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皮冻(糖尿病 猪皮冻)
糖尿病人,能吃猪皮吗?猪皮对血糖、血脂、血压都有哪些影响?
#糖尿病人能不能吃猪皮?#
糖尿病人比例越来越高,有些年轻人30岁甚至20岁出头,就查出了糖尿病,给后面几十年的饮食带来很多禁忌。
猪皮也是经常吃的食物,不管是五花肉、炖肘子时候吃到的猪皮,还是肉皮冻、烤猪皮,也会有猪皮的身影。
当糖尿病人,遇到了猪皮,对身体会发生哪些影响呢?如果我们把话题扩大,当高血脂病人、高血压病人,遇到猪皮,身体又会怎么样呢?
今天小爆老师,就跟大家聊聊:糖尿病人,能吃猪皮吗?猪皮对血糖、血脂、血压都有哪些影响?
1、猪皮的升糖指数如何?
糖尿病患者应该尽量控制食物的升糖指数,以维持血糖水平,升糖指数是糖类食物在消化过程中转化为葡萄糖的速度的衡量标准。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高升糖食物可能导致血糖水平的升高过快和过高。因此,猪皮的升糖指数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猪皮的升糖指数是低的,意味着猪皮不会快速地升高血糖水平。这是因为猪皮里含有一种叫做胶原蛋白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需要更长的时间在胃里被消化和吸收。
因此,尽管猪皮富含糖分,但是它不会像其他高升糖的食物一样迅速升高血糖水平。
2、猪皮的脂肪和胆固醇含量?
猪皮含有大量脂肪和胆固醇,这使得人们担心它是否对血脂和血压有不良影响,以及是否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猪皮的脂肪含量高达约20%,但是猪皮的脂肪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这种脂肪对于人体是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帮助减少胆固醇的积累,从而保护心脏健康。
虽然猪皮的胆固醇含量比鸡皮和牛皮高,但是一份猪皮只含有大约20毫克的胆固醇。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饮食中摄入少量的胆固醇是可以接受的,因此适量的猪皮食用是安全的。
3、猪皮对血糖、血脂和血压的影响?
虽然猪皮的升糖指数较低,但它仍含有大量脂肪。如果糖尿病患者摄入过多猪皮,他们的身体就可能在短时间内摄入过多脂肪,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的风险。
因此,糖尿病患者可以适当食用猪皮,但是要以适量为原则。糖尿病患者每天应该限制脂肪的摄入量,建议摄入不超过每天总能量摄入量的30%。
此外,应该选择烹饪方法和调味品来减少猪皮的热量和脂肪含量。例如,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去皮并蒸煮的猪脚,而不是炸制的猪皮。#头条创作挑战赛#
糖尿病人的头号敌人,不是糖,是它
吃的不多血糖还超标?
有位糖友给我留言说,她之前血糖并不高,空腹6.3,餐后8.6;可是过了一个春节,前后一个来月,不仅胖了三斤,餐后血糖升到了11.7。自己也挺纳闷,饮食挺注意的,肉都没敢多吃,怎么血糖超标那么多?问我是咋回事?
我帮她分析了一下具体的饮食情况,终于找到了原因。春节前后,她吃了一些蜜三刀,虽然每次吃的不多,就吃一块;但一个月下来也有两三斤。这一种北方春节期间的传统糕点,是用面粉、糖,油炸制成的。典型的高糖、高油、高热量的食物,吃了肯定会长肉、升血糖。
糖尿病人的头号敌人
有人说糖是糖尿病人的头号敌人,吃了会快速升高血糖;其实“糖油”混合物才是真正的头号敌人。不仅升糖快,升糖猛、持续时间长,号称“升糖王”。“糖油”混合物顾名思义,就是糖或碳水和油或脂肪的混合物;在升糖上相当于烈火烹油,是糖友的绝对禁忌。
“糖油”混合物4个危害
“糖油”混合物不仅对糖尿病人,即使对普通人也有明显的4个危害。
1、快速升高血糖,形成持续的高血糖;进一步加重胰岛负担、损伤胰岛;还会加重胰岛素抵抗,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造成降糖药物效果下降,促使血糖进一步升高。
2、热量高,造成肥胖;高热量加上高油脂进入体内会形成脂肪储存起来。糖油混合物的增肥效果是目前已知食物中最快的,远远大于单纯吃糖或吃油。
3、有成瘾性,容易吃得多;“糖”会让身体产生多巴胺,越吃越快乐,不知不觉就吃多了。食用油还不会像肉一样让人觉得腻,这会进一步加重成瘾性。
4、损伤血管,引起慢性病;糖油混合物经过人体代谢后会形成一种有害物质,它会加速血管硬化,形成血管斑块,诱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一系列慢性疾病。
当心这6类“糖油”混合物
有不少日常食物属于“糖油”混合物,糖友一定要当心,一定要少吃,最好是不吃。
1、油条、油饼、丸子、麻花等油炸食物;这类食物就是淀粉加上油,再用油一炸,热量至少提高2倍。油的热量大约是面粉的3倍;一根50克的油条热量大约250千卡,比一碗米饭的热量都高。
2、手抓饼、葱油饼、锅贴、煎饺等煎烤食物;这类食物为了追求酥软的口感,和面的时候先加一次油,煎烤中还要再加一次油,两次用油,热量和油炸食物差不了多少。
3、炒饭、炒面、炒饼、炒粉等过油的主食;这类食物的特点就是主食加上油,主食本身热量就很高,再加上高热量的油,热量几乎翻倍。
4、面包、点心等甜味糕点;面包糕点要想酥软香甜,就必须加糖加油,甚至加猪油,如果是夹心面包还要再加一次油。蜜三刀、糖饺、萨其马等传统糕点更是高糖高油。
5、馅饼、包子等油多的馅料主食;这些馅料类食物,商家为了追求一咬流油、口口香,往往会添加肥肉或肉皮冻,还会加上大量的芝麻油或花生油。所以,要想吃包子饺子,糖友还是自己在家做吧。
6、方便面、酸辣粉等方便主食;面饼大多是油炸定型,酱料也是油拌出来的,再加上高盐调料包,高碳水、高油、高盐,典型的三高食品。还有酸辣粉、螺蛳粉、米粉等,都是高热量的糖油混合物。
吃了冷藏的剩菜猪皮冻,男子进ICU躺了9天
放进冰箱里的剩菜能吃多久?有人恪守“24小时红线”,有人信奉“冷冻即真理”,更有不少人坚信,只要进了冰箱,食物就获得了“永生”。65岁的老李(化名)显然就是“冰箱食物永生派”的一员,一盘在冰箱里放了好几天的猪皮冻,在他看来也是微瑕可食,然而就是这盘猪皮冻,把他送进了ICU,引发感染性休克,在鬼门关挣扎了足足9个日夜方才转危为安。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江滨医院)ICU主任尹江涛提醒,炎炎夏日,务必要警惕“冰箱刺客”,一盘剩菜真的可能会致命。
“爱心储备粮”引发劫难
6月中旬,老李的爱人和三五好友相约去外地旅游,因为老李不太会做饭,老伴出发前特意准备了一些饭菜存放在冰箱,大部分炒菜很快就被老李“消灭”了,唯独那盘“猪皮冻”不停进出冰箱,好几天都没有吃完。
6月18日,这盘猪皮冻再次被老李端上了饭桌,吃完没多久,老李身体就出现了异样:先是恶心呕吐、腹泻,接着又发起了高烧,老李跑去药房买了些药,吃完并没有好转。6月22日上午,不停上吐下泻的老李已经浑身瘫软,体温一度飙到了39.8℃,得知情况的女儿立即赶来将父亲送到了附近医院。
接受治疗后,老李情况仍在不断恶化,面色发白,意识淡漠,血压低,浑身颤抖,院方建议赶紧转上级医院救治。
当天下午,老李被救护车转送至江大附院急诊,白细胞计数2.3×10^9/L,血糖19.16mmol/L,肌酐163.6umol/L,谷丙转氨酶68.8U/L,谷草转氨酶97.5U/L,白介素6:3164.30pg/ml,降钙素原89.24ng/ml……
“结合不洁饮食史、症状和现有的检查结果,考虑为肠源性感染、感染性休克。”重症医学科(以下简称ICU)医生会诊后,立即将老李收治入科,展开救治。
细菌反复侵入血液,病情几度恶化
感染性发热、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凝血功能紊乱、电解质紊乱、血小板减少、2型糖尿病、脓毒性休克,老李的生命危在旦夕。
ICU主任尹江涛第一时间组织消化内科、感染科、药学部等科室专家展开多学科会诊,予以抗休克、抗感染及血液净化等治疗。
很快,血培养检出大肠埃希菌及幽门螺杆菌,这正是老李肠道感染的“罪魁祸首”。病程中,这些肠道细菌反复侵入血液,病情几度恶化,出现血压难以维持、下肢花斑等情况。尹江涛带领团队全力施救,共计为老李进行6次血液灌流,不断调整抗生素用药方案,经过九个日夜的奋战,终于将老李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大肠埃希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致病菌,主要通过受污染的食物传播,常见于熟肉制品、冷荤、生牛奶、蛋及蛋制品,以及部分蔬菜和饮料。”尹江涛解释,老李感染该细菌的源头,大概率就是存放在冰箱好几天的那盘猪皮冻。
冰箱≠保险箱,夏季要警惕冰箱“杀手”
尹江涛提醒,炎炎夏日,食物极易变质,滋生细菌,冰箱不是保险箱,如果存储不当,很可能会遭遇冰箱“杀手”。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冰箱高危因素,请大家注意防范。
1.剩菜剩饭
风险点:烹饪后营养暴露,细菌极易滋生;反复加热会进一步破坏营养,增加亚硝酸盐积累。
安全提示:剩菜室温下放置不超过2小时,尽快冷却后密封冷藏;存放不超过24小时(凉拌菜、海鲜建议当顿吃完);冰箱取出后应彻底加热(中心温度达70℃以上)。
2.切开的水果
风险点:切割刀具、案板污染;果肉糖分高,汁水丰富,是细菌温床;表面看似完好,内部可能已变质。
安全提示:切前洗净水果和刀具案板;切开后尽快食用;必须冷藏时,用干净保鲜膜紧密包裹,去除表层1-2厘米再吃,存放最好不超过24小时。
3.未经充分加热的熟肉制品/卤味
风险点:加工、售卖环节可能受污染;富含蛋白质,易滋生细菌(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安全提示:购买正规渠道产品;冷藏保存并尽快食用;食用前务必彻底加热。
4.乳制品
风险点:营养丰富,极易腐败;开封后接触空气,细菌加速繁殖。
安全提示:严格按包装说明的温度、条件储存(如“2-6℃冷藏”);开封后尽快吃完(通常建议24-48小时内);注意观察有无胀包、异味、凝块等变质迹象。
5.解冻过又复冻的肉类
风险点:解冻过程(尤其室温解冻)给细菌大量繁殖机会;复冻无法杀死已产生的细菌,且破坏肉质。
安全提示:采用冷藏室缓慢解冻或冷水浸泡(需密封)或微波炉解冻后立即烹饪;解冻后的肉类不要再次冷冻,应烹饪后食用或冷藏短时存放。
通讯员 孙卉 现代快报/现代 记者 曹德伟
(通讯员供图)