静结合,劳逸结合、心境平和、豁达心宽。(全媒体记者周洁莹 通讯员胡嘉鸿)
来源: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