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趋势(糖尿病现状2020)
最新研究综述:中国糖尿病呈复杂化流行趋势 肥胖是主要影响因素
中新网上海1月15日电 (陈静 顾卓敏)随着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重,过去二十年里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不断上升。记者15日获悉,中外医学专家团队携手全面总结了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趋势,深入讨论了中国人群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和生理机制,并强调了糖尿病领域多组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广阔前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教授联合香港中文大学陈重娥(Juliana C. N. Chan)教授、清华大学黄天荫教授和北卡罗来纳大学埃德温.费舍尔(Edwin B. Fisher)教授在《自然-新陈代谢》( Nature Metabolism)上发表了相关综述。
根据专家们的研究,当前,中国糖尿病呈现复杂化的流行趋势,城乡患病率差距逐渐缩小、发病年轻化、未诊断率高、并发症负担重。“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着重强调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于糖尿病患者进行并发症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在危险因素方面,肥胖是中国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国超重和肥胖率在过去二十年中持续上升。除肥胖外,一系列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高精致碳水化合物、多盐的传统饮食模式、吸烟、饮酒、体力活动减少等,均与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相关综述指出:未来亟需建设更大规模的中国人群队列并开展针对性的研究,以推动精准预防与治疗,为个性化治疗提供更多潜在策略。据介绍,在糖尿病遗传学方面,由于早期的基因研究多集中于欧洲人群,许多已知的糖尿病相关遗传位点在中国患者中的适用性有限。针对中国人群队列进行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可鉴定出新的糖尿病相关位点。这不仅为揭示中国人群糖尿病的独特遗传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构建基因风险评分(GRS)奠定了基础。专家们认为,通过整合GRS和传统临床风险因子,有望提升对中国糖尿病高风险人群的预警能力。同时,药物基因组学的应用为优化药物选择和疗效预测提供了新路径,助力实现个体化治疗。
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是遗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结果。专家们研究发现,除遗传学外,中国糖尿病患者也展现出独特的肠道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特征,如:丁酸盐产生菌减少、胆汁酸和短链脂肪酸水平降低等。
在综述中,专家们认为,糖尿病的筛查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应持续致力于开发糖尿病及并发症预警新技术。高通量测序和多组学研究的进步为研究糖尿病的多维机制提供了机会,应在长期前瞻性队列中开展相应研究。大数据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提高2型糖尿病诊断和分类的准确性,为个性化治疗奠定基础。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糖尿病预防和管理的普及度、经济性和持续性。(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不知不觉患上糖尿病的习惯,很多人每天都在重复做……
当前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总体呈升高趋势。缺乏运动、常喝甜饮料、吃晚饭时间太晚……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跟糖尿病有着极大的关联。这8个习惯,让人不知不觉患上糖尿病↓
习惯一:吃晚饭时间太晚
你几点吃晚饭?
一项研究发现,早上8点之前吃第一顿饭、晚上7点之前吃最后一餐,更有助于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而如果晚餐较晚才吃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
2022年《糖尿病护理》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晚餐吃得晚,对血糖不友好。实验发现:晚餐吃得太晚会导致胰岛素降低6.7%,葡萄糖升高8.3%。简单来说,晚餐时间越晚,血糖水平越高。
对大多数人来说,早点吃晚饭,让自己在睡前4小时内不吃东西,是避免糖尿病的明智选择。
习惯二:日常吃红肉太多
猪肉、羊肉、牛肉,你更喜欢吃哪个?
如今,越来越多研究发现,日常红肉(猪肉、羊肉、牛肉)吃得太多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一项研究发现:每周只摄入2份红肉的人群或许相比少吃红肉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高,而且这一风险会随着红肉摄入量的增加而增加。
习惯三:经常爱喝甜饮料
你爱喝甜饮料吗?你身边有把甜饮料当水喝的人吗?
一项研究发现:喝含糖饮料、人工甜味剂(代糖)饮料或增加糖尿病风险。与很少喝甜饮料的人相比,每天喝≥2杯含糖饮料与糖尿病风险增加41%;每天喝≥2杯含人工甜味剂饮料,糖尿病风险增加11%(1杯饮料为240毫升)。
更重要的是,运动也无法完全抵消甜饮料造成的伤害。
习惯四:日常有饮酒习惯
你身边那些爱喝酒的人,是不是很多最后都有高血糖、糖尿病的问题,尤其是那些爱喝啤酒的人?
一项研究发现,有些啤酒的血糖指数非常高,比白米饭、白馒头、白面包、白糖还高。这是因为啤酒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由麦芽糖构成,其血糖生成指数与葡萄糖相当。啤酒作为一种无需咀嚼的液体食物,其消化吸收率极高,导致血糖迅速上升。
那么,白酒、红酒会不会好一些?
其实不然,酒精到我们体内后最终转化为能量,直接导致过多能量摄入体内。有专家介绍,每克白酒能产生能量7.1千卡,相当于蛋糕的能量。《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明确,不推荐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饮酒。
习惯五:经常开夜灯睡觉
生活中,有些人习惯睡觉时留盏小夜灯,不然总感觉缺少一点安全感。
一项研究发现,开着灯睡觉的人,第二天早晨胰岛素抵抗也会加剧,导致血糖失控,长期如此可能就会发展成糖尿病。
习惯六:经常性睡眠不足
一项研究显示,糖尿病的发生不仅和不健康的饮食有关,还与睡眠直接相关。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更容易患上2型糖尿病,睡眠时间短可能会通过多种机制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例如导致细胞胰岛素敏感性受损等。
而且,健康的饮食不能抵消因睡眠增加的糖尿病风险。换句话说:有些人吃得再健康,睡眠不好也容易导致糖尿病,建议每天睡眠时间至少保证7小时。
习惯七:长时间久坐不动
如今,很多人一坐就是一天,这是不少上班族的真实写照。
一项研究指出,与每天久坐不动时间不超2小时的人相比,每天久坐不动时间超过6小时的人患糖尿病等12种慢性病的风险增加26.7%。
研究还发现,在久坐超过6小时的人,每天用剧烈活动代替久坐1小时,可更显著地降低糖尿病、抑郁、慢性肝病、憩室疾病、睡眠障碍等5种慢性病的发生风险,降幅达11%~13%。
习惯八:长期缺乏运动
其实很多疾病都和“懒”有关,懒得运动也是导致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肥胖的发生,进而引发糖尿病。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指出,规律运动不仅可以帮助降低血糖,还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体质、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预防多种并发症。
建议每周有氧运动、抗阻训练、柔韧性训练搭配进行。
△《高血糖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2024年版)》
转自:老年日报
来源: 新闻夜航
糖尿病不会无缘无故找上你!医生发现:有糖尿病,多半爱干这4事
►
本文1929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老李今年刚满60,一直自诩身体硬朗,平时吃得香、睡得好,连感冒都少。前段时间单位体检,医生却告诉他空腹血糖飙到8.5,已经符合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这一下把他吓懵了。
“我又不胖,也没家族史,怎么就得糖尿病了?”老李满脸疑惑。
其实,不是糖尿病突然找上你,而是你早就给它铺好了路。医生发现,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前都有一些相似的生活习惯,看似不起眼,实际上却在悄悄破坏胰岛功能。
我们今天就来讲清楚:糖尿病真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多半是日积月累“干出来”的。
很多人忙一天,回到家就是一顿猛吃,三两下就把饭菜扫光,吃饭像抢时间。但吃得越快,血糖波动就越猛。
研究发现,进食速度越快,饭后血糖越高,而这正是胰岛最怕的。当你狼吞虎咽时,身体还没来得及分泌足够的胰岛素,血糖瞬间冲高,胰岛细胞被反复刺激,时间久了容易“罢工”。
而且,吃太快容易吃得过多,大脑还没反应过来“我饱了”,你已经多吃了几口。长期过量摄入热量,是2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所以,吃饭请放慢速度,每口饭咀嚼15次以上,给胰岛一点缓冲的时间,也给自己一个保护机会。
不少人白天坐办公室,晚上躺沙发,一天到晚几乎不动弹。但你要知道,肌肉是“吃糖”的器官,越不活动,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力就越差。
久坐会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也就是说,同样的胰岛素,效果变弱了,血糖更难控制。
一项发表在《糖尿病护理》杂志的研究显示,每坐一小时,胰岛素敏感性就下降13%,而且对中老年人影响更大。
所以,别再用“没空”当借口了。每天至少要有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骑车、跳广场舞,哪怕站起来走动几分钟,也比一直坐着强。
很多人不是不爱吃,是吃得太随意。早餐不吃,中午随便,晚上暴食,这就是胰岛功能的“死亡组合”。
长期三餐不规律,会让身体的血糖调节节奏被打乱。特别是跳过早餐的人,容易在午饭和晚饭时吃得更多,血糖波动更大。
中国营养学会的数据显示,不吃早餐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21%。而且,晚餐吃太晚、吃太多,还会影响夜间胰岛素分泌,进一步提高糖尿病风险。
建议大家:早餐一定要吃好,中餐吃饱,晚餐吃少,三餐时间要固定。这样才能减轻胰岛负担,保持血糖稳定。
不少人听说糖尿病和“糖”有关,就开始疯狂买“无糖”食品,像无糖饼干、无糖饮料、无糖牛奶。可问题是,无糖≠低碳水,更不等于对血糖无害。
很多所谓“无糖”食品,只是不添加蔗糖,但却含有大量淀粉、糊精、麦芽糖醇等碳水成分,依然会在体内转化为葡萄糖,照样升血糖。
一项对比研究发现,部分“无糖”饼干的升糖指数甚至高于普通饼干,因为为了口感,添加了更多的脂肪和精制淀粉。
所以,不要迷信“无糖”两个字。真正控制血糖的关键是控制总碳水摄入量,而不是光看标签。
很多人以为得糖尿病是因为运气差、遗传因素,其实不然。大多数2型糖尿病,和饮食、运动、作息这些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国家慢病中心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2.4%,而在20年前,这个数字还不到5%。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本质上是生活方式越来越差。
你可能没胖太多,但吃得不对;你可能没熬太多夜,但一天坐12小时;你可能没喝多少可乐,但天天吃外卖。这些看似小事,长期累积就是疾病的温床。
不是等到血糖高了才开始改变,而是现在就要做出调整。以下这些习惯,越早开始越好:
规律三餐,尤其不能跳过早餐;
减少精制碳水,多吃全谷物、蔬菜和低GI食物;
每天动一动,哪怕是快走30分钟;
保持良好睡眠,不要长期熬夜;
体重控制到位,腰围别超标(男性<90cm,女性<85cm)。
别小看这些细节,每一个都是保护胰岛、预防糖尿病的关键环节。不是糖尿病突然来找你,而是你给了它机会。
糖尿病看似遥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真正的健康不是靠药物维持,而是靠自己养出来的。从今天开始,吃慢一点、动多一点、睡早一点,可能就能避开一个慢性病。
别等到确诊那天才后悔,改变生活习惯,什么时候都不晚,但越早越好。
参考资料:
① 王丽. 糖尿病防控的生活方式干预研究[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22, 30(3): 156-159.
② 刘晓燕. 2型糖尿病的饮食干预和营养治疗研究[J]. 实用糖尿病杂志, 2021, 17(4): 12-15.
③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④ 周冰. 从生活方式看糖尿病发病趋势[J]. 医学与健康, 2023, 42(6): 49-51.
⑤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慢性病报告(2023)[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