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糖尿病(吉林糖尿病专科医院)
年轻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专家提醒管住嘴迈开腿
14日是第14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临床上发现,糖尿病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年轻“糖人”为何越来越多?应该怎样预防?
年轻“糖人”逐渐增多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最近来了一位13岁的小患者,本来是肚子觉得不舒服来看下,结果一检查发现,糖化血糖蛋白超过14,空腹血糖指数也超标,各项指标都显示是2型糖尿病患者。
“现在门诊发现年轻的‘糖人’越来越多了,很多年轻人血糖都偏高。”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王桂侠说。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黄晓飞博士也有同感。近年来,来科室就诊的年轻糖尿病患者逐渐增加,“以前大家都说糖尿病是‘老年病’,现在年轻患者也多了。”他说。
22岁的小杨刚大学毕业,在成都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最近总感觉头晕乏力,还以为是工作比较累休息不够,去医院检查后才发现,自己已经是个“糖人”,空腹血糖严重超标,需要立即吃药干预。“平时经常喝奶茶,有时候一天喝几杯,也很喜欢吃甜食,总觉得自己年轻身体好,没想到居然也得糖尿病了。”小杨懊悔地说。
黄晓飞介绍,据国际糖尿病联盟2019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经超过1亿人,居世界第一。肥胖、超重问题的低龄化趋势,让30岁以下患2型糖尿病的人数也明显增加。
不良生活方式是诱发“元凶”
“糖尿病主要是由‘内因 外因’引起的,内因主要是易感基因,很多年轻人却是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黄晓飞说。
据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均每日添加糖(主要为蔗糖)摄入量约30克,食用油摄入量为42.1克,均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摄入量。
不良生活方式让很多年轻人血糖偏高,早早出现糖尿病前期的症状。王桂侠说,尤其是2型糖尿病的年轻化趋势非常明显,这些人群有四个特点:一是家里有直系亲属患有糖尿病,有遗传倾向;二是体型肥胖,学习和工作压力大,运动少、饮食和生活方式不健康;三是出生时体重超重;四是母亲在妊娠期患有妊娠糖尿病。这些都是导致低龄化糖尿病发病率高的原因。
记者了解到,知晓率低、检查率低、治疗率低也是年轻“糖人”逐渐增多的原因。王桂侠指出,全国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的知晓率在30%左右,诊断出患有糖尿病之后,患者的治疗率仅为26%左右,而采取降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控制率能达标的也仅为40%左右。加强糖尿病患者的管理,还有很大的空间。
加强早诊早治: “管住嘴、迈开腿”
“糖尿病是可防可控的,关键是‘管住嘴、迈开腿’。”黄晓飞说。他呼吁,避免年轻“糖人”越来越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积极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提高大家对糖尿病危害和防治重要性的认识,让更多人了解和掌握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的预防措施。
“目前市面上针对儿童的口服降糖药十分匮乏,一些常用降糖药对儿童该如何用药没有丰富的临床药物观察数据,儿童使用较为困难。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一定要坚持健康饮食和积极运动,使血糖尽快达标。”王桂侠建议,对孕期妇女的糖尿病筛查和控制也十分重要,能有效减少胎儿患糖尿病的风险,同时应控制胎儿的体重,降低日后患糖尿病的风险。
今年9月,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携手行业专家及国内慢病管理平台“医联”共同发布了《互联网医院糖尿病规范化管理专家共识》,将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加规范化的互联网诊疗服务。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委、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肖新华认为,糖尿病的管理是一项长期并随着病程进展不断调整的综合管理过程。随着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融入,也将为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提供更安全、更便捷、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相关专家还提醒,年轻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如果发现经常口干、口渴、尿多、乏力等,有可能是糖尿病的前期症状,不能掉以轻心,需要及时就诊。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新华社
糖尿病不可怕 可怕的是糖尿病并发症
如果说糖尿病是甜蜜的杀手,糖尿病并发症则是最具杀伤力的武器。一旦发生并发症,特别是各种慢性并发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将大大下降,严重的还可能威胁生命。
那么,糖尿病并发症有哪些?糖尿病并发症的表现症状有哪些?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代谢性疾病。患者由于长期血糖高,大血管、微血管受损,并危及心脏、肾脏、大脑、周围神经、眼睛、足部等等。
糖尿病的并发症包括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主要包括乳酸性酸中毒、酮症酸中毒。
慢性并发症:主要包括大血管并发症和微血管并发症。
● 大血管并发症包括脑血管病变、心脏病变、下肢血管病变即糖尿病足;
● 微血管并发症包括眼部并发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外周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阳痿、神经源性膀胱等等。
3类并发症的表现症状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导致工作年龄段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
临床表现:通常情况下早期眼部可以无自觉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可有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眼前黑影飞舞,或视物变形,甚至失明。
如何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定期做眼底检查尤为重要!
2型糖尿病在诊断时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应尽快进行首次眼底检查和其他方面的眼科检查。
而1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后的5年内应进行筛查。
妊娠可加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所以有糖尿病的女性在怀孕后应尽早行眼底检查,在整个孕期内每3个月以及产后1年内进行眼底复查。
2.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和治疗费用最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以导致截肢。
临床表现:早期走路可出现脚痛,足部发凉麻木、刺痛感等感觉异常,后期可出现脚部变形,足弓变高,脚部肌肉萎缩,足部出现红肿破皮现象并逐渐加重,严重时伤口久不愈合,出现溃烂,脚趾发黑,甚至坏死、截肢!
如何预防:糖尿病足比较容易识别,治疗困难,但预防则比较有效。
所有糖尿病患者的足部应进行定期检查,包括足部有没有畸形、胼胝、溃疡、皮肤颜色的变化;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皮肤温度、有否感觉异常及跟腱反射是否减弱等。
如果有上述症状,则应进行预防性足部护理,包括戒烟、穿舒适宽松的鞋子、不赤足行走、仔细修剪指甲避免皮肤损伤、洗脚前测试水温避免烫伤、每日更换袜子,并保持足部清洁等。
如果一旦足部出现皮肤破溃,形成溃疡,患者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足溃疡会明显地降低糖尿病足截肢率。
3.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指由糖尿病所致的慢性肾脏病,现已成为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临床表现:早期可能无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尿液里泡沫多,检查发现肾小球滤过率升高或降低,逐渐会出现肾功能损害、高血压、水肿,最后病情进展至晚期,出现严重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需透析治疗,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如何筛查:一般1型糖尿病患者5年后才会发生糖尿病肾病;而2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时即可伴有糖尿病肾病。所以,如确诊 2 型糖尿病,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肾脏病变筛查。
如何预防并发症
1.改变生活方式:糖尿病患者饮食须保持营养均衡,进餐定时定量。适量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油腻及升糖快的食物,多喝水、少吃盐,每日食盐摄入量应小于6克;经常锻炼,以有氧运动最佳;戒烟、限酒,保持体重在一定范围。
2.监测血糖:血糖达标是糖尿病患者预防并发症的关键,一般空腹血糖 5~7mmol/L,餐后血糖≤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具体需医生根据患者年龄和合并症情况而定。
即使是血糖控制得很好的患者也应该保持每周监测血糖2~4次,对血糖波动很大或血糖过高的病人应该每日监测7次血糖,并及时调整治疗。
3.定期查血压、血脂:血压和血脂的控制对减少糖尿病并发症有重要作用,可以减少并发心脏病的风险,每次就诊时应该监测血压,每年至少查一次血脂和心电图。
糖尿病患者理想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总胆固醇<4.5mmol/L,甘油三酯<1.7mmol/L。
4.定期检查视力:所有的糖尿病患者每年都应去医院检查眼底。如果出现视物模糊、部分视力缺失的话,千万不能大意,应及时到眼科就诊,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及早处理,防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5.定期检查肾功: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特征是尿中白蛋白排泄轻度增加,逐步进展至大量白蛋白尿和血清肌酐水平上升,最终发生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或肾移植。
糖尿病患者要定期进行检查尿微量蛋白以及血肌酐水平,以便确定肾功能情况。如果总出现腿肿或脚肿,一定要注意,很可能是合并糖尿病肾病的征兆。
6.观察足部变化:对于足部的小伤口、溃疡或起水泡都要认真对待,以防日后发生严重后果。另外,剪脚趾甲时要注意,不要剪破周围皮肤。
除上述之外,要提防一些特殊情况,如出现双手或双脚麻木、刺痛或有烧灼样感觉时,这很可能是神经病变的征兆;如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等。
一旦发现异常,须及时就医处理,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总之,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规律用药,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定期复查,才能真正预防并发症,才是降低死亡率,延长寿命的最佳策略噢!
来源: 吉林12320
糖尿病和高血压Ⅱ、Ⅲ期纳入长春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病种范围
【糖尿病和高血压Ⅱ、Ⅲ期纳入长春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病种范围】(长春医保经办)
来源: 吉林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